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防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4916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3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防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防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防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防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防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防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防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防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防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防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防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防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防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防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防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防治.docx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防治.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防治.docx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防治

识记要求: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①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②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①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②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自然灾害与环境:

①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②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

①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②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能力要求:

1、掌握并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危害及防御措施。

2、掌握并分析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3、掌握并分析台风、寒潮、干旱等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4、掌握并分析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及防御措施。

5、了解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及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考点一 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类型与分布

疑难剖析

1、自然灾害的特点

自然灾害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

并不是所有的自然变异都会成为自然灾害,只有当它超过一定限度,对人类造成危害时,才被视为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2、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气象灾害

项目

干旱

洪涝

热带气旋

成因

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

连续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引起低洼地积水、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

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涡旋,受低气压影响

危害

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陆地水减少,造成人畜和工农业缺水,社会动荡

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交通、电力设施,造成人员伤亡

强风、暴雨、风暴潮,冲毁农田、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造成海难和人员伤亡

分布

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

亚洲东部和南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美国东部、欧洲西部等

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

防御

兴修水利、节水、绿化、生物改良使之耐旱

加强预报、绿化、防洪工程

加强预报、营造防护林等

(2)地质灾害

灾害

表现

分布

危害

地震

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内能强烈释放,引起地面震动

集中于板块交界处,如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摧毁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危害最严重

火山

地球内部的岩浆、气体、碎屑物从地壳深处喷出

与地震相似的断层地带

破坏附近的建筑和生态环境

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下滑

山区

毁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道路

泥石流

山区爆发的饱含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降水丰富的地区

阻塞江河,摧毁建筑物,破坏森林、农田和道路

(3)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其中风暴潮是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海啸的表现及危害和风暴潮具有相似性,但成因不同。

类型

成因

风暴潮

由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

海啸

由海底突然变动(如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发等)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日趋强烈,人类活动的合理与否深刻地影响着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强度与防御。

(1)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

人类活动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陡坡开荒、破坏植被等

诱发和加剧洪涝、风沙、干旱、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大量排放温室气体

全球变暖、气象灾害加剧

过量开采地下水,矿区采空

地表沉降、塌陷等

水库蓄水、工程建设挖高填低、开矿等

诱发地震、人工边坡出现崩塌、滑坡等

(2)合理的人类活动利于自然灾害的防御

人类活动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修建水库、植树造林、退耕还草等

减少局部地区旱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制定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进行减灾教育等

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进行兴建水库、加固房屋等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减轻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强度,减少灾害损失

对点演练

1、新华网2013年9月4日电:

北京时间4日8时19分,日本关东地区发生6、9级地震,地震发生时,宫城县、福岛县、东京都等地震感明显。

2013年11月8日在菲律宾中部萨马省登陆的超强台风“海燕”给菲律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对地面破坏程度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①震级越大,破坏越大 ②震源越深,破坏越大 ③震中距越大,破坏越大 ④断层越发育,破坏越大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有关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台风多形成于赤道洋面

B、印度洋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

C、越往台风中心,风力越强,降雨强度越大

D、台风能引起海啸和暴风雨

(3)材料中地震和台风在分布上有何共同特点?

并分析原因。

答案 

(1)C 

(2)D

(3)都分布在环太平洋灾害带(环太平洋地区)。

 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临近西北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多台风。

解析 第

(1)题,地面的破坏程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建筑物的牢固程度等因素有关。

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越大,破坏越严重;震源越深,传到地面时能量越小,破坏越小;越靠近震中,破坏越大;断层越发育,产生的能量会越大,破坏越大。

(2)题,赤道地区因地转偏向力很小,故不能形成热带气旋(台风);西北太平洋地区由于热带洋面广阔,故形成台风的频率最高、强度最大;台风眼区域气流下沉,风力较小;台风能引起海水的剧烈运动,产生海啸,同时带来狂风、暴雨。

第(3)题,由材料知,地震、台风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处板块交界处,临近台风多发的西北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域。

考点二:

我国的自然灾害

疑难剖析

主题1: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1、干旱灾害

(1)特点:

出现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3)危害

(4)分布

①主要集中于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活动集中的东部季风气候区。

②华北、东北地区:

春旱、春夏连旱;长江以南地区:

伏旱;西南地区:

冬春连旱。

2、洪涝灾害

(1)特点:

多发生于春、夏、秋季,以夏季最为集中;南方多于北方。

(3)危害

(4)分布:

多分布于东部季风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为多发区。

3、寒潮

(1)影响寒潮强度的因素

(2)影响我国寒潮的路径

寒潮入侵我国的主要路径:

①西路:

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我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

②中路:

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和蒙古进入我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

③东路:

从西伯利亚东北部经过蒙古东部进入我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3)寒潮的影响及地区差异

4、台风

(1)台风形成的条件

①有广阔的暖洋面,海水通过蒸发,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如右图所示)

③合适的纬度,以10°~15°间为最合适。

(2)结构

从台风结构看,台风可分为台风眼、旋涡风雨区和外围大风区三部分。

(3)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

(4)影响:

①弊:

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

②利:

缓解旱情,降温消暑。

对点演练

2、下图为“西南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

(2)推断这种变化可能产生的气象灾害,并简述其危害。

答案 

(1)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总体上减少。

(2)高温、干旱。

 供电紧张,造成部分工业企业停产、减产;危害农作物生长,农作物减产;蒸发量增加,可用水源减少;森林火险等级偏高。

解析 

(1)获取图中信息即可回答。

(2)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必然会出现高温、干旱天气;危害可从对农业、工业等生产部门的影响和生活用水等角度分析,另外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

主题2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就其成因、特点与分布,列表比较如下:

地质灾害

多发原因

特点

分布

地震灾害

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

分布不均,震中呈条带状分布。

西部主要的地震带有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阿尔泰山、祁连山和红河地震带,东部有台湾地震带,东南沿海、郯城—庐江、河北平原、汾渭、燕山和秦岭地震带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多山的地形、雨量集中、森林覆盖率低及人为因素的不良影响

范围广、危害大

泥石流的分布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以西为主要发育区;滑坡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西较为密集

对点演练

3、读“我国东部某村落附近等高线图”和“该地气候资料图”,指出图中村落可能受何种地质灾害威胁,并解释理由。

答案 滑坡和泥石流。

 理由:

该村落所在地大部分为低山丘陵区,地形崎岖,村落附近(以南)坡度较陡;水源地(山顶)开山取石,破坏山体及植被,地表多松散物质;降水量大且集中;村落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洪流)携带物质容易在此堆积。

解析 该村落位于低山丘陵地区,由于开山取石,植被遭到破坏,同时地表多松散物质,雨季降水量大,容易造成滑坡、泥石流危害。

主题3 我国的虫灾与鼠灾

我国的病、虫、鼠等生物灾害相当严重,危害极大。

下面就我国的虫灾和鼠害的主要种类、成因和危害,列表如下:

主要种类

成因

危害

虫灾

农作物害虫,以蝗虫危害最为严重

由气象条件、农作物本身抗虫性及害虫天敌三方面决定

对农牧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使生态环境加速退化,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森林害虫,以原产北美的松材线虫危害最为严重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使森林遭受严重威胁,大片林木枯死

鼠害

喜湿鼠类

耐旱鼠类

当鼠类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严重的鼠灾

破坏草原、毁灭森林,而且传播疾病,对人体健康构成很大危害

对点演练

4、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3月24日《南方农村报》讯:

走进广西南宁横县莲塘镇佛子村的山林,数厘米长的松毛虫随处可见,每一根松树枝上,都有十几条松毛虫在蠕动。

原本苍翠碧绿的山林早已变得枯黄焦黑,就像大火烧过一般,其间数以万计的松毛虫大肆啃食着鲜嫩的松针。

材料二:

中国松毛虫危害区图

(1)本次南宁发生的松毛虫最可能的类型是________。

(2)结合图示及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松毛虫从空间分布看具有的特点及我国森林病虫害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3)我国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答案

(1)马尾松毛虫 

(2)区域性。

 地形、气温。

(3)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的原始森林;外来有害物种入侵。

解析 第

(1)题,由图示可知南宁松毛虫的类型。

(2)题,结合图及所学知识较易回答。

第(3)题,我国在进行人工林建设时,用单一的树种代替原始森林树种,造成病虫大量繁殖且使同类树木大量受灾,除此之外,对外贸易导致外来有害物种入侵也易造成森林病虫害。

考点三 自然灾害与环境

疑难剖析

主题1:

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1、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

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加剧,各种自然灾害的成灾强度日趋严重;另一方面,某些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往往经济比较发达,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由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严重。

2、自然灾害损失的空间差异

灾害类型

多发区

环境特点

热带气旋

北美洲、东亚、南亚、南部非洲

中低纬度大陆、东部沿海地区

洪水

欧洲、北美洲、南美洲、东亚、南亚、东南亚、大洋洲、南部非洲

季风气候区以及受热带气旋影响大的地区等

干旱

南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

季风气候区以及热带草原气候区等

地震

欧洲、北美洲、南美洲、东亚、东南亚、大洋洲、西亚、北非

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地区

滑坡

东亚、东南亚、大洋洲、南美洲

山区地势起伏大以及地壳活动活跃地区,或者暴雨集中地区

流行病

非洲、东南亚、南亚、南美洲

纬度较低、气温较高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对点演练

5、读下面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Ⅰ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与其他地区相比,Ⅳ地区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

(2)右图中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

(3)综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4)分析近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大的人为原因。

答案

(1)旱涝 关联性

(2)地质灾害

(3)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洪涝、暴雨、干旱等灾害频繁;国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频繁;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会处,地震多发;海岸线漫长,常受台风、风暴潮侵袭。

(4)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危害加大;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内涝加重;大型工程建设造成地质灾害加剧;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

解析 第

(1)题,Ⅰ地区为黄淮海平原地区,旱涝灾害频繁。

Ⅳ地区为西南地区,多地质灾害,相互之间具有关联性。

(2)题,在各类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危害最为严重。

第(3)题,我国地域辽阔,地质、地形条件复杂,气候类型多样,海岸线漫长并处于两大地震带交会处,使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第(4)题,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及大型工程建设不当是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率和强度增大的主要原因。

主题2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1、我国自然灾害产生的环境原因

(1)幅员辽阔,自然环境条件复杂;

(2)海陆兼备,陆地与海洋灾害都有发生;

(3)季风气候典型,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

(4)板块交会地带、地壳运动频繁;

(5)人口分布不均衡,经济水平地区差异明显。

2、我国的自然灾害多发区

地区

多发灾害

自然原因

经济状况与人类活动

气候

地质

地貌

黄淮海平原地区

水旱灾害和地震

季风气候区,降雨集中,多暴雨,年际变化大

位于地震带上,特别是郯城—庐江地震带和河北平原地震带

平原地区地势低平,多洼地

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

东南沿海地区

洪涝、地震、台风等

东南沿海地区多台风;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处于东南沿海地震带上

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黄土高原地区

干旱、水土流失

自然环境过渡地带,气候不稳定,多暴雨

黄土质地疏松

地表沟壑纵横

农牧交错区,植被破坏严重

西南川滇地区

地震、滑坡、泥石流

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

地处南北地震带和青藏高原边缘地震带上,构造运动活跃

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

植被破坏严重

对点演练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2月以来,西南大部地区降水量不足20毫米,其中云南大部、四川大部、贵州西部等地降水量不足1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

同时,西南大部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以上,其中云南大部、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气温偏高2、4℃。

材料二:

云南省干旱灾害分布图

(1)据图描述云南干旱灾害的分布特点。

(2)依据材料一,试说明2013年2月以来,云南省干旱不断加剧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地区分布不均;大致由西南向东北旱情逐渐加重。

(2)大气环流异常:

降水比常年同期异常偏少;气温比常年同期异常偏高,导致蒸发旺盛,形成干旱。

解析第

(1)题,结合图例知,云南干旱灾害分布不均,大致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加重。

(2)题,云南干旱面积不断加大,主要是大气环流形势异常造成降水减少、蒸发旺盛导致的。

考点四 防灾与减灾

疑难剖析

1、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

(1)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①遥感技术在减灾中的主要应用:

灾害前兆监测;灾害跟踪监测;帮助救灾;建立灾害模型。

②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主要应用于灾后的通信联络、减灾过程中的灾情跟踪和监测;物资空投位置的精确定位、导航;洪水到达的实时监控;森林火灾发生地点的准确预报等。

(2)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前景

①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将更广泛地应用于灾害监测、评估、预报与灾害信息管理,使灾害监测实现综合监测化,并实现监测—评估—预测—预警的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大大提高灾害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②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有:

人工防雹、人工增雨、人工消雾、人工消云、人工抑制闪电、人工削弱台风等技术。

③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将对保护资源与环境、有效防治灾害发挥巨大作用。

2、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1)自然灾害的防御性措施

①非工程性措施

②工程性措施

(2)主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①主要气象灾害

灾害种类

防灾减灾措施

台风

①加强监测、预报;

②植树造林;

③修建水利和护坡工程,加固堤防;

④制定救灾应急预案

寒潮

提前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

干旱

①农牧林结合,营造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选择耐旱作物;②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③跨流域调水;④循环用水,节约用水;⑤改进耕作制度等

暴雨洪涝

工程措施: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

非工程措施:

①监测、预报;②洪泛区土地管理;③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④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⑤实行防洪保险等

②主要地质灾害

灾害种类

防灾减灾措施

地震

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③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地震);④护坡固坡,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滑坡、泥石流)

滑坡

泥石流

(3)主要自然灾害的个人应急措施

正确应急方法

位置

方法

泥石流

在山区

往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避开山谷

洪水

被洪水围困

尽量逃向高处或借助木板等漂浮物等待救援,巧借身边物品发求救信号

地震

家中

躲到厨房、浴室、厕所等管道较多的房间,避开玻璃门窗、橱窗等

空间较大、人口拥挤的场合

就地择物躲藏,切忌夺路乱逃

在车上

不可迅速下车

室外空旷地带

避开高大建筑物

对点演练

7、读2008年5月16日上午10时位于地震重灾区绵竹市天池乡的绵远河(31°28′58″N,

104°09′02″E)的滑坡阻断河道影像图。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影像图像的获得,充分利用了________技术。

该技术与传统监测手段相比有何特点?

(2)图中滑坡带来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救灾工作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知道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哪些自然灾害吗?

(至少列举5种以上)

答案

(1)遥感 具有探测范围大、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特点。

(2)摧毁房屋,加剧人员伤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诱发洪涝、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阻碍交通,增加救援难度,延长救援时间

(3)台风、寒潮、暴雨、雪灾、洪涝、沙尘暴、海冰、森林火灾、赤潮、蝗灾、泥石流、海啸等。

解析 第

(1)题,遥感是获取地表信息的地理信息技术。

从探测范围、获取信息量的多少与速度等方面与传统监测手段比较。

(2)题,从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说明滑坡的危害。

滑坡会阻碍交通,增加救援难度,延长救援时间。

第(3)题,结合自然灾害特点及遥感的应用领域举例。

典例1(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答案 原因:

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

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

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

措施:

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

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解析 洪灾的成因应从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地形、河流水系特征三个方面分析。

措施应从移民或修建水库和大坝等水利工程两个角度分析。

【思维建模】 

1、洪涝灾害的成因

因素

影响

自然原因

流域状况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水量大,水位高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大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

支流多少

支流多,特别是扇形水系

水系状况

河道曲直

河道弯曲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谷坡度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宽窄

入海口狭窄

人为

原因

破坏植被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

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调节能力减弱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

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流域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流量大。

②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大。

(2)气候特征:

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2、防御措施

目前防洪减灾措施主要分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两大类。

工程措施主要有:

兴建水库、退耕还湖、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等。

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保护植被,建立统一的防灾体制及应急计划,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及科技投入等。

例如,长江防洪综合整治措施。

典例2 (2013·浙江自选模块)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略图。

根据相关知识完成

(1)~(3)题。

(1)影响图中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该区域出现暴雨,山区易引发泥石流、滑坡、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灾害。

当你遭遇泥石流时,应采取的避险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减轻滑坡带来的危害,你认为甲城市应采取的主要防灾措施是什么?

答案

(1)断层、坡度

(2)崩塌 洪灾 沿垂直于泥石流运动方向,迅速向高处转移

(3)在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尽量避免工程项目在该地段选址和施工;建设护坡、排水工程等。

解析

(1)由图知,高风险区多断层,等高线密集,坡度大。

(2)暴雨可破坏土体平衡,易诱发崩塌等地质灾害,为洪灾提供水源条件。

泥石流流向低处,应向高处逃生;垂直于泥石流运动的方向可以最短路径远离危险区。

(3)对不稳定山坡加强监测;减少破坏山体平衡的工程活动;采取措施加固坡体,修建排水工程,减小流经滑坡体的水量。

【思维建模】 

1、地震

(1)形成原因:

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2)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③浅源地震;④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⑤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⑥震区交通不便;⑦诱发其他灾害等。

(3)减轻灾害的措施:

①积极开展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