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4149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教法分析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不拘一格的文章体式

课标定位:

1、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进一步培养诵读习惯和文言语感,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了解相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传统品格,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2.学习鉴赏散文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散文的不同艺术特性,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使阅读体验更多元。

考纲说明:

探究:

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展、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量层级。

选修古文单元,一方面,要继续必修古文狠抓基础落实的传统做法:

熟读成诵,字词句的疏通整合,内容情感主旨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用来培养学生深度和广度思维,合作探究意识,读写结合能力等。

稳中出新,实中求活。

单元定位:

1、本单元是选修三个单元的收束篇,应完成对前两个单元的呼应,使选修古文浑然一体:

选修古代散文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重"形象"分析;

选修古代散文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贯通"重"意蕴"解读;

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重"写法"赏析。

所谓"鲜活",主要是指"形象"和"意蕴"的鲜活,三个单元内在的思想情感逻辑前后贯通,

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完整统一。

同时,本单元还是高三总复习前最后一个古文单元,充分利用本单元,系统梳理整合高中必修和选修古文,帮助即将迈入高三的学生,扎扎实实加强语文素养,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2、"文无定格"。

"文无定格"是指散文的体式灵活多变,形式多样,自由活泼,不拘一格。

了解高中古文常见文体基本知识,能帮助教师确定课文需突破的教学点,帮助学生迅速大体把握文章的写作内容和意图。

对必修选修课程中最常见的几种古文文体稍作梳理:

序---------必修:

《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选修:

《伶官传序》、《陶庵梦忆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序"有书序(《伶官传序》、《陶庵梦忆序》,意在简介文章内容、写作目的、心路历程、情感世界等)、赠序(韩愈《送区册序》、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主要意图应是对所赠之人的态度、评价、情感等,以及借此来抒已之怀)、宴集序。

记-----必修《游褒禅山记》;选修《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狱中杂记》、《苦斋记》

志-----选修:

《项脊轩志》。

记和志都是古代记叙类文体。

"记"通常用以记事、景、物;"志"则大多用于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

要理解作者写了何事、何景、何物、何人来抒发什么情感,表达何种观点。

传-----必修《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选修《大铁椎传》、《种树郭

橐驼传》。

"传"体由先秦两汉历史散文发展而来,常用于记述人臣和庶民事迹的列传。

高考古文阅读常选人物传记类作品,一般先介绍人物基本情况,再叙二三事来表现人物性格情态和精神品质。

赋(辞)-----必修:

《赤壁赋》、《归去来兮辞》;选修:

《阿房宫赋》。

侧重于借景抒情,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

把握借何景,抒何情,发何感慨。

论(说)-----必修:

《过秦论》、《师说》;选修:

《六国论》。

"说"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论"重在析理推论,《过秦论》、《六国论》均为史论,要明确作者借何古讽何今。

3、"贵在鲜活"。

鲜活体现在:

(1)、情感真切真挚真诚。

如《种树郭橐驼传》中作者关注民生和社会的责任感和爱国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老师关爱学生,学生敬重老师的师生情;《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豪迈之情;《项脊轩志》中感人至深令人泪下的亲情。

白居易说"根情",此言极当,情是文章的根本,无情,何来文章的鲜活。

(2)、取材世俗化和生活化。

如《种树郭橐驼传》中驼背之人种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师生聊天;《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饮酒作诗;《项脊轩志》中非常平常的生活场景和日常小事,保持生活原汁原味,呈现生活千姿百态,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3)、形象鲜明生动活灵活现。

如《种树郭橐驼传》中豁达自信技艺高超的种树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各具鲜明性格的师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飘逸洒脱的太白;《项脊轩志》中的慈母爱妻。

(4)、意蕴不落俗套,平中有味。

如《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之道喻为官之道,不乏理趣;《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作者一扫"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高妙的教育艺术;《项脊轩志》一句嘘寒问暖的话,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5)、语言极富个性,闻其声,如见其人。

《种树郭橐驼传》中种树秘诀一番话,非常贴近生活真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短短的对话中,情态性格志向各异的师生形象跃然纸上。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的诗化语言;《项脊轩志》中一句话见神态性格情感。

(6)、鲜活还体现在文章体式的自由活泼,不拘一格。

比如:

《种树郭橐驼传》,名为传记,实为寓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开对话体小品文之先河;《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揉诗、文、赋一体成为独具特色的诗化散文,《项脊轩志》,名为记物,但实际内容是记人。

4、,借助读写结合练习,引导学生扎扎实实提高写作能力。

(1)、选择熟悉的生活素材来写,内容细腻具体,避免空洞无物;

(2)、刻画鲜明灵活的形象,尽量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

(3)、具有真实情感和体验,让自己的文章充满情趣理趣,不作无病呻吟;

(4)、锤炼个性化语言,"唯陈言之务去",鲜活生动;

(5)、写出有内容有情感,形象鲜明,意蕴丰富的好文章来。

5、引导学生初步探索阅读通法:

读懂---读通---读透。

读懂是为了引导学生抓准文章主体,即景、人、事、物;

读通是为了引导学生明确景、人、事、物的特点;

读透是为了引导学生感悟景、人、事、物所蕴含的观点、道理、情感、思想、精神等。

散文体式课文散文读法:

读懂

散文读法:

读通散文读法:

读透课时安排

寓言类传记《种树郭橐驼传》事:

种树特点:

生活化理趣情感:

顺天致性精读,三课时

语录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人:

师生特点:

个性化语言情感:

形象鲜明略读,二课时

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景:

宴游特点:

真切化感情情感:

乐观洒脱略读,二课时

志、记《项脊轩志》物:

书斋特点:

世俗化情趣情感:

醇厚亲情精读,三课时

这样的一个阅读通法,可以打通高考的古文阅读,诗歌鉴赏,现代文大小阅读。

以08高考为例:

古文阅读写人(韩延寿),通过实施道德教化、下属自责、下属敬父等事,表现人物主张文德教化、和睦礼让等理政观念和律己严待人宽等人格魅力,表明作者对儒家"仁政"和修身等思想的赞同。

诗歌鉴赏写人(顾炎武自己),人物特点是:

惊、愁、存肝胆、鬓华;情感是:

两鬓已白,惊时光易逝,叹年岁已高,愁复国无望,但依然有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爱国志肝胆心。

现代文小阅读写物(塑料袋),物的特点是:

污染重,解决难;情感是:

环保意识。

现代文大阅读写景(碧云寺的秋色),景的特点是:

丰富多彩,情感是:

唤起欢快情感,古今感受相通。

目标定位:

1、理解:

理解并梳理高中古文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的意义或用法,学会归类总结,注重在具体语境中来掌握文言知识,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据文体知识和作家作品知识来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意图;理解所写为何事,何人,何景和何物,整体理解文意,把握文脉。

2、鉴赏:

鉴赏本单元选文各具特色的文学韵味。

鉴赏《种树郭橐驼传》全文充满理趣,及新颖活泼富有创意的写法;

鉴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个性鲜明的形象和亲切熟悉的生活气息;

鉴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抒发情感不落俗套,精心锤炼语言;

鉴赏《项脊轩志》平常小事日常细节见真情的选材和抒情特点。

3、探究:

(1)、深入发掘文本丰富意蕴:

民族心理和情感,民族审美情趣,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品格。

(2)、重视文本的个性解读,就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能成文;

(3)、掌握比较阅读方法,把高中必修选修勾连整合,提高思维广度;

(4)、注重课堂内外的小组合作探究,对某一专题有较深入的研究,提高思维深度。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目标:

鉴赏文章理趣,探究新颖活泼富有创意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理解、鉴赏:

1、文章最后一段写"吾问养树,得养人术",阅读梳理全文,理解养树和养人之道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由养树之道推出养人之道的?

(1)、第三段借郭橐驼之口,从种树态度和种树方法两方面,详细总结了他技艺高超的原因。

种树的总原则是: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种植方法:

"舒"、"平"、"故"、"密",培育方法: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并拿他植者和郭橐驼进行对比,突出正确的养树之道,也为后文引出养人之道作铺垫:

郭橐驼------(对比)------"他植者"

总原则: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木之性日以离"

种植方法:

"舒"、"平"、"故"、"密""拳"、"易"、"过"、"不及"

培育方法: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2)、第四段还是借郭橐驼之口,把为官者"好烦其令",巧妙和"他植者"构成类比对应:

他植者------(类比)------为官者

态度:

种树马马虎虎不关心老百姓痛痒

情感: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长人者好烦其令":

具体做法:

"旦视而暮抚""爪其肤""摇其本"。

"旦暮吏来而呼""鸣鼓""击木"。

结果:

"木之性日以离"百姓在烦琐政令下"病且怠"

(3)、至此,文章主体内在思想逻辑已不言而明:

养树术------(类比)------养人术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其莳也若子"要爱护老百姓

"其置也若弃"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2、最后一段点明本文写作目的是什么?

阅读赏析,联系当时背景,思考本文用意。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唐代安史之乱后,官府扰民现象严重,百姓疲惫不堪,作为一名正直的知识分子,早年在长安任职的柳宗元,很希望上层统治者能了解社会现状,加以改进。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

文章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姓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搔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3、开头模仿一般史传文体例,介绍了传主的什么基本情况?

从这两段文字来看,郭橐驼是一位怎样的人?

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有意借鉴我国史传文的优秀传统?

开头介绍了传主的姓名、形貌、籍贯、技艺;从这两段文字来看,郭橐驼是一位平凡普通、乐观豁达、技艺高超的劳动者;作者有意借鉴我国史传文的优秀传统:

运用细节来使人物形象丰富生动,比如:

"甚善,名我固当":

指其病而为号,并不雅,但显得很亲切。

驼竟认为起得很恰当,放弃自己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

作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豁达的性格,令人猜想在这豁达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自信,这也就增强了阅读的兴趣。

作品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使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鲜活起来了。

二、发现、探究

1、读写结合

(1)、作者把种树写得非常贴近生活真实而饶有兴味,自然引出为官之道,除了作者的这个本意,我们还可以得出哪些充满理趣的对生活、政治、哲学等类似的思考?

写百字短文,小组和全班交流。

(学生习作)"虽曰爱之,实则害之"。

多么耳熟的一句话!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们

深谙个中真蒂,用各种辅导班课外班考级奥数等充盈孩子的每分每秒,一旦孩子疾呼"把时间还给我,让我自由成长!

"父母是非常惊讶的:

都是为了你好,怎么就不理解爹娘呢?

"爱之太恩,忧之太勤",失去自我成长空间的小树苗,怎能挺拔成参天大树?

所以,请家长们不要再打着"爱"的大旗,剥夺我们自由成长的天性,否则就像作者所言"木之性日以离矣"。

(2)、模仿本文寓言类传记这样新颖活泼的文体和写法,写一篇要寄托一定寓意的小人物传记。

2、活动设计

(1)、请为高二年级宣传栏开辟一个文学特刊:

主题是中国文学小人物画廊,从所学和所读的中国文学作品中,选择5-8位以普通人为主人公的人物,为他们画一幅写意画,并配上百字说明性文字。

(如庖丁、大铁椎、庞安常、大堰河、芦柴棒、琵琶女、窦娥、翠翠等)

(2)、将课文改编成剧本,可以就文章的讽喻意义,加上一些对当今社会现象的反映。

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负责创作剧本,设计道具,进行演出等。

3、专题研究

(1)、从文体和写法上看,本文很是新颖活泼,颇有创意,从传记体方面,将本文和必修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作比较阅读,从寓言体方面,将本文和选修课文《庖丁解牛》作比较阅读,探究本文在写法上有何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从传记体方面看,都是传记文格局,即先介绍人物基本情况,再用正写反衬等笔法重点写一两事来突出人物性格和形象;不同的是,本文传主既非王侯将相,也非名人伟人,而只是一位身份低下的小人物,所选事情也是非常普通的种树实践,写得贴近生活而趣味盎然,非常鲜活。

这样的选材和立意,使文章既有生活情趣,借凡人小事表达深刻道理,没有说教,很是形象生动传神,又使文章充满理趣。

从寓言体方面看,本文借种树之道喻官治民之道,同时还用了对比,拿郭橐驼和"他植者"作了两处对比,第一处意在突出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第二处对比是为了引出后文养人术。

《庖丁解牛》借解牛之道喻养生之道,通过对比解牛的不同阶段,良庖族庖和神庖的不同境界,总结一代名"庖"的成功之道,引出养生之道。

对比是相对相反之比,而以此喻彼的类比是相同相似之比。

在寓言体文章中使用,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鲜活生动,易于让人接受,同时,不管是种树还是解牛,因为作者描述形象贴近生活,使得它们的寓意,能给人更具普遍意义的启示,为千百年来人们作多元解读提供了意蕴丰富的脚本。

由此可见,本文在内容、写法、文体、立意等方面,都颇为新颖活泼,体现了古文运动"文以明道,陈言务去"的主张,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借鉴,写出新颖活泼有创意的好文章来。

(2)、《庖丁解牛》、《过秦论》、《寡人之于国也》、《六国论》、《阿房宫赋》《种树郭橐驼传》谈论的都是人与社会关系处理上要顺应规律的问题,分小组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和道家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并说一说对自己和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启示。

儒家:

治国的规律是不扰民、要养民爱民。

道家:

避开矛盾、顺应自然,依天理,不强为。

这可以和高考对接,如08年高考作文装石头装沙子装水,考的也是规律问题:

做事顺序安排的自然之道;孰轻孰重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目标:

鉴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生活气息,探究富有生活情趣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理解、鉴赏:

1、课堂导入:

请一个学生模仿班里某位同学的言谈,其他同学来猜,并分析这位同学言谈背后的情态或性格特点。

2、诵读课文,或分角色朗读课文,概括四个学生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从其言谈中能看出怎样的性格来?

四人的志向各有侧重,子路直爽,敢作敢为,其理想侧重于强国(有勇知方);冉有其理想侧重于经济生活,富民(可使足民);公西华侧重于礼乐教化,以礼治邦(宗庙会同),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三处短短的对话,非常鲜活地刻画出三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一个"率尔",把直率鲁莽的子路表现得准确到位,而后两处对话,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位谦虚谨慎、平易谦和的彬彬君子。

写曾皙较详细,先用"鼓瑟希"来渲染师生间融洽随意的生活气息,子路等三人回答问题表述志向时,曾皙正在鼓瑟,表现他志向高洁,情趣高雅,淡泊功名,"铿尔,舍瑟而作",寥寥六字,而人物从容有礼的精神气质便跃然纸上,鲜活生动起来。

3、曾皙言志后,"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为什么孔子表示赞同?

答案范例一:

曾皙的言志与其它人不一样,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

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

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

这种表述深深打动了孔子,他

"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

答案范例二:

曾皙言的志,抒发的是春风沂水的情怀,实际上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审美境界,是人际

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

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不愿求仕的心态。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既赞许曾皙言的志,又表达了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

二、发现、探究

1、读写结合

(1)、读完本文,你心中浮现出怎样的孔子形象?

课下完成此篇随笔。

本文主要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了孔老师平和宽厚、深谙教育艺术的智者形象。

如开头,

老师用温和自谦的话创造了师生间轻松亲切活跃的对话环境,这样学生能畅所欲言,表现了孔老师和蔼可亲,开明可敬的精神品格。

又如对学生评价:

有的直接评价,有的不加评价,背后都能读出孔老师的鲜明形象来。

对子路,孔子是"哂之",并批评他"其言不让",不懂得谦让;对冉有和公西华,孔子都比较肯定,但认为他们过于谦虚了。

孔子对曾皙的人生理想听了之后表示赞同,而不加评价,一来避免直接将自己的政治思想强加于人,表现了一位大教育家的风范;二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弟子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自受启发,自我领悟。

一位关心爱护学生、对每一位学生情况了如指掌,进而因材施教,具有高超教育艺术的好老师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2)、用诗意语言,形象地口头再现曾皙的一番话,并以《我理想的课堂情景》或《我向往的生活场景》等为题,写百字小短文。

2、活动设计

(1)、把本文设计成一个小舞台剧,可添加一些适当的情节,如能演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那说明你已深得文章精髓。

(2)、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的理想、追求等,全班可以开展小型演讲或辩论等活动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理想观。

3、专题研究

(1)、课下阅读《论语》中关于师生对话的篇章,小组合作探究专题:

孔子教育艺术之浅见。

(2)、比较阅读必修选修课文中涉及人生追求和选择,人生梦想和志向的课文,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生追求持何观点、态度?

如何联系自身?

必修课程中《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逍遥游》、《归去来兮辞》等课文谈的是人生追求和选择,从《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等课文我们读出了儒家积极向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和民族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的人生追求和选择,从《逍遥游》、《归去来兮辞》等课文读出了道家遵循内心和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和选择。

这可以和高考对接,如07年作文对"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理解:

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教学目标:

鉴赏探究本文不落俗套、真切鲜活的抒情特色,形象鲜明、情景融合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计:

一、理解、鉴赏

1、和其他序文相比,本文情感抒发有何特点?

宴集序,是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类文章一般先渲染乐景乐人乐事,转而兴尽悲来,自然引发对生命短暂聚散无常盛景不再的感慨。

如:

《金谷诗序》:

"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情调很悲凉;

《兰亭集序》前文虽说"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结尾却"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发出"悲夫"的慨叹;

《滕王阁序》"呜呼!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同样写游宴,李白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

全文充满着春天的生机,洋溢着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积极健康的欢乐,意境高雅,格调明朗。

李白到底是李白,一篇百字宴集序,竟被作成千古名篇,行文语言均有很可圈可点之处,更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是他情感抒发不落俗套真切鲜活的特点。

2、本文语言富有诗意,高度凝练,非常丰富的内容却只用寥寥几十字概括。

同时,还具有诗歌语言形象非常鲜明的特色,试举例说明之。

如用"烟景""文章",把春日阳气蒸腾、花繁叶茂的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文采炳焕、赏心悦目之感;用"坐花""醉月"把人们为鲜花明月所陶醉的情形,描绘得历历如画,形象鲜明情景交融也正式李白诗歌的特色。

二、发现、探究

1、读写结合

(1)、回忆自己走过的十八年,以《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为蓝本,摹写一次印象深刻的集会。

(2)、以"光阴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800左右,抒发你对时光的理解和感悟。

2、活动设计

(1)、开展班级以诗文会友的小型集会,可以进行这些活动:

名句大背王;对对联我最快;秀秀我的诗,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大家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2)、某电视连续剧《李白》导演准备从你校挑选一名同学来饰演青年李白,面试形式为5分钟内呈现你心中的李白形象,可朗诵,可演讲,可表演。

3、专题研究

(1)、从李白的思想性格,写作及时代背景,和文章本身来探究抒情鲜活而真切的原因。

李白性格豪放不羁,他的思想驳杂而矛盾。

在儒家"达则兼济"的思想影响下,李白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抱负;在道家思想影响下,他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愤世嫉俗的叛逆精神,有道家尤其是庄子思想的鲜明的印记。

入世和出世、积极和消极的矛盾都统一在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之中,他希望辅时济世,建功立业,然后啸傲山林,浪迹五湖,全身远祸。

本文作于开元二十一年作者33岁时。

当时他虽然求官未得,暂时隐居于安陆,但身处开元盛世,对国家的兴盛、个人的发展都抱有乐观的期望。

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想比,二者反映的情感特征不同,与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东晋,当时政治迫害严重,世人普遍存在消极感伤的特点,所以他在感慨时过境迁之后,感悟到游赏之乐便成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短暂,必然"终期于尽"。

因此才有"岂不痛哉""悲夫"的感慨。

而李白所处的是时代是盛唐,那是封建主义达到鼎盛的时期,国力最强,民族自信最强,积极乐观的情怀充满着整个时期。

在本文中,作者一上来先行议论,从感慨人生短暂,世事如梦起笔,说出夜宴的第一条缘由。

可是接下来并不是沿着老调去进一步抒发悲观、低沉的情绪,而是笔锋一转,说自己想效法古人"秉烛夜游"去追寻人生欢乐。

他所表达的首先是一种珍惜时间,挚爱生活的情感,这从后文就可以看得出来:

作者写春光之美丽诱人,从而引出春日夜宴桃花园的另一个缘由,并极自然地过渡到记叙与从弟共叙"天伦之乐事"。

可见开头的一番笔墨乃是作者有意的铺陈,为的是提起下文,突出后面的诸多内容。

当然,这由感慨"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到转而去记"乐事"抒"雅怀"的变化,也正和李白的一些诗歌相同,反映着他那旷达、乐观、自信、洒脱的性格特点。

(2)、阅读《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兰亭集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还有必修课程的现代文《故都的秋》,研究探讨中华民族审美心理和情感的特点:

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西方文化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追求人定胜天,中国文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道家讲"道法自然",儒家认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在大自然中,文人们是感恩而享受的,是身心放松而愉悦的。

健康优美的审美心理。

在文人笔下,以一山一水,一树一叶,都是那么的优美,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茂林修竹","流觞曲水"等等。

细腻丰富的情感。

极其细微的自然之景和变化,都会引起诗人的感悟,一切景语又都是情语,借写景抒发丰富的感悟:

关于生命的本源,关于宇宙间的变与不变,关于友情等等。

这可和高考对接,如08年《碧云寺的秋色》中"红叶表示离人泪"是民族心理和情感的特点之一。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鉴赏探究本文平常小事日常细节见真情的选材和抒情特点

教学设计:

一、理解、鉴赏

1、本文选材是怎样体现鲜活特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