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上半年阶段测评14.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5061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5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上半年阶段测评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马克思上半年阶段测评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马克思上半年阶段测评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马克思上半年阶段测评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马克思上半年阶段测评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马克思上半年阶段测评1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马克思上半年阶段测评1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马克思上半年阶段测评1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马克思上半年阶段测评1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马克思上半年阶段测评1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马克思上半年阶段测评1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马克思上半年阶段测评1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马克思上半年阶段测评1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马克思上半年阶段测评1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马克思上半年阶段测评1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马克思上半年阶段测评1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马克思上半年阶段测评1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马克思上半年阶段测评1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马克思上半年阶段测评1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马克思上半年阶段测评1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上半年阶段测评14.docx

《马克思上半年阶段测评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上半年阶段测评14.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上半年阶段测评14.docx

马克思上半年阶段测评14

马克思阶段测评1-1

1.1、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是(B)

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B、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该题考查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不平衡的,其中一方面是主要的或主导的。

矛盾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1.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B)

A、细胞学说

B、系统论

C、生物进化论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该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为马克思、恩格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1.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B)

A、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

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是否承认发展变化观点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该题考查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因为只有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才能科学地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坚持发展的观点;而且只有坚持发展变化的观点,才能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

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就只能坚持孤立和静止的观点。

1.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B)

A、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该题考查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主要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即事物的存在、发展主要呈现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联系的特点(C)

A、客观性

B、多样性

C、斗争性

D、普遍性

该题考查联系的特点。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斗争性不属于联系的特点,因此选C。

1.6、下列选项中,不表述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是(C)

A、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该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A、B、D均表述量变是质变的基础。

因此正确答案选C选项。

1.7、除了《哲学笔记》这本著作外,列宁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还包括(B)

A、《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C、《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D、《国家与革命》

该题考查列宁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国家与革命》《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论我国革命》等著作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C)

A、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该题考查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主要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即事物的存在、发展主要呈现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9、在意识的产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B)

A、语言

B、社会性劳动

C、人类精神

D、物质

该题考查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

因此正确答案选B选项。

1.10、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B)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客观性和斗争性

D、普遍性和同一性

该题考查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1.11、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这是(A)。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该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思想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1.12、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B)

A、它完成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认识

B、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C、它是检验人们各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

D、它对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具体的指导作用()

该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原因是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A、C、D不能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

1.13、“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这说明了(C)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空间具有三维性

C、时间具有一维性

D、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形式

该题考查时间的特点。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

即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也就是具有不可逆性。

因此正确答案选C选项。

1.14、承认物质世界具有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总特征是指(C)

A、辩证法

B、一切唯物主义

C、唯物辩证法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该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因此正确答案选C选项。

1.15、所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D)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矛盾分析的方法

C、阶级分析的方法

D、适度原则

该题考查度的概念及意义。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

1.16、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B)观点。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唯物主义

D、认识论

该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割裂这种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因此正确答案选B选项。

1.1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B)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该题考查唯物主义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因此,B.庸俗唯物主义不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

1.18、辩证否定的实质――扬弃是指(D)

A、事物内部好坏两方面的结合

B、对旧事物的全盘继承

C、对旧事物的全盘抛弃

D、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该题考查辩证否定的实质。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因此正确答案选D选项。

1.1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位置的移动

C、事物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该题考查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变化,即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0、除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本著作外,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还包括(A)

A、《德意志意识形态》

B、《资本论》

C、《自然辩证法》

D、《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该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标志性著作。

包括《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因此正确答案选A选项。

1.21、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A)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该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主体,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1.22、马克思主义诞生于(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该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间。

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马克思主义。

1.2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B)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读马克思主义著作

D、实事求是

该题考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1.24、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B)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该题考查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党的思想路线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1.2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D、事物发展的途径

该题考查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主要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1.26、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会导致(A)

A、庸俗进化论

B、激变论

C、均衡论

D、诡辩论

该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会导致激变论,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会导致庸俗进化论。

这两种形而上学的观点都割裂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因此正确答案选A选项。

1.27、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D)

A、联系的

B、精神的

C、发展的

D、实践的

该题考查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1.28、时间是指(B)

A、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B、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C、运动着物质的客观性

D、运动着物质的广延性

该题考查时间的概念。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因此正确答案选B选项。

1.29、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区别是(C)

A、新事物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事物符合少数人的利益

C、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D、新事物的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整

该题考查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概念。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因此正确答案选C选项。

1.30、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C)

A、精读马列原著

B、熟记基本原理

C、理论联系实际

D、深入调查研究

该题考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因此正确答案选C选项。

1.31、规律的(A)表明,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

A、客观性

B、稳定性

C、本质性

D、必然性

该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管人们是不是认识到、是不是承认,规律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因此正确答案选A选项。

1.32、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有(D)

A、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B、人类的意识完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人类意识形成的初期不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该题考查意识的起源问题。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3、“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命题表述的辩证思想是(D)

A、运动的规律性

B、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C、运动与物质的不可分割性

D、运动的绝对性

该题考查运动的绝对性。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表达了对万物不断发展变化的认识,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故D是正确的。

1.3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B)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B、世界是统一的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该题考查一元论。

一元论有两种:

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虽然它们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但在世界统一的基础是什么,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或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上,又有不同的回答。

因此正确答案选B选项。

1.35、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B)

A、阶级分析法

B、矛盾分析法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唯物史观

该题考查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

1.36、阶级(D)

A、既是一个思想范畴又是一个哲学范畴

B、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思想范畴

C、既是一个政治范畴又是一个经济范畴

D、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该题考查阶级的定义。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阶级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些经济集团,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不能用政治标准和思想标准划分阶级。

因此正确答案是D。

1.37、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的是(B)

A、地理环境

B、物质生产

C、风俗习惯

D、人伦道德

该题考查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虽然对社会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有时甚至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物质生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每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

因此正确答案是B.

1.38、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C、产品分配形式

d、生产工具

该题考查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因此正确答案是A。

1.39、认识的本质是(A)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

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该题考查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

因此正确答案是A。

1.40、“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句话是说(B)

A、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该题考查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解。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说: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可见,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因此正确答案是B。

马克思阶段测评1-2

1.1、“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命题表述的辩证思想是(D)

A、运动的规律性

B、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C、运动与物质的不可分割性

D、运动的绝对性

该题考查运动的绝对性。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表达了对万物不断发展变化的认识,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故D是正确的。

1.2、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这是(A)。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该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思想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1.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B)

A、阶级分析法

B、矛盾分析法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唯物史观

该题考查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

1.4、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B)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客观性和斗争性

D、普遍性和同一性

该题考查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1.5马克思主义诞生于(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该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间。

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马克思主义。

1.6、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B)

A、它完成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认识

B、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C、它是检验人们各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

D、它对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具体的指导作用()

该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原因是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A、C、D不能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

1.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C)

A、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该题考查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主要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即事物的存在、发展主要呈现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8、规律的(A)表明,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

A、客观性

B、稳定性

C、本质性

D、必然性

该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管人们是不是认识到、是不是承认,规律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因此正确答案选A选项。

1.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联系的特点(C)

A、客观性

B、多样性

C、斗争性

D、普遍性

该题考查联系的特点。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斗争性不属于联系的特点,因此选C。

1.10、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C)

A、精读马列原著

B、熟记基本原理

C、理论联系实际

D、深入调查研究

该题考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因此正确答案选C选项。

1.11、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会导致(A)

A、庸俗进化论

B、激变论

C、均衡论

D、诡辩论

该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会导致激变论,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会导致庸俗进化论。

这两种形而上学的观点都割裂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因此正确答案选A选项。

1.12、承认物质世界具有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总特征是指(C)

A、辩证法

B、一切唯物主义

C、唯物辩证法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该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因此正确答案选C选项。

1.13、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B)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该题考查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党的思想路线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1.14、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有(D)

A、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B、人类的意识完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人类意识形成的初期不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该题考查意识的起源问题。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5、除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本著作外,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还包括(A)

A、《德意志意识形态》

B、《资本论》

C、《自然辩证法》

D、《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该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标志性著作。

包括《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因此正确答案选A选项。

1.16、“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这说明了(C)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空间具有三维性

C、时间具有一维性

D、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形式

该题考查时间的特点。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

即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也就是具有不可逆性。

因此正确答案选C选项。

1.17、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B)

A、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