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温高铁追尾事故报道框架解读以新华网报道为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3094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甬温高铁追尾事故报道框架解读以新华网报道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甬温高铁追尾事故报道框架解读以新华网报道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甬温高铁追尾事故报道框架解读以新华网报道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甬温高铁追尾事故报道框架解读以新华网报道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甬温高铁追尾事故报道框架解读以新华网报道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甬温高铁追尾事故报道框架解读以新华网报道为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甬温高铁追尾事故报道框架解读以新华网报道为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甬温高铁追尾事故报道框架解读以新华网报道为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甬温高铁追尾事故报道框架解读以新华网报道为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甬温高铁追尾事故报道框架解读以新华网报道为例.docx

《甬温高铁追尾事故报道框架解读以新华网报道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甬温高铁追尾事故报道框架解读以新华网报道为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甬温高铁追尾事故报道框架解读以新华网报道为例.docx

甬温高铁追尾事故报道框架解读以新华网报道为例

陈静茜

一、研究缘起

2011年7月23日晚20点38分,甬温线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D301次列车与D3115次列车发生严重追尾事故,造成了40人死亡、百余人受伤的重大交通事故,舆论一片哗然。

适逢关于高铁快速上马、超越现阶段国民交通消费需求等争议话题持续升温,对该事件的报道策略,至今仍对我国传媒业界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本文以新华网的“甬温高铁追尾事故报道”为中心,通过框架理论及内容分析方法试图分析 网络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的议题分布和数量:

各框架的具体呈现和强弱样态:

主要报道框架形成的原因。

在灾难性事件中,政府、新闻传媒和公众三者之间,围绕信息的发布、传播和接受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较之正常情况下更凸显重要性和紧迫性。

2002年左右,新华社曾开展媒体调查,指出“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处理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态度和做法呈现出反复无常、谨慎过度的情况。

”二作为主流媒体的新华网,同时兼具网络媒体传播快速、相对自由灵活的特点,在此次突发事件中,新华网的报道策略是何?

这引发了笔者的关注和思考。

确实,作为网络媒体,本次甬温事故发生后, “新华网”是较早发出相关报道并在一个月内持续进行报道。

隶属于主流媒体的网络媒体,其国家背景引发笔者兴趣,遂确定以新华网报道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Carnson将媒体报道的框架分为主要框架和次要框架两个层次,提出报道中存在着从不同侧面构架起来的次要框架——即对多个子议题的集合。

3参照Camson的划分方法,本文采用统计报道中主要议题、次要议题出现频度的方博闻新闻法(GamSon.1989)来进行抽样:

先统计新华网在2011年7月23日至8月22日30天内刊载的关于甬温事故的新闻报道数量,把握全体的报道状况,然后从总样本新闻中抽出代表特点议题和子议题的关键词:

接着从样本新闻中抽出议题和子议题,统计其出现的次数,并将各议题集合进行归类,统计在新闻中的行动主体(如政府官员、社会组织、一般民众等),了解新华网选择了哪些行动主体的言行作为报道框架的表述者。

三、分析结果

自7月23日甬温高铁事故发生至8月22日30天内,新华网共有126篇与此次高铁追尾事故有关的新闻专题报道(附在每日消息后的“相关报道”及国外铁路报道未统计在内)。

谢耘耕等将各类媒体对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 阶段旨在快速告知真实情况:

第二阶段的要务在于增加附加信息,帮助受众系统地了解事件全面情况:

第三阶段则为对事件进行分析和评论。

参照此划分方法,本文将新华网在采样时间内的有关报道,结合事态的发展,将此次事故的初期的报道分为如下三个阶段,见表l

根据这三个阶段的划分,将新华网每天(7月23日-8月22日)的报道数量做成折线图,可以对新华网对这一突发事件月内的报道趋势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如图1所示:

( )报道进程分析

1.第一阶段报道:

快速报道、引导舆论

甬温线高铁追尾事故发生在2011年7月23日晚20点38分,事件发生后,温州当地人民报警自发奔赴事发地进行援助,约一小时后,21点36分,新华网刊发第一条事故电讯:

一辆杭州往温州方向的动车行驶中两车厢脱轨掉落桥下

2011年07月23日21:

36:

00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快讯:

23日20点34分,一辆杭州往温州方向的动车行驶途中,两节车厢脱轨掉落桥下,目前死伤情况不明。

22点35分,新华社记者岳德亮在赶赴现场途中发布消息《目击者称D3115次动车脱轨事故“情况严重”》。

事故约两小时后,新华网刊发记者张和平发来报道,附事故现场图片:

D3115次动车温州附近发生车厢脱轨坠桥事故

2011年07月23日21:

52:

29来源:

新华网

7月23日拍摄的动车脱轨事故现场(手机拍摄照片)。

 (记者余根铃摄)

新华网温州7月23日电(记者张和平)记者从温州消防部门获悉,23日20时34分,D3115次动车在行驶至温州方向双屿路段下岙路时,发生两节车厢脱轨坠落桥下事故,目前死伤情况不明,有关政府部门正在赶往施救。

D3115次动车为杭州发往福州,杭州发车时间为16时36分,全程约为740公里。

每节车厢定员约百人。

自20点38分至24点,新华网共刊发7条消息,对事故的灾情做了初步的报道,较早发布了灾难现场的图像和初步确认的伤亡人数,但尚无对事故原因的报道。

事故发生第二日,新华网大篇幅登载了27条报道。

7月25日,事故发生第三天,新华网刊发了题为《“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救援实录》的报道,描述了救援队伍在事故现场开展的救援工作及救援成果:

 “24日上午,温州酷热难当,但救援人员挥汗如雨,奋战在事故现场,进行救援和抢险。

到24日傍晚时分,一名被困车厢20小时的三岁儿童被成功救出。

”这个三岁儿童就是后来广受关注的女孩项炜伊。

事故发生的第四天下午,新华社报道温州公布首批遇难者名单,在报道《中国千方百计救治甬温线事故伤者:

1人1专家1人l方案》,记者孔晓涵、张遥突出报道了被困20小时获救的三岁女童项炜伊,引发了广大受众的舆论关注。

7月27日,新华网对甬温线事故的报道较前几日开始有所减少,出现了与铁路有关的负面报道,如转载自《北京晚报》的深度调查报道《基层铁路职工曝待遇低:

大学毕业八年每月两千六》,和《“7-23”对股市冲击渐弱高铁概念股高价发行前景如何?

》,揭露了铁路系统职工待遇过低、技能培训不到位等问题,与后一阶段揭露的甬温线事故部分人为原因相呼应。

对突发事件第一阶段的报道,讲究的是速度,需要报道的是事发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新华网凭借成熟的报道网络,迅速、全面地报道了事故现场的伤亡情况、抢救措施等,可以说赢得了报道的先机,成功抢占了舆论主导权。

新华网及时关注微博上的救灾互动信息,带动了关于女孩项炜伊的舆论热点。

2.第二阶段:

关注焦点——政府有关部门

在第二阶段的报道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及铁道部召开的全体会议成为报道中心,对这两次会议及温家宝总理走访慰问事故受害者及其家属进行了全程文字直播。

7月28日,温家宝总理来到事故现场召开新闻发布会,新华社通过14条快讯,每隔几分钟发布一条,快速报道了温家宝总理的讲话内容。

温家宝讲话结束后,新华网立即刊登以《温家宝在“7-23”特大铁路交通事故现场与记者见面》为题的消息,全文报道了新闻发布会中温家宝与中外记者的问答。

值得注意的是,新华网对温总理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内容及铁道部回应救灾质疑的类似消息,进行了两次重复刊发,刻意进行了强调:

①7月28日11点42分,新华网刊登了题为《铁道部回应:

24日“7-23”事故救援中根本没有宣布“车厢内无生命迹象,救援结束”》的消息,时隔5小时不到的同一天16点25分,新华网再次登载了题为《铁道部回应:

24日事故救援中根本没宣布救援结束》的报道。

②7月29日,新华网再次重复刊载了温总理在高铁灾难现场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及看望家属时发表的讲话两条。

 (《温家宝到温州察看“7-23”事故现场并悼念遇难者》、 《温家宝总理在看望“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部分遇难者亲属时的讲话》)

7月30日仅刊登了两条有关事故的报道:

 《铁道部有关负责人就甬温线“7-23”事故有关情况答新华社记者问》、 《“7-23”动车事故善后工作组已与10户遇难者家属达成赔偿协议》。

3.陡然降温的报道

新华网有关事故的报道在24日—29日间(即灾难发生后7天内)最为密集,29日国务院召开“‘7-23’事故调查组全体会议”之后,新华网的报道骤然减少,由平均每天14条消息减少至每天1条左右。

与新华社报道的降温相反, 《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 《南方人物周刊》、 《南都周刊》等新闻杂志在事故发生一至两周时间内掀起了对甬温高铁事件的大篇幅深度报道热潮,几家首要新闻杂志纷纷以《死亡快车》、《人的问题——“7.23”事故追司》等题刊发封面报道,运用超大标题、几十页篇幅进行专题调查,引发了从传统新闻杂志到网络论坛、微博对这一事件的强烈关注。

进入8月之后,新华社对该事件报道陡然降温,日报道数量大幅度减少,且报道内容多为铁道部辟谣及动车系统调整等信息。

在突发事件报道的第二阶段,媒体应该突出广度着重报道突发事件未被披露、鲜为人知的相关信息并进行拓展式的补充,强调各种边缘信息,满足公众更全面的信息需求和持续性的关注。

在第三阶段,应该突出深度:

进一步说明、解释、分析整个事件的发生原因、影响,以此来满足公众对于突发事件更深层次的信息需求,满足他们想要更深切体会事件意义及影响的愿望。

 (谢耘耕、曹慎慎、王婷,2009)从以上两个报道表可以看出,在进入8月以后,新华网针对甬温高铁事故的报道,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尽如人意。

仅停留在事实信息的报道,未进行进一步的深挖和拓宽,未对本次事件产生的原因、影响做进一步的评论和分析。

(二)议程设置情况分析

本文对126篇报道进行了内容分析,其议程设置种类如下图所示。

如表所示,新华网高铁事故报道涉及七方面议题,包括灾情、领导/各相关部门情况、民间行动、救灾现场、受难者状况、负面事件及其他等,各议题的出现频率如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新华网报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政府及相关部门行动”,占到38%,其次为灾情的有关报道,占到l6.7%:

包括“事故司责”、 “铁路系统问题”、 “高铁未来发展隐患”等在内的“负面事件”的报道占到第三。

 “受难者状况”、 “民间行动”、 “救灾现场”的出现频率分别为9.5%,8.7%,7.9%,包括“中国经济发展”和“铁路调整/天气影响”等在内的“其他”内容,占5.6%。

四、议论与建议

1.突破喉舌使命,正确处理宣传与新闻的关系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冲突性,公众需要真实的信息来作出判断。

官方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除了报道事故的基本信息之外,还承担着发布政府公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职责。

由新华网的议程设置分类和出现频率两个图表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新华网关于甬温事故报道的关注重点在国家、政府及有关部门方面,关注国家层面有关领导人的行动,如铁道部部长盛光祖、铁道部副部长胡亚东赶赴D3115次动车脱轨事故现场,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发放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通知,浙江政府调配力量到事故现场救援,温家宝总理、温州市市长发表讲话,最高检察院参与事故调查等。

在7月25日,事故发生第三天,新华网刊发的题为《“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救援实录》的报道中有这样的描述 “乘客生命始终被放置在第一位 自救援人员赶至现场后,搜救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止。

24日上午,温州酷热难当,但救援人员挥汗如雨,奋战在事故现场,进行救援和抢险。

到24日傍晚时分,一名被困车厢20小时的三岁儿童被成功救出。

”一方面凸显了在突发事故中,政府、有关部门发挥的快速协调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华社作为国家级媒体的喉舌作用。

其实,利用官方媒体的公信力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稳定人心的做法并非只有大量地报道政府的救灾措施和各级领导的行动。

2.突破对转载媒体的限制

作为国家级通讯社的网络媒体,新华网转载其他媒体报道的数量甚微,这固然与其本身属性有关,但笔者也看到,新华社转载的消息来源多为国家级媒体,如CCTV、中国政府网、 《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铁道部新闻网等,少量报道来自《北京晚报》、 《新京报》、浙江在线,基本上没有转载其他类型媒体的深度调查新闻,也没有转载其他博客内容。

下图为新华网30天内转载其他媒体报道与本网报道数量的对比:

3.关注网络民意,多次辟谣

在此次报道中,新华社对于网络民意的关注值得肯定,如在事故报道的三个阶段都关注到了来自网民和大众舆论的意见,第一阶段报道中,刊发了多条有关微博自助、网络心理救助的消息,在第二、第三阶段则转为报道有关政府部门对网络热帖的辟谣。

(1)灾难现场、微博直播:

以下为《危情大义——“7-23”甬温线特大事故中的微博力量》的其中一段,对通过微博平台的网络互助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扬:

生命大救援网友很给力

在这72小时内,一场线下与线上联动的大救援也迅速开始。

微博求救、微博组织“献血”、微博寻人、微博祈福……在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网友扮演的绝不仅仅是围观者的身份,而是救灾的重要群体。

7月23日20点38分,网友袁小芫在车厢内用微博发布第一条事故相关的消息,称动车紧急停车并停电,有两次强烈的撞击。

20点47分,乘客“羊圈圈羊”在发出第一条求助微博,转发突破十万。

事故发生2小时后,网友yaoyaosz发布的血站实况转发突破十万。

事故发生后12小时后,微博上相关讨论量突破200万条,其中寻人的转发量超过了50万条。

一系列的资料表明,网友不是围观者,而是受灾者求救者,更是施救者监督者。

7月23日晚,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刚一发生立即成为新浪微博网友关注追问的最热门话题。

截至7月26日下午16点,有关“温州动车追尾”的微博共6395840条。

连续3天一直占据热门话题榜的第一位。

7月29日11点18分,新华网刊登了网络热帖《“7·23”动车事故的五点存疑的记者调查》,针对网友热议的疑问公布了记者的调查结果,疑问包括:

高科技动车怎会“一(雷)击即中”?

;调度为何致命“失灵”?

为何受损车体被匆匆掩埋?

特大事故应该如何问责?

7月29日又转载了来自人民网的报道:

 《动车追尾事故八大谣言是面镜子》,摆出动车事故中的八大谣言:

“重大事故死亡人数上限为35人,否则领导撤职”、“列车事故后当场掩埋活人”、 “遗体未经家属同意被集体火化”、 “高铁司机培训只有10天时间”、 “坚持救人特警支队长被处分”、 “铁道调度系统拘留两无证程序员”、“港人举旗上街哀悼动车追尾事故遇难者”、 “吊下动车车厢时有遇难者遗体掉出”。

7月30日报道《铁道部有关负责人就甬温线“7·23”事故有关情况答新华社记者问》,又是一则有关部门与民意进行博弈的报道。

记者提的第一个问题即为:

 ”在整个救援过程中,是否存在为了尽快抢通线路,而没有把救人放在第一位的现象?

”随后又针对“被毁车头车厢是分析事故原因的主要依据,为何对列车车头挖坑填埋?

”、 “动车上装有自动停车系统,遇有险情列车会自己紧急停车以避免相撞,但“7·23”事故发生时相关自动系统为何没有发挥作用?

”、 “根据列车时刻表,应该是D301在D3115之前,为何D301会行驶在D3115后面并发生追尾事故?

车站调度是否存在问题?

”、 “中国高铁、动车是否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 “在售票实名制情况下为何没有据此统计伤亡、失踪人员,然后再进行现场清理?

”等等疑惑向铁道部提问,报道中提到的问题,大部分为网民在网络上热议的话题。

8月8日刊登《铁路部门回应网传”7·23”动车事故部分失踪人员名单》,报道了铁路方面对网传“‘7·23’甬温线动车事故部分失踪人员名单”作出查证回应。

作为国家级媒体的新华网,在关注网络民意方面发挥了网络媒体的优势。

2011年,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3.7亿,网络社会是一个汇集民意的空间,也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舆论聚集地,新华网的报道较以前在关注网络民意方面虽有所进步,但还需要强化社会责任、突出问题意识,才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将网络媒体的突发事件报道做到更好。

注释:

1《再论灾难性事件中政府,新闻传媒与公众的关系》,丁柏铨, 《新闻大学》2008年第3期

2《从抗雪灾电视报道看媒介议程转化》,石长顾、向堵风, 《电视研究)2008年第6期

3Gamson,W.A.1989. “NewsasFraming”,p157

4《突发事件报道》,谢耘耕、曹慎慎、王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p60

【参考文献】

1.《突发事件报道》,谢耘耕、曹慎慎、王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2.《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方略》,郑明、李琦,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3.《从抗雪灾电视报道看媒介议程转化》,石长顾、向堵风,《电视研究》2008年第6期.

4.《再论灾难性事件中政府、新闻传媒与公众的关系》,丁柏铨, 《新闻大学》2008年第3期.

5.《e社会传播:

创新、合作与责任》,张国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

图表数据来源:

笔者根据新华网新闻专题整理形成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