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5277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与政策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形势与政策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形势与政策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形势与政策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形势与政策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形势与政策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形势与政策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形势与政策论文.docx

《形势与政策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势与政策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形势与政策论文.docx

形势与政策论文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姓名

学号

班级

学科专业

学院

 

浅析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对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影响

【摘要】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三大产业结构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但总的看来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存在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率低、服务业比重低、产业总体水平不高的现象。

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后半阶段。

第二产业在GDP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传统的农业却后继乏力,比重持续下降。

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差距。

至于船舶与海洋工程这个专业,在三大产业中属于第二产业,然而它却是任何一个世界大国不能缺失的一部分,涉猎相当广泛,我们用的许多生活用品都是“舶来品”,同时,它是能评价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重要准则,更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评价一个国家是否发达是看她的第三产业,然而不管产业结构如何变化,对于造船这个行业的影响是不会很大的,最多是经济不景气是船舶企业拿不到好的订单,但是对于整个行业是不会有很大影响的。

【关键字】三大产业;产业结构;船舶与海洋工程;第三产业;调整

 

引言

我们以宏观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经济计量学和统计学的有关方法为工具,对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产业结构演变中的不均等发展、产业的空间集聚、产业集聚的非均衡态与成因、产业的增长状态、产业效益等进行综合分析,以阐述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较大变化。

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上在6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了70%:

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增加,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第二产业尤其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当有限。

当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当中。

近3/4来自制造业,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

农业的基础地位依然薄弱,产业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

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但内部结构的调整比较缓慢,农业基础仍显落后;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这期间有政策调整的原因,内部结构得到了升级: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24.2%大幅上升至2009年的42.6%。

从以上分析基本可以看出,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将向第三产业大幅迈进,同时第二产业将会“精英化”,大幅缩水甚至会消失一部分。

虽然如此,但对于造船业的影响不会很大,这将会使我国从一个造船大国向一个造船强国转变,同时也会对我国国防事业有一定影响。

 

内容

一、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认识

对1952~2005年的社会总产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以及行业从业人数资料,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进行测度和描述,结果显示:

(1)我国农业产值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农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中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但其下降的速率远低于产值比重下降的速率;以1956年为拐点,农业产值的比重开始低于工业产值的比重,农业退出了主导产业的地位,从1957年起工业开始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

以商业、运输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一直以一种平稳的速率发展,但增长的速率没有产生足以改变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力;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在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中一直占有绝大的比重,而第三产业始终未能成为主导产业。

(2)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产业门类越来越全,产业结构越来越复杂,在产业结构演变的过程中,各产业产值结构的波动较大,而从业人员结构的波动较小。

(3)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显示,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定律在我国只是部分地、阶段性地得到了验证;现代中国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而不是第三产业。

(4)推动我国产业演变的重要动因是产业政策,但产业政策并未发挥足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力,我国的产业结构还是一种低水平的产业结构,还处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化的过程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仍将是我国在相当长时期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我国产业的集聚状态

  从2004年产业增加值、从业人数计算出我国产业的绝对集聚系数,可勾勒出现阶段我国的产业集聚状态。

1.轻重工业与企业集聚状况。

现阶段我国轻工业的主要集聚地为:

广东(17.79%)、浙江(12.63%)、江苏(11.63%)、山东(10.64%)、福建(5.73%)、上海(5.24%)、河南(4.15%)、河北(3.42%)、湖北(3.02%)等;重工业的主要集聚地为:

江苏(10.74%)、广东(9.62%)、山东(9.48%)、浙江(7.47%)、上海(5.48%)、河南(5.21%)、辽宁(5.07%)、河北(4.98%)等。

我国大型企业主要集聚在山东、江苏、广东、浙江等沿海省区,其增加值和从业人数也基本集中在这些省份;地处中原的河南和位于东北的辽宁、黑龙江等也集中了一些大型企业;边远的西部省区少有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主要集聚在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沿海省区,其增加值和从业人数也占了全国相当大的比重,河南、河北、福建、辽宁等省也聚集了一定比重的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等省市,东部的福建,东北的辽宁,中部的河南、湖北、四川、安徽也集聚了一些小型企业。

对各地区的产业集聚系数进行聚类分析,我国产业资本的集聚地域基本可分为七类:

一类地区:

北京、天津、湖南;二类地区:

浙江、广东、山东、江苏;三类地区:

辽宁、上海、河南、河北、福建;四类地区:

宁夏、青海、西藏、海南;五类地区:

陕西、吉林,广西、江西,新疆、贵州、甘肃,云南、重庆,内蒙;六类地区:

安徽、山西;七类地区:

四川、湖北。

2.主要2位码行业的集聚状况。

我国主要2位码行业的集聚系数显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主要集聚地是:

山西(21.45%)、山东(13.63%)、河南(12.49%)、河北(5.27%)、湖南(5.0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主要集聚地是:

黑龙江(18.25%)、山东(9.89%)、陕西(9.54%)、吉林(9.43%)、河南(7.44%);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主要集聚地是:

山东(15.93%)、河南(8.83%)、江苏(7.07%);食品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地是:

山东(12.55%)、广东(11.61%)、河南(8.31%)、上海(6.01%)、江苏(5.96%)、浙江(5.21%);烟草制品业的主要集聚地是:

云南(15.65%)、河南(8.40%)、贵州(7.17%)、湖南(6.36%)、湖北(5.91%)、山东(5.87%);纺织业的主要集聚地是:

江苏(21.02%)、浙江(18.10%)、山东(13.83%)、广东(9.06%);造纸及纸制品业的主要集聚地是:

山东(16.32%)、广东(13.91%)、浙江(11.14%)、江苏(8.68%)。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原料加工业的主要集聚地是:

山西(16.71%)、山东(10.39%)、辽宁(10.33%)、黑龙江(6.81%)、江苏(6.07%)、上海(5.8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地是:

江苏(14.61%)、山东(11.26%)、广东(9.75%)、浙江(6.20%)、上海(5.04%);医药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地是:

江苏(8.70%)、浙江(7.74%)、山东(7.35%)、广东(7.28%)、河北(5.36%)、湖北(5.32%)、上海(4.92%)、河南(4.68%);金属制品业的主要集聚地是:

广东(21.05%)、江苏(16.53%)、浙江(13.76%)、上海(8.59%)、山东(7.78%)。

通用设备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地是:

江苏(17.2%)、浙江(15.50%)、山东(11.64%)、上海(9.07%)、辽宁(6.45%);电气机械及器械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地是:

广东(25.36%)、浙江(15.08%)、江苏(13.52%)、山东(8.16%)、上海(7.35%);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地是:

广东(36.99%)、江苏(16.53%)、上海(7.59%)、浙江(6.96%)。

对以上数据分析发现,虽然中国工业的地理集聚趋势在不断加强,但目前的集聚程度仍然大大低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

我国产业的空间集聚很不均衡,且具有显著的地域资源特色。

沿海、中部、东北地区集聚了中国的绝大部分产业资源,而西部地区则相反,产业资源集聚甚少;我国产业的集聚带有明显的资源特色,产业集聚的规模、特征与地域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然资源的特色决定了产业的集聚特色,不同环境和资源的地区集聚了不同的行业。

此外,中国工业行业的优势发展地域与其集聚地域有着很强的一致性。

三、中国产业的增长与效益

运用近10年我国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总资产贡献率、成本利税率等效益指标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

(1)近30年来,我国第二产业的效益远高于第一产业;20世纪90年代,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3倍,进入21世纪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约为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7倍;工业劳动生产率与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不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两者间的变动在实践上没有显著的关联性。

(2)我国第一产业效益和第二产业效益在近20多年里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其变化具有明显的随机游走的成分,两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均显著地受时间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但二者的变动没有均衡性和协调性。

(3)我国第二产业行业效益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烟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饮料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行业的总资产贡献率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些行业的效益较好,而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总资贡献率较低,效益较差。

(4)中国绝大部分省市的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是呈上升趋势的,各地间的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差异,京、津、沪三地的劳动生产率要远远高于其他省市。

(5)几乎所有省区的第三产业比重在上升,第一产业比重在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动中,2/3的省区在下降,这些省区主要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如辽宁、上海、天津、山东、陕西等,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低、工业结构偏向初级产品的省区如内蒙古、山西、吉林、贵州、宁夏等。

四、中国产业的潜质及未来发展模式

产业潜质,即产业的发展质量,包括产业的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潜力等。

我们课题组对中国产业潜质的研究显示:

(1)我国产业的生态化水平较低,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最低,纺织业相对较高;产业经济效率、产品结构、清洁生产程度、废物资源化和社会贡献度低,是制约中国产业生态化水平的因素。

我国第二产业是电耗系数最高的产业,其次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伴随着技术进步,我国各产业的电耗系数都在下降,特别是第二产业。

(2)现阶段,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企业单位总量呈下降趋势,从1995年至今,中国高技术产业企业单位数的平均增长率为-5.17%;高技术产业中部分行业效益欠佳,1995年以来,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率是21.21%,利润平均增长率为23.62%,快于增加值的增长速率,销售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为22.92%,这表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有较高的销售收入、增加值和利润,但利润的绝对额和增长速度却均不高,产品附加值也不高。

(3)整体上看,效益较好的高技术行业是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业、电子元件制造业等;效益较差的高技术行业是:

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飞机制造及修理、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等。

(4)我国已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高技术产业密集区,其高技术产值约占全国的76%,这种地区分布不均衡没有减弱的迹象,且有加剧的趋势;在行业上,东部地区的绝对优势是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西部地区的优势是航空航天器制造;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产销率较好,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点,而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市场效益不佳。

五、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影响

2012年,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船市发展不稳定,我国船舶行业将步入深度调整期。

按手持合同交付期预计,2012年我国工程船舶等造船完工量为7000万载重吨左右,承接新船订单不会有很大变化。

受多种因素影响,预计未来国际油价仍处于相对高位,世界海工装备建造市场将继续保持兴旺。

其中,高规格自升式钻井平台、适应深水、超深水开发需要的钻井装备、浮式生产装备和海洋工程船,以及天然气开发及支持装备等需求旺盛。

 

总结

未来我国产业的发展受资源环境的严重约束,能源消费将成为我国无法承受的巨大包袱,我国产业需要走节约型发展的道路,实践循环经济是未来我国产业发展一种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

我国高耗水、高耗煤、高耗油及废水、废气、废渣排放量大的12个行业,应优先实行循环经济,这些行业是火力发电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煤炭开采业、水泥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

这些行业的生产活动在理念上要贯彻清洁生产的思想,在技术上推行高效、节约的措施,在政策上要有保障、有落实、有监督,其生产活动要实现资源和能源利用的合理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最小化。

虽然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变将会影响造船行业的发展势头,然而处于以第二产业为经济发展主导的现阶段,造船行业将处于一个优良的发展期,这将使我国从一个造船大国向一个造船强国转变,同时现阶段我国国防事业急需一个强大的船舶基础,为以后我国发展航母储备技术资源。

所以现阶段的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还是一个国家重点专业,并且有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短期内不会有很大变化。

 

参考文献

[1]俞树彪,阳立君.海洋产业转型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

(2).

[2]李珠江,朱坚.21世纪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金凤亮,傅丽芬.跨越式发展中的工业化和信息化【J】.观察思考,2001,(4).

[4]徐祥民.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M】.北京:

海洋出版社,2008.

[5]程家健.“走出去”战略中政府和企业的职能定位【J】.求实,2005,(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