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五节.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3914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第五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一章第五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一章第五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一章第五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一章第五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一章第五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一章第五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一章第五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一章第五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一章第五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第一章第五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第一章第五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第一章第五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第一章第五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第一章第五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第一章第五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第一章第五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第一章第五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第一章第五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第一章第五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第五节.docx

《第一章第五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第五节.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第五节.docx

第一章第五节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一胡锦涛同志简介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三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四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第1页================

一胡锦涛同志简介

1942年12月生,安徽绩溪人

196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5年7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大学学历,工程师。

1984年━1985年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1985—1988年 贵州省委书记,贵州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1988年━1992年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西藏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1992-1993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

1993-1998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

1998-1999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

1999-2002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

2002-2003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2002年12月不再兼任)

2003-2004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2004-2005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2005-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第2页================

1988年━1992年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西藏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胡锦涛考察青藏铁路

================第3页================

================第4页================

胡锦涛夫妇与瑞典国王夫妇在瑞典王宫合影

================第5页================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二)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过程

(三)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6页================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7页================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展”的科学发展观。

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科学发展观成为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全局的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第8页================

从发展到科学发展

背景:

发展走入了误区

增长即发展

速度即发展

数字即发展

GDP拜物教

生态环境的破坏

资源的过渡消耗

忽视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9页================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1第一代发展观:

发展=工业化=经济增长(从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

物质主义倾向:

发展=经济发展=物质产品的积累。

基本观点:

工业化是中心内容;经济增长为发展的“第一”标志;GDP的增长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尺;

物质主义,GDP崇拜忽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后果:

带来的是社会结构断裂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

学术界称之为:

“有增长无发展”、“无发展的增长”;

背景:

战争的破坏。

================第10页================

2第二代发展观:

发展=现代化=整个社会结构由传统到现代转型;

第二阶段,将发展概括为“经济增长+社会变革”。

联合国第二个发展10年(1970—1980年)报告指出:

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社会福利设施的改善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在制订这个发展报告时,将发展概括为“经济增长+社会变革”。

1987年,布仑特兰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

“满足人的需求和进一步的愿望,应当是发展的主要目标,它包含着经济和社会的有效的变革。

”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及人、社会、自然环境间的协调开始被纳入发展的空间。

但还未注意到发展的代际公平问题。

================第11页================

3第三代发展观:

提出并逐步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早在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就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国家所普遍认同。

罗马俱乐部——增长极限的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是肯定了发展的必要性,又揭示了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二是既强调代际公平,又强调代内公平

================第12页================

一些科学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的定义:

”发展是在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中的行为轨迹。

发展作为正向矢量将导致上述复杂系统朝向日趋合理、更加和谐的方向进化“。

在此强调了发展的不可逆性、进步性、正向性以及关联到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性。

《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进一步强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增进人类幸福、自由、尊严、安全、公正、参与等。

4第四代发展观: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可持续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提出了人类发展的概念,将发展看作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发展和人性自我实现的过程。

================第13页================

发展观演变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在发展要素的评价上,从单纯强调有形资源和物质资本的作用,转向重视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本的作用。

(2)在发展道路上,从单纯地强调工业化的经济增长,转向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在发展与自然的关系上,从一味地向自然索取的反自然倾向,转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亲自然倾向。

(4)在发展目标上,从单纯强调物质财富的积累,转向以人为中心,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14页================

(三)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理论基础:

马、列关于发展的丰富思想,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2、根本依据: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3、现实基础: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4、时代背景: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5、历史借鉴:

建国后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第15页================

3、现实基础: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阶段性特征(8个方面):

(P34-35)

表明:

发展的关键期

改革的攻坚期

社会矛盾的凸显期

================第16页================

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当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那将要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一是“黄金发展期”;二是“矛盾凸显期”。

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

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应对这个关键时期的一个战略性思想。

目前影响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1,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2,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劳动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3,体制机制尚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

4,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

5,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较严重。

================第17页================

4、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汲取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

================第18页================

案例:

促使人类大反思的、充满死亡的公害八大事件

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12月1-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内13个工厂排放的大量烟雾弥漫在河谷上空无法扩散,使上千人发生胸疼、咳嗽、流泪、咽痛、呼吸困难等,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许多家畜也纷纷死去,这是20世纪最早大气污染事件。

2〕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持续雾天,而这里却是硫酸厂、钢铁厂、炼锌厂的集中地,工厂排放的烟雾被封锁在山谷中,使6000人突然发生眼痛、咽喉痛、流鼻涕、头痛、胸闷等不适,其中20人很快死亡。

3〕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伦敦城市上空高压,大雾笼罩,连日无风。

而当时正值冬季大量燃煤取暖期,煤烟粉尘和湿气积聚在大气中,使许多城市居民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仅四天时间内死亡了4000多人,在之后的两个月时间内,又有8000人陆续死亡。

这是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由燃煤引发的城市烟雾事件。

================第19页================

4〕美国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

从20世纪40年代起,已拥有大量汽车的美国洛杉矶城上空开始出现由光化学烟雾造成的黄色烟幕。

它刺激人的眼睛、灼伤喉咙和肺部、引起胸闷等,还使植物大面积受害,松林枯死,柑橘减产。

1955年,洛杉矶因光化学烟雾引起的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人数达到400多人,这是最早出现的由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件。

5〕日本水俣病事件:

1954年,日本水俣湾开始出现一种病因不明的怪病,叫“水俣病”,症状是步态不稳、抽搐、手足变形、神经失常、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

经过近十年的分析,确认:

日本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的汞是“水俣病”的起因。

汞被水生生物食用后在体内被转化成甲基汞(CH3HCl),这种物质通过鱼虾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后,会引起脑萎缩、小脑平衡系统被破坏等。

在日本,食用了水俣湾中被甲基汞污染的鱼虾人数达数十万。

================第20页================

6〕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

19世纪80年代,日本富山县平原神通川上游的神冈矿及堆积的矿渣中产生的含有镉等重金属的废水流入周围的环境中,在水田土壤、河流底泥中产生了镉等重金属的沉淀堆积。

镉通过稻米进入人体,首先引起肾脏障碍,逐渐导致软骨症,最后得一种浑身剧烈疼痛的病,骨痛病,重者全身多处骨折,在痛苦中死。

从1931年到1968年,神通川平原地区被确诊患此病的人数为258人,其中死亡128人,至1977年12月又死亡79人。

7〕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四日市发展成为“石油联合企业城“。

石油冶炼产生的废气使当地天空终年烟雾弥漫,烟雾厚达500米,其中漂浮着多种有毒有害气体和金属粉尘。

从1960年起,当地患哮喘病的人数激增。

到1979年10月底,当地确认患有大气污染性疾病的患者人数达775491人。

8〕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日本九州爱知县一个食用油厂在生产米糠油时,使米糠油中混入了在脱臭工艺中使用的热载体多氯联苯,造成食物油污染。

由于当时把被污染了的米糠油中的黑油用去做鸡饲料,造成了九州、四国等地区的几十万只鸡中毒死亡的事件。

随后陆续发现了因食用被多氯联苯污染的食物而得病的人,1978年,确诊患者人数累计达1684人。

================第21页================

这些事件的发生,成为“自然界的报复”,冲击着一味掠夺自然进而破坏环境的片面发展模式。

一个真理,往往需要被不断的论说,才可能在人类“致命的自负”里挤出引起注意的空间来。

================第22页================

蕾切尔·卡逊:

现在,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实际上,在这条路的终点却有灾难等待着。

这条路的另一个叉路——一条“很少有人走过的”的叉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

================第23页================

《寂静的春天》一书横空出世,第一次向当道的社会发展观提出了挑战:

“让人类向着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他已经写了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这种破坏不仅仅直接危害了人们所居住的大地,而且也危害了与人类共享大自然的其他生命。

10年后的1972年,《增长的极限》一书问世了,将卡逊的道路阐述得更加明晰”。

================第24页================

《增长的极限》一书是由唐奈拉·梅多斯和后来成为她丈夫的丹尼斯·梅多斯共同完成的。

此书在1972年被评为该年度最畅销的图书,并被译成28种文字,发行量达900万册。

  该书指出,按当时的发展速度,地球将在未来100年内达到增长的极限。

他们用电脑模拟出到21世纪头几十年时的景象:

人口激增和工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将快速消耗自然资源,这必将导致人类死亡率骤增、工农业生产崩溃。

================第25页================

书评:

  这本书给了我强烈的印象,促使我思考地球的有限性以及以现有速度开发资源的不可持续性。

 ——(美)马文·贝克

正像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是一部最重要的大众环保著作,这本书是以科学的方式对待环境问题的最重要的著作。

它是用模型方法看待全球环境资源问题的第一个重要尝试。

     ——(加)斯科特·斯洛康布

                                          

================第26页================

1968年4月,来自10个国家的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实业家、国家的和国际的文职人员,约30人聚集在罗马山猫科学院,讨论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困境这个令人震惊的问题。

这次会议诞生出一个“无形的学院”———罗马俱乐部。

它的目的是促进对构成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全球系统的多样但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经济的、政治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组成部分的认识,促使全世界制定政策的人和公众都来注意这种新的认识,并通过这种方式,促成具有首创精神的新政策和行动。

================第27页================

1968年:

全球30多位学者、名流聚会罗马,讨论当时人类的困境与出路,成立了一个名为“罗马俱乐部”的组织。

四年后,发表了振动世界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1970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环境委员会成立。

1972年: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通过《人类环境宣言》

1982年:

为了纪念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国际社会在内罗毕召开了人类环境特别会议,并通过了《内罗毕宣言》。

针对世界环境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一些各国应共同遵守的新的原则。

1983年:

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世界银行制定《环境政策与实施程序》。

1987年:

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WCED通过了《东京宣言》,并公布《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书,提出了许多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思想的建议。

1992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可持续环境与发展行动计划》,通过了《森林原则声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出席会议的非政府环保组织通过了《消费和生活方式公约》。

================第28页================

十八世纪60年代:

工业革命

1962:

寂静的春天

1972:

增长的极限

1980年初,在美国连续出版《公元2000年的地球》与《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两本报告之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的时机已经日益成熟。

================第29页================

美国:

19世纪80年代,美国第一次意识到自然界赋予的公共环境产品已相对稀缺。

在城市中,饮用水也不能免费任意使用。

1895年左右,工业废物的排放问题被提到了议会。

环境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日、韩:

在“开发的十年”的20世纪60年代,韩国的经济出现了腾飞。

被称为“汉江奇迹”,那时,工厂的烟尘被称为“繁荣的烟尘”。

但同时,韩国的环境、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日本于战后50年代中期,经过经济恢复之后,进入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长时期。

由于偏重重化工业,这一时期的产业技术整体上具有“重、厚、长、大”和高资源能源投入的特征。

巨大规模经济加上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日本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公害大国。

台湾:

战后台湾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于忽视了环境保护,被称为“富裕中的贫困地区”。

================第30页================

从环境无知的阶段,到环境认识的模糊阶段。

然后是知到行的过渡阶段。

最后达到环境保护的官民共同行动阶段。

如今,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呈现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路线,后发国家理当可以避免踏入同样的误区。

前车之鉴在眼前,国际潮流所示,这样的阶段可以得到尽量的缩短。

================第31页================

存在的突出问题

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科技发展,自主创新问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5、历史借鉴:

建国后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第32页================

1)资源环境问题

我国是个资源总量大国

国土面积位列世界第三;矿产资源,占世界12%,世界第三;

水资源总量2.8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水能资源世界第一;

探明原煤储量居世界第三;2007年7月第二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潜力也很大

我国又是个能源生产大国:

我国一次能源生产量达20.6亿吨标准煤;煤产量20.9亿吨,世界第一;

原油1.8亿吨,世界第六;天然气、电力发电装机、发电量均世界第二;

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占世界的50%

我国还是个能源消费大国,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达22.25亿吨标准煤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我国也是个人口大国

耕地人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森林人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人均森林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矿产资源人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石油人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铝人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0%;铜人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6%;铁人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5%。

================第33页================

我国也是个环境污染大国:

一是水污染。

全国七大水系(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的监测断面中,四、五类和劣五类水质占60%;全国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

二是大气污染。

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已远远高于环境承载力。

我国青藏高原以东,长江干流以南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酸雨区。

二氧化硫等酸雨导致的污染,每年给我国造成损失达1100亿元,整个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占GDP的2%——3%。

三是固体废弃物污染。

每年生产工业固体垃圾10亿吨左右,其中危险废弃物1000万吨,城市生活垃圾1,5亿吨,且以每年7%——10%的速度增长。

四是荒漠化严重。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3.62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6%;沙化趋势土地面积173.97平方公里,占国面积18.12%。

五是水生态失衡。

国际上通常认为一条河流的用水量不能超过常流量的40%,而我国的黄河、淮河、辽河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超过60%,海河超过90%;部分底下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积。

“十五”期间,在我国四个海区中,只有东海污染面积减少,其他三海区都不同程度的增加。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第34页================

2)科技发展自主创新问题

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主要是科技含量低,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低。

一般发达国家在70%以上,我国只有40%左右。

自主创新不够,主要采取了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一些产业领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对外技术依赖,国外品牌和技术主导的格局日益显现。

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投入之比低。

1:

0.151:

1.5-1.8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第35页================

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格局将长期存在,解决新成长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任务艰巨,我们所面临的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时出现的“三峰叠加”局面,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过的。

据预测,到2010年,全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000万个左右。

据新华社电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3)就业问题

================第36页================

4)思想道德建设问题

影响我国今天文化面貌和思想道德状况的有多种因素,今天我国已经形成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格局。

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我们建设不协调,一方面要看到主流文化先进性,另一方面社会上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腐朽的东西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