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5236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也是增强后劲、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时期。

为了全面部署和加快这一时期发展,编制本规划纲要。

第一章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必须准确把握宏观形势,科学认识市情,牢牢抓住和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1节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生产总值达到187.73亿元,年均增长15.6%,高于规划目标2.6个百分点,是“十五”末的2.69倍,人均生产总值2.2万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8.28亿元和13.75亿元,年均增长35.3%和35.4%,提前三年完成了规划目标;固定资产投资117.23亿元,年均增长2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5亿元,年均增长15.9%。

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年位居全省前列。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4.18亿元、116.5亿元和57.05亿元,年均增长6.9%、18%和1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6亿元,年均增长19.8%,是“十五”末的3倍。

产业转型成效显著,煤炭、水泥、铝业三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进一步加快,电力电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旅游等接续产业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以上,煤—电—铝—水泥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四大市级工业园区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25%以上,园区经济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实施了五批91个市级重大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3.3亿元,先后引进和实施了华能铜川电厂、台湾旺旺食品、浙江声威水泥、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

累计实施招商引资项目680多个,到位资金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69.55亿元,是前十个五年计划总和的1.6倍,投资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建成鲜干果经济林基地202万亩,农民人均达到5亩果。

在全省率先实现村级综合信息服务、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区县全覆盖,建成省级标准新农村示范村60个,累计完成150个扶贫村的整村推进建设任务,对居住偏远、交通不便、生存条件恶劣的7000户、2.8万贫困人口实施了移民搬迁,建成移民新村(点)190个。

实现了村村通电、通广播电视、通水泥(油)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新区建设初具规模,已成为铜川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拓展城市空间,城市规划建设面积扩大到110平方公里,以北市区—黄堡—董家河—耀州区—新区—坡头为骨架的大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以210国道为主轴和以梅七铁路、城市西环路、铜白铁路、305公路为次轴的“一主两次”城镇发展带基本形成。

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39.9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5%,人均公共绿地8.1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96%,燃气普及率72%,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0%,垃圾处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8%和45%。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478万吨,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水泥大市无立窑的目标。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2.9%和8.9%。

植树造林120万亩,超规划目标29%,森林覆盖率达到44.8%;基本完成了铜川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启动实施了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城区良好以上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成功创建为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绿化模范城市。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

财税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43.7%。

金融市场加快发展,贷款规模较“十五”增长124.4%。

土地储备力度加大,新增耕地1.7万亩,新增建设用地1.3万亩,土地利用率达到97.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完成了秦岭水泥等35户国有企业的改制任务,下划的5户省属企业和铜变公司逐步走出困境。

率先在全省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

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671万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2倍;进出口总额五年累计达1.2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45.4%。

民生工程成效显著。

建成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192万平方米,2.57万户9万人喜迁新居,城乡居民人均住宅面积分别达到30平方米、28平方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884元、4789元,年均增长21.9%、18.5%,城乡居民收入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得到完善,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顺利通过国家高等院校人才培训评估验收。

在全省率先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体育馆、图书馆、2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82个村级示范文化室、245个“农家书屋”等建成投入使用。

建成乡镇卫生院37个,在全省率先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规范化卫生室全覆盖。

新增城镇就业7.37万人,全市下岗失业人员由5.6万人下降至2.9万人。

失业、养老、医疗、生育和工伤“五项保险”实现全市统筹,生育保险列入全国试点,新农合参保率居全省前列,五保户供养实现应保尽保。

实践表明,“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

铜川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节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铜川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一、发展机遇

一是面临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环境。

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的主题,稳速、增效、均衡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特征,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快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外部环境总体上有利于铜川加快发展。

二是面临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国家将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区域布局优化、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由“打基础”向“兴产业”的战略转变,为我市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三是面临深入实施“三大规划”的历史机遇。

铜川被列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全国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陕甘宁革命老区生态能源经济协调发展试验区成员城市,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十二五”期间,《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划》、《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全面实施,为铜川加快城市转型、推进城乡一体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四是面临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

在国内经济结构深刻变革和产业分工加速调整的新形势下,东部沿海地区资本与产业加速向西部地区转移的态势日趋明显,为铜川全面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五是面临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机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区域整合、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凸显,仅2009年国家就批复了11个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铜川不仅是连接关中经济区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交通枢纽、西安市通向陕北的“门户”城市,尤其在西铜第二条高速通车后,铜川将融入西安半小时经济圈,西铜同城化发展将给铜川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风险挑战

一是国内外竞争更加激烈。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面临结构性战略调整,各国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国内各地越来越呈现出全面开放、竞相发展的格局。

经济欠发达依然是基本市情,发展不足依然是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二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任重道远。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经济依然偏重,接续产业发展慢,节能减排压力大,能源、土地、水等重要资源偏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不断加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公共需求急剧增长、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呈现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铜川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再就业压力大等引发的各种深层次矛盾都有可能凸显出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为艰巨。

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我市既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又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

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赶超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第三节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速增效、富民强市为主题,以打造养生保健、生态休闲城市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走扩大内涵创新发展之路,继续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破解城乡居民收入低、接续产业发展慢、城镇化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四大难题,提升壮大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接续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建设上台阶,为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原则

坚持速度与质量相统一。

既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更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城乡发展相统筹。

既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更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投资与消费、出口相驱动。

既要继续扩大投资规模,更要激活消费、扩大出口,充分发挥消费和出口的拉动作用,形成投资、消费和出口协调促进经济发展机制。

坚持工业与服务业相协调。

既要加快做大做强工业,又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促进。

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更加充分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确保“三个翻番”(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翻一番);力争“一个赶超”(城乡居民收入赶超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三个突破”(资源型城市转型、西铜同城化发展和工业园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五个提升”(城镇化水平、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社会保障水平、社会和谐程度、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有明显提升)。

经济综合实力:

生产总值达到455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25万元,年均增长19%,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财政总收入达到56亿元,年均增长1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8亿元,年均增长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

居民消费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6亿元,年均增长16%。

经济结构调整:

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5亿元、270亿元和16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6.7:

61.3:

32调整为5.5:

59:

35.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52亿元,年均增长18%。

接续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50%以上。

和谐社会建设: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建设,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事业投入加大并向基层倾斜,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文化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新增就业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城乡统筹发展:

城镇化率达到70%。

县域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非农产业初具规模,工业布局相对集中,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建成16个区域中心镇、57个1500人以上的中心村,初步形成以城市和县城为中心、以工业园区和重点镇为支撑、以中心村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和17%,分别达到3.3万元和1万元,农村贫困人口明显减少。

资源节约和节能环保:

耕地保有量稳定在100万亩;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15%;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8%;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85%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

安全生产:

单位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40%以上;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以上;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35%以上;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30%以上。

到2020年,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表一铜川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单位

2005年

2010年

五年年均

增长率

十二五

预期年均

增长率

2015

属性

生产总值

亿元

69.52

187.73

15.62

15

455

预期性

第一产业

亿元

5.67

14.18

7.2

10

25

预期性

第二产业

亿元

36.14

116.5

17.73

16.5

270

预期性

工业

亿元

31.24

96

19.28

18

252

预期性

第三产业

亿元

27.71

57.05

13.67

18.5

160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 值

8240

22000

20.9

19

52480

预期性

非公有制经 济

亿元

82.13

24

24

225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

亿元

6.24

28.28

34.75

16

56

预期性

其中: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3.02

13.75

34.84

16

28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 资

亿元

34.49

117.23

26.3

30

464

预期性

五年完成固

定资产投资

114.2

369.55

26.3

30

1550

预期性

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

配收入

5871

15884

21.2

16

33000

预期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

2010

4789

18.26

17

10000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9年省核减基数5亿元)

亿元

22.3

45.5

18.13

19

110

预期性

外贸进出口总 额

万美元

2420.2

1500

-87.5

10

2200

预期性

耕地保有量

万亩

100

约束性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准煤

2.16

1.728

-20

-15

1.47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

-10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15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

用水量

-0.5

约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4

3.73

<4.6

预期性

五年城镇

新增就业

万人

5

7.37

7.5

预期性

城镇化率

%

53

61

0.8

1.3

70

预期性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0

45

13.6

85

约束性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

65

70

0.76

4

85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

41

44.8

2.2

1.9

48

约束性

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平方米

21

30

6

0.7

30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平方米

24.25

28

2.9

1.4

30

预期性

人口自然

增长率

4.53

4.36

4.4

<5

<5

约束性

总人口

万人

84.39

84.7

2.7

4.7

86.7

约束性

注:

生产总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主要污染物指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合物。

第二章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按照“依托资源、突出特色、彰显优势、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思路,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大力发展煤电、铝业、水泥和接续产业四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能源重化工、现代建材、铝工业和农产品加工四大基地,围绕支柱产业、重点发展企业,成立技术和产品研发中心,鼓励企业转化利用科研成果,推动煤、电、铝、水泥、陶瓷联产联营,实现资源深度综合开发利用和多层次转化增值,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第四节打造陕西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加强资源管理,推进资源整合。

加大深层煤、油页岩、油气等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

发展百万吨以上的大煤矿,延长煤炭产业链条,重点发展煤炭的深加工与转化利用,全力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推广洁净能源技术。

积极推进煤矿采煤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继续淘汰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不符合环保要求和浪费资源的小煤矿。

适度扩大煤炭产量,抓好冶平、丰邑、司南等煤矿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发展煤矸石电厂、瓦斯电厂、煤层气发电等项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稳步实施煤炭液化工程,完成德源30万吨水煤浆生产基地项目;对煤矸石等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建设董家河循环经济示范园区4×30万千瓦煤矸石发电机组,打造清洁能源示范区。

积极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扩大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应用范围,完成蓝亚1.2万千瓦秸秆发电项目建设。

主动承接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和西安周边地区化工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煤层气液化和煤焦油、聚氯乙烯(PVC)等煤化工产业下游产品,完善提升化工产业链。

坚持以煤发电,打造陕西电网重要的电源节点。

加快华能铜川电厂二期2×100万千瓦、国电一期2×35万千瓦、董家河园区4×30万千瓦煤矸石发电、国华30万千瓦风电和华能新能源30万千瓦风电等项目。

到2015年,煤炭产能达到2250万吨,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80%以上,力争发电装机规模达到500万千瓦以上、煤电增加值突破80亿元。

加快电网建设,重点建设铜川宝鉴330千伏变电站,新建改造2个110千伏、12个35千伏输变电设施,力争早日规划建设与华能二、三期配套的750千伏变电站,实现电网智能化,增强电网供电可靠性。

第五节打造西北重要的现代建材基地

依托耀瓷文化品牌,主动承接东部陶瓷产业转移,形成以水泥陶瓷产业为核心、新型建筑材料及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到2015年,水泥产能达到2800万吨,增加值达到48亿元;建筑陶瓷产能达到3000万平方米,增加值超过8亿元。

以秦岭、声威两大水泥集团为核心,加快6条日产4500吨熟料生产线和窑尾余热利用项目建设步伐,水泥循环产业链和循环技术走在全国前列。

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总产量的90%,高端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60%。

加快发展高附加值水泥制品、节能环保型建材新产品,重点发展面向关中和陕北市场的特种水泥,延长水泥产业链。

加快发展建材物流业,推动水泥产业的生产模式由库存型向订单型转变。

建设一批陶瓷大项目,打造陶瓷产业孵化基地。

大力发展适用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新材质、新品种和高附加值建筑陶瓷,完成100万平方米陶瓷挂板生产线、大鹏陶瓷墙地砖生产线和天博陶瓷釉砖生产线改造项目。

实行陶瓷区域品牌战略,全面提升耀瓷的市场影响力。

第六节打造西北重要的铝工业基地

实施30万吨电解铝、30万吨碳素、20万吨铝深加工等铝上下游延伸项目,实现由初级产品向精深产品的战略转型。

到2015年,电解铝和预焙阳极产能分别达到55万吨和34万吨,铝工业增加值突破80亿元。

发挥区位优势,主动与周边城市形成产业联动,实现优势互补。

大力发展高档复合型材、铝铸轧型板线材和铝基复合材料等深加工产品,延长铝业产业链条。

建设高品质多用途铝合金项目,用于航空航天和汽车制造工业;建设氟化铝项目,应用于陶瓷等行业。

着力打造“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利用产业链对接的优势,降低生产污染物和能源消耗水平。

继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行业的环保达标水平。

第七节打造全国知名的果业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充分利用铜川地处苹果最佳适生区的优势,狠抓特色产业发展,加快苹果、核桃、樱桃为主的鲜干果经济林基地建设。

到2015年,鲜干果经济林面积达到240万亩,其中,水果110万亩,干杂果130万亩。

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台湾旺旺、大匠农科、佰度食品、凯维酒业等企业为龙头,吸引和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果品深加工、奶制品、方便休闲食品、蛋制品、核桃系列食品、葡萄酒等,实施铜川旺旺集团食品三期、祥云3万吨果醋生产线、味冠5万吨酸可乐饮料生产线等重点项目,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九州龙苹果、孟姜红鲜桃、陈坪大樱桃、棋智核桃乳等品牌的影响力,注重推广标准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生产。

发展与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配套的现代物流业,建设多功能、现代化的苹果物流园区,将铜川打造成渭北地区综合性物流中心。

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提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降低农户经营风险。

第三章增强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和引领作用

坚持以园区化推进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

按照“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思路,制定出台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具体配套政策措施,下放事权,加快新区装备制造、坡头电力照明、黄堡建材陶瓷、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四大市级工业园和耀州惠塬、印台顺金、王益王家河、宜君彭镇等四大县级工业园区建设。

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体系,改善投资环境,全面推进园区与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入园发展。

实施工业园区发展主要指标倍增计划,到2015年,工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252亿元;力争到2020年,把八大工业园区打造成与区县规模、经济总量相当的经济体。

第八节加快推进市级四大工业园区建设

一、坡头工业园区

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

着力打造电力照明产业基地和西铜同城化产业承接基地,建成城乡一体化重点示范区和南市区新的城市组团。

以华能铜川电厂为中心,建设照明园、物流园、建材园。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8亿元。

二、黄堡工业园区

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

立足现有工业基础,形成北部以声威水泥为主的水泥产业聚集区、东塬以国电热电为主的热电载能产业密集区、西塬陶瓷产业聚集区、南部耀瓷文化旅游区、中部商贸三产服务区等五大功能区,着力打造以水泥为主的建材产业和陶瓷产业基地。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7亿元。

三、董家河工业园区

规划面积25.43平方公里。

按照“电做大、铝做强、产业链拉长”的总体思路,以壮大铝产业规模为主导,扩大电解铝、碳素产能,大力发展铝铸轧板、铝合金板材、飞机、汽车铝部件等项目,全力打造煤电铝循环经济产业链。

建成年产300万吨的煤矿、30万吨电解铝、30万吨碳素、4×30万千瓦煤矸石自备电厂、20万吨铝深加工五大项目。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64亿元,建成西北重要的铝工业基地和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四、新区南部工业园区

规划面积6.8平方公里。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新型材料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新型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

规模以上企业50个,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