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10.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3224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1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1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1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1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1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10.docx

《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10.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10.docx

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10

单元整合提升

纵向贯通

一、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几大经济政策

项目

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阶段

16—18世纪

18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30至70年代

核心内容

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

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各方面干预经济

实践措施

鼓励建立手工工场,拓展海外贸易,积极抢占殖民地

资本家自由经营,消除关税壁垒

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

兴衰

原因

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富国强兵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但不利于机器大工业的经营

为私营企业的发展消除了障碍,自由资本主义盛极一时,但无法调整企业间的无政府状态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规模经营和良性发展,但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影响

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加紧殖民扩张和贸易争夺

加速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加紧对商品市场、原料和投资场所的争夺,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推动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飞速增长

[考题例证1] (2018·淮南模拟)霍布斯鲍姆把1914—1991年这一时期定义为“极端的年代”,他认为经历了1914—1945年的“大灾难”时期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兴起了一股重大的改革与重组之潮。

这股“改革与重组之潮”的共同之处是(  )

A.由经济改革转向政治改革

B.扩大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C.继续推行自由主义思想

D.以争夺世界霸权为目的

解析:

“改革与重组之潮”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即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扩大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故B项正确。

答案:

B

二、苏联(俄)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

项目

主要内容

认 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国有化。

商贸: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

(1)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应与时俱进,从国情出发

(2)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

(3)苏联的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4)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逐步完善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部分恢复私营经济。

商贸:

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按劳分配

工业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建立集体农庄,建立集体所有制

赫鲁晓夫改革

侧重农业,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农庄和农场自主权,提倡种玉米等

勃列日涅夫改革

重点在工业上,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一些调整

戈尔巴乔夫改革

初期进行经济改革,后又转向政治改革

[考题例证2] (2017·洛阳二模)苏联农村从1922年到1947年,大饥荒大约平均每隔十一、十二年出现一次,连续发生了三次,造成非正常死亡人口无以计数。

这种现象的出现(  )

A.削弱了苏联政权的群众基础

B.主要由于恶劣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

C.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

D.与西方大国封锁苏联的政策关系较大

解析:

苏联农村周期性饥荒必然降低群众对苏联政权的信心,故A项正确。

答案:

A

横向链接

一、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

比较项

西方模式

(英国)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考题例证3] (2017·滨州模拟)据统计,随着圈地运动的发展,到1851年英国100英亩以上的大农场已然占据了70%~80%的农业经营土地。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截至2017年3月份,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5%。

英国圈地运动和当今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

A.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的

B.说明现代化与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辩证关系

C.都使本国的小农经济彻底消失

D.都通过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加快工业化进程

解析:

英国圈地运动显然不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故A项错误;英国圈地运动是为了为工业化提供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为了发展大规模现代化农业,说明农业规模化经营与现代化的辩证关系,故B项正确;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没有使小农经济彻底消失,故C项错误;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是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加快工业化,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美国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比较项

美国罗斯福新政

苏俄新经济政策

不同

景背

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政府推行的“自由放任”政策下,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目的

维护资本主义正常的民主统治秩序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措施

缩减农业,部分控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整顿金融

恢复发展农业,部分地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自由贸易

手段

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特点

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国家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市场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性质

资本主义的经济改革

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

相同

都是在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改革内容都涉及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社会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统治;都是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都能从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

[考题例证4] (2017·济宁模拟)20世纪20年代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30年代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

二者的共同点是(  )

A.促进工农业生产增长

B.把农业作为改革的切入点

C.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保存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解析:

罗斯福新政旨在减少工农业的盲目生产,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把金融作为改革的切入点,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为了保存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

C

近(现)代化史观

概念解读

近(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近(现)代化史观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即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由此引起相应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系列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与转型。

主要线索

(1)横向看,现代化的目标和内容在不同的领域表现:

政治方面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方面是工业化、市场化;社会方面表现为平等化、世俗化、城市化、福利化和流动化;个人方面则表现为开放、参与、独立和平等等特点。

此外还包括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

(2)纵向看,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

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典例] (2017·上海卷,17)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次重大调整,它表明(  )

A.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B.国家调控经济模式形成

C.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盛行

D.“滞胀”型危机得以缓解

解析:

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改造,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故B项正确;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盛行是在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故C项错误;“滞胀”型危机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资本主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之后,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备考指导

(1)关于现代化的类型根据其途径可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两类。

前者如英国、法国、美国等;后者如日本、中国等。

根据社会形态可分为资本主义类型和社会主义类型两种。

(2)世界现代化出现多元模式。

如欧美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等。

(3)现代化虽然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等同于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要立足国情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借鉴有关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防止生搬硬套。

(4)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5)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

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趋利避害,学会循序渐进。

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西方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普遍权利。

一、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的国家政治

新政最为令人瞩目的成果或许是它对政府本身结构、行为的影响,以及它对美国政策本身的影响。

从整体上讲,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通过新政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到1930年代末,各州政府明显地必须服从华盛顿政府,而在过去,这种迹象并不十分明显。

罗斯福同样使总统的职位成为联邦政府的权威中心,国会再不能像新政前一样随意控制总统的权力。

最后,新政对于国民的政治态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使许多选民的注意力,从1920年代的文化问题中解脱出来,唤醒人们对于决定生命的经济问题的关注。

它使美国人日益关心和期待政府的行为——虽然新政本身并没有成功地满足人们的期待,并为战后年代新兴的自由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政留下的最重要的传统,也许是为民众提供了各种可能,使他们相信个人命运无须完全依赖于机遇或市场运作,1930年代奋斗成长的许多美国人相信,人类个体应该在前途渺茫和动荡不安的现代经济中受到某种保护,而新政尽管存在各种局限,毕竟展示了政府存在的价值及其所能提供的保护措施。

二、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为了缓和危机,通畅国际贸易渠道,巩固美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罗斯福上台后提出了一些比较缓和的外交政策:

1.罗斯福上台伊始就发出对苏友好的信号,1933年11月,美苏两国正式建交并就债务问题、赔偿问题和宗教问题达成谅解。

2.1934年6月,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降低了长期以来美国的高关税政策,以此来缓和美国与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改善对外贸易环境。

3.为了保护美国在拉美的投资,缓和当地的民族情绪,罗斯福对拉美提出了“睦邻政策”,废除了侵犯古巴主权的宪法修正案,取消了干涉墨西哥内政的条约,撤回了驻海地和尼加拉瓜的美军,扩大了对拉美国家的最惠国待遇。

美国缓和的外交政策为美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4.罗斯福对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扩张采取了中立政策。

1935年8月,国家通过《中立法案》,中立法规定,对交战国实行武器禁运,但授权总统确定禁运武器的项目和时间,禁止使用悬挂美国国旗的船只向交战国运送武器。

中立法有利于法西斯国家获得武器,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绥靖政策。

看来,随着法西斯势力的扩张,美国国会对中立法进行了修改。

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彻底改变了中立政策,开始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实质性的援助。

三、布哈林与苏联新经济政策

作为列宁逝世后新经济政策的“最坚定”的捍卫者,布哈林最初曾极力反对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并否定在过渡时期有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存在。

例如,当列宁在1918年4月主张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后,以布哈林为首的“‘左’倾共产主义者”就愤怒地表示反对,认为这将使改革有“走上国家资本主义道路的危险”。

甚至就在列宁对他多次点名批评和教育后,布哈林在1920年初也仍然顽固地坚持:

“在无产阶级专政下显然谈不上任何‘国家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是在原则上就排除这种可能性的。

”再如,对过渡时期是否存在商品和商品经济的问题,布哈林也断然认为:

“当生产过程的不合理性消失的时候,也就是当自觉的社会调节者出来代替自发势力的时候,商品就变成产品而失去自己的商品性质。

”布哈林的这些看法显然是混淆了共产主义阶段与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的区别,尽管当时他和列宁等大多数俄共(布)党人都对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的长期性估计不足,并带有强烈的战时共产主义特征。

然而不到一年,面对严峻的现实,布哈林的态度就基本转变。

1921年3月,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当列宁代表中央提出以实物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时,布哈林不仅表示赞同,而且还在此后的7月和8月,先在共产国际三大上作了《苏维埃俄国新经济政策》的演讲,后在《真理报》上发表了《经济政策的新方针》一文,可见其思想已完全认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922年11月,在共产国际四大上,布哈林又从理论的高度论述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作用和意义。

至列宁逝世后,布哈林更“成为联共(布)党内新经济政策的坚定捍卫者和解释者”。

四、战后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20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表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一些落后国家难以按照资本主义模式达到富强的目的,纷纷选择了社会主义模式,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范围。

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其首要任务是以社会主义方式推进现代化:

能否把握这个中心,关系到社会主义模式能否存在下去这个根本问题。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进入最后灭亡的总危机阶段,改变了列宁时期极其有益的探索,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最终导致苏联的剧变。

可喜的是,中国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明确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不断进行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多种现代化模式的诞生还表现在新兴独立国家的探索上。

亚、非、拉地区的大多数国家独立以后,采取了资本主义制度。

但是,它们所走的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完全效仿欧美国家,在发展战略、国家干预等许多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与原发性现代化国家有很大不同的传导性现代化模式,或者说赶超现代化的模式,其中东亚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社会主义模式和资本主义赶超模式本身也不是单一的,内部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多种现代化模式的诞生反映出历史发展既是统一的,现代化是必由之路;同时历史发展又是多样的,各民族有必要也有权力根据本民族的特点,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