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3579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5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

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图:

附图1:

地理位置图

附图2:

生物有机肥加工厂平面布置图

附表:

附表1:

建筑工程费用估算表

附表2:

设备购置费用估算表

附表3:

工程建设其它费用表

附表4:

建设投资估算表

附表5:

流动资金估算表

附表6:

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表

附表7:

营业收入及税金表

附表8:

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附表8-1:

外购原材料费用估算表

附表8-2:

外购燃料机动力费用估算表

附表8-3:

工资及福利费用估算表

附表8-4:

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附表8-5:

无形资产及其它资产摊销估算表

附表9: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附表10:

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附表11:

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附表12:

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附表13:

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附表14:

资产负债表

附件:

附件1: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附件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附件3:

陕西省肥料正式登记证

附件4:

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矿许可证

附件5:

---------------县环境保护局文件

附件6:

临时用地批复

附件7:

其它材料

 

第1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陕西------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1.2建设单位

陕西-----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1.3建设地点

陕西省-----县城关镇城关村

1.1.4建设内容与规模

本项目将进行30万吨/年生物有机肥产业化生产,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探索出完整的生产、开发、推广技术体系。

具体建设内容包括有机肥加工生产车间、仓库、办公室以及仪器设备若干。

1.1.5投资规模

本项目总投资10022.56万元,其中:

建设投资6152.79万元,建设期利息190.08万元,流动资金3679.70万元。

1.1.6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0022.56万元,其中,拟申请银行贷款6400万元,其余自筹。

1.1.7建设期限与实施进度

本项目计划建设周期为1年。

为加快建设进度,缩短建设周期,各阶段工作允许一定程度的交叉。

前期工作:

1、可研编制及审批2009年11月-12月

2、初步设计2010年1月-2月

施工期:

1、土建工程2010年3月-6月

2、设备采购2010年6月-7月

3、设备安装调试 2010年7月-8月

4、试生产、验收2010年9月-10月

1.1.8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后,计算期税后年均净利润1554.17万元,投资利润率15.51%。

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8.77%,按8%折现的净现值为6500.29万元,投资回收期为6.60年(含建设期)。

2、社会效益

项目具有以下社会效益:

(1)促进当地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产品的出口;

(3)增加农民收入;

(4)增加税收;

(5)增加就业机会。

3、生态效益

微生物肥料比化学肥料更具生态优势。

微生物肥料使用量少,本身无毒无害,没有污染环境的问题,而化学肥料的使用则造成了严重的土壤环境污染。

例如,由于大量使用氮素肥料,地下水硝酸盐含量上升。

另外,化学肥料中的氨态氮和磷酸类物质,由于雨水的淋洗和微生物作用,许多流失进了河流湖泊中,造成河流湖泊的富营养化。

此外,微生物肥料还能改善作物根际小生态环境,在作物根际形成有益菌环境,抵抗病菌,提高作物抗病能力。

微生物肥料比化学肥料在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上更有优势。

微生物肥料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益菌群,帮助作物利用土壤中难以利用的养料,从而实现增产增收。

根据农业部肥料检测中心在山东、河南等地的蔬菜地实验发现,微生物肥料可使农产品增产12%-20%。

此外,近年来,以癌症和亚健康现象为代表的“食源性疾病”的增加,与环境污染和食品药物残留超标有直接关系,微生物肥料可起到降低农药残留的作用。

微生物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传统化肥的平均利用率仅有20%-30%,磷肥的利用率为10%-20%,钾肥的利用率为40%,而微生物肥料的利用率要高于这些数字。

例如,根瘤菌中固定的氮素几乎能全部被豆料植物吸收利用。

普及微生物化肥可带来巨大经济优势,为粮食生产节约成本。

此外,微生物肥料有较大的产投比,每亩使用的资金仅为化学肥料的60%-70%,能够为农民大幅节省成本开支。

1.1.9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1。

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财务数据

 

 

1

总投资

万元

10022.56

2

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

6285.86

3

项目资本金

万元

3432.48

4

营业收入(经营期平均)

万元

24480

5

营业税金及附加(经营期平均)

万元

0

6

总成本费用(经营期平均)

万元

22925.83

7

利润总额(经营期平均)

万元

1554.17

8

所得税(经营期平均)

万元

0

9

税后利润(经营期平均)

万元

1554.17

财务评价指标

 

 

1

销售利润率

%

6.35%

2

投资利润率

%

15.51%

3

财务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前)

%

18.77%

4

财务净现值(所得税前)

万元

6500.29

5

投资回收期(所得税前)

6.6

6

资本金收益率

%

25.89%

7

资产负债率(经营期第1期)

%

82.53%

8

利息备付率(偿还期内平均)

 

8.47

9

偿债备付率(偿还期内平均)

 

1.08

10

总投资收益率

%

16.61%

11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

%

45.28%

1.2结论与建议

1.2.1结论

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推动生物肥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鼓励发展的方向,从投资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项目具有相当的盈利能力,项目建设可行。

1.2.2建议

为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提出以下建议:

1、项目建设设备尽可能多使用国产设备,既可降低项目投入又可拉动国家工业机械发展。

2、进口设备的选型及价格谈判时,要充分论证、协商,力争用最优惠价格,购买最先进设备。

3、项目产品所用原材料在当地有充分的保证,在项目建设和以后的生产中,应充分考虑产品的多样化和质量问题。

1.3编制依据

国家有关生物肥料开发与应用的文件;

国家关于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及当地有关优惠政策;

国家计委和建设部发布《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第2章项目背景

2.1项目的由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减少使用化学农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且早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研究开发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改良土壤,平衡养分,保持地力已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发展无公害微生物肥料的重要意义,并把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和食物的安全生产作为我国21世纪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微生物肥料的广泛应用在农业环境保护和动植物安全生产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该项目是陕西------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统筹规划的项目之一,立足于生产生物肥料,改良使用该肥料地区的土壤结构、改善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数量。

项目在技术上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建设单位先后搜集了大量的有关国内外生物菌种资料、生产工艺资料、生产设备资料,对菌种进行研究开发,目前已通过成果鉴定,在同行业中居领先水平。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生物肥料是国际大环境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后,国内的经济发展与各个行业都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对中国最基础的产业农业来说,由于过去受到国家政策保护,因而在“入世”后的一定时期内,可以说是挑战大于机遇。

在这种情况下,肥料作为农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遭受冲击将是在所难免。

这种冲击直接表现在进口肥料的成本和价格较低,质量好,品牌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间接表现在随着大量质优价廉的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将会造成国产农产品产销量减少,肥料的整体需求下降。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我国的肥料生产企业需要作出客观冷静的分析。

首先,中国是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肥料市场始终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其次,不能等待,扬长避短,化挑战为机遇。

面对进口肥料的冲击,我们除了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肥料的产品特色和质量上做文章。

也就是国产肥料一要价廉,以抵御进口肥料的直接冲击;二要质优,这种质优不仅表现在提高农作物产量上,更关键的是表现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充分抵御进口肥料的冲击。

除此之外,还必须加大技改力度,大力研制新型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肥料改良土壤、改善农产品品质的特点,努力使国产肥料的肥效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2.2生产新型生物肥料是食品安全的需要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化肥生产量和施用量最多的国家,目前每年使用4600多万吨化肥和30万吨农药,利用率仅为30%和40%左右,这对耕地和水资源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注重于施肥的产量效应,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食品安全重视不够,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过量施用化肥已造成地面水、地下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

已有研究表明,我国主要城市蔬菜的硝酸盐污染日趋严重,对人民健康构成很大威胁。

蔬菜是人们食用最多的食物之一,人体摄入的硝酸盐81%来自蔬菜,影响蔬菜中硝酸盐累积的因素有许多,其中施肥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消费要求是口味好,营养全,安全卫生,有益健康。

从农产品的角度讲,化肥的过度使用,已造成作物的品质下降,人们已很难品尝到过去那种香甜可口的蔬菜和瓜果。

同时,化肥的滥用,又造成作物抵抗力下降,易生病而且不抗虫害,为此人们不得不使用大量的农药,这又造成了新的污染。

事实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需要,发展有机农业和无公害农业,提倡消费绿色食品,已成为世界潮流。

人们呼唤“绿色”,呼唤食品“安全”。

为此,我国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已经制定出了不同等级的绿色食品标准。

该项目生产的多元生物活性肥就弥补了化肥的缺点,能给予作物全面营养,能够改善作物品质,能使蔬菜、瓜果恢复香甜可口的自然风味,而且能提高作物防病抗虫的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同时减少了对农产品的污染,确保了食品安全。

2.2.3生产新型生物肥料是沃土工程的需要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土壤的肥沃是农业高产的基础,而提高土壤肥沃的主要办法是施用肥料,所谓的“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所以农业稳定、高产、高效、优质健康发展,肥料是关键。

由于长期在土壤中大量偏施单质化肥,产生许多问题,如土壤养分单一、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土壤板结等,导致土壤严重退化、质量下降。

造成了不可再生的可利用的土地资源逐步枯竭,最终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影响人类生存。

基于以上原因农业部实施了沃土工程计划,提倡大量施用有机肥,培肥地力,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强土壤的水、气、热的调节能力,为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生产的新型生物肥料具有三大作用。

第一是增加土壤肥力作用。

这是微生物肥料的主要功效之一,如各种自生、联合、共生的固氮微生物肥料,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来源,多种解磷、解钾微生物的应用,可以将土壤中难溶的磷、钾分解出来,从而能为作物吸收利用;第二是产生植物激素类物质刺激作物生长作用。

许多用作微生物肥料的微生物还可产生植物激素类物质,能刺激和调节作物生长,使植物生长健壮,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可以少施化肥,缓解土壤板结;第三是对有害微生物的生物防治作用。

由于在作物根部接种微生物肥力,微生物在作物根部大量生长繁殖,成为作物根际的优势菌,限制了其它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机会。

同时有的微生物对病原微生物还具有拮抗作用,起到了减轻作物病害的功效,可以用农药,减少土壤污染。

所以,该项目的实施既能促进沃土工程计划的实现,又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4生物肥料是环境保护的需要

目前过量施用化肥N,已造成地面水和地下水污染问题,正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些试验表明,施氮量400kg/hm2可使20米深的地下水硝态氮浓度提高到50mg/L。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一些城市郊区或高产地区施入量已超过这一限值,年施氮量高达500kg/hm2已属常见,有的一年二茬菜地氮肥用量高达1894kg/hm2。

据对北方京、津、唐地区14个县市的69个地点进行的地下水、饮用水硝酸盐污染调查表明,硝酸盐含量超过50mg/L的达50%以上,最高者达300mg/L。

该项目生产的新型生物肥料不仅能解决由于施用化肥而带来的地面和地下水的污染问题,还可以解决由于粪便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达到了全方位保护环境的目的。

综上所述,化肥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作用及贡献已成为不可延续或再现的历史,其作用和地位将由生物有机肥等新型肥料所替代。

基于现代生物技术和生态环境技术的微生物肥料将是可持续农业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肥源。

在此大环境下我们提出的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的项目是十分可行和十分必要的。

2.3建设单位概况

陕西------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法人代表-----,2009年12月变更为陕西-----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企业现年产腐肥2-3万吨,产值约为4500万元。

2.4法人代表基本情况

公司法人代表------,1968年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同年11月参军在兰州军区后勤部,1976年转业在甘肃省公安厅工作,1982年调回陕西省农牧厅渭北巡视员,1983年带薪在西北农业大学植保系进修,结业后安排在省农委工作。

2003年,与国内外农业专家合作,筹建了陕西-----农业高科技有限公司、任董事长,法人代表。

先后撰写过《西北农林未来的思路》、《农业土传病害的防治技术》等论文,并于2002年与中国农业大学张元恩教授合作编著了《绿色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一书。

从业数十年来,一直努力在发展有机农业方面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力争用2-3年时间,使陕西2万亩猕猴桃、2万亩苹果、2万亩冬枣、2万亩板栗、2万亩布朗李通过国际ECOCERT认证,并成为国际定点出口的有机果品。

 

第3章市场分析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现代生态农业蓬勃发展,生产绿色、安全、无公害食品已成为大势所趋,微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将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将为生产开发高效优质的微生物肥料提供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

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作为绿色食品肥料、土壤净化剂、土壤改良剂,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还能达到土壤的良性循环。

此外,微生物肥料的施用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对减少经济浪费和保护环境起到一定的作用。

3.1国内微生物肥料发展现状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应用已有50-60年的历史。

在总结我国微生物肥料几十年的研究、生产和应用历史经验后,微生物肥料研制单位相继推出联合固氮菌肥、硅酸盐菌剂、光合细菌菌剂、PGPR制剂和有机物料(秸秆)腐熟剂等适应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品种。

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GPR)的研究逐渐成为土壤微生物学的活跃研究领域。

近几年又推广应用由固氮菌、磷菌、钾细菌和有机肥复合制成的复合(复混)生物肥料做基肥施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目前粮食生产中主要依靠化肥,每年需要化肥1.6亿吨。

由于国内化肥生产量不足,每年还需大量外汇进口3000万吨,以满足国内农业生产的需要,化肥在促进农作物增产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

有关专家估计,若微生物肥料产量发展到化肥的3%,则可增产粮食50-100亿kg。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推广,对微生物肥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因此,开发生产高效优质的微生物肥料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需要,符合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3.2国际微生物肥料发展现状

国外对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和应用历史较长,其主要的品种包括各种根瘤菌肥、固氮细菌、解磷、解钾细菌等。

3.2.1根瘤菌剂在世界范围得到推广和普及

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意大利、奥地利、加拿大、法国、荷兰、芬兰、泰国、韩国、印度及非洲的一些国家,至少有70多个国家研究、生产和应用豆科根瘤菌,不仅面积不断扩大,而且应用的豆科植物种类繁多。

不少国家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混乱后,逐步认识到加强根瘤菌肥料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3.2.2固氮细菌、解磷细菌和解钾细菌等的研究

除根瘤菌以外,许多国家在其他一些有益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前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固氮菌肥料和磷细菌肥料的研究和应用,所用的菌种为圆褐固氮菌和巨大芽孢杆菌。

他们和前捷克斯洛伐克、英格兰及印度的研究固氮菌的工作者证实,这类细菌能分泌生长物质和一种抗真菌的抗生素,能促进种子发芽和根的生长。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一些国家对固氮细菌和解磷细菌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各异,对其作用还有相当大的争议。

但在固氮螺菌与禾本科作物联合共生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许多国家作为接种剂使用。

总结20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田间试验数据表明,固氮螺菌接种在土壤和气候不同的地区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在60-70%的试验中可增产5-30%。

它们促进生长的主要机制是产生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能促进根毛的密度和长度、侧根出现的频率及根的表面积。

3.3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3.3.1美国

美国生物技术商业化的进展远远走在世界前列,尤其在生物制药和生物农业方面。

据报道,美国生物/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的产业化进展十分迅速,对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的替代已达到30-40%。

美国著名的《巴特尔预测2020年的战略技术》列举了10项最具战略意义的、决定着未来20年企业和国家命运的技术趋势,其中有两项涉及微生物农业技术:

(1)绿色综合技术;

(2)主要的食品和作物方面:

大大减少农药及其他化学制品需求的作物。

3.3.2欧盟

目前,作为“有机农业”的发起者,欧盟很重视生物农业的发展,单位耕地化肥的施用量已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除荷兰以外)。

德国、法国在液态生物肥技术方面位居世界前列。

在欧盟,生物技术发展迅速,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农业中得到应用。

1999年6月份公布的年度报告显示,欧洲整个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规模只有美国的1/3,但发展速度却是美国的两倍。

3.3.3日本

日本政府近年来把研究开发生物技术和扶植生物技术产业、完善相关体制作为国家重点战略之一。

方向之一:

种植不施化肥、不用化学农药而采用生物制品的高产农作物,为建立环保型工厂化农业铺平道路。

方向之二:

利用基因技术培养出新型微生物,廉价的净化大面积土壤复合污染。

发展循环良性型经济社会。

3.3.4中国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原则将是可持续性、产业化,其核心技术基础之一是生命科学及现代生物技术。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近二十年来一直积极倡导并支持发展中国家使用微生物肥。

因此,中国农业对高品质肥料的需求量将不断增,肥料供给缺口很大,肥料产业是一个高速增长的、日益高技术化、赢利能力高的基础性产业。

微生物肥料不仅可以补充肥源的不足,有利“植物-土壤-肥料”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成本较低、可持续性好,而且成为绿色食品的主要用肥而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和生产积极性,发挥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不断扩大,微生物肥料已形成由豆科作物接种剂向非豆科作物肥料转化;由单一接种剂向复合生物肥转化;由单一菌种向复合菌种转化;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由无芽孢菌种生产向用有芽孢菌种生产转化等趋势。

通过项目的机会分析与技术经济分析等,得出以下结论:

(1)微生物肥料产品或产业正处于初创期,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成长空间,从生物农业、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农业等多方面符合国家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

(2)项目具备较成熟的产品技术基础和产业化条件,在经济、技术、可操作性等方面均是可行的;

(3)项目不仅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4国内外市场供求现状

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达20多亿亩,年需化肥约1.4亿吨,而我国年产化肥不足1亿吨,尤其是优质化肥更是奇缺,主要依赖进口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这就给其他新型肥料的使用带来了很大的市场空间。

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已产生肥效下降,利用率低,土壤板结等弊端。

1985-1995年间,我国化肥消耗量增长了一倍,而同期农作物产量只增加了10%,大部分化肥施用后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据调查,我国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5-40%,其余部分被土壤固定,或淋溶造成水体污染、湖泊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

加之化肥是一个高耗能产品,原材料涨价和环境污染的影响,致使尚无能力改造这些化肥厂,这就限制了我国肥料总产量的增加。

专家们迫切呼吁减少化肥使用量,多使用新型生物肥,多使用有机肥,广大农民也迫切需要一种新型肥料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当前世界人口猛增,社会对粮食和肥料的需求日益迫切。

然而,作为化肥生产原料和能源的石油资源有限,依赖有限资源难以维持农业的持续发展。

而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持续农业,因此就要发展生物肥料。

生物肥料不仅可补充肥源的不足,而且有可能列为绿色食品用肥进入商品市场,成为新兴的“绿色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4.1生物肥料市场的需求潜力巨大

1、需求的背景分析

在未来的20~30年期间,中国国民经济将持续增长,人民购买力成倍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由小康阶段进入到富裕阶段,对食物的消费需求将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食品消费结构也将发生较大变化,蔬菜、水果和肉类将呈明显上升趋势。

这对农作物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外,中国绿色食品的拥有量相对于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均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深加工的、高品质的农产品、绿色产品等上存在很大的市场需求或机会。

2、肥料需求结构分析

(1)从粮食的角度测算,2000年我国粮食产量为5亿吨、化肥施用量为4000万吨(折纯量),2030年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6.4亿吨,相应地,肥料的需求为7000万吨左右(折纯量)。

因此,肥料施用量有较大上升空间。

(2)中国有60%左右的中低产耕地,约8.4-11.9亿亩。

相应地,中国耕地单产水平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距离农业发达国家的水平仍有相当差距,比发达国家低30%左右。

从土壤理化性状、合理耕作等因素分析,中国耕地单产水平(尤其是粮食)仍有大的增产潜力。

无疑,单位耕地施肥量还有一定上升空间。

(3)中国居民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较大变化:

人均口粮消费量减少,高品质的蔬菜、水果、畜产品和蛋奶产品的需求量将持续增加。

因此,对高品质粮食、饲料用粮、绿色食品的需求不同程度提高,从而有机肥料、生物肥料和高浓度优质复合化肥等的需求也将增加。

(4)微生物肥等对化肥的替代速度加快,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呈下降趋势。

因此,从结构上,高效复合化学肥料、有机肥料、生物肥料将是21世纪的三大主要肥料。

其中,有机肥料、生物肥料将是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主要肥料。

3.4.2微生物肥料需求数量预测

根据不同的统计数据,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8.2亿亩。

农业的复种指数在156%左右,复种率为56%。

按短期一般计算评估,18.2亿亩耕地、复种率为156%的种植施用生物肥达28.4亿亩,施用量预设为30公斤/亩,则理论上一年需要8520万吨左右生物肥。

按10%的生物肥市场份额保守计算,则每年需要850万吨生物有机肥。

3.5产品目标市场分析

微生物肥料的目标市场为高附加值园艺作物、经济作物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作物等。

3.6市场竞争力与营销策略

3.6.1市场竞争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绿色消费意识日益增强,对无化肥、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