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安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3873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安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课时安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课时安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课时安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课时安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课时安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课时安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课时安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课时安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课时安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课时安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时安排.docx

《课时安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安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时安排.docx

课时安排

语文教案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校:

榆中县韦营初级中学

年级:

九年级

教师:

王红霞

韦营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课时计划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3年8月25日

科目

数学

教学班级

九年级

教科书名称及册数

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上册

开课日期

2013年8月26日

周节数

6节

总授课节数

102节

任课教师

王红霞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1

第1课——第3课

2

第4课写作第5课

3

第5课——第7课

4

第8课写作第17课

5

第17课——第18课

6

国庆放假

7

第19课——第20课

8

写作第9课

9

期中复习

10

期中考试

11

第9课——第11课

12

第11课——第12课写作

13

第13课——第14课

14

第15课——第16课

15

第16课写作

16

第21课——第22课

17

第23课——第24课

18

第25课写作

19

期末复习

20

期末考试

【教材分析】

本学期拟上完九年级上册书,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

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

九年级语文的学习,是初中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第五、六学期),也即最后阶段。

教学重点上升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语文对生活的服务关系,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语文基本训练更进一步,进行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综合的训练,并落实到实际运用上。

 

【教学总目标】

1.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3.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口语交际,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教学重点】

1.继续抓好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2.多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3.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

尝试互批共批,一改促写有效的提高作文水平。

4.选好用好相关材料,追踪中考考点趋势。

领悟课标的内涵,明确学生最需要突破的重点

【教学难点】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对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综合性学习可能是一个难点,在现代文阅读当中,记叙文的阅读是一个难点,这两个东西被咱称之为是中考当中对考生来讲处理起来比较难的地方。

2.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

许多语文教师都对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但收效并不明显。

说写脱离,写作脱离实际,搞“假大空”的弊病,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班级情况简介】

 九年级共有52名同学,其中男生22名,女生30人,从整体来看,学生身上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根据数据看出,本班学生的语文水平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

但是他们的作文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百分之十的学生写作能力较强,仍有百分之六十的学生写作水平较差。

自己将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写作能力的训练。

在课外辅导上,作文训练环节上多指导后进的同学,实实在在在这些同学身上下功夫。

【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 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突出重点和难点。

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把握中考方向,多写小作文片段作文,统一安排,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避免欠交作业。

 

  9.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

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0.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演讲会、小辩论,锻炼能力,提高兴趣、培养思维及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的运用。

 

九年级语文困难学生转化计划

一、困难学生成因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小部分在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产生一定困难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学困生”。

形成“学困”的成因是纷繁复杂的,大都不是单一方面的原因形成的。

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

一是内因,即学生自身的原因,包括各种因素造成的思想道德素质差、习惯差、能力差、基础差等。

二是外因,即外部环境造成的,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不良的社会风气等;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这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竞争意识不强,思想松懈,学习缺乏紧迫感;坚持已有的学法,相信自己的老习惯,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轻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

如:

预习、听课、复习、独立作业等。

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理解不透。

有的知识印象不深,造成知识缺陷,日积月累,学习成绩屡屡失败,对学习丧失信心。

古语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有的学生抵御不住社会精神环境的种种诱惑,人云亦云,模仿社会不良风气,也给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的原因

1.学校的原因

首先,面对校与校之间的升学竞争,班级开始了的各种排名和评比,使学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和考试负担,而一些屡屡排名滞后的落伍之雁无疑就成了“学困生”。

其次,落后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思维有敏锐的、性情有缓急的,在任何一个学习群体中都不会出现具有整齐划一的智力水平和学习习惯的情形,而现有的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能力。

2.教师的原因

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部分学生的厌学现象严重,加之,学校、老师们受各种清规戒律的束缚,没有一套对付这些调皮捣蛋、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长期下去,近墨者黑,困难学生也会越来越多。

(三)家庭教育原因

有的学生父母经常吵架,使其心灵受到伤害;或者跟着离异父母的一方过,不能得到双亲全面的关心;又或者跟着祖辈过,过分溺爱养成许多坏习惯。

有的学生父母没什么文化,做生意成了暴发户,这些学生在物质上比其他学生超前消费,手机、电动车、游戏机经常更新换代,课间不停地吃零食,穿戴打扮追求时尚向明星看齐。

他们的心态是:

我的成绩虽不好,但父母会用金钱为我铺路,帮我找好学校或好工作,只要我有头脑有关系有手段,学习不好也照样赚大钱。

还有的学生家中学习环境恶劣,父母非但不给子女树立好榜样,还以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如抽烟、酗酒、打麻将、玩低级趣味的游戏,导致子女胸无大志,无心学习。

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和谐积极的情感氛围。

平时,我多给学生一些赞许的眼神,多给学生一些真诚的微笑,多给学生一些由衷的赞语,生活上多给学生一些关爱。

二是在作业的批语中进行情感渗透。

比如:

学习上信心不足的学生,我给他们的作业批上:

“后进不可怕,就怕无信心”,“不怕底子薄,就怕不努力”,“只要肯努力,定有好成绩”等批语;对作业一向草率马虎,敷衍了事的学生,只要出现一次完成得比较工整认真的情况,我就抓住这一“闪光点”,给他们的作业批上“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是进步的开始”,“只要认认真真地做作业,扎扎实实地学习,一定能跨入优等生的行列”等批语。

我想,“此时无声胜有声”,不仅解除了学生自卑的心理包袱,而且促使他们敢于启齿发问。

作业的批语让我和学生建立心灵交流的通道。

 

2.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不可否认,九年级学生之间已经存在很大差异,如何科学地对待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

我认为,应当重视学生差异的存在,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在考试中,要使学生很少在这方面丢分,还必须及时训练和阶段性训练。

多让学习习惯差、性格内向、怕学的学生到黑板上展示,暴露错误,然后抓住典型错误进行分析,促其自行订正。

每周安排一次专门训练,对在规定时间内成绩突出,进步较快的个人给予公开表扬或奖励。

相反,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千万不能命令他们机械地去抄十遍二十遍,效果肯定为零。

只有耐心地讲清来龙去脉,让他理解记忆,每次检测少量内容,让他们感觉到成功的喜悦,接下来他才会配合你主动积极的要求上进。

3.坚持“近目标,小步子”。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不作横向比较,而是抓住他们的微小进步,适时进行激励,给予肯定和表扬,要使学生不断看到成绩,看到进步,不断强化“心理优势”。

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成绩在上升,渐渐地对学习就有了信心,也就有了学习积极性。

有了积极性,就肯学习。

肯学习,成绩必然会提高。

成绩进步了,心理优势就得到加强,形成良性循环。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习惯。

1.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

  

每次考试,我都针对考得不理想以及退步的学生了解情况,他们常常怪罪于自己没有看清题目,粗心大意导致。

我就请他读题,一字都不少,但还是不会答题。

关键问题是不能根据答题要求获取有用信息,更谈不上把新信息和已有知识进行整和、提炼、加工,形成新的结论并按要求作答。

2.指导学生学会作笔记。

学习习惯差,怕学厌学的学生很少愿意记笔记,常常依自己的性子,随便记记,不成系统。

大多数学生都要求自己记笔记,都知道“好记忆不如一支烂笔头”,记忆力再好的人所掌握的知识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遗忘。

这就需要用笔记来帮助自己复习。

但是,不少学生对听课与笔记的关系处理不好,往往顾上听就顾不上记,顾上记就会漏了听。

因此,我要求学生平时做补充笔记,主体记在课本上,边看书,边听讲,边把关键性的内容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在书本上划记号及必要的文字说明。

(四)个别辅导,化解疑点

现在的班级普遍都会存在十个左右甚至更多的学困生,他们的写作能力比其他人落了很大一截。

如果每天都能认认真真的完成日记的话写作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再把当天学的内容吃透消化,今日事今日毕。

因此,个别辅导一定要有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落到实处。

第一单元

【内容分析】

本单元选入五首抒情诗,其中有一首旧体词,两首中国当代诗,两首外国诗。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

全词借景抒怀。

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这首词,在艺术特点上,要注意全词是怎样写景与抒怀的,把握北国雪景与诗人所抒之情的联系;要注意词中是怎样以“诗化”的艺术形象进行议论、评价历代英雄人物的,了解“诗要用形象思维”的创作规律;要揣摩语句,体会词中语言的凝练、贴切和丰富的表现力。

在内容理解上,要恰当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以及诗人抒发的豪壮情怀,特别是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句意的理解,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这结尾三句是全词主旨所在,因此至关重要。

作者曾自注:

“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在建国以来的相当一段时间,人们都遵从此说。

但从文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就会自然得出结论:

这首词是以作者本人为抒情主人公的,末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即抒发了作者本人作为革命家、政治家的抱负和自信。

对此,无须回避。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其突出的艺术特征是拟人手法和象征手法。

全诗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真情倾诉,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这首诗还采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中的“雨”的形象以及种种的情景都具有象征性。

读完全诗之后再看看“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这一标题,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象征性:

诗人借“雨”这一爱的使者的形象,不仅为“儿童”而歌,而且在深层的蕴意上为“中国大地”而歌。

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身在海外而关注中国大陆。

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要教你们勇敢地笑”特意加之以“勇敢地”的修饰语,并对“笑”作拟人化的描写渲染,尤其富有意味。

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

这首爱之歌,既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这首诗的风格是清新而欢愉的,但其思想感情又是蕴藉而深厚的。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

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它以情境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这正如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奏曲”。

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

情感强烈而又含蓄。

这首诗的深刻主题和“朦胧”风格,是与它的创作背景和反映的社会时代状况分不开的。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一首重要诗作。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

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蝈蝈与蛐蛐》一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蕴含深厚,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

全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这种赞美大自然永恒之美的颂歌式的田园诗,具有极为丰厚的人文内涵,它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多写小景和避世归隐的田园诗,而反映了另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

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的分析,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进入诗中的情境,自行体验情感,感悟诗意。

因此,教学诗歌要在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感受上多下功夫,给以适当的点拨。

【单元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凝练、形象的艺术语言,往往要悉心揣摩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和情味。

要反复推敲诗句,细致深入地体会其内涵。

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已往欣赏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像,体味诗中的形象和意境,从而深切地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

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这些诗的抒情性都很强,适于朗诵,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

要注意诗歌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了解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重要的不在“知其然”,而在“知其所以然”,要结合诗中的语境和语句,从互为表里的形式和内容的关联中,让学生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

要适当地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认识诗歌之间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感情意蕴等方面的异同。

比较阅读可以灵活多样。

例如,本单元安排了同为毛泽东所作的《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两首词的比较,叶赛宁的《夜》与郭沫若的《静夜》两首诗的比较。

此外对本单元的各首诗也可以进行比较。

例如:

《雨说》与《星星变奏曲》的写作有着相近的时代背景,都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内容、风格颇为不同而又不无相通之处,可以适当地进行比较。

《蝈蝈与蛐蛐》与《夜》都是田园诗。

田园诗都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又因人、因诗而异,各有其特点。

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扩展阅读,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多读一些诗歌。

课本中所选的诗歌,数量十分有限,只能起引导学诗的作用,而学生在课外读一些诗歌,在扩展阅读面、培养读诗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上,都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本单元设计了一些写作的小练习,如《雨说》一课,让学生“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或‘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停息’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去感受野外的夜色,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星星变奏曲》一课,要求“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期盼或愿望”。

这些练习,让学生尝试写作诗歌或抒情短文,使读诗与写作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抒情表达能力,增进学生的学诗兴趣。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为“雨的诉说”。

这是从《雨说》一诗引申出来的一项活动,试图通过让学生关注大自然中人们习焉不察的雨这种常见现象,来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体验大自然的诗意之美。

同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项活动可以灵活掌握,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地开展。

简而言之,通过本诗歌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欣赏一些诗歌,进一步了解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使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诗歌教学也要着眼于素质教育,要通过诗歌教学,激发学生的读诗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具有初步的“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既能知道什么是诗,什么是好诗,好诗何以是好诗,又能更细心地体验人生,更好地发现和体味生活中的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