论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2563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论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论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论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docx

《论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docx

论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

 

论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2021)

Enhancetheinitiativeandpredictabilityofworksafety,takeprecautions,andcomprehensivelysolvetheproblemsofworksafety.

(安全管理)

 

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

 

 

论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2021)

导语:

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统筹规划,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综合解决安全生产问题。

文档可用作电子存档或实体印刷,使用时请详细阅读条款。

  摘要:

目前,石油问题引起了业内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关于石油战略储备的话题沸沸扬扬。

中国石油能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是世界石油资源的短缺或长期供应能力不足;也不是由于政治、军事冲突而对我国可能实行的石油禁运,中国石油能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中东地区突发事件引起的国际油价波动,以及其他国家间的重大冲突造成短期石油供应受阻而波及中国。

我国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而且应根据我国的生产和消费状况确定合理的储备规模和储备方式。

  关键词:

中国石油安全储备

  1原油需求的持续膨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79%,原油消费年均增加5.77%,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

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原油进口量逐年增大,由1996年的26.22Mt增加到2002年的69.41Mt,2003年中国原油净进口超过91.12Mt。

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石油净进口量增加了7倍,外贸依存度已经逼近30%。

最迟在2005年,中国的石油进口规模就将突破100Mt大关。

  国际能源机构(IEA)在其《石油市场报告》中称,"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引擎,并且中国的工业和交通领域还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

据分析,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对原油消费需求自然也会增加。

2003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8.5%,而同期原油消费需求的增长率竟高达9.2%。

  科技部《中国后续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对中国2010年和20XX年的石油需求做了预测,分别为280Mt和360Mt;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研究报告预测,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XX年中国原油需求分别为270Mt、310Mt、350Mt和400Mt。

  中国的石油用量,已由2002年的每日495万桶,增至2003年的每日539万桶;到2004年将增至每日570万桶。

据总部位于巴黎的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最新数据和预测显示,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占近两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1/3。

这无疑要引起原有世界石油供应格局的重大变化。

  2供求矛盾日益显著

  据保守的估计,在2005年、2010年和20XX年,中国需要进口原油分别为100Mt、150Mt和200Mt。

按我国目前原油的开采速度,中国将在14年后出现石油枯竭的局面。

油气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与持续膨胀的石油需求相比,中国的原油自给能力几乎达到了极限。

目前中国剩余可采储量为2380Mt,储采比仅为14.8,已开发油区的储采比只有10.9。

在这样的储采比配置下,中国原油稳产已处于临界状态,目前年产油在180Mt,到20XX年至多也就能达到200Mt。

  2002年全球能源统计,中国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1位,2001年探明石油储量3300Mt,占世界2.3%。

2001年中国石油生产量占世界第七位。

中国未来15年的经济增长将维持在7%以上,原油需求将至少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但同期国内原油产量难以突破,国内原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中国原油的生命线将越来越脆弱。

一旦世界风云突变,中国的能源安全将首当其冲地受到威胁。

  由于在全球石油需求中所占的比例持续增长,中国已成为驱动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

中国的石油开采量已不能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因此中国石油需求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全球石油市场的贸易格局,对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以及石油供给安全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西方舆论认为,中国成为石油市场中的大买家可能会给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波动带来更大变数。

  3原油进口通道单一

  目前中国90%以上进口的石油需要从海上船运,其中90%的海上船运由外轮承担。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中石化龙禹公司三大石油公司的油运业务,大多是从国际油轮联营体、环球航运、韩国现代等海外油轮公司租船承运。

这使得中国的原油运输受制于人,一旦遇到战争、外交或是其他不可抗拒的风险,中国的石油运输安全将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同时,我国的能源安全还取决于原油进口来源地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海上通道的安全,但是这两方面的现状却让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受到严重的威胁。

  从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来看,2002年80%以上进口的原油来自10个国家,60%以上来自中东和非洲的5个国家。

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从中东及非洲地区进口石油的比例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中东、非洲地区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局部冲突持续不断,恐怖事件频繁发生;而且无论是从中东还是从非洲进口原油,大都采用海上集中运输,其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安全隐患非常突出,因此石油进口面临较大的运输风险。

  有学者明确指出,"目前中国海军还不能够确保海上能源交通线的安全,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将使得中国石油进口的脆弱性凸现。

"

  4原油供给受制于人

  为改变原油进口渠道单一的状况,我国的石油进口采取了"多元化"策略。

  中国有超过一半进口的原油来自中东,中亚国家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且是中国的近邻,双方在油气合作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但美国通过控股及参股等形式,竭力插手中国同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油气投资及国际合作项目,力图控制中国油气供应的中亚源头;中国原油水路进口的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是美国控制的全球最重要的战略通道之一;美国、日本和韩国通过各种手段对中俄输油管道项目施加影响,阻挠中俄能源合作顺利进行。

  从目前中国同大国之间的关系来看,美、俄、日等国在能源领域已对中国构成了较大牵制,中国利用国际资源的环境并不十分理想。

  5应对石油风险能力脆弱

  据粗略估算,如果每桶石油的价格上升1美元,按照目前的进口量推算,中国将多支付6亿美元的外汇,而进口达到150Mt时则需多支付11亿美元。

如果将来发生石油供应中断,中国进口不到足够的石油,而国内又没有储备,那对我国的政治、经济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据IEA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量为350Mt,而原油产量为200Mt,原油缺口将达到150Mt,预计到2010年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将提高到40%。

  据世界最大的投资银行美林公司估计,如果每桶原油平均价格达到33美元以上,除日本以外的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减少0.5个百分点。

由于中国是东亚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显然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的影响不会低于上述数字。

以现在中国每天进口200万桶石油计算,如果国际油价每桶上涨5美元,那么中国每天就要多支付1000万美元。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十分落后,面对危及原油供应的战争和其他突发事件,应对石油风险的能力很低,"买涨不买落"现象便是最直接的证明。

2000年,当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时,中国进口原油70Mt,比1999年增加了七成多;随后原油价格有所回落,至2001年年底国际油价回落至每桶17美元左右,但此时中国却在释放库存压力,减少原油进口,2001年原油进口比上年下降约7%。

在国际油价高涨的2003年上半年,中国原油进口又比2002年同期增长了32.8%,随着国际原油价格迅速上涨而中国原油的进口数量同步增加的"量价齐增"现象一次次的恶性再现,充分说明了我国现有原油进出口体系的应变能力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几大石油公司都在国外开发油气资源。

我国在这方面的努力虽然起步很晚,但进展迅速。

不过,我国直接参与开发国际油气资源仍然处在起步阶段。

从我国目前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实力看,还没有左右国际油价的能力,而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未来几年内将逐步开放国内的原油和成品油市场。

因此,必须及早谋划如何应对世界石油市场格局可能出现的新变化。

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整体性的长期战略规划,只有这样,中国解决石油问题才真正可能摆脱"瓶颈"的状态。

  6合理确立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水平

  IEA提出净进口量90天的储备量标准,但是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石油储备分别达到了净进口量的158天、161天和127天,按照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结合国民经济及国防对石油的需求和我国石油工业在国内外的发展前景,预计到2010年石油净进口量有可能达到150Mt,相应的储备石油的规模应保持37.50Mt。

储备的石油品种应以原油为主,成品油为辅,原油和成品油的储备比例可以参照国际经验确定为9:

1。

为了争取时间和发挥行业的积极性,参考国际经验,对原油的储备可以考虑把其中三分之一左右分配给石油、石化、交通、民航及军工等相关行业进行建设与管理,各项资金均由国家拨付,储备的石油所有权及动用权属于国家。

成品油的储备可以全部分配给相关的行业,所需资金也由国家承担。

如果我国能够建立起拥有37.50Mt的国家石油储备,再加上属于自己的在国内外拥有的石油资源,不仅可以比较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而且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就能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我国已经是石油进口大国,即使在和平时期,每当我国在国际市场大批量购买原油时往往会引起油价上涨,如果我们有几千万吨的原油储备在手,就可以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避免在石油价格波动中蒙受大的经济损失。

  7规划建立由国家直接控制的石油储备管理体制

  2003年4月我国成立了国家发改委能源局。

国家能源局主要研究国内外能源开发利用情况,提出能源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拟定能源发展规划,提出相关体制改革的建议;实施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能源的管埋;管理国家石油储备;提出能源节约和发展新能源的政策措施。

目前,能源局下设综合处、石油天然气处、煤炭处、电力处和新能源处,外加一个国家发改委直属的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具体负责国家石油储备的规划、建议、政策和管理,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已经于2003年5月正式运作,针对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基地问题,我国有关部门自1996年以来已经陆续进行过现场踏勘、调研、规划等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工作基础。

据最新消息,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一期工程基地最终确定,分别是岙山、镇海、黄岛、大连四个储备基地。

目前专家正对四个储备基地可行性报告进行评估,预计投资人民币60亿元。

  目前,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石油市场将逐步对外开放。

按照我们的承诺:

3年放开零售市场,5年放开批发业务。

因此,我们在研究建设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时,也应当研究企业储备问题,通过立法和鼓励措施积极推进企业储备,实现政府战略储备和企业储备并举的模式。

  8由国家专项安排资金来源

  建立石油储备所需资金分两部分:

一是建设油库投资,二是储备的原油长期占用大量资金,但从国家来看这部分资金并没有被消费掉,而是与黄金、外汇等一样,是一种充实国家实力的保值储备。

在资金方面,可以借鉴日本、德国等国模式,通过发行长期国债、财政拨款、建立准备金、设计新税种等方法解决,但不能向石油商和生产企业转嫁。

中石油集团公司、中石化集团公司、中海油总公司三大石油企业以及中化进出口公司等有石油及相关产品进出口权的公司,都可参与其中。

  为筹集所需资金,可以考虑增设石油储备税,由消费者缴纳,德国在每升石油产品上抽取数额很小的税,来建立和维护战略石油储备。

这一点似乎可供我国借鉴,如果每升汽、煤、柴油征收3分钱税,其他石油产品也比照此标准征收,则中国征收的储备消费税每年可以有80多亿元人民币,这笔钱要坚持专款专用,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资金或是分配给行业承担建设石油储备任务所需的资金均统一由此项税款支付。

  9确定我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

  中东地区一直是全球石油的最主要供应地。

预计20XX年中东石油产量占全球的40%。

中国2000年、2001年和2002年进口的原油中分别有54%、56%和50%来自中东地区。

IEA预测,到20XX年中东原油产量将达到2200Mt,本地区需求约400Mt,届时将有1800Mt的原油向区外供应。

预计到2010年和20XX年中国进口的原油中仍有45%~50%左右来自中东,依赖中东原油的局势不会有太大改变,从亚太地区获得的原油将不断减少。

中国2000年、2001年和2002年从亚太进口的原油份额分别是15%、14%和17%。

据IEA预测,到20XX年,亚太地区的原油产量为435Mt,而消费量为1610Mt。

中国从亚太地区进口的原油份额必将持续减少,预计从该地区进口原油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5%左右降到5%以下。

保持从非洲进口原油的比例,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测,20XX年非洲原油产量将达到575Mt,20XX年非洲可供出口的原油将达475Mt。

中国2000年、2001年和2002年从非洲进口原油份额分别是24%、22%和23%。

预计我国20XX年从非洲进口的原油比例为25%。

俄罗斯和里海地区是未来原油进口开拓的重点地区,争取在20年内从该地区进口的原油比例上升到20%~25%。

中亚里海地区也是石油主要产地之一。

中亚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两个国家,预计到2005年石油产量可达60Mt,2015年可达150Mt,绝大部分原油将用于出口。

我国应加紧中哈原油管线的再研究工作,争取获取哈萨克斯坦的原油。

这样到20XX年中国有可能从原苏联地区进口原油达50Mt。

因此,到20XX年中国进口油的构成预计为:

中东45%~50%,非洲25%,亚太5%、俄罗斯和中亚20%~25%。

  中国完全可以利用和分享全球的石油安全体系,也应参与改善和加强世界石油安全体系。

我国推动的世界石油安全应以促进建立石油供需双方的双边和多边合作、长期经济利益共享为基础的石油安全机制为主;同时对非洲、里海和除俄罗斯之外的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予以充分关注,把推动与周边国家的油气合作和加强经济互补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稳定的、长期的石油供给成了影响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安定的严峻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中俄之间的安大线(安加尔斯克--大庆)命运显得格外地引人注目。

  现在的安大线雏形最早由俄方提出,当时俄罗斯经济形势严峻,急于打开国际能源市场,向中方提出了修建一条从西伯利亚到中国东北的输油管线的设想。

1994年双方签署了备忘录,1996年该项目被纳入两国能源合作协议中,2001年9月,该管线规划大致完成。

  原本有望在2003年年底动工的安大线如今曲折重重。

2003年1月,俄日签署能源合作计划,日方提出修建安纳线(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的建议。

同年3月,俄罗斯提出折衷方案,分别建设通往中日的两条支线,但通往中方的支线优先开工。

  但是,俄罗斯的原油生产并不能保障安大、安纳两条线的供给,因此,双线方案并不能解决中日对原油的需求。

2003年6月,日本表示如俄同意优先修建安纳线,日将提供75亿美元资金,协助俄开发东西伯利亚新油田。

  2003年9月,俄罗斯自然资源部以环保评估为由,介入到安大、安纳线的争论中来。

据俄新社报道,俄自然资源部副部长杨科夫最近表示,该部以输油管如发生泄漏事故,将危及"贝加尔湖生态"为由否决了尤科斯公司提出的安大线项目。

如果俄政府最终只通过安纳线向东亚输出西伯利亚原油,中国将被迫在4000km长的安纳线终点纳霍德卡接油,每桶油的运价将比最初的安大线高出一倍以上。

  中国虽然具有利用中亚、俄罗斯石油资源的地缘优势,但重要的是如何将地缘优势变为政治和经济优势。

同处在东北亚地区的日本,在保持地区石油市场稳定方面与中国有共同利益,但在如何获取石油资源方面又存在竞争态势。

  在今后十几年里,我国对石油进口的来源要有明确的战略安排和及时的部署石油进口战略部署应该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有机地联系起来。

XX设计有限公司

YourNameDesignCo.,Lt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