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备课专题1a.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3834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备课专题1a.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师备课专题1a.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师备课专题1a.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师备课专题1a.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师备课专题1a.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教师备课专题1a.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教师备课专题1a.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教师备课专题1a.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教师备课专题1a.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教师备课专题1a.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教师备课专题1a.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教师备课专题1a.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教师备课专题1a.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备课专题1a.docx

《教师备课专题1a.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备课专题1a.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备课专题1a.docx

教师备课专题1a

专题精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12分)

森林的枢纽

戎可

红日待升,晨雾缥缈,远山如幻。

林中某处,黑啄木凌厉的叫声一如既往,转眼间百鸟齐鸣,如歌如朝。

百鸟来朝是人类的想象,天下万物实在无高下之分。

但是确实,某些物种似乎更加重要,如同枢纽。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啄木鸟,森林将会怎样?

《辞源》说,枢纽,“比喻事物互相联系的中心环节”。

这个中心环节如枢如纽,本身并不起眼,然而一旦缺如,整个系统却会发生重大改变。

1969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生态学家罗伯特·T·佩因提出了关键种的概念,它的英文是keystonespecies,其中keystone的本义是指石拱门上方中间的那块石头,它在所有组成拱门的石头中受力最小,但没有它,拱门就会倾倒,keystone的含义与汉语里的“枢纽”异曲同工。

关键种的概念并非凭空而来,佩因教授分析了一系列的例证,特别是他在196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

这项研究开始于1963年,他在离西雅图不远的马考海湾做了一个有趣的去除实验。

马考海湾在太平洋东侧,满是石岸而无沙滩。

佩因选择了一块海滩作为样地调查底栖生物。

样地的中段——中潮间带,布满了贻贝、藤壶和一种称为茗荷儿的节肢动物,这些动物都固着在岩石上。

有一种海星以这些动物为食,哪种动物增多,海星便优先取食哪种,所以没有谁能占据绝对优势。

低潮间带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较短,生物种类急剧增多,甚至包括了四种大型海藻。

除了刚提到的三种动物的幼体,另一种藤壶零散地附着在岩石上,夹杂着些海葵。

两种石鳖和两种帽贝四下爬行,几只海兔(裸鳃类软体动物)在海绵上缓缓爬过,贪婪地摄取着它们的食物。

实验中精彩的部分来了,佩因取走了样地里的海星。

3个月后,原本只分布在低潮间带的那种藤壶,竟然占据了样地60%~80%的空间。

随后的9个月里,小个头儿的贻贝和茗荷儿迅速生长,到处都是它们。

再往后,茗荷儿也消失了,遍地贻贝。

它们侵占了几乎所有的岩石,其他生物无处附着,结果藻类只剩一种,海葵所剩无几,石鳖和帽贝爬向别处,海兔也随着海绵的消失而消失。

这样演替的结果,虽然生物量大大提高,但物种数却从15种迅速降到了8种,甚至更少。

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减少的问题在于,一旦环境变得不适于这区区几个物种的生存,整个生态系统将面临崩溃。

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去除了几只能够控制固着生物生长的海星。

这个例子里的海星,便可称为“关键种”。

它们虽数量不多,却对生态系统起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键种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我们只要保护好这个物种,那么生态系统就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

而从理论上讲,保护一个关键种,所花费用应该不大,四两拨千斤,何乐而不为?

像海星这样,通过捕食稳定了生态系统结构的例子很多,比如地上的老虎、天上的雄鹰和海边的海獭,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特别强调保护这些动物的意义所在。

但是关键种至少还有另外两种可能的形式,其中一种是基于互利共生关系的关键种。

比如在澳大利亚西部,食蜜鸟给很多种植物传粉,也取食它们的花蜜,彼此互惠互利、互相依赖。

但当橡子山龙眼开花的季节,它的花却是食蜜鸟的唯一蜜源。

在这种情况下,橡子山龙眼就成了关键种,因为一旦它开不了花,食蜜鸟种群就会衰落,其他的植物也将跟随着无法繁殖。

与上面两类关键种不同,生态工程师为其他生物创造生态位,是另一种形式的关键种。

比如水獭修筑的水坝,像工程师一样改变了局部环境,不仅促进了森林的更新,更为一系列物种的生存提供了资源。

再比如啄木鸟,它在树上凿出的大大小小的洞,为真菌、昆虫的生存提供了便利,给各种小型兽类、鸟类的隐蔽和繁殖提供了空间。

啄木鸟吃虫,它的数量不会太多,否则就意味着树干里的虫太多,森林也就不复存在。

但如果没有啄木鸟,我们无法想见,那些依赖于它的洞穴的动物将何去何从,森林又将是一个怎样的面貌。

关键种是个美丽的保护生物学概念,但在真实的世界找到这样一个枢纽却难上加难,这是因为物种间的复杂关系,往往远超常人的想象。

我们能做的,就是到森林里多走走,多观察、多体会、多分析,大自然会告诉我们答案。

也许,这就是荒野精神。

(节选自2016年7月8日《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关键种在英文里的意思与枢纽的意义相近,它所起的作用也和枢纽一样,一旦缺失,整个系统就会发生重大改变。

B.佩因教授所做的“去除实验”,在去除样地生态环境后,导致生物量提高,而物种却迅速减少。

C.我们只要保护好一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这个生态系统就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

D.因为物种之间有着复杂关系,因此在现实世界里找到一个关键种很难,保护一个关键种更难,由此说明保护关键种不一定比发现它更难。

答案 B

解析 B.佩因教授所做的“去除实验”只是去除了“关键种”海星,而不是完全改变生态环境。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开头,以“红日待升,晨雾缥缈,远山如幻”的描写,表现百鸟和鸣的美好景象,激起人们对美妙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B.在“关键种”概念提出时,文章先引用《辞源》中关于枢纽的解释,再用英文的构成,准确而形象地说明其作用,体现了科普文本的特点。

C.关于佩因教授的去除实验,文章采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详细地讲解了实验的样本特点和实验的过程,让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其实验的意义。

D.本文在介绍“关键种”时,列举了两个最典型的关键种——啄木鸟和海星,这样由点到面,准确地分析了关键种的作用。

E.本文虽然是一篇科普的文章,但行文活泼、语言生动,生活气息浓郁,如“四两拨千斤”之类的词语,贴切,形象,使文章可读性强。

答案 BE

解析 A.“表现百鸟和鸣的美好景象,激起人们对美妙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理解错误,应该是形象生动地引出啄木鸟对森林的作用。

C.文本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说明,没有运用描写。

D.文本最后一段说“关键种是个美丽的保护生物学概念,但在真实的世界找到这样一个枢纽却难上加难”,说明啄木鸟和海星只是用来举例子进行说明,它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键种。

3.在生态环境中,关键种有哪些作用?

这个概念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答:

 

答案 

(1)关键种在生态环境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①像海星一样的关键种,可以起到协调环境的作用。

②有的关键种具有与其他物种互利共生的作用。

③像水獭、啄木鸟之类的物种,有为其他生物创造生态环境的作用。

(2)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认识到其重要性,有利于维护整个生态系统。

解析 抓住关键句“像海星这样,通过捕食稳定了生态系统结构的例子很多”“其中一种是基于互利共生关系的关键种”“与上面两类关键种不同,生态工程师为其他生物创造生态位,是另一种形式的关键种”可以概括关键种的作用;抓住关键句“关键种是个美丽的保护生物学概念”,概括概念提出的意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12分)

雪花秘史

1611年的圣诞节,穷困潦倒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徜徉街头。

这位皇家科学家很是沮丧,已经好几个月没发薪水的他正绞尽脑汁思考如何给朋友送上一份礼物。

他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仰天长叹:

“啊,上帝!

除了雪花之外,还能送什么呢?

雪花当然无法相送,这位天才的科学家却突发奇想:

他决心写一篇关于雪花形状的文章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朋友。

于是这篇题为《论六角形雪花》的论文问世。

400年来,每当我们提到雪花研究,都会首推这篇诞生于贫寒与友情的学术论文。

天文学家的观察毕竟不拘小节。

20年后,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才第一次详细描述了雪花的外形。

和开普勒一样,这位科学巨人的观察也仅限于肉眼观察。

不过,他的眼光非比寻常。

除了不同形态的六边形,他还记录了极其罕见的带帽冰棱柱和十二面体结构的雪花。

在观察笔记中,笛卡尔赞叹道:

“完美的六边形啊!

边是如此直,夹角是如此相等,粗手笨脚的人类简直没戏……我绝对想象不出来,这些完全对称的六角小精灵如何在自由的空气与狂躁的风中悠闲地降生。

咦,或许正是风神信手令小精灵在云朵上下翻飞,并在那里托住了它们轻盈的身躯;使它们来得及左顾右盼,遵照自然固有秩序的启蒙,把自己琢磨成六片棱角的模样!

时光机继续运转,1885年1月15日的暴风雪中,本特利拍到了第一张雪花的显微镜照片。

这种“雪花微距照”产生于冰天雪地中一架连了显微镜的相机匣子。

后来,他发表文章说:

“虽然给雪花拍照是细致活儿,但并不困难。

困难之处就在于,这项工作必须在零下温度中完成,并且需要身体暴露在严寒中。

”此后的数十年中,这位“雪花晶体摄影师”拍下了5000多幅雪花照片,其中每一片都不尽相同。

雪花的研究后浪推前浪,如今的雪花人当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肯尼思·利伯布雷赫特。

这位物理学家让雪花落在一个收集板上,然后仔细观察,从中找出有趣的样本。

他发现,最完美的雪花晶体往往出现在风力小的小雪天,那时的天气特别寒冷。

为此,他经常到寒冷的北方地区去等待降雪。

除六边形雪花之外,奇特的三角形雪花是大自然中普遍的雪花结晶形式。

为揭开这个谜团,利伯布雷赫特及其合作者在实验室中模拟与自然降雪相似的条件以制造雪花,同时记录下各种不同形状的雪花晶体。

最后的结果表明,其实一些三角形雪花晶体仍然拥有六个边,之所以看上去是三角形,是因为它们是由三长三短的六条边构成的。

利伯布雷赫特指出,在雪花从天降落的过程中,微小的尘埃颗粒等杂质会造成雪花的某个边缘产生倾侧。

在风的作用下,向下倾侧的边缘会生长得更快,从而形成三角形。

一旦三角形开始形成,由于三角形的稳定性,雪花在之后继续下降的过程中,即使再遭遇颠簸碰撞,也会继续维持这一形态,直至降落地面。

2006年,利伯布雷赫特的雪花照片被做成邮票,飘到世界各地,当然也包括那些永远不下雪的角落。

如今,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可以导致巨型雪花形成的大气条件,这对气候研究非常重要。

据说,吉尼斯纪录的最大雪花是在美国蒙大拿州遭遇一次暴雪时出现的。

当地一个农场工人表示,这种雪花比牛奶平底锅还要大,直径大约有38厘米。

遗憾的是,找不到相关证据能够支持他的说法。

(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开普勒写的《论六角形雪花》的论文,是当时世界上第一篇专论雪花研究的学术论文,当然关于这篇文章,还有诞生于贫寒与友情的说法。

B.笛卡尔的赞叹形象生动,富有神奇色彩,他说雪花有可能是风神信手令小精灵在云朵里上下翻飞,并在那里托住了雪花轻盈的身躯。

C.利伯布雷赫特让雪花落在一个收集板上,仔细观察后找出有趣的样本,这位科学家发现了最完美的雪花晶体出现时的风力、天气情况。

D.将雪花拍成照片,然后再做成邮票,让这种“雪花”飘到世界各地,包括那些永远不下雪的角落,或许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这种想法早已实现。

答案 A

解析 A.理解不符合文意,“是当时世界上第一篇专论雪花研究的学术论文”在原文中无体现。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德国皇家天文学家开普勒准备送朋友礼物“雪花”,是因为他穷困潦倒,已经好几个月没发薪水,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才有了这样激动的决定。

B.第一次详细描述了雪花的外形的是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但他的观察也仅限于肉眼观察,发现了六边形、带帽冰棱柱和十二面体结构的雪花。

C.拍到了第一张雪花的显微镜照片的人是本特利,这种“雪花微距照”产生在冰天雪地中,是用一架照相机匣子进行拍摄而得到的。

D.利伯布雷赫特及其合作者,在实验室中模拟与自然降雪相似的条件以制造雪花,目的是揭开产生三角形雪花的谜团,同时记录下其他形状的雪花晶体。

E.作者确认当前世界上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大雪花就是在美国蒙大拿州遭遇一次暴雪时出现的,一个农场工人表示的那种很大的雪花。

答案 BD

解析 A.曲解文意,“准备送朋友礼物‘雪花’”“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才有了这样激动的决定”分析概括错误,这只是他对上帝发出的感慨,并不是他的内心决定。

C.改变原意,“用一架照相机匣子进行拍摄而得到的”分析概括不准确,原文说是用“一架连了显微镜的相机匣子”。

E.观点和原文不符,原文的作者说“遗憾的是,找不到相关证据能够支持他的说法”,说明作者没有最后确认。

3.你认为本文的标题“雪花秘史”合适吗?

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分)

答:

 

答案 (示例一)合适。

因为:

①秘史是未向世人公开的内部秘密历史。

这里运用比喻,向人们普及雪花的不为人知的知识,如“带帽子冰棱柱和十二面体结构的雪花”“三角形雪花”等。

②“秘史”一词形象生动,能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③文章重点写科学家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研究雪花的情景,文题符合。

④雪花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对气候研究非常重要,需要探究它的秘密。

(任答两点即可)

(示例二)不合适。

因为:

①科普文讲究客观性,而“秘史”带有内部隐秘的东西的意思,题文不符。

②雪花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常见的事物,有它自身的特性,没必要用“秘史”来吸引人的眼球。

③文章写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上的科学家对“雪花”的研究,并且没什么特别让人觉得稀奇的,谈不上“秘”,倒是可以说“雪花研究简史”。

(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文章标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尤其是科普文章。

在探究“雪花秘史”是否合适时,需要重点解读“秘史”这一关键词,仔细分析文章写作内容是否与标题内涵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12分)

疾病与演化进程

[英国]理查德·道金斯

动物的躯体是一个精巧而且往往有效的自然防御系统,这个系统叫免疫系统。

当身体感觉到危险的寄生虫时,它会被激发起来,生成特殊的细胞,像战士那样乘着血液奔向战场,攻击那群特别的寄生虫。

通常是免疫系统获胜,身体恢复健康。

然后,免疫系统会“记住”它为那场特殊战斗生成的特殊分子武器,于是,以后受到任何相同寄生虫的感染,寄生虫都会立刻被消灭在无形之中。

因此,只要你得过麻疹、腮腺炎或水痘,就不大可能得第二回了。

免疫系统认得死病菌或病原的感染,能提前武装起来,一旦疾病真的到来,它就能投入战斗。

摆在免疫系统前的一道难题是决定哪些是应该驱除的“外来者”,哪些是可以为身体所接受的“外来者”。

在妇女怀孕时,这可能是特别费心的。

肚子里的宝宝是“外来者”,因为从遗传学看,宝宝与母亲是不同的,有一半的基因来自父亲。

但免疫系统是不能攻击宝宝的,在哺乳动物的演化中,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它解决了——毕竟,那么多宝宝在子宫里活下来而且出生了。

但也有很多流产了,这说明演化遇到了困难,且解决得不是很彻底。

免疫系统出错的另一种情形是对假想的“攻击者”打击太狠了。

过敏就是这么回事儿:

免疫系统不必要地、过分地、破坏性地伤害了无害的东西。

例如,空气里的花粉通常是无害的,但有些人的免疫系统会对它产生过激反应,这就是“花粉症”:

打喷嚏、流眼泪,浑身不舒服。

有时过激反应的免疫系统竟然会对本人过敏!

这会引起所谓的自体免疫性疾病,如秃头症(头发成片脱落,是因为你的身体会攻击毛囊)和牛皮癣(过激反应的免疫系统在皮肤上引起鳞片状斑块)。

免疫系统会不时地产生过激反应。

因为有时该进攻而没能进攻,有时不该进攻却进攻了,免疫系统摇摆在两者之间,就像走钢丝一样。

羚羊看见草动时,是不是该逃跑呢?

它遇到的是同样的问题:

那是潜伏的美洲豹还是清风在吹着牧草沙沙作响?

相应的,是危险的细菌还是无害的花粉颗粒?

这类“平衡”问题简直太普通了。

免疫系统可能对“风险规避”太机警,看到一点风吹草动就觉得危险,对无害的花粉甚至本人的组织都释放出浑身的免疫反应。

它也可能太“齐心”,而对真危险毫无反应,或者在真正危险的寄生虫出现时不能产生免疫反应。

在钢丝上行走是困难的,不论偏向哪边,都会遭到惩罚。

癌是坏事的极端情形,一个很奇异的例子,但很重要。

癌是我们体内的一群细胞,从它们本来要做的事情中脱离出来,接着这群细胞扩增,然后变成了寄生者。

癌细胞通常聚集在“肿瘤”里,肿瘤无限制地长大,吞噬部分身体。

接着,最坏的癌会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叫癌细胞转移),最终毁坏整个身体。

如此扩展的肿瘤叫恶性肿瘤。

癌如此危险的原因是,它们的细胞是直接从我们身体的细胞里衍生出来的。

它们是我们自己的细胞,只是略有改变。

这意味着免疫系统很难将它们判别为外来者,还意味着很难找到杀死癌细胞的方法,因为你能想到的任何方法,如毒药等,都可能杀死你的健康细胞。

杀死细菌很容易,因为细菌的细胞与我们自己的不同,能杀死细菌的细胞而不伤害自己细胞的毒药叫抗生素。

化学疗法能毒死癌细胞,但也能毒死我们自己的其他细胞,因为它们太相似了。

如果过量运用毒药,也许能杀死癌细胞,不过在那之前可能已经把可怜的患者杀死了。

我们又回到了和前面一样的平衡问题:

怎样才能攻击真正的敌人(癌细胞)而不误伤朋友(我们自己的健康细胞)?

自体免疫性疾病是否可能是无数代祖先们为了抵抗癌细胞而展开的演化战所传下来的副产品?

免疫系统在与癌变之前的细胞的战斗中赢得了多场胜利,使它们来不及变成恶性的。

我的想法是,因为免疫系统对癌变前的细胞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也许偶尔会误伤无害的组织,攻击自己的细胞——我们称之为自体免疫性疾病。

自体免疫性疾病的存在也许证明了生命在演化进程中不断生成对抗癌变的有效武器,会是这样的吗?

(选自《自然的魔法——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真的》,

李泳译,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动物的躯体是一个有效的自然防御系统,也就是免疫系统,这个系统能受到激发生成特殊的细胞以维护身体健康。

B.免疫系统具有“记忆”功能,能“记住”杀死寄生虫的特殊分子武器,所以得过麻疹、腮腺炎、水痘的人就不会再次被感染。

C.免疫系统不仅能针对病毒感染,也能对人类的生育遗传产生重大的影响,哺乳动物在这方面的演化并不是十分成功。

D.癌危险的原因仍和免疫系统有关联,癌细胞是从我们身体里衍生出来的、略有改变的细胞,免疫系统难以辨别它们。

答案 B

解析 B.“不会再次被感染”的说法过于绝对,文中是说“就不大可能得第二回了”。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不是所有的“外来者”都应该受到攻击,应该驱除哪些“外来者”是免疫系统面对的一个难题,盲目的攻击会造成很多问题。

B.免疫系统会对假想的“攻击者”打击过狠,如面对无害的花粉而产生的过激反应,这是免疫系统对本人过敏反应的极端体现。

C.免疫系统常常会在“进攻”和“不进攻”之间处于摇摆状态,自然界也存在类似现象,这种摇摆出现任何差错都会遭到惩罚。

D.癌细胞实际是从正常细胞变异而来的,它们通常聚集在肿瘤之中,然后这些肿瘤就变成恶性肿瘤,最终会危害整个身体的健康。

E.免疫系统能轻松辨别并杀死外来者,然后借助化学疗法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健康细胞,使患者产生整体上的伤害。

答案 AC

解析 B.“对花粉的反应”不是免疫系统对本人过敏反应的极端体现。

D.“然后这些肿瘤就变成恶性肿瘤”不符合原文的意思。

E.“能轻松辨别并杀死外来者”不符文意,原文是说“免疫系统很难将它们(癌细胞)判别为外来者”。

3.有人评价《自然的魔法》这本书“将带你去未来,给你更广阔的世界观”,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请简要阐述。

(4分)

答:

 

答案 ①有效地传播科普知识,让普通读者从科学的角度了解疾病及其演化过程;②为医学工作者提供了研究方向,从而解决动物免疫系统的“平衡”问题;③倡导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激发读者热爱科学的情感。

解析 题干已经明确了答题方向,答题时,必须结合“将带你去未来,给你更广阔的世界观”一句和文章的内容来回答。

①从文章内容来看,这篇科普文介绍了疾病及其演化过程,在传播科普知识的同时,给予读者更广阔的世界观,或者说开拓了读者的视野。

②对于医学工作者来说,更是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即带他们去探索未来新的领域。

③从精神层面来看,这篇科普文所体现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了人们研究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读写结合

1.森林滥伐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表现得特别明显,所造成的影响也特别严重。

全世界热带雨林的40%已经被毁,热带雨林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组成结构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它的破坏对全球环境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非洲撒哈拉地区是全球著名的干旱带,生态结构十分脆弱,而当地的毁林与造林之比为29∶1,作为生态系统主体的森林被破坏,使整个撒哈拉地区的生态环境加速恶化。

包括阿拉斯加以南的北美最大的温带针叶林,正在迅速消失,其速度甚至比南美的热带雨林消失得还要快,严重地威胁着当地的一些特有的鸟类、两栖类和珍花异草的生存。

森林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重要吸收者,森林的减少无疑会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促使温室效应更加明显,全球变暖加快。

据研究,整个80年代的10年里,因森林减少使大气中增加的碳达16亿多吨。

森林锐减还能加剧全球业已十分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地表土壤失去保护,更容易受到外力的侵蚀,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土地退化。

地球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空间,只有合理利用和高度珍惜资源才能做到科学可持续发展;否则,人类就会自食其果,这绝非危言耸听。

基于此,应大力倡导环保意识,营造绿色氛围,践行低碳行动,从我做起,从细微小事做起,有利于改善环境的事多做,不利于净化环境的事少做或不做,让其逐步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共识。

2.最近风靡的一首歌《南山南》里有这么一句歌词:

“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乍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合逻辑。

可是,这种现象确实发生过,而且不止一次。

这现象叫作“太阳雪”。

有太阳时还下雪,就被称为“太阳雪”。

雪花刷新冬天的定义,雪花轻盈冬天的神韵,让我们领略生命的意义和真理。

雪花,让冬天有了激情,每一朵都孕育着相思,都凝结着一个美好的憧憬和希望。

雪花是冬天的卷首,力透严寒的隽永,开启心灵之窗,挖掘冬天的内涵。

3.我们在生活中不难发现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讳疾忌医”,掩耳盗铃,放任疾病肆虐发展,直至不可收拾;一种则出现“疑病症”现象,稍微有些不适,动辄要求住院检查。

不良生活习惯的强大惯性,往往使得一些人忽视“小病”的严重性,甚至对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漠然视之。

比如常见的高血压,患者应该少吃盐。

然而有人却认为,盐少了缺乏滋味,不愿听劝。

更严重的是,一些人对待疾病的态度,不但不肯防微杜渐,反而放任自流,甚至“讳疾忌医”。

不该吃的照吃,不该喝的照喝,将生命和健康当成儿戏。

正是这种缺乏节制的生活陋习,导致了疾病的发展和健康的恶化。

回过头来说,对疾病不重视诚然不可取,但是过分担心,稍有风吹草动,就如临大敌,同样要不得。

我们要击败疾病这个“敌人”,不能用仇视的眼光去面对它,而是要全面了解对手。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生老病死,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命里的每一次磨难,因疾病而坚强,因疾病而实现人生价值。

“原以为你是那么宽广,不在乎带走一片阴凉;原以为你是那么坚强,没想到你的眼泪在流。

地球,我们唯一的家园,让我们爱你到地久天长!

地球,我们的母亲,让我们尽情沐浴你的阳光。

”这一首环保歌曲,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警醒和沉思:

在人类对大自然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后,还未来得及体会万物之灵长的胜利,就匆匆迎来了大自然疯狂的报复。

持续的干旱和暴雨,频频光顾的沙暴,污染的空气和海洋,不再蔚蓝的天空……人与自然的搏击,人的贪婪和短见注定了人类将输得更惨。

在痛定思痛中,是否开始学会尊重,善待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漫漫46亿年,地球才变得鸟语花香、生机勃勃,可是,作为万物生灵之首的人类,对待美丽的地球却愚蠢残酷:

过渡垦荒农田、废气废水排放、乱砍滥伐植物……于是我们看到天空不蓝了,农田沙化了,水源变脏了,空气污染了,甚至生态失衡了,大气层破洞了……现在,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摆在每一个人面前。

请你以“环保”为话题,写一段300字的作文片断。

答案 (示例)现在的母亲河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