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4242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阅读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记叙文阅读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记叙文阅读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记叙文阅读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记叙文阅读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记叙文阅读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记叙文阅读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记叙文阅读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记叙文阅读教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记叙文阅读教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记叙文阅读教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记叙文阅读教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记叙文阅读教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记叙文阅读教案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记叙文阅读教案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记叙文阅读教案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记叙文阅读教案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记叙文阅读教案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叙文阅读教案设计.docx

《记叙文阅读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阅读教案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叙文阅读教案设计.docx

记叙文阅读教案设计

记叙文阅读教案设计

复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强化整体感知,准确把握中心。

(1)分析题目,揣摩中心。

(2)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把握中心。

(3)理清结构,归纳中心。

(4)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

(5)从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2.注重语言理解,提高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3.抓住表示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理清结构层次,把握文章脉络。

4.描写描写方法入手,准确分析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培养学生大胆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强化整体感知,准确把握中心。

2.注重语言理解,提高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迁移类比的能力。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方法:

练习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指点迷津

1.强化整体感知,准确把握中心。

(1)分析题目,揣摩中心。

(2)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把握中心。

(3)理清结构,归纳中心。

(4)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

(5)从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2.注重语言理解,提高分析能力。

三、例题解析

1例一解析

2备考训练

(一)解析

四、练习指导

五、布置作业

1备考训练

(二)解析

2备考训练(三)解析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指点迷津

1.抓住表示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理清结构层次,把握文章脉络。

2.从描写描写方法入手,准确分析人物。

三、例题解析

1备考训练

(二)解析

2备考训练(三)解析

四、练习指导

五、布置作业

1备考训练(四)解析

2备考训练(五)解析

课后小记: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指点迷津

阅读记叙文的方法

  1、整体感知,分清要素、人称、线索、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明确作者写作意图(褒贬、赞成、反对……)。

  3、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

  6、把握人物描写方法。

  7、体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三、例题解析

1备考训练(四)解析

2备考训练(五)解析

四、练习指导

五、布置作业:

备考训练(六)

课后小记:

说明文阅读教案设计

复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真复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准确、熟练地把握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常见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2.认真研究中考试题,了解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的题型、设问角度,注意总结各种题型的一般解题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3.注意中考的新题型,加强针对性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注意知识、能力和方法的迁移

2.注重语言理解,提高分析能力。

3加强科技说明文的课外阅读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迁移类比的能力。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方法:

练习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指点迷津

(1)、如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文按说明的对象划分,可分为说明事物和说明事理的两类。

一般说,事物类说明文其特征多体现在形状、方位、构造、发生发展过程,制作方法以效能功用等方面。

事理类说明文,其特征往往在概念、种类、本质属性、内部规律以及科学原理等方面。

故事理类说明文我们常把其特征称为“事理的本质”。

①从文章结构入手,在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从而理解内容。

知道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清是事物说明还是事理说明,进而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从重点段及关键语句入手。

③从分析说明方法入手。

三、例题解析

1例一解析

2备考训练

(一)解析

四、练习指导

五、布置作业

1备考训练

(二)

2备考训练(三)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指点迷津

(2)、如何理清说明的条理,明确说明的顺序。

就说明顺序而言,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在一篇说明文中,作者使用的说明顺序往往不止一种,因此分辨时,要格外细心。

(3)、如何区分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打比方等几种。

(4)、如何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准确”为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该特点多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恰当使用同义词。

②恰当使用表估计、程度、范围、推测、表限制的词语。

分析、揣摩说明文的语言时,一般可分为三步:

①表态。

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的态度

②结合语境解释该词

③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

三、例题解析

1备考训练

(二)解析

2备考训练(三)解析

四、练习指导

五、布置作业

1备考训练(四)

2备考训练(五)

课后小记: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指点迷津

1注意中考的新题型,加强针对性训练。

如近几年各地中考题,都注意增加开放性试题,让考生说看法、提建议、说创意、拿方案、作补充等,这样的题目是说明文阅读中最难的题之一,它表现出一种“大语文”的风格。

针对这种题型的训练,要注意:

一是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二是要明确问题的指向,不能漫无边际、随意作答,一般是围绕文章的核心或某一方面的内容展开,要强化整体把握能力、概括综合能力及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以求能深刻理解文章,从而准确把握答题方向;三是解答这类题目时,要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因为这类开放性试题并不是开放得没有边际,多是以学生的生活积淀为背景设题;四是注意语言表达的通畅、准确和简练。

2.注意知识、能力和方法的迁移。

尽管文体不同,但是阅读的规律是相通的,比如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等待阅读技巧,适用于各种文体的阅读,要学会把阅读其他文体的方法迁移到说明文阅读中来。

另外,还要注意利用课内篇目将有关说明文阅读的知识、方法进行训练,真正能运用课内学到的知识、方法去解决课外说明文阅读中的问题。

3.加强语言表达训练,过语言关。

近几年,各地中考题说明文阅读命题,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在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方面的考查。

主要形式有:

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界定。

如给某一事物下定义,对指定内容的图表式处理或图表内容的文字化表述;对文中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给文章加标题,结合具体语境补写句子,对文中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等。

4.加强科技说明文的课外阅读。

各地中考科技文阅读材料多以课外为主,内容上多为社会热点和新的科学发现,如航天科技、生态平衡、环境保护、非典知识、禽流感知识等。

因此,平时应关心世界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动态,多了解一些科学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说明文解读能力。

阅读时,注意以自然科学类说明文阅读为主,特别要重视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和生态环保方面的自然科学类说明文的阅读,同时兼顾社会科学类说明文

三、例题解析

1备考训练(四)解析

2备考训练(五)解析

四、练习指导

五、布置作业

备考训练(六)

课后小记:

议论文阅读复习教案设计

复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复习、巩固议论文的基本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2通过训练培养学生一下几种能力:

①整体把握的能力。

②概括、归纳的能力。

③筛选、判断的能力。

④探究、推断的能力。

⑤语言组织和表述的能力3.抓住表示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理清结构层次,把握文章脉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培养学生大胆探究、推断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议论文的基本知识点

教学难点:

2.通过训练培养学生一下几种能力:

①整体把握的能力。

②概括、归纳的能力。

③筛选、判断的能力。

④探究、推断的能力。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方法:

练习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指点迷津

1.复习、巩固议论文的基本知识点。

①论点:

寻找或归纳中心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弄清作者是对什么问题而发议论的,针对所谈问题的看法是什么。

然后,看文中有没有适合做论点的句子。

论点应该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个完整的陈述句,是个概括性比较强的句子。

文章中心论点表现形式:

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示型的,即在文中明确标出中心论点。

另一种是蕴含型的,既没有明确所指,表述又不集中,作者的观点蕴含在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当中。

第一种情况,只要明确文中论点的指示位置就可顺利找到中心论点。

论点常出现的位置有在文题,标题就是论点;在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在文尾,在前面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最后收篇时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就是文章中心论点;在文中,论点不在开头,也不在结尾提出,而是在初步展开议论后才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种情况,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了,要仔细阅读,归纳段意、层意,区分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概括时可适当借用文中的词句,但一定要关照全文,不要断章取义,写出来的句子要求准确完整。

②论据:

注意辨识两类不同的论据,论据只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道理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引用有关论述作论据,一般来说多是道理论据,但有时这些论述包含在某一事例之中,是事实论据的一个组成部分,阅读时要仔细分辨。

在掌握了这些论据的内容范围之后,重要的是要分析这些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和论据在证明证点时所起的作用。

三、例题解析

1例一解析

2备考训练

(一)解析

四、练习指导

五、布置作业:

1备考训练

(二)

2备考训练(三)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指点迷津

1.复习、巩固议论文的基本知识点。

③论证方法:

首先要掌握议论文中常出现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中等常用的论证方法并能正确区分,再用这些规律去辨认文中的论证方法,就能分辨出所读文章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分析论证方法,关键是分析其作用,对论证观点所起的作用,所达到的效果。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④论证结构:

议论文多是三段式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又可分为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纵式结构一般层层深入分析。

横式结构一般并列展开。

分析结构要注意:

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文章中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过渡句及过渡词语;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

⑤论证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表现为准确、鲜明、概括、简洁。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的色彩。

 语言准确多表现为概念使用准确和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恰当;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叙述事实不繁琐,因为议论文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细致地述说细节,否则喧宾夺主。

为使论点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议论文有时采用修辞方法或运用口语和一些文言词语,有时还变换句式,这就使议论文的语言多了一个生动的特点。

三、例题解析

1备考训练

(二)解析

2备考训练(三)解析

五、布置作业:

1备考训练(四)

2备考训练(五)

课后小记: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指点迷津

3、阅读议论文:

(1)、怎样把握文章的论点:

①分清论点与论题,依据论题找论点②抓住重点段及关键语句,从中找论点③借助论据找论点④注意论点的语言形式,表述论点的句子应该是表示明确判断的完整句子。

(2)、怎样区分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

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对比论证的部分可以是论点对比,也可以是论据对比)

(3)、如何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严密、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①注意用词的精当②注意句式的选择及复句的运用。

 

三、例题解析

1备考训练(四)解析

2备考训练(五)解析

四、练习指导

五、布置作业

备考训练(六)

课后小记:

4、阅读文言文:

(1)、怎样正确理解文言基本课文内容:

①在重点段上作文章,考查内容涉及段意、层意、基本写法、在全文的作用等②重视名句的理解、翻译。

对于千古传诵的名句及文中的重点句,复习时要下功夫,了解句中的文言语法知识(常用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常用句式等),做到能准确翻译,理解句子大意。

(2)、怎样顺畅背诵文言基本课文:

熟练的背诵要建立在熟读的基础上;另外,正确的背诵需要对课文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

我们可按文章的结构,从句到段,由段至篇,在理解的基础上强07年初三语文复习教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古诗文赏析复习教学案设计

复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选文思想感情;

2.了解选文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理解选文思想感情;

2.了解选文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通过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方法:

练习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指点迷津

【指点迷津】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成为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

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

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兼顾少量课外的,侧重于七言绝句的送别诗、咏物咏史诗;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作一些理解分析;三是题型以选择题居多,中考中不少地区已由客观题开始转向了主观题,多了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复习时应加强有效训练。

一、复习指要

(一)鉴赏字词

1、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

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

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其一》刘禹锡)

(2)表颜色的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虚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二)品鉴思想情感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忧国伤时:

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

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例题解析

1例一解析

2备考训练

(一)解析

3备考训练

(二)解析

四、练习指导备考训练(三)

五、布置作业:

1备考训练(三)

2备考训练(四)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指点迷津

(一)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二)、解题指导

(一)客观题解题方法:

客观题即选择题,它包括判断、赏析型等子题型,判断选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

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

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内涵。

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

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揉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

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

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

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

三、例题解析

1备考训练

(二)解析

2备考训练(三)解析

五、布置作业:

1备考训练(四)

2备考训练(五)

课后小记: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指点迷津

(一)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从关键词语上着手。

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

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

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着手。

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着手。

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⑥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炼)着手。

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二)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

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三、练习题解析

1备考训练(六)解析

四、练习指导

五、布置作业

备考训练(六)

课后小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