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3194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玉溪一中2015届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教学用)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主观题时,请勿超出或答错答题区域。

3.所有答案作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一般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在我国历史上,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开始大创造的时代,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

“黄帝崩,葬桥山”,就是今天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

每年清明时都会在这里进行黄帝陵祭祀。

重视祭祀祖先,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

先秦道家学派的《道德经》(《老子》)、《庄子》两部书则从反面说明了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揭示了礼仪的不足。

《道德经》认为,礼仪产生于“道德”废弃以后的时代。

《庄子》继承了《老子》对礼仪的观念。

《庄子》记载,老子去世时,好朋友秦失来悼念,和一般人的悲哀痛哭不同,秦失是“三号而出”。

有人不理解,问他。

他解释说,人出生,可谓应时而生;人去世,可谓顺命而行。

人只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哪里会有悲痛的情感呢?

这说明,老子、庄子通过对自然“天道”的深刻体悟,主张在现实生活中超越礼仪形式的约束,甚至认为礼仪所表示的正常感情也不必要,一切顺其自然才好。

当然老庄的看法也使得后来祭祀礼仪没有完全被神化。

这里需要指出,在我国古代,从人文角度正面肯定祭祀礼仪的意义,并且认为礼仪所表现的应当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才是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关于古人祭祀对象的基本原则,在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清楚的表述。

春秋时期出现的“三不朽”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有人将家族世代做官看成“死而不朽”,鲁国大夫叔孙豹不同意这个解释,按照叔孙豹的意见,官位高,俸禄多,世代为宦,都不足以不朽,只有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才可能“虽久不废”,永垂不朽。

这里应当提到孔子的贡献。

众所周知,孔子重视“礼”,特别强调“礼”必须以“仁”“爱”为基础,“礼”的实施,又是表达人本思想的“仁”“爱”情感的有效途径。

比如,孔子感慨说: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他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人们在进行礼仪活动时,内心还应该有真实感情。

在孔子看来,在各种礼仪活动中,礼品、礼仪等,都是有形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是礼仪形式所蕴涵的礼仪精神。

孟子则进一步将孔子所说的“仁”解释为人的“本心”,他认为真正的礼仪是人本心的自然流露。

在政治活动中,如果不遵循礼仪原则,就是“失其本心”。

又如,一个人去世后,按照古代礼仪,应该用棺椁装殓。

孟子解释说,这不是为了好看,而主要是为了“尽于人心”,表达后人对死者的哀思感情。

根据孔子、孟子的观点,祭祀仪式所表达的,主要就是基于人们对生命的传承,后人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

《礼记·祭统》说: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夫祭者,非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

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这正是孔子“人而不仁如礼何”之义,也体现了孟子礼仪要“尽于人心”的意思。

充满人文精神的祭祀祖先礼仪,一直延续下来,演变成为后人祭祀黄帝的精神基础。

确实,黄帝之所以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后人的祭祀,与黄帝时代取得的巨大文明成就有密切关系,与先民们所立的大功大德紧密相连,后人祭祀黄帝就是在追思他的不朽功德。

(《光明日报》2011年8月6日,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古代祭祀的特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3分)

A.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存在矛盾,礼仪形式繁琐,违反人的自然性。

B.重视祭祀祖先,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教化,维护宗法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C.把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之人作为祭祀对象是祭祀的一个基本原则。

D.强调祭祀必须由人的内在情感作基础,礼仪要“尽于人心”,心祭重于行祭。

【答案】A(原文是“可能存在矛盾”)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远古先民祭祀黄帝,不是把黄帝当成神灵来祭祀,而是在一种庄重的仪式中,追思他如何创造文明,如何造福子孙。

B.中国古代祭祀礼仪的形式和理念,完全受到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的影响,祭祀礼仪充分表现出儒家的传统文化精神。

C.中国古代祭祀,有着一定的人文精神和价值。

祭祀不是一味祭祀鬼神,也不是一味盲目崇拜,而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D.中国古代祭祀活动大多是用来表达人本思想的“仁”“爱”情感的有效途径,不重礼仪形式,看重的是蕴涵的礼仪精神。

【答案】C(A从第1段和最后一段分析可以看出以后祭祀黄帝,才不是把黄帝当成神灵来祭祀。

而是追思他的不朽功德;B“完全受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影想”说法过于绝对;D从文章第6段可分析得出“不重礼仪形式”不合文意)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老、庄等人对礼仪的批评,也是使得我国后来礼仪形式没有完全被神化,保留了一些理性因素的重要原因之一。

B.古代祭祀基于人们对生命的传承,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

这样,中国古代的祖先祭祀礼仪便充满了人文性。

C.今天我们应当肯定祭祀活动对人文精神的陶冶,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对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有着它独特的价值。

D.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人们的祭祀,延续至今,这为后人祭祀先祖的礼仪具有人文精神提供了精神基础。

【答案】D(前提与结果倒置,原文是说“充满人文精神的祭祀礼仪,一直延续下来,演变成为后人祭祀黄帝的精神基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王宪,字维纲,东平人。

弘治三年进士。

历知阜平、滑二县。

正德初,擢大理寺丞。

迁右佥都御史。

清理甘肃屯田。

进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

以应州御寇功,荫锦衣。

迁户部右侍郎,改抚陕西。

入为兵部右侍郎。

近畿盗起,偕太监张忠、都督朱泰捕之。

武宗南征,命率户、兵、工三部郎各一人督理军储。

驾旋,以中旨代王琼为兵部尚书。

世宗即位,为给事中史道劾罢。

嘉靖四年,廷推邓璋及宪为三边总制,言官持不可,帝竟用宪。

部将王宰、史经连败寇,玺书褒谕。

吉囊数万骑渡河从石臼墩深入,宪督总兵官郑卿、杭雄、赵瑛等分据要害击之,都指挥卜云断其归路。

寇至青羊岭,大败去。

五日四捷,斩首三百余级,获马驼器仗无算。

帝大喜,加宪太子太保。

中官织花绒于陕,宪请罢之。

又因九庙成,请释还议礼得罪者,颇为士大夫所称。

张璁、桂萼欲用王琼为总制,乃改宪南京兵部尚书。

已,入为左都御史。

朔州告急,廷推宪总督宣、大。

宪不肯行,曰:

“我甫入中台,何见驱亟也?

”给事中夏言、赵廷瑞劾宪托疾避难,复罢归。

未几,帝追念宪,召为兵部尚书。

小王子入寇,条上平戎及诸边防御事宜。

又请立京营分伍操练法,诸将不得藉内府供事,规避营操。

帝皆嘉纳。

旧制,军功论叙,有生擒、斩首、当先、殿后、奇功、头功诸等,其后滥冒日多。

宪定军功袭替格,自永乐至正德,酌其轻重大小之差,胪析以上。

诏著之《会典》为成式。

寻兼督团营。

西番诸国来贡,称王号者百余人。

宪与礼臣夏言等请如成化、弘治间例,答敕止国王一人,仍限贡期、人数。

议乃定。

大同兵变,宪初言首乱当诛,余宜散遣。

而大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力主用兵,宪乃不敢坚前议。

源清攻城不能下,北寇又内侵,请别遣大臣御北寇,己得专攻城。

宪亦议从其奏,论者多尤宪。

会帝悟大同重镇,不宜破坏,乃寝其事,乱亦旋定。

源清竟得罪去。

居数年,宪引年归,卒。

赠少保,谥康毅。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廷推宪总督宣、大推:

举荐

B.帝竟用宪竟:

竟然

C.诸将不得藉内府供事藉:

凭借

D.论者多尤宪尤:

责备

【答案】B(竟,最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宪军事才能突出的一组是(D)(3分)

①以应州御寇功,荫锦衣②请释还议礼得罪者,颇为士大夫所称

③斩首三百余级,获马驼器仗无算④请立京营分伍操练法

⑤条上平戎及诸边防御事宜⑥宪亦议从其奏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⑤

【答案】D(②的行为不能说明其军事才能,只是其为人处世的态度;⑥说的是他没有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王宪多次受到皇帝褒奖。

随武宗南征,回来后升兵部尚书;大败吉囊的军队后被武宗封太子少保;再任兵部尚书,建议多被采纳,受到嘉许。

B.王宪也屡受贬斥、仕途不顺。

第一次做兵部尚书,因言官的弹劾被罢免回乡;任左都御史时,夏言、赵廷瑞弹劾他托疾避难,王宪又被罢免。

C.王宪也有不足之处。

朔州告急,朝廷需要他时,他推托;大同发生兵变,当大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极力主张用兵时,王宪不敢坚持己见。

D.王宪在任上做出了许多功绩。

人右佥都御史时清理甘肃屯田;偕同张忠、朱泰在近畿抓捕盗贼;与夏言等确定针对西番的外交礼数,被采纳。

【答案】A(错在“被武宗封为太子少保”,原文为世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宪不肯行,曰:

“我甫入中台,何见驱亟也?

”(5分)

王宪不肯前往,说:

“我刚进入中台,为什么被驱赶得这么急迫呢?

(“甫、何、见、亟”四个字每字1分,句子大意1分,共5分。

(2)会帝悟大同重镇,不宜破坏,乃寝其事,乱亦旋定。

(5分)

恰值皇帝醒悟大同是重镇,不应破坏,于是就搁置其事,叛乱不久也平定了

(“会、宜、乃、旋”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8.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

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4分)

【答案】①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与友人相逢却又很快分别的感伤之情;②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③细节描写(动作描写),末句以伫立河边目送友人远去的细节,表现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

每点2分,没有具体分析不得分。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答出其他,可根据情况酌情给分。

9.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

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5分)

参考答案一:

“犹”字好。

(1分)孤舟远逝,作者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

(2分)“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作者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了不舍的深情。

(2分)

参考答案二:

“空”字好。

(1分)“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作者空对无际的天水。

(2分)“空”字侧重表现出作者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强烈传达出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

(2分)

(表明观点1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2分,答出该字表达效果及所表现的作者情感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故夫,行比一乡,德合一君,,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

(2),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5),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1)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

(2)舟遥遥以轻飏恨晨光之熹微

(3)风华正茂挥斥方遒(4)风正一帆悬(5)征蓬出汉塞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蛮子大妈[法]莫泊桑

普法之间已经正式宣战的时候,小蛮子的年纪正是三十三岁。

他从军去了,留下他母亲单独住在家里。

某一天,普鲁士的队伍到了。

有人把他们分派给居民去供养,人数的多寡是根据各家的贫富做标准的。

大家都晓得这个老太婆有钱,她家里派了四个。

后来,有人看见他们替她打扫厨房,揩玻璃,劈木柴,削马铃薯,洗衣裳,料理家务的日常工作,俨然是四个好儿子守着他们的妈。

但是她却不住地记挂她自己的那一个,每天,她必定向每个住在她家里的兵问:

“你们可晓得法国第二十三边防镇守团开到哪儿去了?

我的儿子在那一团里。

”他们用德国口音说着不规则的法国话回答:

“不晓得,一点不晓得。

”后来,明白她的忧愁和牵挂了,他们也有妈在家里,他们就对她报答了许多小的照顾。

她也很疼爱她这四个敌人。

当地的人谈到蛮子大妈家里那四个德国兵,总说道:

“那是四个找着了安身之所的。

谁知有一天早上,那老太太恰巧独自一个人待在家里的时候,远远地望见了乡村邮差向着她家里走过来。

他拿出一张折好了的纸头交给她:

蛮子太太,这件信是带一个坏的消息给您的。

您的儿子威克多,昨天被一颗炮弹打死了。

差不多是分成了两段。

我们在连队里是紧挨在一起的,他从前对我谈到您,意思就是他倘若遇了什么不幸,我就好当天告诉您。

现在我亲切地向您致敬。

第二十三边防镇守团二等兵黎伏启

这封信是三星期以前写的。

她看了并没有哭。

她呆呆地待着没有动弹,很受了打击,连感觉都弄迟钝了,以至于并不伤心。

她暗自想道:

“威克多现在被人打死了。

”随后她的眼泪渐渐涌到眼眶里了,悲伤侵入她的心里了。

各种心事,难堪的,使人痛苦的,一件一件回到她的头脑里了。

但是这时候,她听见一阵嘈杂的说话声音了。

正是那几个普鲁士人从村子里走回来,她很快地把信藏在衣袋里,并且趁时间还来得及又仔仔细细擦干了眼睛,用平日一般的神气安安稳稳接待了他们。

她和那四个兵同桌吃饭了,但是她却吃不下,甚至于一口也吃不下,他们狼吞虎咽般吃着并没有注意她。

忽然,她问:

“我连你们的姓名都不晓得,然而我们在一块儿又已经一个月了。

”他们费了好大事才懂得她的意思,于是各人说了各人的姓名。

这办法是不能教她满足的;她叫他们在一张纸上写出来,还添上他们家庭的通信处,末了,她在自己的大鼻梁上面架起了眼镜,仔细瞧着那篇不认得的字儿,然后把纸折好搁在自己的衣袋里,盖着那封给她儿子报丧的信。

于是她搬了许多干草搁在他们睡的那层阁楼上,她对他们说明这样可以不会那么冷,于是他们就帮着她搬了。

他们把那些成束的干草堆到房子的茅顶那样高,结果他们做成了一间四面都围着草墙的寝室,又暖又香,他们可以很舒服地在那里睡。

吃夜饭的时候,他们中间的一个瞧见蛮子大妈还是一点东西也不吃,因此竟担忧了。

四个德国人都踏上那条每晚给他们使用的梯子,爬到他们的寝室里了。

那块做楼门用的四方木板一下盖好了以后,她就抽去了上楼的梯子。

她赤着脚在雪里一往一来地走,从容得教旁人什么也听不见,她不时细听着那四个睡熟了的士兵的鼾声,响亮而长短不齐。

等到她判断自己的种种准备已经充分以后,就取了一束麦秸扔在壁炉里。

它燃了以后,她再把它分开放在另外无数束的麦秸上边,随后她重新走到门外向门里瞧着。

不过几秒钟,一阵强烈的火光照明了那所茅顶房子的内部,雪白的原野被火光照得像是一幅染上了红色的银布似地闪闪发光。

许多人都到了,有些是农人,有些是德国军人。

他们看见了这个妇人坐在一段锯平了的树桩儿上,安静的,并且是满意的。

一个德国军官问她:

“您家里那些兵到哪儿去了?

她用一种洪亮的声音回答:

“在那里面!

大家团团地围住了她。

那个普鲁士人问:

“这场火是怎样燃起来的?

“是我放的。

大家都不相信她,以为这场大祸陡然教她变成了痴子。

她就从衣袋里面取了两张纸,口里说道:

“这张是给威克多报丧的。

”又拿起另外一张,偏着脑袋向那堆残火一指:

“这一张,是他们的姓名,可以照着去写信通知他们家里。

您将来要写起这件事的来由,要告诉他们的父母说这是我干的。

我在娘家的名姓是威克多娃•西蒙,到了夫家旁人叫我做蛮子大妈。

请您不要忘了。

一道口令喊过,立刻一长串枪声跟着响了。

她那只拘挛不住的手里,依然握着那一页满是血迹的报丧的信。

(有删节)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BED)(5分)

A.一开始,蛮子大妈很疼爱这四个敌人,主要是因为四个德国士兵会让她想到自己的儿子,也会让自己的忧愁和牵挂得到一些安慰。

B.爱子死于前线的噩耗,使蛮子大妈慈母的心顿时燃烧起复仇的烈火,无怨无恨的人一下子变成不共戴天的仇敌,她沉着冷静地烧死了四个敌人。

C.儿子的战死终于唤醒了她作为一个法国人民的斗志,她不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设计烧死了住在她家的敌人,捍卫了自己民族的尊严。

D.小说通过独到的细节描写,精巧的构思,发人深省的情节设置和出人意料的结尾,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的本质和作者的人道主义思考。

E.在小说开头,作者把主人公放置于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中,人物都是平淡无奇的普通人,言行也都是与此等环境相适应。

【答案】BE(选B得3分,选E得2分,选D得1分,选AC不得分。

A项她照顾几个敌人是源于心中善良的母性;C项她烧死四个德国人,目的在为自己的儿子报仇,“捍卫民族尊严”的分析不当。

12.小说中的蛮子大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蛮子大妈是普法战争时期一名法国士兵的母亲。

①淳朴善良,富有母爱:

她疼爱和照顾几个来自敌国的士兵。

②沉着冷静,心思缜密:

不动神色地实施复仇计划,成功烧死几个德国兵。

③强烈的复仇心理:

得知儿子的噩耗后,残忍地对几个无关之人实施复仇计划。

④勇敢、无畏的精神:

复仇杀人后毫不畏惧,勇敢面对自己的行为及可能带来的后果。

(每点两分,主要答出前三点即可,答出其它者,可酌情给分)

13.小说前半部分写蛮子大妈和四个德国兵友好相处,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6分

①表现出蛮子大妈善良的母性:

对敌人也疼爱照顾,足见其慈爱善良的母性

②与后文复仇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善一恶使后文的复仇更具震撼力;

③表现出战争对人性的扭曲,深化了文章揭露战争罪恶的主旨:

本性善良的人却因战争痛失爱子而变成疯狂残忍的复仇者,杀害无关之人。

(本题考查小说中情节的作用,结合小说“三要素”,可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小说主旨、表达效果等几个方面作答)

14.蛮子大妈在决定烧死四个德国士兵后还留下他们的姓名和住址并托人通知他们的家人,有人认为这一情节设计不够合理,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7分

答案示例:

这一情节合理(1分)①从人物性格看:

蛮子大妈决定烧死四个敌人时表现得异常冷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让他们留下姓名恰好表现了她的这一性格特征;(2分)②从情节安排看:

记录四人姓名的纸和儿子的报丧信始终同时出现,相互呼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分)③从小说主旨看:

蛮子大妈最后坦荡的表白说明她的行动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这样更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性和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

(2分)

(阐明观点1分,分析每点2分,回答反对观点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

(21分)

15.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插翅虎雷横误打死白秀英而锒铛入狱,他对前来探望的好友美髯公朱仝说:

“若我有个山高水长,请你照顾我的母亲。

B.对庸众而言,无道德的社会可谓半天堂半地狱,因为他们两面三刀,伸缩自如,能遵法,亦乐于放纵。

把他们装入善的制度性瓶子,则欣欣然清水也;若任其自处,则近污秽而自臭也。

C.天地如此宽广,比天地更宽广的应该是人的胸怀,但真正做到恕己及人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D.网络语言被党报应用一次,便遍地开花,只见到处都是“给力”,一股庸俗之风刮起来没个完,若是勤政廉洁之风也能这样上行下效就好了。

【答案】C(A“山高水长”:

像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

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像高山一样永远存在。

后比喻恩德深厚。

此处应用“山高水低”,意指意外发生的不幸事情(多指死亡);B“两面三刀”:

指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此处宜用“蝇营狗苟”,像苍蝇那样飞来飞去,像狗那样苟且偷生,形容人不顾廉耻,到处钻营;C“恕己及人”:

宽恕自己,推及别人。

即以恕己之心恕人,像原谅自己一样原谅别人:

D“上行下效”:

上面或上辈的人怎么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

16.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3分)

A.网络的神奇魔力迅速改变着世界。

人们享受网络的诸种便利的同时,也不时遭遇网络谣言的伤害甚至侵扰。

B.“辽宁舰”指挥员的“起飞手势”成为亮点,经过电视、报刊、网络和媒体的报道与转载,受到了国人的热情追捧,被争相模仿。

C.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单从反腐机构来讲,可能没有哪个国家有中国这样多的反腐部门。

在党内,有纪检;在政府,有监察和审计;在司法,有检察。

这三家反腐主体分工负责,相互配合,有序开展反腐工作。

【答案】D(A项语序不当,“侵扰”应与“伤害”互换,符合程度的轻重顺序;B项并列不当,“电视、报刊、网络”与“媒体”种属交叉,不能并列;C项成分残缺,“服务”后面应该加“的目标”,以作为“实现”的宾语。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B)(3分)

古人常说一句话,那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也就是说,商纣王时期,古人就已开始烧铅作粉,用于妇女美容化妆了。

①这种搽粉的习惯至少已有一千年的历史②据墨子记载,粉是大禹时期就发现的③曹植在《洛神赋》中有: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④这里的“容”,就是化妆、美容的意思⑤《博物志》记:

纣烧铅作粉

⑥这里的“铅华”,是古代妇女搽在脸上用于增白的一种粉

A.④⑥③②①⑤B.④③⑥①②⑤

C.⑤④①③⑥②D.⑤①④③⑥②

【答案】B(通过对答案进行比较,④接在所给语句后面要比⑤更贴切,因为④句中的“容”就是对“女为悦己者容”中的“容”的解释,故排除C、D两项。

⑥中“这里的‘铅华’”照应③中“铅华”,故③在⑥前,排除A项。

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

18.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3分)

A.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之二虫又何知

C.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皆出于此乎

D.以五百岁为春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案】A(A项都是介词,因为。

B项前者动词,到,往;后者代词,这。

C项前者代词,它;后者副词,表揣测。

D项前者动词,当做;后者介词,向)

19.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C)(3分)

例:

微斯人,吾谁与归?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B.奚以知其然也

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也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答案】C(ABD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C为判断句。

20.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使其与所在段落的其他句子组成排比句并符合上下文语境。

(6分)

你如果是一块鹅卵石,就不要抱怨不能成为一块美玉;你如果是一泓清泉,就不要抱怨不能拥有大海的壮丽;,。

当然,假如你是一匹骏马,就决不能满足于蜗牛的步履;,

;,。

答案示例:

你如果是月亮,就不要抱怨不能发出太阳的光辉!

假如你是一只鲲鹏,就决不能满足于燕雀的志趣。

假如你是一尊金佛,就决不能满足于门神的位置!

 

五.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树问大树:

“你吃什么才长得这么大呢?

大树说:

“我每天吃青山一座,白云两片,蜂鸣与蛙唱四两,早晚各吃晨曦与落日一遍,有时也吃些鸟粪、腐叶,喝点朝露和山泉。

小树:

“吃这些你的体形就这么完美和谐?

大树:

“这还要感谢风雨雷电。

风为我做身材的修饰,雷为我劈去放肆,雨为我洗去尘土,电为我斩去高傲。

小树又问:

“为何有的树木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