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时作业.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3484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时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时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时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时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时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时作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时作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时作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时作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时作业.docx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时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时作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时作业.docx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时作业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

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200文。

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600文。

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

A.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

B.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

C.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

D.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解析 为了扭转长期以来的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殖民者转而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来改变自己贸易的不利地位,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并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故D项正确。

答案 D

2、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有一张出自乡绅之手的对英国侵略者的“晓谕”说:

“我虽乡愚小民,乃亦天朝赤子。

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

”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  )

A.饱读儒家经典著作B.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

C.初具民族主义观念D.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

解析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乡绅“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可知中国乡绅具有了一定的民族国家观念,故C项正确。

答案 C

3、光绪六年,中德《续修条约》规定:

“德国允,中国如有与他国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专章,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

”这表明清政府(  )

A.外交的屈辱地位明显改变

B.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

C.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

D.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

解析 根据材料“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得出清政府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故D项正确。

答案 D

4、裴士锋在《湖南人与现代中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自满人入主中原以来,首度有满人以外的‘夷’人欲入侵中国。

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王夫之关于‘夷’的陈述,用在西方人身上,比用在满族统治者身上更为适切。

”上述变化说明(  )

A.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天朝上国观念逐渐改变

C.夷夏之防思潮备受质疑

D.经世致用遭到时代淘汰

解析 材料中“欲入侵中国”,反映出西方人的入侵还未完全变成现实,民族矛盾还未成为主要矛盾,故A项错误;材料中中国人对“夷”的看法出现变化,但仍然坚持华夏的中心地位,天朝上国观念并未改变,故B项错误;中国人认为“夷”用来指西方人更为适切,“夷”对象的变化反映出夷夏之防思潮备受质疑,故C项正确;“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出林则徐、魏源倡导经世致用思想,它并没有遭到时代淘汰,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8·河南郸城考前预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进而说明清朝部分官员的近代主权意识缺失,故B项正确。

答案 B

6.(2019·天津河北区模拟)《天津条约》规定:

“大清皇上特简(选择)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主持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各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材料表明清政府(  )

A.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B.完全放弃了华夷等级观念

C.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D.改变传统的对外交往体制

解析 《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标志着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故A项错误;材料“大清”等信息反映出清政府没有完全放弃华夷等级观念,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规定:

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故C项错误;材料“自不得提书‘夷’字”,反映出清政府改变了以夷夏传统观念来处理对外交往的体制,故D项正确。

答案 D

7.(2019·河南郑州调研)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之后,现代国际体系塑造出‘中国’这一现代概念,她需要以一国的身份参与世界各国事务,而不再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领导无边无际的‘天下’。

由此,中国在外来军事挑战下,开始向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

”下列能够体现晚清逐渐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的是(  )

A.承认租界管理本国侨民

B.允许西方来华传教游历

C.互派公使进驻对方国都

D.甲午战后放弃宗藩朝鲜

解析 租界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不能体现中国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故A项错误;允许西方来华传教游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属于中国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故B项错误;互派公使是近现代正常的国际外交行为,故C项正确;中国放弃宗藩朝鲜是中国实力衰落的表现,不能体现出晚清政府实行了近现代外交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 C

8.(2019·四川绵阳模拟)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

“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

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

”这反映当时(  )

A.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理念

B.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

C.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

D.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

解析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有所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认为日本对清采取军事行动是不理智的行为,不能调动民众,故B项错误;材料认为清朝国力远胜于日本,未提及是洋务运动之功,故C项错误;《申报》轻视日本国力,体现了社会舆论盲目自信的心态,故D项正确。

答案 D

9.(2018·广东深圳考前模拟)中国两次反日侵略战争的时长、意志和结果出现巨大反差,其根本因素是(  )

中国两次反日侵略战争对照表

时间

国力

装备

中国军队损失

日占区

中国政治和社会状况

结果

甲午战争

9个月

中国稍优

相当

海军几乎全军覆没;陆军10~20万人

辽东半岛、山东半岛

国家统一;某些地区民间出现反清活动

战败投降

14年抗战

14年

悬殊

悬殊

原有空军几乎拼光;海军全军覆没;陆军牺牲、失踪约400万人

大半中国

由分裂到统一;同仇敌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完全胜利

A.经济实力B.民族意识

C.政府领导D.国际援助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淡薄,而抗日战争时出现全民族抗战,故主要是民族意识的不同,故B项正确。

答案 B

10.(2018·重庆名校联合测试)下面是当时中日两国公开出版物刊载的关于马关谈判议和的手绘场景图,这组图片(  )

A.是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高

B.客观真实反映历史事实

C.是主观想象,不具史料价值

D.掺杂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报刊上的图片……中坐长须长者为李鸿章”“日本报刊上的图片……穿西式礼服者为伊藤博文等”,都各反映了两国作者强烈的主观因素,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2019·江西师大附中模拟)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

“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

”直接加速武昌起义爆发的“外力冲击”是(  )

A.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B.开始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C.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解析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辛亥革命正是在这种冲击下应运而生的产物,故C项正确。

答案 C

12.(2018·广西玉林模拟)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注:

图中器具:

坛、提勺、漏斗、壶),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  )

A.清廷成为洋人朝廷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

解析 漫画体现的是长柄勺代表官员,他们从代表民众的坛子里舀出资源,再将它经过政府这一漏斗,注入外国人的茶壶中去,说明清政府只不过是个程序,是个摆设,所以这主要说明了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故A项正确。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湖南雅礼中学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

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平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

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

清廷坚持封贡体系不仅适用于亚洲周边国家,也适用于其他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西方国家。

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

——摘编自徐中约《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

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

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区别。

(1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13分)

答案 

(1)原因:

长期以来中国的国力强大对周边国家的优势;受儒家礼仪观念的影响。

区别:

明清时期中国的朝贡外交体制是以中国为中心的等级体系,受到宗藩关系的制约,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西方近代外交体制是平等主权国家为主体,受国际法的约束,有专设的外交机构。

(2)趋势:

从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逐渐形成近代外交体制,由被动适应西方列强要求到主动设置调整等。

评价:

从适应西方列强的侵略需要,体现了清政府机构的半殖民地化,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外交活动一定程度维护国家利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等。

14.(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甲午战败后中国士大夫心态

——摘编自周松青《甲午战争与士大夫心态》

根据材料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12分)

解析 首先,围绕甲午战争对士大夫价值观的影响,从图示中总结论点;然后,分点展开论述,注意论据应该能够支撑论点;最后,进行总结。

答案 示例一 论题:

甲午战败加速了中国士大夫阶层价值观的分化。

阐述:

甲午战败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精神上都使中国受到了重大挫折,中国士大夫对这场挫折的反应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以抨击为取向的士大夫,他们不仅批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也仇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体现了部分士大夫的消极心态;而以奋发图强为取向的士大夫,不仅主张学习日本进行维新变法,更体现了对中国现实的正视。

无论哪一种心态取向,都说明在甲午战败社会思潮的转型中,中国士大夫阶层价值观出现了分化。

(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二 论题:

甲午战败使中国士大夫阶层尝试新的强国模式。

阐述:

甲午战败后,遭受到政治和精神双重挫折的中国士大夫阶层,虽然对战败表现出了不同的取向心态,但都体现了对民族危机的关注。

其“抨击取向”虽批评了洋务运动和体现了对日本的仇视,但这种批评和仇视,有利于中国尝试新的强国模式,从而为维新运动提供了可能。

“奋发图强取向”更是体现了民族的觉醒,他们敢于提出向日本学习,要求进行维新变法,这也同样体现了中国近代化模式的新发展。

总之,甲午战败使中国士大夫得以重新审视过去,而探索未来中国的新发展。

(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