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情检测讲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2710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情检测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情检测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情检测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情检测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情检测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情检测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情检测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情检测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情检测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情检测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情检测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情检测讲解.docx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情检测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情检测讲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情检测讲解.docx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情检测讲解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情检测讲解(A卷)

一、(16分,每小题2 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鸿鹄(hú)  徘徊(huaí)空虚(xū)伶俐(Iín)

B.赤裸裸(luǒ)  盼望(pàn)明媚(mèi)绽开(zhàn)

C.缥缈(piǎo)  沉郁(yù)依偎(weī)消逝(shì)

D.滋味(zhī)  擦拭(sì)叮嘱(dīng)包裹(guǒ)

2.下列选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A.一声不吭  翻箱倒柜 念念叨叨 耽搁

B.全神贯注  胡思乱想 张皇热泪盈眶

C.挪移  旋转饶有趣味薄雾

D.惊惶  华侨    遮挽拔弄拨弄

3.对下列词语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A.千门万户:

形容屋宇深广,也指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意思是形容殿宇深广或形容人户众多。

B.全神贯注:

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C.热泪盈眶:

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

D.泪潸潸:

形容泪流不止的样子。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A.各地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预防工作机制。

B.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C.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使居民的收人水平和社会购买力大幅度提高。

D.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试题分析:

判断病句,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

用反选排除法,有错就排除,A句“完善”与“建立”位置颠倒;B句“培养”与“水平”动宾搭配不当;C句“在……”“使……”两个介词短语连用,使句子缺少主语,故选D。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A.西子湖畔桃红柳绿春色迷人,外地游客纷至沓来,领略秀美湖光山色。

使用正确。

纷至沓来:

纷:

众多,杂乱;沓:

多,重复.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B.从高处眺望,辽阔的绿色大草原上,几座白色的油井房星罗棋布,煞是好看。

意思是像天空中的星星似的罗列着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

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

C.回到故乡,见到亲人,在外漂泊多年的他终于忍俊不禁,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意思是指忍不住笑出来。

D.这篇作文没有中心,东拉西扯,内容空洞,语言贫乏,令人莫衷一是。

使用有误,莫衷一是:

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句中的意思是作文中心不明,让人不知道写的是什么,该成语和语境不符.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A.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B.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C.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D.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

去,母亲说,下午,准去。

7.下列句子与其运用的修辞手法搭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比喻)

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B有了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和乐观的态度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反问)

C.临时伙房设在草地上,几口行军锅一字型排列,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热气腾腾(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D.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排比)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8.下列古文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A)

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B.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为之听。

(之为)

C.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致,思援弓缴而射之。

(至)D.是为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为是)

  二、(10分,每小题2 分)

阅读《学弈》,完成9-13题。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9: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   )

A.通国(全国)  诲(教导)  B.惟(只)鸿鹄(天鹅)

C.授(拿,取)  缴zhuó(弓上的弦) (系着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

 D.弗(不)  俱(一起)

10.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B)

A.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  B.甚矣,汝之不惠。

B是倒装句----属于“谓语后置”“汝之不惠甚矣”是B项的正常语序。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判断句  D.莲,花之君子者也。

判断句  

题目中“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是判断句。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结构助词,的) 

B.一人虽听之,(代词,弈秋的指导)一心以为有鸿鹄

C.思援弓缴而射之 (代词,指鸿鹄)

D.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代词,指专心致志那个人)

12.对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D)

A.为的是智力不如吗?

说:

是这样的。

B.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说:

是这样的。

C.这是因为前一个人的智力不如后一个人吗?

说:

不是这样的。

D.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说:

不是这样的。

13.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文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B.本文告诉我们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不应三心二意。

C.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事物所持的态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D.本文采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最后一句用的是记叙的表达方式。

(议论)

 三、(10分,每小题2 分)

阅读《匆匆》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4-18题。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

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

现在又到哪里呢?

”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时候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子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中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赤裸裸的回去吧?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4.能表明“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的原因的一项是(B)

A.因为没有觉察到时光的流逝而难过。

B.因为作者深感自己虚度了光阴,浪费了时光,觉得愧疚,所以悲从中来,有感而发。

C.因为时光悄无声息地消逝了。

D.因为想起了往事而痛苦难过。

15.下列对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比喻设问

B.比喻拟人

C.拟人引用

D.排比拟人

16.对文章开头和结尾画“—”的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前后照应,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完整,更严谨。

B作者在文中深入思考日子一去不复返的原因,因而在文章的开头提出了这个问题。

C.这两个句子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D.结尾以设问的句式,可以引起人们的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

(起到言语尽而意无穷的作用)

17.下列对画“”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A.比喻,把自己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形象地写出了日子显得多么渺小,消失得那么快,无影无踪,无声无息。

表现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B.比喻,把时间的流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八千多日子比作大海,形象地写出了日子显得多么渺小,消失得那么快,无影无踪,无声无息。

表现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C.比喻,把针尖上的一滴水比作时间的流,把大海比作八千多日子,形象地写出了日子显得多么渺小,消失得那么快,无影无踪,无声无息。

表现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D.比喻,把针尖上的一滴水比作自己八千多日子,把大海比作时间的流,形象地写出了日子显得多么渺小,消失得那么快,无影无踪,无声无息。

表现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18.下列对本文的内容和写作特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文章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B.本文的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

C、文章不仅流露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也表现出作者为前途不明、无所作为感到抑郁、彷徨、伤感的情绪。

D本文运用了排比、设问、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语言诙谐幽默,调侃意味浓厚。

四、(20分)

19.按要求填写原文。

(8分)

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⑵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⑶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⑷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

20.选取下列词语中的至少三个写一段关于友谊的话,要求运用反问的修辞。

(6分)

点缀隔膜踌躇吹毛求疵忧心忡忡

示例:

友谊之花需要用真诚去浇灌。

当朋友为难事忧心忡忡时,你应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当踌躇不定时,你应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当朋友无意中伤害你时,你应用宽容的态度原对朋友的无意过失吹毛求疵,彼此之间又怎能不产生隔膜呢?

21.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古人靠竹简书册获取知识,今天我们则通过书本和网络、杂志等多种媒体求知。

请开阔视野,驰骋心灵,去发现无处不在的语文,(6分)

这是一个广告泛滥的时代。

你在尽情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有没有对某些广告语心生赞赏之意呢?

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两条广告语,要求:

耐人寻味,富有美感,令人难忘。

示例: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联想集团)

广告语:

①一切皆有可能。

(李宁)②有得力,办公当然更得力。

(得力文具)

五、(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2-24题。

多多益善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

“如我,能将几何?

”信曰:

“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

“于君何如?

”曰:

“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信曰: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曾经和韩信闲谈各位将领有没有才能,(认为)他们各有高下。

刘邦问道:

“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

”韩信说:

“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

”刘邦说:

“那对你来说呢?

”韩信回答:

“像我,越多越好。

”刘邦笑道:

“统帅的士兵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

”韩信说:

“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了。

注释:

1.通假字: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不”通“否”没有才能。

何为为我禽:

“禽”通“擒”,捉住。

2.解释: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上”指刘邦。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从容”即安逸舒缓,不慌不忙。

此处指闲谈着。

各有差(ci):

“差”指等级,此处指高低。

多多益善:

形容越多越好。

“益”,即“更加”。

善,即“好”。

3.上:

皇帝,陛下。

4.将:

带领。

5.授:

通“受”,赐予。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⑵能将几何:

⑶何为为我禽:

⑷而善将将:

(1)曾经。

(2)率领,带领。

(3)通“擒”,捉住,活捉。

(4)将领。

23.翻译下列句子。

(10分)

⑴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1)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

⑵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2)这就是臣韩信之所以被陛下您捉住的原因了。

24.读完本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分)

汉高祖刘邦善于带将,而韩信善于带兵,说明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对于学生来说也是这样。

六、(2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5-28题。

乡村教师

岳勇

⑴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⑵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

哪知娟子却笑笑说:

“我要回乡下去。

”      

⑶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

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

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

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⑷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⑸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

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

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讲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⑹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⑺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

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⑻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

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

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

但他并没有放弃。

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⑼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

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⑽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⑾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

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

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⑿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⒀我们都猜了出来:

“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      

⒁“是的。

”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

”我们都摇摇头。

      

⒂娟子说:

“是老师的女儿呀!

”      

⒃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⒄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⒅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

我是其中一位。

      

25.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4分)   

      即将大学毕业的娟子主动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回乡工作。

同宿舍的姐妹们大惑不解,是娟子给她们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真实故事,为乡村教师的精神所感动,同宿舍的三个姐妹跟着娟子一同去她老家作了乡村教师。

答题要点:

①娟子的决定;②乡村教师的事迹;③事迹对“我们”的感染;④“我们”的举动

      

26.“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

(8分)

    ①以此纪念舍己救学生的乡村教师;②以此赞扬去乡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

      

27.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从全文看,一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

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6分)

插叙。

作用:

把娟子回乡下任教的原因交代得更加清楚。

28.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这是为什么?

(6分)

一是为小学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精神所感动(或“感激小学教师的救命之恩”或“传承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爱”),以当一名乡村教师为荣;二是想用自己所学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让贫苦的家乡不再货苦

答题要点:

①精神鼓舞(或“传承爱心”);②回报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