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3218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

(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第二节中国的自然灾害概况 

◆第三节防灾与减灾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地理教学进度计划

科教书名

称及册数

高中地理选修5

与世界地理 

教学

班级

 

教者

 

开始上

课时间

3月2日 

每周节数

3 

总授课节数

 45

考试

次数

4 

章节或单元

课题名称

计划教学时数

完成日期

 

备注

周次

时间

第一章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8

1-3 

 

 

 

1.1 

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类 

 4

1-2 

 

 

 

1.2 

人类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4

2-3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概况 

12 

4-7 

 

 

 

2.1 

中国的地质灾害 

 3

4 

 

 

 

2.2 

中国的水文灾害 

 3

5 

 

月考 

 

2.3 

中国的气象灾害 

 3

6 

 

 

 

2.4 

中国的气象灾害 

 3

7 

 

 

 

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9

8-10 

 

 

 

3.1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防 

3 

8 

 

 

 

3.2

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3 

9 

 

 

 

3.3

自然灾害的自救与互救 

3 

10 

 

 

 

 

期中考试 

 

11 

 

中考 

 

第一讲 

世界陆地和海洋 

3 

12 

 

 

 

第二讲  

世界居民和国家

3 

13 

 

 

 

第三讲  

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 

3 

14 

 

 

 

第四讲  

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 

3 

15 

 

 

 

第五讲  

西亚、北非、南部非洲 

3 

16 

 

月考 

 

第六讲  

北美、拉丁美洲 

3 

17 

 

 

 

第七讲  

大洋洲、南极洲 

3 

18 

 

 

 

期末复习

3

19

期末考试

20

终考

第一章自然灾害与防治

【课标要求】

1)复习我国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2)掌握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以及分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熟悉自然灾害在高考试题的地位和命题方向。

【学习目标】

1)复习我国自然灾害的类型以及分布地区。

2)通过高考试题训练,案例探究,运用图表和资料数据,以考题带出相关的考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原因的探讨,提高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我国自然灾害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地区分布、危害及治理措施。

【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8课时

第一课时(总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言

我国地域广大,自然条件复杂,位于典型的东亚季风区和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的交汇部位,因此,各种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损失严重、时空分布广,已愈来愈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因此,加强灾害意识和减灾意识,是地理学习中一大重要内容,也成为高中试题中热点问题。

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一)自然灾害

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自然异变:

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

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

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

2.财产损失

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

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

 

 

属性

被破坏后情况

矿产资源等

非可再生

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水资源

可再生

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大气资源

可再生

生物资源

可再生

总体上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一个物种灭绝后,就永远消失而不会再生

土地资源

可再生

一旦受灾,将导致森林被毁、土壤破坏、草地退化等环境问题。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

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但是改变受灾体特性是有可能的。

从区域角度看。

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减灾防灾投入,降低灾害危害程度,忽视防灾抗灾的经济发达区在灾害中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我国地域广大,自然条件复杂,位于典型的东亚季风区和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的交汇部位,因此,各种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损失严重、时空分布广,已愈来愈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因此,加强灾害意识和减灾意识,是地理学习中一大重要内容,也成为高中试题中热点问题。

重点是结合高考题目,让学生从训练中找准本节的重点以及难点,以练带讲,结合课堂的案例探究,充分发挥新课程标准下,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倡导学生探究学生和合作学习,通过练习题再归纳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以及分布,学生都能把准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最后进行难题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题目从易到难,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效果较好。

第二课时(总2课时)

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一)气象灾害

1.热带气旋

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1)台风的形成和结构

①台风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A.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

B.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

C.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

D.热带存在低层扰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

(2)台风的分布及灾害

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

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

每年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地区频受台风袭击,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

沿海其他省区也都受到过台风的袭击,就连内陆地区也受其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3.寒潮

(1)概念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2)形成原因: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3)寒潮的危害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要结合平时的时事了解,注意“挖掘”材料中的信息,并尽量用材料中的语言组织答案。

重点是结合高考题目,让学生从训练中找准本节的重点以及难点,以练带讲,结合课堂的案例探究,充分发挥新课程标准下,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倡导学生探究学生和合作学习,通过练习题再归纳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以及分布,学生都能把准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最后进行难题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题目从易到难,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效果较好。

第三课时(总3课时)

(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地震

(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

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构造地震示意

①震源: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③震源深度: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

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3)震级与烈度

①震级:

表示地震的大小

注意:

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②烈度:

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意:

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B一般来说: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4)造成的影响

(5)世界主要地震带: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

2.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①成因:

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③危害: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2)泥石流

①概念:

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发生条件: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③危害:

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的复习课,重点是结合高考题目,让学生从训练中找准本节的重点以及难点,以练带讲,结合课堂的案例探究,充分发挥新课程标准下,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倡导学生探究学生和合作学习,通过练习题再归纳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以及分布,学生都能把准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最后进行难题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题目从易到难,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效果较好。

第四课时(总4课时)

(三)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

1.洪涝

(1)两种类型:

洪水和涝渍

(2)成因和多发地区

类型

形成原因

多发地区

洪水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涝渍

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

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

两者联系

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

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3)危害

2.风暴潮

(1)概念:

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2)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

 

发生季节

发生地区

特点

台风引起的风暴潮

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

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

春秋季节

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我国地域广大,自然条件复杂,位于典型的东亚季风区和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的交汇部位,因此,各种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损失严重、时空分布广,已愈来愈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因此,加强灾害意识和减灾意识,是地理学习中一大重要内容,也成为高中试题中热点问题。

让学生从训练中找准本节的重点以及难点,以练带讲,结合课堂的案例探究,充分发挥新课程标准下,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倡导学生探究学生和合作学习,通过练习题再归纳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以及分布,学生都能把准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最后进行难题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题目从易到难,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效果较好。

 

第五课时(总5课时)

(四)病害、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

1.病害

(1)类型:

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

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

常见的森林病害有:

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

(2)病害发生的原因:

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3)危害:

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

2.虫害和鼠害

(1)虫害的常见类型

①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

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②常见的森林虫害有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

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

(2)鼠害及危害

①重灾区:

农田、牧场及森林。

②危害:

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3)虫、鼠害的特点:

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4)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

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

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

(五)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1.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

(1)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

(2)北纬20°一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2.自然灾害的群发和群聚现象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的复习课,重点是结合高考题目,让学生从训练中找准本节的重点以及难点,以练带讲,结合课堂的案例探究,充分发挥新课程标准下,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倡导学生探究学生和合作学习,通过练习题再归纳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以及分布,学生都能把准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最后进行难题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题目从易到难,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效果较好。

第六课时(总6课时)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生态建设:

2.生态破坏: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时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灾变”。

2.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

3.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在扩大。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的复习课,重点是结合高考题目,让学生从训练中找准本节的重点以及难点,以练带讲,结合课堂的案例探究,充分发挥新课程标准下,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倡导学生探究学生和合作学习,通过练习题再归纳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以及分布,学生都能把准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最后进行难题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题目从易到难,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效果较好。

自然灾害及其防治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七课时(总7课时)

[知识回顾,课堂大热身]

1.我国是多灾害国家,下列地区中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频发的是()

A.内蒙古高原B.云贵高原C.山东丘陵D.长白山地

2.图13—1是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天气图,当图示天气系统影响我国时,我国北方地区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沙尘暴B.干旱C.泥石流D.暴雪

3.为了进一步发展西藏经济,目前正在动工兴建从青海格尔木到西藏拉萨的青

藏铁路,需要克服的最大工程地质问题是

A.冻土B.泥石流C.滑坡D.崩塌

(二)案例探究----学生讨论

[案例]我国是多自然灾害的国家。

读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1在过去的2200年间,我国共发生大水灾1600多次,大旱灾也有1600多次。

1977年以前的508年中,称得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7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灾的耕地每年都在40%左右。

资料2今年从3月18日傍晚起,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持续时间最长达100小时,甘肃局部地区能见度小于50米;20日一天内便给北京“输送”了3万吨沙土,北京人均分摊3千克。

资料32002年3月29日《中国环境报》以“高科技‘千里眼’锁定沙尘暴”为题报道:

我国对沙尘暴研究使用的方法与手段同发达国家并无太大区别,已建立了由激光雷达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观测信息接收站等组成的遥感系统和由25个监测站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系统,覆盖了北方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

(1)水旱灾害是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的频发地区是(填灾害区名称)。

我国夏季多暴雨,暴雨在山区可能诱发泥石流、滑坡等灾害。

目前人类尚不能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

我国通过大规模的和营造防护林等改善的工程措施,以减轻灾害的损失。

(2)试分析沙尘暴天气形成的原因。

为了减轻沙尘暴天气的危害,可采取哪些对策?

(3)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一样,对大尺度天气系统和大范围自然灾害的研究,目前水平处于

A.跟踪阶段——实时报告事象的发生、过程、影响

B.探索阶段——寻找科学的研究方法,凭经验预测其发展变化

C.预报阶段——根据发生机制,预测将发生的时间、强度、发展和影响

D.控制阶段——虽不能控制其发生,但能对发生时间、强度和演变加以控制

(4)简要说明高科技在这次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师点评]

命题意图:

该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分析我国比较严重的几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危害、特点、分布及其预防解决措施,从而树立危机意识、减灾意识。

知识依托:

我国几种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特点、危害、分布及其预防措施和对策。

错解分析:

从各种媒体学生对于沙尘暴及其危害有了形象的认识,但对于第

(2)题沙尘暴天气的形成原因,许多学生受传媒影响,虽然抓住了其主要的人为原因,但往往忽略了自然原因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失分。

解题方法与技巧:

本题把我国近几年出现几种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以材料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要求回答与之有关的几个问题。

这其中有记忆的内容,但是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例如第

(2)题,教材中没有确切的答案,答题时如何抓住要点,提高得分也是要讲究一些方法的。

(1)题:

水旱灾害是典型的气象灾害,它的发生离不开大环境,多发生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因为其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另一条件就是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二者结合答案应为东部平原区。

泥石流、滑坡属于地质灾害,针对其多发的原因,治水(或治河)等水利工程,减少径流量变化和一些生态环境工程来减轻其灾害损失。

(2)题:

沙尘暴的形成要注意从自然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入手,措施应与人为原因一一对应说明,关键在地表植被的保护和建设上。

第(3)(4)题要结合平时的时事了解,注意“挖掘”材料中的信息,并尽量用材料中的语言组织答案。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要结合平时的时事了解,注意“挖掘”材料中的信息,并尽量用材料中的语言组织答案。

重点是结合高考题目,让学生从训练中找准本节的重点以及难点,以练带讲,结合课堂的案例探究,充分发挥新课程标准下,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倡导学生探究学生和合作学习,通过练习题再归纳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以及分布,学生都能把准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最后进行难题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题目从易到难,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效果较好。

第八课时(总8课时)

(三)我国自然灾害知识归纳----重点和考点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四种:

1.气象灾害

(1)洪涝是因降雨过多或强度过大而引起的江河决堤、山洪暴发、内涝积水不退、淹没田地、人员伤亡等水灾,每年的4~7月是各主要河流的防汛期。

包括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黄河、淮河、长江、辽河中下游和松花江流域。

(2)干旱主要指华北、西北地区的春旱和华南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3)热带气旋在我国主要指威胁东南沿海的台风,另外还有热带风暴、热带低压等。

(4)低温冷害指发生在我国冬半年的寒潮,尤以春季和秋季对农作物危害较大。

2.地质灾害

(1)地震。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交汇部位,现代地壳活动强烈,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

(2)滑坡和泥石流。

在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多地震、多山、多暴雨,是滑坡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

3.森林火灾

特大森林火灾多因干旱、高温、大风或雷击等特殊气象条件,有时有人为因素的诱因。

4.农林病虫鼠害

(四)难点训练----能力提升

1.2001年4月7日,新疆北部出现10级以上狂风,气温骤降至-20℃以下,在天山隘口等地出现沙尘暴天气。

这次天气过程()

A.是春季迅速增温导致的典型暖锋天气过程

B.是极地大陆气团推进造成的快行冷锋天气过程

C.因冷气团不断增温而没有雨雪D.因当地空气干燥而没有雨雪

2.下列地质灾害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导致的有()

A.日本神户地震B.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

C.云南东川的泥石流D.大小兴安岭林区火灾

3.2000年我国北方蝗灾十分严重,与之相联系的另一种灾害是()

A.台风B.寒潮C.干旱D.涝灾

4.下列自然灾害具有关联性的是()

A.地震—台风—雷暴B.地震—山崩—泥石流

C.暴雨—山洪暴发—海啸D.寒潮—沙尘暴—大气能见度降低部

5.中国北方一些大城市附近地区,春季频发扬沙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A.高压脊过境,下沉气流“冲击”地表,造成就地扬沙

B.裸地面积扩大,急行冷锋经过,导致近程扬沙

C.西北的沙漠有充足的沙源,盛行风产生远程扬沙

D.热岛效应导致强烈的对流,使高空的沙尘降落

6.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开发整治的重点河流之一,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图13—3),回答下列问题。

图13—3

(1)古诗云:

“黄河之水天上来”,从河水补给角度可理解为,古诗曰:

“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从水循环角度解释,通过环流实现水汽输送,形成水的海陆间循环。

(2)黄河是北方河流,其中游河段形成东西对称水系,常使河水在七、八月份有的特点,春季在河段易形成凌汛。

(3)黄河流域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与上游地区相比较,下游地区尤甚,这是因为上游地区。

(4)历史上有“黄河百害,惟富河套”之说,上游的宁夏、河套平原由于形成了富庶的农业区,“害”主要发生在它的河段,消除水害的主要措施是和。

(5)沿河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