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3842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1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

大学生就业困境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究

学生姓名XXX

指导教师XXX

专业软件技术

院系计算机工程系

 

2010年5月4日

论文任务书

姓名:

赖国聪

院系:

计算机工程系

班级:

软件081

专业:

软件技术

毕业论文题目:

大学生就业困境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究

立题目的和意义:

随着近几年全国高校的连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由此所产生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了社会问题中的一大难题。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让毕业生顺利就业,是摆在高等学校和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就业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探索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由此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解决好该问题,既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技术要求与工作计划:

1.技术要求:

本篇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如下三个部分

第一、阐述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并对该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第二、分别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来探究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

第三、针对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提出改善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建议性对策。

2.工作计划:

第一步:

查找与整理资料、确定选题。

第二步:

根据选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初步形成论文写作提纲。

第三步:

根据掌握的数据等资料,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与整理,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第四步:

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查找有关统计数据,从中分析并整理写作思路。

第五步:

论文写作提纲定稿,组织相关资料准备论文撰写。

第六步:

进行论文写作,完成初稿工作。

第七步:

根据导师所提意见和建议,经反复修改后定稿。

第八步:

按规范要求进行打印、装订一式两份的论文。

目  录

1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分析

1.1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1.1.1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概况8

1.1.2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发展趋势10

1.2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统计分析

1.2.1招生人数回归分析11

1.2.2高校毕业生人数与就业率统计13

2大学生的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15

2.1客观原因15

2.1.1政策方面的原因15

2.1.2高校方面的原因16

2.1.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17

2.2主观原因17

2.2.1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17

2.2.2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18

2.2.3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18

2.2.4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18

3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探究20

3.1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3.1.1人事制度改革20

3.1.2户籍制度改革20

3.1.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21

3.2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3.3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3.4转变用人机制与加强人才培养

3.4.1转变用人机制23

3.4.2加强人才储备23

3.5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3.5.1大学生知识面需不断拓宽24

3.5.2大学生的能力结构需不断加强24

3.5.3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26

3.5.4大学生要做好就业思想观念上的准备27

结论29

参考文献30

1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分析

1.1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1.1.1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概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事制度的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完成由国家统一分配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直到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制度的转变,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

这对毕业生的择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之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社会,毕业生供需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单一的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

近几年,大学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既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又面临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进行改革的考验,更面临着管理体制和就业观念上的重大转变任务。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都在逐步增加,使我国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稀缺程度逐步下降;随着各项社会改革措施的出台,使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目前毕业生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毕业生就业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毕业生就业各个方面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面对目前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在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和不同性质单位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需求不平衡现象,大学毕业生总体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增幅达19.85%。

与此同时,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步增加,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数量居高不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加大,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局面长期存在。

另一方面,往年未就业毕业生与新增毕业生叠加,造成实际就业人数更高。

自2002年至今,高校就业一直处于高峰年,往年未能就业的一部分毕业生沉淀到下一年度竞争就业岗位,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

教育部门预计,2007年全国实际需要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会突破800万。

第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学历看,由于受经济体制和用人机制的影响,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普遍情况是毕业生学历层次越低,初次就业率也越低,尤其是高职(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直呈现比较低迷的状态。

据统计,截止2006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3%,本科生84%,高职(专科)生61%[5]。

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不足。

由教育部有关部门直接领导和参与的“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课题显示:

在207所高等学校的一级学科(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中,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呈现出非常不平衡的特点。

在10个一级学科中,低于平均初次就业率的有:

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农学。

即使在同一学科的各专业之间,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也较大,如在财经类82个专业中,资产评估、物流管理、财政税收等专业均超过国家平均就业率,达到96%~100%,但有的专业初次就业率却只有30%左右。

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2005年的初次就业率为85%,比上年下降约4个百分点;部门高校次之,初次就业率为76%,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地方院校较差,初次就业率约为59%,比上年下降约6个百分点[6]。

从地区看,不同层次的毕业生与高等学校所在地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专科层次的毕业生,由于大多是在学校所在地招生和就业,因此他们的就业情况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有更加直接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地区,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据统计,截止2004年10月,各省市的就业落实率分别为:

北京75.6%、广东83.5%、广西58.6%、湖南69.6%、山东87.9%、陕西83.4%、云南28.9%[7]。

第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缺乏相应的指导。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金蕾莅和樊富氓曾共同完成了“高校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实践的双向反馈”的调查,据调查表明,有56.3%的学校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但仍有56.9%的学生认为学校只是在“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更有9.7%的学生认为学校“不提供任何指导”。

而一项针对北京16所高校调查表明,有40.7%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对传统的就业指导内容,如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需求仍然显著;有些学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很茫然,有时甚至发生心理问题。

第三,大学毕业生就业目标更加务实。

据调查显示,整体看来2005年毕业生的就业变得更加务实。

30%的求职者认为理想的工作就是在有前途的行业里谋职,15%的毕业生不要求高薪资,但强调公司要有激励员工的良好机制;要求专业对口、能学以致用以及要求薪资、福利好的毕业分别有19%和17%;另有10%的毕业生要求在优秀的企业就职;9%的毕业生期望能在理想的城市工作,并能落户[8]。

第四,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发生变化。

随着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近两三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地区发生了变化,在大城市及东南沿海就业的人数相对减少,中小城市及中西部就业的学生在逐步增加。

据复旦大学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的统计数字,2004年到外地工作的学生总数为289人,比上年增长了7%,去西部工作的人数首次达到了18人;上海交通大学2004年本科毕业生中有10%去了外地,比上年增长了8%;上海市教委透露,2005年有5%上海籍生源的毕业生到长江三角洲就业,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北京市教委公布,2006年西部生源到西部就业、毕业生到郊区县就业的人数与过去相比有明显增加[9]。

3.1.2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发展趋势

首先,考研和出国人数持续增加。

随着扩招的继续,毕业生中考取硕士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从1999年开始,本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规模连年扩大,2003年考研人数是79.7万人,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生报考的有38.4万人,占报考总数的48.2%,2004年考研人数为94.5万人,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约有47.4万人,占报考总数的50.2%,2005年考研人数为117.2万人,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的有60.5万人,占报考总数的51.6%。

2007年考研人数为128万[10]。

同时申请出国留学的毕业生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据西南政法大学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统计,该校学生出国留学人数从2002年的12人增加至2007年的132人,增长10倍有余。

其次,大学毕业生“不就业”的现象呈上升趋势。

随着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统计初次就业率前选择“不就业”。

在这些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中大多数并不是没有单位接收,其主要原因还是多数毕业生主观上在反复挑选单位以致延误了落实就业计划,实际上真正因本人条件困难而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占少数。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就业观念已经开始转变。

特别是越来多的毕业生到毕业时由于打算继续考研、出国或不满意现有的工作环境,不愿意去自己不满意的单位而选择不参加就业。

再有,非正规就业人数呈上升趋势。

“非正规就业”是指那些没有按照劳动力市场规范就业的方式而获取就业的途径。

目前,一大批新型的非正规性就业方式正在不断涌现,如自由就业者、网站管理员、自由撰稿人、微型的公关公司、调查公司等。

人们对非正规性就业的看法正在逐步改变,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开始加盟这个领域。

今后的几年中,随着我国高校的继续扩招、产业结构的调整等,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劳动力需求的扩大受阻,两种趋势相互结合,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非正规就业就会成为必然趋势。

1.2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统计分析

1.2.1招生人数回归分析

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招生人数的增长,通过下面的数据和分析我们可以做到简单的了解。

表3-11998~2003年高校招生数及招生增长率

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招生数/万108.4159.7220.6268.3320.5382.2

招生增长率/%47.447.338.121.619.519.3

图1-11998~2003年高校招生数

图3-21998~2003年高校招生增长率

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2010

招生数/万人495.5551.3607.1662.8718.6774.4

图1-22005~2010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预测趋势

1.2.2高校毕业生人数与就业率统计

就业形势严峻已成为现实。

1998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迅速增长,1998年为108.4万比上年增长47.4%,1999年全国招生159.7万,2000年为220.6万,2001年为268.3万,接下来两年分别为320.5万和382.2万[11]。

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增长速度也很快。

2000年以后,招生的增长率逐年降低趋于稳定,但招生的基数增大了,每年增长的绝对数仍很大。

199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100万(104万),2000年为107万人,2001年为110.4万人,2002年为141.8万人,2003年是全国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各类毕业生212万人,比2002年增加46.2%,2004年全国毕业生约为280万人,比2003年增加78万人,2005年达到340万人,2006年达到413万,比2005年增加73万,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增幅达19.85%[12]。

今后几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还会继续上升,根据国家教育规划,到2010年,每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有500万左右。

在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迅猛增长的同时,社会对毕业生的有效需求却没有增长的这么快,我国近几年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像人们所预想的那样,在一系列利好的条件之下实现突破性增长。

奥肯定律(经济增长同就业率呈正相关比例关系)在中国的作用被弱化,就业GOP(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重)的弹性系数在变小,原因在于经济增长的主要部分是高新技术,但它化解的就业量较小,它通过技术力量而不是人力提升经济增长。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数目表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2000年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6.06%,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有34万人毕业时没有落实工作,2002年就业率为69%,未就业的大学生有45万人。

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67.5%,毕业生没有落实工作的有65万人,比上年增加了20万人,2004年就业率和未就业大学生分别是68.8%和75万人,2005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68%,有83.2万大学毕业生毕业时找不到工作[13]。

这部分毕业时没有就业的大学生需要进入二级毕业生就业市场,通常处于待业状态。

表1-32001~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及就业情况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

毕业生人数/万110.4141.8212.2280338397464532592652

毕业生人数增长率/%9.4828.4549.6331.9520.7117.1618.3913.1911.2910.14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706967.568.868

当年底毕业生就业率/%7080838485

图1-42001—2010年高校毕业生数

图1-52001—2010年高校毕业生增长率

资料来源:

(1)毕业生人数及毕业生就业率来自教育部公布数据;

(2)2005~2008年毕业生人数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历年招生数推算,2009、2010年毕业生人数为根据国民经济增加趋势和前几年毕业生人数情况报告估算数值。

 

2大学生的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2.1客观原因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现行就业制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结构、用人单位现状及用人单位的陈旧观念、以及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等等。

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

2.1.1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尽管我国己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用人的限制。

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就招不到人。

2004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31.6%,到国有企业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为26.2%,其他就业为10.7%。

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己经占60%,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不能解决“三险一金”(三险:

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一金:

住房公积金)而被大学毕业生放弃。

同时,基层和西部地区急需大学生担任公务员和教师,但如果大学生去工作,他的户口和档案将一同被派遣到工作地,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性障碍。

不少大学生还担心,后代在落后地方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到时送子女到大中城市上学,又要交纳“借读费”。

在大中城市,大学生创业的机会较多,发展的空间较大,成功的概率也较高。

但没有户口就进行不了工商登记,也就没有获得贷款的担保条件。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管理方面的脱节,一些政策还“悬在空中”,得不到落实。

从2005年就业工作的情况看,一些省市限制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障碍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毕业生尤其是高职、专科学生跨省市流动受到限制。

另外,虽然国家政策规定大学生毕业二年内,可以由学校保留档案,但由于派遣指标在当年有效,过年就不再办理派遣证,使得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因为没有指标而不能够派遣,仍然处于不确定的状态。

由于种种制度原因而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壁垒亟待治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亟待改革完善。

第二,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

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

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一些大型毕业生招聘会的组织者以赢利为目的,发布虚假广告,对招聘单位审查不严,招聘会环境混乱,学生交钱买票参会,效率低、成效差。

很多单位用人观念不切实际,盲目要求高学历、名牌大学的学生,要求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

有的单位甚至拒绝接受非名牌大学生、专科生、女毕业生和应届生。

还有的单位拒绝招收外地生等,这种种歧视性的规定,有失“三公”的就业原则。

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很大的影响。

2.1.2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

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

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

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

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

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

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

近几年来,虽然一些高等教育也加快了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这项工作还不尽如人意。

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的局面。

第三,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进轻出”的现象。

既然大学生就业市场化,那么高校必然是这个市场中“产品”的生产者,产品质量如何直接决定“销路”如何。

目前,部分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持续小学、中学的应试教育,甚至有些学生仍然以为进了大学校门等于进了保险箱,放松对自身的要求,继续高呼:

“60分万岁,61分浪费,59分白费!

”的课号。

学校也对这种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部分高校中“重进轻出”的现象,同时必然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

这让许多单位对这样的“产品”“不敢恭维”,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也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致命的影响[14]。

2.1.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

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

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

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

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

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

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

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

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

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加之,当前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本科生数量急剧上升,研究生的队伍也在日益壮大。

许多研究生为了生存开始与本科生争起饭碗,而用人单位方面则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有些单位为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出高薪吸引高学历人士,似乎单位里有几位硕士、博士就能给企业带来多少知名度。

用人单位的这种行为正是加速“考研热”的催化剂。

2.2主观原因

2.2.1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

非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不去,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国机会等等。

举个例子: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

”的调查。

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