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5427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浙江省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浙江省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浙江省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浙江省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浙江省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浙江省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浙江省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浙江省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浙江省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浙江省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浙江省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浙江省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浙江省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浙江省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浙江省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浙江省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浙江省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城乡结合部,看上去即不像城市那样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也不像农村那样蓝天碧水,鸡鸣犬吠(fèi),但它就活生生地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许多地方本是红墙灰瓦堆着柴禾垛(duó)的农村。

B.为加强税收征管工作,降低社团组织涉(sè)税风险和税务执法险,防范潜(qián)在的违法行为,我市组织相关部门,对辖区内从事公益性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所有社团组组织,事业单位开展专项清理工作。

C.《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bú)术原著,也是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

《易经》道出种种人生“失态”,让人领悟:

其实只有多一点自律,等你回顾人生时,方能少一些悔撼和聒(guō)噪。

D.李碧华笔下的戏子分量不轻,从京剧名角到都市明星,多重身份的角色,肆意在现实、小说和戏中穿梭(suō)。

人物背后是隆隆作响的历史火车和惊天动地的政治号角,但在一出一进,一颦(pín)一笑间,如此,历史成了一片磅礴深沉的背景,读来只觉命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2-3题。

就像去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布给了鲍勃·迪伦,今年瑞典文学院又避开热门,将217年诺牡学奖授予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

有人借此调侃诺奖“万年陪跑王”村上春树。

(甲)不过村上春树自述读过石黑一雄出版过的每一本书,且评价说:

“至今为止,我阅读石黑的作品时,从来不曾失望过,也从未不以为然。

”(乙)他甚至说:

“近半世纪的书,我最喜欢的是《别让我走》。

”(石黑一雄2005年年作品)

(丙)石黑一雄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他对困扰现代社会的历史、科技、道德责任等问题的线索都是通过故事展现出来,既不矫揉造作,也不生硬粗冷。

一个个温暖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在艺术笔触下娓娓道来。

他挖掘并细致地展示了普通人彬彬有礼的外表下下隐藏着的真实的内心世界及震撼人心的情感之流。

2.这段文字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颁布B.不以为然C.困扰D.彬彬有礼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三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冯小刚的《芳华》承认创伤,却不愿有更写实的收场,主角们都有比小说里更温暖,仿佛那一代人的芳华,就这么随着清丽的镜头涂写了记忆,抹平了悲伤。

B.诗人余光中去世的消息一经传出,便立即被众多媒体报道、跟进,而很多人的朋友圈,也在几个小时之内被先生的经典诗句、相关文章和以他诗歌所谱写的歌曲所刷屏。

C.规训社会极为重要的一点在于统治者的全视之眼,正如全景监狱中心的那个高塔一样,统治者要将四面八方的一切收入眼底。

权力的触手由此形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络,伸向每一个人。

D.在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是否能够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关系到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全省人民的福祉,因此必须要防止“精神懈怠”。

5.2017年,适逢苏轼980周年诞辰,清华附小开展了一系列致敬苏轼的活动。

孩子们在晨读时间吟诵苏轼的诗词,临摹苏轼的书法和画作,跟着《中国诗词大会》评委康震老师一起品读苏轼作品,观看纪录片《苏东坡》……随着对苏轼的了解越来越多,孩子们也产生了很多想法。

利用假期,这些孩子自愿组成小组,以苏轼为主题进行研究,完成了23份研究报告,主题涉及《大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苏轼的朋友圈》《苏轼的心情曲线》《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等。

连《人民日报》都惊呼:

“厉害了,祖国的花朵!

有人认为此举可大力推广,有人则认为不然。

你如何看待,并说明理由。

要求:

观点鲜明语言简洁。

(3分)

6.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写道:

“杏花,春雨,江南。

……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杏花”“春雨”“江南”给你怎样的联想?

请运用“杏花”“春雨”“江南”三个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至少运两种修辞手不少于100字。

(6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

政治过度,即政治理想和行为超过了它的内在规定性,或者说政治多做了它所不应当做的事情。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主要体现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政治的过度化,英国宫投脱欧和特朗普在美国受到很大欢迎都是政治严重超过了政治的承载边界的结果。

为什么会发生政治过度?

在于政治会不断迎合"免于匮乏"的需求,当年罗斯福说要"免于匮乏",而匮乏是无止境的。

匮乏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现象,也是一种精神现象,在物质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人又会对权利提出更多要求,因此“权利”会永远处于被不断开发的状态,永远也不会满足。

民主政治、福利制度,都是"免于匮乏"的产物,曾经做出过优好的业绩。

然而,能使国家兴盛的事物,却也包含了使国家衰败的因子。

民主具有两面性,在民主普遍不足的时代,可以凝聚国家实力;但在民主普遍普及的时代,却也容易演变为民粹主义,使民众对国家产生无度需求。

由此造成的问题,一种表现是由民主到独裁,即民主对国家提出的要求使政府日益庞大,进而反而有了控制公民的更强能力;另一种是民粹主义高涨,国家要负担起国民的更多福利要求,结果透支国家资源,使国家陷入衰败。

在特别重大的议题上,举办全民公投、简单多数胜出的方案看起来合理、符合民主精神,然而,政治的内涵并不只是民主,还有有效的国家能力。

英国脱欧公投是对二十世纪以来日益高涨的民主精神的呼应,然而,它却是对英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契约伦理的违背,是在原先做好的政治马车上,又添加了新的货物,导致这辆马车严重过载、不堪重负。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欧洲和美国,从来没有像这段时间那样,可以近乎绝对地享有和平,这也扭曲了欧洲人和美国人对政治的感觉,由于经常处在危机状态和常有战争威胁,民众容易培养牺牲奉献精神,不会向国家要求过度的福利和权利,但战争威胁的显著减小和战争进入信息化阶段后,以往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战争动员机制已没有太大必要,民众为国家付出的意愿也显著弱化,而更多只顾个人利益和权利,于是不断消费国家财富、不断仲张权利,结果国家财政日益亏空,政治制度的边际效应也日益递减,最终随西方国家的去工业化而“向吃光主义迈进”。

有限的权利保障能力与无限扩张的权利需求之间的对立,是“匮乏”无法化解、政治承载过度、契约伦理扭曲变形的基本成因。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各国政府,已在政治家的野心和民众的欲望共同推动下,加大步伐由有限责任政府日益向无限责任政府演变。

一个富有无限责任的政府和国家可能存在或长存吗?

(选自《读书》2017年第2期,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政治过度”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英国公投脱欧和特朗普在美国受到很大欢迎都是政治大举扩张其原有地盘,严重超过了政治的承载边界的结果,是典型的政治过度的表现。

B.匮乏无止境,可能导致政治过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的民主政治是近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免于匮乏”的产物,对权利的永不满足,一直是民主进程的主因。

C.有限的权利保障能力与无限扩张的权利需求之间的对立导致政治过度,曾经有着良好业绩的福利制度和民主政治也双双难以维持。

D.政治过度是国家责任与公民义务的失衡,是精英政治与民众参与的失衡,完全不顾和一味顺从“民意”的政治都是坏政治。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美国的全民选举、英国的全民公投是对日益高涨民主精神的呼应,政治家们为了争取选票一味迎合选民心理,提出了许多福利诺言,这种政治制度保障了人民的生活,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B.长期陷于战争威助的国家,就不会出现过度政治现象,因为民众会考虑到国家的危急状况而不会向国家要求过度的福利和权利,甚至愿意为国家做出一定的牺牲。

C.在特别重大议题上,举办全民公投、简单多数胜出的行为忽略了有效的国家能力。

如果滥用的民主损害了国家的稳定存在和政治的组织效能,民主将不能保卫民主。

D.欧洲很多国家的民众依靠国家供应的各种福利金和福利设施不知不觉走上了一条好吃懒做的道路,甚至在国家经济困难时也只想到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而不顾及其他,致使西方国家财政亏空,吃光了老本。

9.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政治适度需具备哪些条件?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我的犹太邻居

李明晏

我们这栋公寓大楼的居民,虽是各扫门前雪,相互不来往,但每当在楼道里或是院子里相遇时,彼此却是笑脸相迎,热情哈罗。

惟有三单元的犹太老人费佛伯格与众不同。

和他碰面时,若不先展露国际语言微笑,不主动哈罗,他会如同影子一般,无声地从身边摇晃而过。

倘若主动和他打招呼,他的一声哈罗,也是颇为艰难地从翕动的嘴唇里飘出来。

然而,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套中人”竟会有一天登门造访。

  

“哈罗,史蒂文!

可以进来吗?

”   

“当然,请进,费佛伯格先生!

”我从僵硬的状态清醒过来,热情地将犹太老人迎进屋。

   

“费佛伯格先生,喝茶还是咖啡?

”   

“不必客气,史蒂文。

我今天在录影公司租了《辛德勒的名单》录像带,可偏偏不巧,我的录像机有了毛病。

如果方便,我想请你共同欣赏。

有兴趣吗,史蒂文?

”  

这部风靡了世界影坛,囊括了十多项国际大奖的影片,我不但看过,还托朋友复制了一套,可难得这位孤独的老人亲自登门,何况,他还是个犹太人。

当悲壮的音乐响起来时,随着荧光屏上的第一个画面,费佛伯格全身便抖动起来,跟着他那浑浊的眼泪从眸子里流了出来,流过苍老的面颊,滴入浓厚的胡须。

①渐渐地,随着剧情的发展,他失声断气地抽泣,仿佛要把整个犹太民族遭受的苦难全部倾吐出来。

而我,不知是又一次被斯皮尔柏格的艺术魅力震撼,还是被身旁这位犹太老人心裂肠断的哭泣所感染,尖锐的隐痛撕裂我的五脏六腑,泪水如泉水般流溢出来。

   

当我们从血淋淋的画面回到现实中来时,费佛伯格脸孔僵硬,似乎涂满了石膏。

当他拿着录像带向门口走去时,猛然间回过头来,对我说道:

“史蒂文,不好意思,我租这盘带用了两元钱,咱们一人一半,你应付给我一元钱。

”我呆呆地望着那张泪痕斑斑的老脸,险些失声惊讶地叫起来。

待我清醒过来时,急忙找出钱夹。

偏偏不巧,只有一枚两元钱的硬币。

   

“没关系,我先欠你一元。

”老人以敏捷的速度,从我手中拿走两元钱。

  

我直瞪瞪地望着他在门口外消失,连一句拜拜都说不出来。

  

大约十分钟后,门铃响了。

悦耳的铃声似乎向我传递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信息,预告犹太老人的再度登场。

我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前,通过门镜向外窥望。

  

果然是他,费佛伯格先生!

我屏住呼吸,悄悄躲进卧室,任凭门铃响个不停。

 

当日下午,我和几个文友去海滩露营,三天后返家。

在院子里我遇见了费佛伯格先生。

他急忙走到我跟前,如释重负地吐了一口气:

“史蒂文,不好意思,这三天我天天按你的门铃,还好,一元钱没利息可算。

若是大数目,我还得付你利息。

”说罢,塞给我钱,蹒跚而去。

  

我正望着手中的一元钱,伫立在灿灿的阳光中。

  

“哈罗,史蒂文!

”是九号南斯拉夫女人玛丽娅的声音。

 

她那幽深的灰色眸子,直勾勾地望着我手中的一块钱,涂满唇膏的嘴唇,冲着犹太老人的背影,挤出了一个鄙夷的笑容:

“史蒂文,那个老葛朗台是不是借口自己家中的录像机出了毛病,用你的录像机共同欣赏《辛德勒的名单》,然后拍拍屁股,叫你付一元赞助费?

” 

我惊讶得喃喃说不出话来。

  

大约一星期后,我应几个文友之邀,去唐人街饮茶,交流爬格子的甘苦。

走出中央火车站,我看见人群中的费佛伯格。

他手提大包裹,步履显得十分艰难。

  

我如同一个好事的女人,悄悄地尾随他来到了中央火车站附近的公园。

不料,出现在我眼前的竟是一幅动人的画面。

“你们好,我的小天使,我的救命恩人!

”犹太老人一面说,一面从包裹里取出各种食品,撕成一块块,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鸽子群抛去。

不知是好奇心的驱使,还是被眼前的情景呼唤,我慢慢向犹太老人走去。

“吃吧!

吃吧!

„„”犹太老人望着鸽子,喃喃自语。

一颗颗晶莹的泪珠,沿着青灰的面颊流了下来。

  

“鸽子是我的救命恩人。

”犹太老人望着美丽的晴空,不知是自言自语,还是对被冷落在一旁的我讲起了他的故事。

  

在二战期间的波兰,全家七口只有他和父亲逃出了德国法西斯的虎口,躲在树林里。

一天,父亲外出寻食,再也没有回来。

小小年纪的他,在饥饿的煎熬中奄奄一息时,不知从何处飞来了一只美丽的鸽子。

强烈的求生欲望顿时焕发了他的生命力。

他将鸽子抓到手,咬破了鸽子的脖子。

那热乎乎的鲜血,血腥的嫩肉,将他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

一只美丽的鸽子飞到犹太老人的脚下,老人深情地望着它,一滴眼泪在苍老的面颊滚动,在阳光下闪着光。

②                                                                      (选文有删减)

10.小说划线处写到费佛伯格两次流泪,两次流泪分别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4分)

11.简析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特色?

(4分)

12.小说中费佛伯格形象鲜明,请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

(6分)

13.小说意蕴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

答乔适书

(宋)穆修

盖古道息绝,不行于时已久,今世士子,习尚浅近,非章句声偶之辞,不置耳目。

浮轨滥辙,相迹而奔,靡有异途焉。

其间独取以古文语者,则与语怪者同也。

众又排诟之,罪毁之,不目以为迂,则指以为惑,谓之背时远名,阔于富贵。

先进则莫有誉之者,同侪则莫有附之者。

其人苟无自知之明,守之不以固,持之不以坚,则莫不惧而疑,悔而思,忽焉且复去此而即彼矣。

噫!

仁义忠正之士,岂独多出于古,而鲜出于今哉?

亦由时风众势,使不得从乎道也。

观足下十篇之文,信有志于古矣,来书问曰:

“将学于今,则虑成浅陋;将学于古,则惧不得取名于世,学宜何旨?

”引韩先生《师说》之说以求解惑。

足下当少秀之年怀进取之心又学古于仁义不胜之时与之者众得无惑于中焉是以枉书见问。

某不才而弃于时者也,何足为人质其是非?

徒以退拙无所用心,因得从事于不急之学,或谓之为好古焉。

故足下厚相期待,盖感其声而求其类乎!

试为足下言之:

夫学乎古者,所以为道;学乎今者,所以为名,道者,仁义之谓也;名者,爵禄之谓也。

然则行道者兼乎名,守名者无以兼乎道,何者?

行夫道者,虽国有穷达耳,然达于上也,则为贤公卿;穷于下也,则为君子,其在上,则礼成乎君,而治加乎人;其在下,则顺悦乎亲,修乎身。

穷也达也,皆本于善焉。

守夫名者,亦固有穷达耳,而皆反于是也。

达于上也,何贤公卿乎?

穷于下也,何君子乎?

其在上,则无所成乎君而加乎人;其在下,则无所顺悦乎亲而修乎身。

穷也达也,皆离于善焉。

故曰行道者,兼乎名;守名者,无以兼乎道。

足下有志乎道而未忘乎名,乐闻于古,而喜求于今,二者之心苟交存而无择,将惧纯明之性浸微,浮躁之气骤肚矣。

足下心叨仁义,又学识渊博,应国守而弗离,坚持而弗夺,力行而弗止,则必立乎名之大者矣。

学之正伪有分,文之指用自得,何惑?

不宜,某白。

                              (有删改)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3分)

A.谓之背时远名,阔于富贵       阔:

空泛,不切实际

B.则信有志于古矣。

              信:

确实,的确

C.穷也达也                               穷:

困顿,不得志

D.坚持而弗夺                            夺:

争夺,夺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先进则莫有誉之者入则孝,出则弟

B.而鲜出于今哉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守名者无以兼乎道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D.应固守而弗离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文不被当时接受,古文学习也被大家所抵触。

学习古文者被大家认为是奇谈怪论的人,被大家嘲笑,怪罪,诋毁。

B.乔适想学习当下文章又担心浅薄鄙陋,想从事古文学习又担心功名难以获取,所以向作者写信来寻求该怎么办。

C.作者告诉乔适,学习古文可以兼顾道与名,学习当下文章只可以追求到名声,所以,学习古文能得到贤能的称赞,学习当下文章就成为小人。

D.本文用对比的说理方式,解决了乔适心中的困惑,最后指出乔适应坚持学习古文,将来一定有所出息。

17.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足下当少秀之年怀进取之心又学古于仁义不胜之时与之者众得无惑于中焉是以枉书见问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某不才而弃于时者也,何足为人质其是非?

(4分)

(2)二者之心苟交存而无择,将惧纯明之性浸微,浮躁之气骤胜矣。

(4分)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9-20题。

(8分)

送蔡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注】沅水:

沅江。

武冈:

县名,在湖南西部。

19.同为送别诗,王诗流露出             (不超过4字)的情感基调,而孟诗则流露出     (不超过4字)的情感基调。

(2分)

20.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孟诗的艺术技巧。

(6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

材料一:

问于桀溺。

桀溺曰:

“子为谁?

”曰:

“为仲由。

”曰:

“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

“然。

”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论语》)

材料二: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21.材料一中,辟人之士是指       的人,辟世之士是指          的人。

(2分)

22.同为儒家圣人,孔孟二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4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6分

(1)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

(王勃《滕王阁序》)

(2)退而论书策,               ,               。

(司马迁《报任安书》)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青泥何盘盘            。

(李白《蜀道难》)

(4)想当年,         ,             。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5)饭疏食,饮水,                   ,                 。

(《论语》)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2017年11月12日,由马云担纲男一号的电影短片《功守道》上线,引发媒体与网友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该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太极的故事:

一日马师傅(马云饰演)走在大街上,见到绿草红花掩映间有“华山”二字。

他双目微合,开始了与各大武林高手的巅峰对决。

这部时长仅22分钟的短篇,汇集了文章、李连杰、王菲、洪金宝、吴京、甄子丹、邹市明、朝青龙、托尼·贾等众多明星,上线两天,播放量便已破亿。

有网友认为,马云此举传播了中国太极文化,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也有媒体批评,追求文化艺术要拿出诚意,该片是配合双十一活动而拍摄,浮夸潦草。

对马云此举,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题目自拟。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18届第二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参考答案】D解析:

A项“结合部”应为“接合部”,“即”应为“既”;B项“涉(sè)”应为“shè”,“盈利”应为“营利”;C项“卜”应为“(bǔ)”“撼”应为“憾”。

2.【参考答案】A解析:

A:

颁布,公布,一般用在法令制度等方面,此处用颁发B:

不以为然,不认为正确;C:

困扰,围困并搅扰,使处于困境而难以摆脱;D:

彬彬有礼:

文雅有礼节的样子。

3.【参考答案】B解析:

B项小括号的解释应放在书名号之后。

4.【参考答案】C解析:

A成分残缺,在“主角们都有比小说里更温暖”后加“的结局”;B句式杂糅,把“被”改为“为”或去掉“所”;D两面对一面

5.【参考答案】

赞同:

①丰富了诗词的教学形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既学习了苏轼的诗词,又传承了传统文化,是一种教育创新。

③大数据分析苏轼,且各个学科之间融通,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力。

反对

①这样做,无异于拔苗助长。

②从词频、苏轼喜欢的风景等入手研究诗词,只可能会注重形式而忽略实质内容。

③用现代视角解读苏轼,多了几分功利,少了几许古风。

【评分标准】理由一点1分,两点3分。

赞同或反对,言之有理即可。

6.【参考答案】

我终于来到了江南,那让我魂牵梦萦的水乡。

又是一场春雨,如丝般落在泛着氤氲水汽的湖面。

这天地间的朦胧,迷醉,让人流连忘返。

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一直延伸向远方,空气中分明还有杏花的丝丝甜香。

难怪白乐天有词云:

能不忆江南?

【评分标准】内容符合情境要求,感受真切,给3分;能运用两种修辞方法,给2分;语言流畅有文采,给1分。

7.【参考答案】B无中生有,“免于匮乏”产生了民主政治,但不等于说它是民主进程的主因,而且它也包含了国家衰败的因子。

8.【参考答案】C

解析:

C.所有的民主都应该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能冲破国家存在的底线,符合原文意思。

A选项“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错误。

综合第三段和第五段“国家要负担起国民的更多福利要求,结果透支国家资源,使国家陷入衰败。

”“终随西方国家的去工业化而“向吃光主义迈进”可以得出。

B.结合第5段可以得出享有和平会加剧政治的过度,但并不是说没有和平就没有政治过度现象。

D.最后“西方国家财政亏空,吃光了老本”说得太绝对,从文中第5段得出,这是一种趋势,而不是已成结果。

9.【参考答案】

(1)对公民来说,这意味着为国家做出一定的牺牲奉献,以保障国家机体的健康。

对国家来说,意味着对公民的有限权利供给。

(2分)

(2)既要考虑民意,提倡民主精神,又要保障有效的国家能力。

(2分)

解析:

本文总共六段,从文章的三、四、五段可以得出“政治过度”的原因,针对原因,筛选出关键词,进而归纳出“政治适度”的条件。

10.【参考答案】

①第一次流泪是老人对自己整个犹太民族所遭遇苦难的悲痛内心的表现;

②第二次流泪是老人对自己曾经残杀鸽子行为的忏悔,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鸽子的无限感激。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4分。

其中第二点中“忏悔”“感激”各1分。

11.【参考答案】①小说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先写老人吝啬、斤斤计较的一面,促使“我”敬而远之。

接着由南斯拉夫女人玛利娅的话,写出我的惊讶、好奇,引发“我”尾随犹太老人,想一探究竟的举动,进而发现他感恩、善良、温暖的一面。

写情节突转也可以,老人的形象随着情节的陡然反转,有了鲜明的变化。

②设置悬念,请结合小说展开分析,说明作用。

③补叙,请结合小说展开分析,说明作用。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

其中,每点中,手法术语1分,展开简析1分。

12.【参考答案】①文章开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