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502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

(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

由此归纳出: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

(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

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

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总结提升

(1)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板书设计

一测量课桌的长。

(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第二课时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材第3页及第4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知识技能

(1)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难点;

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通过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

谈话、演示。

学法:

自主探究。

图钉、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老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置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

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

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结论:

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为了准确的测量,人匀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厘米。

①认识刻度尺。

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

0刻度线

②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③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

4厘米有几大格?

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汇报。

(2)用厘米量。

1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2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3课件演示测量纸条过程。

4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三、拓展延伸,学会应用

(1)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集体订正。

(2)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认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

认识几厘米

(2)用厘米量

本课亮点在于:

1、让学生参与本课的目标制订。

2、体现两个转变,1厘米长度答案的多样化,从0刻度线开始或从任意刻度线开始量。

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不足之处在于:

目标提出后没及时将学生的问题归类。

第三课时课题:

认识米用米量

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1)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

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讨论、演示。

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1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2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

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认识米 用米量)

(1)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

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铅笔长15米。

(  )

2课桌高70米。

3一棵树高16厘米。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本节课主要教学长度单位米,并教学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课始,运用让学生用厘米尺量黑板感受到太麻烦和太累,从而产生学习用大长度单位量长度较大的物体的兴趣。

接着出示米尺,让学生直观感受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

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用米尺测量物体等活动,通过比较,建立1米的表象,在学生头脑中留下1米到底有多长的深刻印象。

再让学生比比看看,探索出1米=100厘米,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实践活动,明确测量长度的方法。

第四课时

课  题:

认识线段

教材第5页的例6、做一做。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使学生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

(限整厘米和整米)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认识线段和量线段。

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

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绳子、直尺、多媒体课件。

(1)感知线段的特征。

1老师准备一根绳子,提问:

绳子现在是弯曲的,怎样使它变直?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示范:

两手一拉绳子变直了。

小结:

把绳子拉直后我们两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

线段)

2看看线段的特点。

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指导:

直的、有两个点。

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

3出示拉直的绳子。

提问:

现在这条绳子是线段吗?

为什么?

4出示几条不同长短的线段,提问:

这些线段长短一样吗?

教师总结: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

(2)完成“做一做”

(3)找线段

小组讨论汇报。

寻找我们身边的线段。

(4)连线段、数线段。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说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5)量线段长。

二、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

线段的特征:

直的,有两个端点。

线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学生难以理解。

因此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

通过拉一拉、比一比、量一量体会线段的特征,形成表象。

但本节课还是存在很多缺陷,表现在语言表述不严密、教学设计形式不多、分层次教学显得不够等。

第五课时课题:

画线段

教材第6页的例7及“做一做”。

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过程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画指定长度线段的要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仔细、准确地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用刻度尺画线段。

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尝试指导。

实践操作法。

教具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巩固量线段的长度。

1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1题线段。

教师强调:

测量线段时,这条线段的一端要对准刻度线0,看另一端对准刻度线几,就是几厘米。

2演示,直观感知。

3操作,亲身体验。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

(2)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出示课本第6页例题“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学情境图。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画法。

老师演示,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 点。

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页“做一做”中的第1、2题。

三、全课总结。

画线段:

从尺子的0刻度线开始画起,画到指定厘米数的地方。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存在以下缺陷:

首先是语言表达欠简洁,其次是教学设计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再者没想到画线段还有另外一种方法:

即先画两个端点,再连线。

但发现本课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六课时课题:

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教材第7页的例8及“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8、9题。

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

通过观察、操作、对比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不同的物品要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的合适单位。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操作比较法。

多媒体课件。

大家测量知识学得不错,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么?

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1)出示教材第7页例8的情境图: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1学生比画13厘米,如果13厘米就这么长,旗杆不可能就这么矮。

2我有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该是13米高。

310个小朋友的高度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4一支铅笔都不止13厘米,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

像旗杆这样比较高的物体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

(2)使用交流。

你还能举出用“米”作单位的物体吗?

交流后小结;

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

二、新知拓展

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8题。

四、总结提升

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探究的问题?

五、课外延伸

教材练习一第9题。

一般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

课后反思

本节课要小朋友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平时不太注意生活中的事物,再加上刚刚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因此这样的题目是一个很大的薄弱环节。

有的小朋友甚至会直接拿尺子去测量图中所给出的实物图,真是让人谛笑皆非。

这就要求老师时时提醒小朋友到生活中找一找,男女老少些东西可以让我们来估测,不至于错得太离谱。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期中试卷

班级姓名计分

一、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4分)

24+11=68−30=37+23=14+28−10=

54−27=33+9=18+27=65−(30−15)=

76−60=56−10=23−14=80−(5+25)=

二、在○里填上“﹥”“﹤”“=”。

(8分)

7厘米○7米1米○100厘米

35厘米−15厘米○25厘米4米+1米○5厘米

三、用“米”和“厘米”填空。

(10分)

1、笔记本的长约24()。

2、一棵树高约10()。

3、操场长约200()。

4、铅笔长约15()。

5、橡皮擦的厚度约为3()。

四、列竖式计算。

(20分)

67−19=16+36=9+55−18=57−(12+30)=

五、画一画。

(1)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2)以下面的点为顶点,画一个钝角。

·

六、在是角的图形下面画“√”,不是角的画“×

”。

()()()()

上面图形中有()个直角。

七、解决问题:

1、超市销售牛奶情况如下表。

月份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箱数

25箱

18箱

44箱

32箱

(1)4月~6月共销售了多少箱牛奶?

(2)你还能提出其它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二年级一班有32人参加学校运动会,二班参加的人数比一班多7人。

二班有多少人参加?

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

八、奖分题:

1、

(1)在□填上合适的数。

(5分)3□

+□4

——————————

82

(2)数一数,下面一共有()条线段。

(5分)

2、爸爸今年34岁,小林今年7岁,10年后爸爸比小林大多少岁?

(10分)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题

姓名:

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

一、填空。

(每空1分,共31分)

1、一个角有()个顶点和()条边。

2、40米+5米=()米14厘米-8厘米=()厘米

30厘米+70厘米=()厘米=()米

3、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厘米”或“米”。

一块橡皮长4()一张桌子高60()一棵大树高8()一座桥长30()

4、在里填上“>

”“<

”或“=”。

6米○30米-4米20厘米○1米-80厘米90-21○7043+5○50

79○95-1628+17○4073-25○4589○90+1

5、下面的图形中是角的打“√”,不是的打“×

6、4+4+4改写成乘法算式是()或(),口诀是()。

7、三角板上有()个角,其中直角有()个,锐角有()个。

8、()五二十二四()三()得九

9、1只青蛙有4条腿,5只青蛙有()条腿。

二、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

(5分)

1、3+3表示3个2连加。

()

2、1米比99厘米短。

3、角的边长越长,角就越大。

4、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5、锐角比钝角小,比直角大。

三、选泽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5分)

1、求3个5连加是多少?

算式是()

A5×

3B3+5C5-3

2、18○6=12,○里填()。

A加号B减号C乘号

3、小明的床宽120()。

A、厘米B、分米C、米

4、下面图形中,是钝角的是()。

5、数学书的面有()个直角。

A、1B、2C、4

四、计算(24分)

1、直接写出得数。

(每小题1分,共15分)

45+5=0+73=8+6=30+9=25-4=46-0=6+20+4=

49-9=39-29=8×

8=0×

3=4×

2=5×

3=3×

3+2=3×

4-2=

2、计算:

(9分)

28+34+22=72-(47+16)=84-40-26=

五、想一想、画一画、量一量。

1、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

(2分)

2、量一量,把量得结果写在()里。

一、算一算。

(12分)

16÷

4=  16÷

2=  12÷

4=    15÷

3=

3= 

 

4= 

1= 

18÷

6=

5= 

6= 

24+60-7= 

6-6=

二、填一填。

1.3+3+3+3+3+3=3×

(  )   5+5=(  )×

2

2.被除数是4,除数是2,这个算式是(    )。

3.把16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  )个,如果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  )人。

4.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长度分别(  )。

5.两个乘数都是5,积是(  );

两个加数都是8,和是(  )。

6.把6+6+6+6+6-10改写成乘减算式是(    )。

三、把口诀补充完整。

(8分)

二三(  ) 四(  )二十四  三(  )十八  三五(  )

(  )二得四五五(  )(  )四得八  四(  )二十

四、选一选。

(6分)

四边形(    ) 五边形(    ) 六边形(     )

五、列竖式计算。

(16分)

39+28=   

83-56=   

90-42=     74-18=

70-24-16= 

28+36+19= 

71-34+26= 

64+17-25=

六、分一分。

(1)14支铅笔,平均摆成(  )行,每行(  )支。

(2)14支铅笔,每(  )支一行,能摆(  )行。

七、看图列式计算。

(12分)

八、解决问题。

(31分)

1.有20根香蕉,平均分给5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几根?

2.用16元钱买4元一支的钢笔,可以买几支?

3.领帽子。

4.(16分)

(1)玩具小汽车在特价期间,优惠了多少钱?

(2)王老师买了6个铅笔盒和一个玩具熊,一共花了多少钱?

(3)乐乐买了一个书包和一个足球,付给售货员一张50元的,应找回多少钱?

参考答案

一、4 8 3 5 3 2 7 3 15 24 77 6

二、1.6 5 2.4÷

2=2 3.4 8 4.相等 

5.25 16 6.6×

5-10或5×

6-10

三、得六 六 六 十五 二 二十五 二 五

四、①⑤⑥ ②④ ③

五、67 27 48 56 30 83 63 56

六、1.3 5 2.

(1)2 7 

(2)7 2

七、1.4×

3=12 3×

4=12 三四十二

2.3×

5=15 5×

3=15 三五十五

3.5×

4+3=23、4×

5+3=23或

5-2=23

八、1.20÷

5=4(根) 2.16÷

4=4(支)

3.38+36=74(人) 74>

60 这些帽子不够。

4. 

(1)75-68=7(元) 

(2)6×

6+8=44(元)

(3)50-24-18=8(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