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行为学教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5093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师行为学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老师行为学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老师行为学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老师行为学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老师行为学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老师行为学教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老师行为学教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老师行为学教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老师行为学教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老师行为学教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老师行为学教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老师行为学教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老师行为学教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老师行为学教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老师行为学教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老师行为学教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老师行为学教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老师行为学教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老师行为学教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老师行为学教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师行为学教学案.docx

《老师行为学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师行为学教学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老师行为学教学案.docx

老师行为学教学案

10.9.8第1课时

一.本学科的宗旨和特点

1.何谓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经验和教学内部关系,对实施中的可操作因素的选择、组合、运用和控制的工作行为。

它包括对各种教学要素的专业化理解与教学运行中的设计、程序、手段、方式和方法。

2.本学科的特点

是一门关于教育技术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它既包括教学的手段技术,也包括教学的思想技术。

3.本学科的功能

“复制”专家教师。

二.自学要求

1.拓展知识面。

2.紧密联系小教实际,勤于思考。

3.注重教学实际技能的培养。

4.敢于创新。

三.主要参考书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12

2.林正范等.课程更新与教师行为的改变[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

3.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

4.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

5.杨国全.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指导[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3

6.魏书敏.教师职业技能训练[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

 

第2课时

第一.本学科的理论框架(见目录)

教师的人格技能

课堂教学行为与管理技能

教学设计

第二.教学过程:

第一章教师的人格技能

一.教师的人格修养(略讲,结合《教学论》相关章节)

(一)何谓教师的人格技能

教师的人格技能,是指适合教师职业的个人品质的总和,是教师个人人格原型与其职业的和谐统一。

(二)教师人格技能的主要类型及其效果比较

1.宽容慈爱型

2.严谨严格型

3.激情创新型

(三)教师的人格态型及其教学行为特点

1.“父母”(P)态人格

2.“成人”(A)态人格

3.“儿童”(C)态人格

10.9.15第3--4课时

(四)教师的情感技能

教学态度

教师的心境

教学效能感

二.教师人际关系的训练

(一)教师必备的人际品质(略讲)

(二)教师的人际知觉

1.何谓人际知觉

2.影响师生人际知觉的主要因素

A.知觉失真

B.自我意识

C.移情

D.自我中心

10.9.22第5—6课时

三.教师的气质倾向

(一)教师气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1.教师职业技术的气质基础

2.教师职业技术的气质表现

(二)教师气质的美化(略讲)

(三)教师形象的定格(略讲)

1.何谓形象定格

指学生对教师基本形象认定后的相对稳定状态。

2.定格技术

A.首次印象效应

B.晕轮效应

C.社会刻板印象

D.新近印象效应

E.从众现象

四.教师的动作形象(略)

1.声音

2.面部表情

3.躯体动作

4.仪容仪表

第7—8课时

第二章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概述

1.概念

2.功能

3.影响因素

定型的期望

教师的学生观

教师的人格结构

教师的影响力

一.课堂的控制(略讲)

1.课堂控制的任务

2.课堂管理中教师的控制因素

3.教师调控课堂的工作层面

4.教师课堂常规管理的控制方向

二.课堂问题的处理

1.课堂的推进

2.课堂的警觉

3.制止不端行为的技巧

4.制止已发生的问题行为

课堂违规行为的不同程度举例。

5.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6.对偶发事件的反应

7.课堂管理中的灵活处理

8.教师的课堂果断

(1)消除“消极期望”

(2)运用学习设限

(3)结果追究

(4)形成制度化

9.课堂中的集体管理

10.10.13第9--10课时

三.课堂纪律的影响因素

1.学生

A.性别

B.挫折

C.个性

D.座位

2.教师

A.威信

B.反馈

C.教学态度

D.体态语言

对学生的个别关注

四.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段落

(一)课堂教学的节奏

1.课堂密度

2.课堂速度

3.课堂难度

4.重点度

5.强度

6.激情度

(二)课堂教学的段落

1.候课

2.导入

3.提问

4.变化

5.奖惩

6.结束

10.10.20第11--12课时

第三章课堂导入技能

第一节课堂导入的功能

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复习相关的旧知识

四.明确交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渲染气氛,创设情境

第二节课堂导入的类型

一.直接导入

二.直观导入

三.故事导入

四.事例导入

五.实验导入

六.问题导入

七.情境导入

八.旧知识导入

九.板书导入

一十.引用导入

一十一.经验导入

一十二.观念冲突导入

一十三.活动或游戏导入

一十四.教态导入

一十五.类比导入

一十六.对比导入

一十七.悬念导入

一十八.气功、冥想导入

第四节课堂导入的原则

一.关联性

二.经济性

三.灵活性

四.多样性

五.顺序性

六.适度性

七.参与性

10.10.27第13--14课时

第四章课堂提问技能

一.课堂提问的功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2.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3.向学生指明教学目标和要求

4.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5.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反馈教学信息

7.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8.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9.活跃课堂气氛

10.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

11.提问是连接课与课之间、课堂教学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纽带

12.提问是维持课堂教学秩序、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手段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一)问题的二级分类体系

1.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

2.回忆型问题和思考型问题

(二)问题的多级分类体系

1.布卢姆的六级问题分类体系

A.知识性问题

B.理解性问题

C.应用性问题

D.分析性问题

E.综合性问题

F.评价性问题

2.莫利的四级分类体系

A.事实性问题

B.经验性问题

C.创造性问题

D.评价性问题

3.国内学者的分类

A.记忆性问题

B.推理性问题

C.创造性问题

D.评价性问题

E.管理性问题

三.课堂提问的技术

(一)初级提问技术

1.设计

2.表述

3.语速

4.指向

5.重复

6.重新表述

7.调焦和重新调焦

8倾听

9.搁置

10.分配

11.停顿

10.11.13第15--16课时

(二)高级提问技术

1.转引

2.探究

3.提示

4.转问

5.反问

6.回问

四.课堂提问的原则

1.提问应具有关联性

2.提问应“以学生为中心”

3.提问应宁精勿滥

4.提问应有充分准备

5.提问应兼顾各种类型的问题

6.提问应循序渐进

7.提问应因人而异

8.教师应从学生的立场提出问题,并和学生一起思考

9.提问应是善意的

10.提问应具有趣味性

11.提问应该平等

12.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提问

13.教师最好一次提一个问题

14.切忌教师自问自答

15.尽力避免集体回答

16.最好不要用“是不是”、“对不对”等句式提问

17.提问应选择最佳时机

18.提问顺序应具有不可预见性

10.11.20第17--18课时

第五章课堂变化技能

一.教师教态变化

1.声音

A.音量

B.音调

C.语速

D.语气语调

2.停顿

3.脸部表情

A.眉毛

B.眼神

C.嘴形

D.脸部肌肉

4.手的运动

5.头部运动

6.躯体运动

A.身躯的变化

B.站姿

7.教师走动

8.个人仪表

二.信息输入通道变化

1.视觉通道和媒体

2.听觉通道和媒体

3.触觉、嗅觉、味觉通道和媒体

三.课堂互动方式变化

课堂互动包括“人—人”系统和“人—物”系统,是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1.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

2.单向、双向和多向互动

3.互动类型(14种)

A.教师中心型

B.教材中心型

C.学生中心型

10.11.27第19--20课时

第六章课堂结束技能

一.课堂结束的功能

1.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2.总结要点、难点和注意点

3.建立知识体系

4.检查教学效果

5.培养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6.增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情感

7.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8.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

10.满足学生的成功感和成就感

11.为下一堂课作铺垫

12.拓展延伸

二.课堂结束的类型

1.教师结束和学生结束

2.封闭型结束和开放型结束

3.认知型结束、情感型结束、交往型结束和操作型结束

三.课堂结束的方式

1.口头总结结束

2.板书结束

3.口头问答结束

4.笔头练习结束

5.测验结束

6.表演结束

7.动手操作结束

8.悬念结束

9.游戏结束

10.布置作业结束

四.课堂结束的原则

1.主体性

2.连续性

3.简洁性

4.多样性

5.灵活性

6.实践性

7.延伸性

10.12.4第21---22课时

第七章课堂奖惩的技能

一.课堂奖惩的类型

1.正强化、负强化、惩罚

2.教师奖惩、学生奖惩、自我奖惩和自然后果奖惩

3.个体奖惩、小组奖惩和全体奖惩

4.物质奖惩和精神奖惩

5.即时奖惩和延时奖惩

6.直接奖惩和间接奖惩

7.公开奖惩和私下奖惩

8.连续奖惩和部分奖惩

9.言语奖惩、身体语言奖惩、符号奖惩、代币奖惩、接近奖惩、接触奖惩、活动奖惩

二.课堂奖惩的原则

1.奖惩应有明确的目的

2.以奖励为主,以惩罚为辅

3.以即时奖惩为主,以延时奖惩为辅

4.以精神奖惩为主,以物质奖惩为辅

5.以学生奖惩、自我奖惩为主,以教师奖惩为辅

6.对差生应该多用奖励,少用惩罚

7.奖惩应该灵活多样

8.把多种奖惩方法结合起来

9.奖惩应该公平

10.教师和学生应该平等

11.奖励应该当众进行,惩罚最好私下进行

12.教师禁止使用损害学生人格和尊严的语言

13.奖惩应该具体

14.奖惩最好采用小步子原理

15.尽可能采用小组奖惩

16.切忌将学习任务作为惩罚手段

17.奖励应该投入,惩罚应该善意

18.奖惩应该适量、适度

19.奖惩应出乎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

20.切忌对学生进行体罚

21.巧用替代性奖惩

22.教师之间的奖惩应该一致

23.教师的奖惩应该取得其他学生的支持

24.教师的奖惩应该具有延伸性

25.奖惩应该因人而异

10.12.11—12.18第23--24课时第九章教学设计

*主要参考书:

1.《教学设计》,徐英俊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第1版

2.《教学设计》,乌美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版

3.《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第3版

4.《现代教学设计论》,盛群力、李志强

编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第1版

5.《教学设计原理》,加涅 等著,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11第1版

6.《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加涅 著,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11第1版

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

一.教学设计及相关概念

(一)教育技术

美国教育技术协会:

“教育技术是根据特定目标设计、实施和评价学、教整个过程的系统方法,它建立在对人类学习与传播的研究基础上,并且综合人类资源和非人类资源促成更有效的教学。

(二)教学设计

1.加涅: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

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

2.赖格卢特:

“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

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

3.帕顿:

“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4.梅里尔:

教学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将不同学习策略整合进教学经验的技术,目的是促进学生掌握预期的知识技能。

5.我国:

“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通过教学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等阶段,创造(设)一个符合预期目的的教学系统,用来解决教学问题、完成教学任务的现代教学技术。

二.研究教学设计的意义

1.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可以突出教学活动循序操作的性质。

3.能够促使教师的教学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4.可以保障学生学业质量稳定、可靠。

5.可以推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进一步深化与改革。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

教学设计可分为四个阶段:

(1)教学分析;

(2)教学设计;(3)教学实施;(4)教学评价。

每个阶段又可分若干步骤。

(一)教学分析(备课)

1.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般指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应该达到的预期状态。

在这个步骤里,主要做好两件事:

A.需求评估:

指教师须找到教学的现状与教学预期状态(终点)之间的间隔差距。

B.学生需要的分析:

指教师已确定的学生的各种需求(要)加以删选、排队,列出优先考虑满足的需要。

这个步骤的教学目标还不是一个精确、具体、操作化的目标。

2.查明任务层级(开展教学分析)

实际上就是分析新的学习任务或总的教学目标应以怎样的逻辑顺序来体现层次关系,并且以哪些预备(旧)知能为前提,这些先决条件(预备知能)的逻辑顺序如何。

因而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它的意义在于可以为教学提供起始点。

3.分析教学对象(了解学生)

主要做好三件事:

A.了解学生对预备知能的掌握情况。

B.了解学生对新任务本身的掌握情况。

利用这个结论,教师便于安排教学进程(课时)和教学内容的详略。

C.了解学生的态度、情感:

即学生对新任务本身所持有的态度。

这可以为可能的教学起点进一步转向实际的教学起点服务。

了解学生的方法、途径有:

前测;作业批改、课堂提问;观察;谈话、问卷。

4.拟定行为目标

在以上三个步骤的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需求是什么。

行为目标更具体、更明确,它用陈述句来表述,包括三个要素:

(1)行为是什么;

(2)行为产生的条件;(3)行为的标准。

(后面再加以阐述)

5.编制测验项目

这是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的重要分水线:

在传统教学中,这项工作是在教学过程最末端,因而只反映教师教了什么和学生学了什么,却不能反映教师应该教什么和学生应该学什么;教学设计把这个步骤提前,可以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浪费和无用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设计

1.确定课时分配

2.安排教学内容

3.提出教学策略

4.优选方法媒体

5.配制教学形式

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在这里不再展开论述。

第二节系统设计论

*代表人物:

迪克和加里(简介)

一.确定教学目标

二.进行教学分析

三.确定起点行为

四.编写教学具体目标

五.设计标准参照试题

六.开发教学策略

七.开发与选择教学材料

八.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评价

九.进行教学调整

一十.设计与实施总结性评价

第三节学习条件论

*代表人物:

加涅(简介)

理论的核心:

“为学习设计教学!

一.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

学习过程:

1.引起注意1.期望

2.告知目标2.接受

3.刺激回忆先决条件3.选择性知觉

4.呈现刺激材料4.短时记忆

5.提供学习指导5.语义编码

6.引发行为6.长时记忆

7.提供反馈7.检索提取

8.评估行为8.行为表现

9.促进保持和迁移9.反馈

第四节认知教学论

一.认知学习方式

*代表人物:

德姆波

(一)信息加工系统(略)

1.短时感觉贮存

2.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

4.执行监控(以“元认知”为基础)

(二)五大学习策略

1.复诵策略

2.精细加工策略

3.组织策略

4.检查理解策略

5.情感策略

(三)陈述性知识

1.机械学习

(1)机械学习的类型

自由回忆

B.序列回忆

C.配对联想

(1)运用学习策略改进机械学习

A.复诵

B.精细加工

C.组织

2.意义学习:

运用学习策略

(1)复诵策略

(2)精细加工

(3)组织策略

(4)检查理解

(四)程序性知识

1.范型识别知识

2.行动序列知识

(五)认知学习在课堂上的应用

1.一般学习策略和具体学习策略

2.学科学习策略

二.交互认知复合性学习模式

*代表人物:

罗伯特.坦尼森(简介、概述)

(一)认知系统

1.感觉接受器

2.执行监控

A.知觉

B.注意

C.资源

3.知识库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上下文知识

4.情感

A.动机

B.情感

C.态度

D.情绪

E.焦虑

F.价值观

5.认知策略

A.区分

B.综合

C.建构

(二)学习目标

1.言语、视像信息

2.智力技能

3.上下文技能

4.认知策略

5.建构(创造过程)

(三)教学时间

1.以往,70%的教学时间用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现在,必须将70%的教学时间用于涉及获得上下文知识和培养认知能力的学习和思维情境之中。

涉及知识库的教学时间分配依次如下:

陈述性知识10%,程序性知识20%,上下文知识25%。

(四)教学策略

1.讲解策略

A.标记(名称)

B.定义

C.典型例子

D.讲解性例子

E.实际应用例子

2.练习策略

3.问题定向性策略

4.综合能动性策略

5.自我指导性体验

三.迁移教学设计模式

*代表人物:

詹姆斯.罗耶

前言:

1.三种学习

A.没有学到(nonlearning)

B.没有理解(nonunderstanding)

C.理解(understanding)

2.意义学习的条件

A.接受

B.合用

C.激活

一.迁移的二维分类

(一)近迁移和远迁移

(二)字面迁移和比喻迁移

二.迁移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1.提出一般迁移目标

2.进行迁移任务分析

3.选择具体迁移目标

4.教学开发与尝试

5.设计增强理解的方法

6.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增强理解的方法

10.12.25第25--26课时

期末总复习

一.考试形式和要求

1.开卷考试,四个大题,每题25分。

2.要求:

A.答题时必须有意思完整的小标题,层次分明。

B.考试时不得相互借阅资料。

二.本学期主要教学内容(共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

教师的人格技能

*第二板块:

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

*第三板块:

教学设计理论选讲

三.复习提纲

杭州师范大学杭青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