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 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4126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2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 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必修二 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 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必修二 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 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必修二 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 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必修二 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 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必修二 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 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必修二 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 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必修二 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 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必修二 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 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必修二 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必修二 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必修二 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必修二 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必修二 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必修二 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 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 人教版.docx

《必修二 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 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 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 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二 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 人教版.docx

必修二教案高一地理教案人教版

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开始后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

3、掌握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人口模式

特点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人口迁移的判断:

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

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自然环境:

气候、水、土壤、矿产等

社会经济环境:

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大型工程建设等

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1、环境承载力:

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地区的开发程度。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形态。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

2、城市功能分区;

2、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运用实例,理解城市的空间结构特点,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地租水平的高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

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离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

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高低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历史背景)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早期:

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一定规模后:

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城市等级高,城市数目少,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职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

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1、城市化的含义

标志:

(1)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2)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结合实例或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25%~30%以下,低

缓慢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中期阶段

30%~70%,较高

迅速

快并出现郊区城市化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后期阶段

70%以上,高

缓慢,甚至停滞

继续增大,出现逆城市化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还出现城市内部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等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2、理解主要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

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3、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

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

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

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度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

东水西调

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主要分布在亚洲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地势平坦地区)

(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5)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6)食米的爱好。

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

 

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交通运输便利;(3)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5)机械化程度高;(6)农业科技先进。

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

(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大牧场放牧业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乳畜业的主要特点: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

原料、水源、土地、动力(燃料)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运输、劳动力、政策、技术等

五种导向型工业:

主要区位因素

特点

有代表性的工业部门

厂址选择要求

原料导向型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

甜菜或甘蔗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厂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导向型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

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导向型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等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廉价劳动力导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等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导向型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2、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主要是在生产上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例:

中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

结合实例分析主要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

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

(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

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

4、德国鲁尔传统工业区

5、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6、美国“硅谷”工业区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形式。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联系的重要性;了解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各自特点;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1、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

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

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2、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发展趋势:

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欧大陆桥、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3、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

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

以京九铁路为例(1、合理布局交通网,2、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

修筑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C.港口建设的条件:

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

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

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举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这些交通干线形成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2)交通线发生变化(发展或衰弱)会引起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2、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街、商业区等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

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因此,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很难伸展到那里。

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商业网点。

(2)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A、交通最优原则:

商业网点建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B、市场最优原则:

一般建在城市的几何中心。

(3)交通线路的改变常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历史阶段和各阶段主要特点。

时期

人类思想

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

崇拜自然

人地基本协调,人类对环境是依赖、崇拜与恐惧

农业社会

改造自然

对抗性增强,环境受到破坏

工业革命

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新技术革命

人类谋求协调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减少)两大类。

3、环境问题的分布

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

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结合实例,分析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基本原则;

1、环境问题的防治: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从总体上,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2、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

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内涵概括为:

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课本P96图)

(2)原则:

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并例举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理解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结合实例,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应用可持续发展观念,能发现、解释或解决一些社会生活实际问题。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

纲领: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2、途径:

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

(1)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循环经济在工业中的表现形式是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

能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循环经济在农业中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

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发展。

(4)留民营村是“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所采取主要措施:

调整产业机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