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解释词语训练及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5508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解释词语训练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解释词语训练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解释词语训练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解释词语训练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解释词语训练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解释词语训练及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解释词语训练及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解释词语训练及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解释词语训练及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解释词语训练及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解释词语训练及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解释词语训练及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解释词语训练及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解释词语训练及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解释词语训练及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解释词语训练及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解释词语训练及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解释词语训练及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解释词语训练及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解释词语训练及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解释词语训练及解析.docx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解释词语训练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解释词语训练及解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解释词语训练及解析.docx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解释词语训练及解析

2020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解释词语训练及解析

近年中考语文文言词类考点主要分为:

古今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虚词。

命题方式主要为:

具体释义,选择题。

 翻译题实际上是考查对于几个关键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是对词语综合运用的考查。

 

【考点再现】

例:

况守时,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者,一吏也。

火熄,况守出坐砾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

亟自草奏,一力归罪已躬,更不以累吏也。

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

“此固太守事业,水吏何足当哉!

”奏上,罪止罚俸。

公之周旋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

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

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节选自《智囊》)

[注释]①况:

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名廉官。

②府治:

府衙。

③遗火:

因失职造成火灾④好:

小石,碎石。

⑤亟:

急速,赶快。

⑥周旋:

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⑴文卷悉烬悉:

⑵喝使归舍舍:

【解题点拨】“悉”可以联系《桃花源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中的“悉”字;“舍”可以联系《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句中的“舍”字。

【答案】

(1)全,都

(2)房舍,住宅

【方法点拨】

1.通假字解释

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辨析通假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①依据字音,求得本字。

例如:

在《陈涉世家》中“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一句中的“唱”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音同和音近方面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倡”字就讲通了。

②凭借字形,求得本字。

例如:

在《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字形相似和相近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披”字就讲通了。

注意事项:

在解释通假字的时候,要先写出其本字,然后再解释其语境义。

例如: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现象

古今词义的变化,是指由于语言的变迁,相同的一个词在古文中的意思和现代白话文中的意思相去甚远,这些词原先的意思便是古义,现在变化了意思便是今义。

词义扩大 

河阳之北  河:

古义:

黄河 今义:

泛指一切河流

词义缩小

左佩刀,右备容臭  臭:

古义:

气味,今义:

气味难闻 

感情色彩变化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中性)今义:

言行十分恶劣(贬义) 

词义转移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痛心,遗憾;今义:

极为仇恨  

【特别注意】区分古今词义变化,还要特别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防止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跟现代汉语中形式上相似的双音词混同。

如《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

无,不要;论,说。

另外,平时要多积累、多比较,仔细分辨,不要把它们与现代汉语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

 

3.词类活用

(1)名词的词类活用

类型

解释

举例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名词作状语

一般名词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

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2)动词和形容词的词类活用

类型

解释

举例

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

“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化为名词。

“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化为动词。

“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3)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

类型

解释

举例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

(4)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类型

解释

举例

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

“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

4.一词多义现象

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

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有些多义词常用的义项往往多达五六个甚至十几个。

然而无论多少,在一个句子里某词的具体含义只能是确定的一项。

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

例如:

公问其故(原因,缘由)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 

对于这些词的辨析,首先要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即最初的意义;引申义,包括比喻义、假借义等,指词语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渐引申出一些新的意义。

 其次,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揣摩同一词语表示的不同意思。

再次,还要结合古人的语言习惯分析词语的意义。

特备注意:

比喻义,也属于由词的本义的一种引申,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但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

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面产生的新义。

例如:

“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手足情深,焉能或忘”中的“手足”本义是指“手和脚”,比喻义为“兄弟”“党羽”。

5.课外文言文词语解释答题技巧

深度联系课内,巩固课内之事

课外文言文考查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词语是课内文言篇目中出现过的,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确定合适的义项。

特别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联系语境,确定词义

一个词语,往往有多个义项,然而一旦进入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它就只有一个意义,因此我们可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去判断它最适合的意义。

【考点专项练习】

1.【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①。

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

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③而近之。

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注】①染:

熏陶,沾染。

②与:

赞许。

③狎:

亲昵,亲近。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所以:

(2)未尝不叹息痛恨痛恨:

 (3)愿陛下亲之信之愿:

(4)不私于物私:

 (5)今则不然然:

【答案】

(1)这里表示原因

(2)感到痛心、遗憾(3)希望(4)用私情(5)这样

【解析】本题考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私”“然”)、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所以”“痛恨”)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2.【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

“必当先读百遍。

”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

“苦渴无日。

”遇言:

“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王肃传》)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及鲁肃过寻阳

(3)即更刮目相待

(4)人有从学者

【答案】

(1)推辞

(2)等到(3)重新(4)跟随,跟从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要求掌握课内外重点字词解释。

第(4)题为课外文言文中的字,解题时可联系语境,确定词义。

3.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

况曰:

“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遂之北地田牧。

常谓宾客曰: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

“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

”乃尽散于亲旧。

闻隗嚣好士,往从之。

嚣甚敬重,与决筹策。

(选自《资治通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蒙辞以军中多务

B.遂之北地田牧/能以径寸之木

C.穷当益坚/益慕圣贤之道

D.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客从外来,与坐谈

【答案】C

【解析】A项:

离别/推辞;B项:

去/的;C项:

更加;D项:

跟随/由,自。

4.文房四谱(节选)

苏易简

【笔】《墨薮》云:

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入九月收囗,取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妙,今之小学①者言笔,有四句诀云;“心柱硬,覆毛薄,尖似锥,齐似凿。

【墨】《墨法》云:

松烟二两丁香麝香干漆各少许以胶水溲②作挺③火烟上熏之一月可使。

入紫草木色紫,入秦皮木色碧,囗色俱可爱。

【纸】《资暇》云:

松花笺,代以为薛涛笺,误囗,松笺其来旧矣。

元和之初,薛涛尚斯色,而好制小诗,情其幅大,不欲长剩,乃命匠人狭小为之。

蜀中才子既以为便,后栽诸笺亦如是,特名曰薛涛笺。

【砚】或云:

端州石砚匠识山石之文理,遭之五七里得一窟,自然有圆石青紫色,琢之为砚,可值千金。

【注释】①小学:

中国传统语言学。

②溲(sǒu):

调和。

③挺:

硬而直,这里指块状的墨。

④自然:

天然。

1.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绝()

(2)使()

(3)尚()(4)是()

2.请将“其”“也”“之”三个文言虚词准确还原到文中的方框内。

A.八九月收囗B.囗色俱可爱C.松花笺,代以为薛涛笺,误囗

【答案】1.

(1)绝(极,极高的)

(2)使(使用)(3)尚(崇尚,喜欢)(4)是(这样)2.A之B.其C.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注意“绝”这里应解释为“极高的”。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其”“也”“之”的用法。

A.八九月收之,之:

代词,代指前面的兔毛。

B.其色俱可爱,其:

代词。

C.松花笺,代以为薛涛笺,误也。

也:

用在句尾,表示判断语气。

5.阅读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宫①遗事

越心未平②,而夫差有忧色。

一旦复筑台于姑苏之左,俾③参政事者以听百姓之痰苦焉,以察四方之兵革焉。

一之日④,视之以伍员⑤。

未三、四级⑥,且奏曰:

“王之民饥矣,王之兵疲矣,王之国危矣。

”夫差不悦,俾嚭⑦以代焉。

毕九层而不奏,且倡曰:

“四国畏王百姓歌王彼员者欺王。

”员曰:

“彼徒欲其身之亟⑧高,固不暇为王之视也,亦不为百姓谋也,岂臣之欺乎!

王赐员死,而拓用事⑨。

明年,越入吴。

【注释】①吴宫:

春秋时吴王夫差的宫室。

②越心未平: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和其臣民常怀报仇复国之心。

③俾:

使。

④一之日:

十月以后的第一个月,即十一月。

⑤伍员:

字子胥,吴国大臣。

⑥未三、四级:

没等建好第三、第四层。

⑦嚭:

伯嚭,吴国太宰。

⑧亟:

急,赶快。

⑨用事:

专权,当权。

1.解释句中加的词。

⑴以察四方之兵革焉兵:

⑵毕九层而不奏毕:

⑶固不暇为王之视也固:

2.辨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视之以伍员视:

定神细视视:

其人视端容寂视:

【答案】1.⑴军队(士兵)⑵完成(造好)⑶本来

2.查看看视线、目光

【解析】1.本题考察考生对文言文实词的掌握程度。

注意第

(1)小题,“兵”有“兵器”和“军队”两种意思,答题时结合语境“四方之兵”可判断应为“军队”的意思。

2.本题考察文言文一词多义,在答题时要看“视”在句中的位置和词性,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准确翻译。

6.阅读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书佐酒

苏子美①豪放不羁,好饮酒。

在外舅②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③。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④密觇⑤之。

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⑥,遽抚掌曰:

“惜乎,击之不中!

”遂满饮一大白。

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⑦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

“君臣相遇,其难如此!

”复举一大白。

公闻之,大笑曰:

“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注释】①苏子美:

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

②外舅:

岳父。

③率(lǜ):

标准。

④子弟:

家中的晚辈。

⑤觇:

(chān)偷看。

⑥副车:

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

⑦始臣起下邳(pī),与上会于留:

指张良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后与刘邦于留县相会的经历。

上,指刘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使子弟密觇之使:

(2)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闻: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以一斗为率(把、用)B.击之不中(指代副车)

C.遂满饮一大白(于是、就)D.与上会于留(在)

【答案】1.

(1)让

(2)听到2.B

【解析】1.“使”在文言文在常见的意思有:

①派遣;②让,叫;③致使;④假如;⑤奉使命办事的人。

(1)题中翻译成“让”最符合语境。

(2)题的词义比较常见。

2.“击之不中”中的“之”指代的是秦皇帝。

7.阅读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子敬①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②有名园。

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

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③,傍若无人。

顾勃然不堪曰:

“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④!

”便驱其左右出门。

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⑤门外,怡然不屑。

【注释】①王子敬:

王献之,官员。

②顾辟疆:

人名。

③指麾好恶:

指点评论。

麾,通“挥”。

④伧:

粗野,鄙陋。

⑤箸:

这里相当于“之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先不识主人识:

⑵王独在舆上回转独: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王游历既毕吾与汝毕力平险

B.不足齿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C.然后令送箸门外吴广以为然

D.以贵骄人徒以有先生也

【答案】1.⑴认识⑵独自2.B

【解析】1.第

(1)小题词义比较常见,“识”翻译为认识;第

(2)小题可参考我们学过的诗句“独钓寒江雪”,翻译为“独自”

2.A选项:

结束/全;B选项:

值得;C选项:

引出下文,不译/指示代词,这样;D选项:

凭借/因为。

附表一:

中考常见通假字整理

出处

通假字

释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二章》)

“说”通“悦”

愉快

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辟”通“避”

躲避

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辩”通“辨”

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得”通“德”

“与”通“欤”

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语气助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乡”通“向”

从前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曾”通“增”

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衡”通“横”

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拂”通“弼”

辅佐

小惠未徧《曹刿论战》)

“徧”通“遍”

遍及、普遍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陶渊明《桃花源记》

“要”通“邀”

邀请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郦道元《三峡》)

“阙”通“缺”

中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韩愈《马说》)

“食”通“饲”

食之不能尽其材(韩愈《马说》)

“材”通“才”

才能

才美不外见(韩愈《马说》)

“见”通“现”

表现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具”通“俱”

全,皆

属于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属”通“嘱”

嘱咐

四支僵劲不能动(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支”通“肢”

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被”通“披”

穿

附表二:

课标文言文常用虚词意义及用法举例

代词

指代人,他,他们

《曹刿论战》:

“公与之乘。

指代事、物,这,它

《小石潭记》:

“乃记之而去。

《桃花源记》:

“闻之,欣然规往。

《曹刿论战》:

“肉食者谋之。

指示代词,这

《桃花源记》: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助词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

”“花之隐逸者也。

《醉翁亭记》:

“山间之朝暮也。

《岳阳楼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助词,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独立

《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醉翁亭记》: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

《陋室铭》:

“何陋之有?

《爱莲说》: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译[2016]

《马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音节助词,无实义,

不译

《马说》: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桃花源记》:

“处处志之。

《曹刿论战》:

“公将鼓之。

代词

代词,代指人或事

物,它(他),它(他)

的,他们[2016]

《马说》:

“安求其能千里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

《曹刿论战》:

“其乡人日。

指示代词,这,那

《小石潭记》:

“以其境过清。

《桃花源记》:

“复前行,欲穷其林。

副词

表反问语气,难道

《马说》:

“其真无马邪?

表揣测语气,恐怕,

大概,也许,可能

《马说》:

“其真不知马也。

《岳阳楼记》:

“其必日”

语气

助词

表示判断语气

《醉翁亭记》: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出师表》: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表示感叹语气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桃花源记》:

“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陈述语气,不译

《马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连词

顺接表并列、顺接、递进,可以为又、就、才、然后、并且等

《醉翁亭记》: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论语)十二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醉翁亭记》: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小石潭记》:

“乃记之而去。

《醉翁亭记》: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转接;表转折译为但是,却

《(论语)十二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爱莲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副词

表修饰,相当

于“地”“着”

《醉翁亭记》: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朝而往,暮而归。

常跟在表示时

间的词语后

面,无实义,一

般不译

《醉翁亭记》: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久而乃和。

连词

连词,表承接,就,

那么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

则灵。

《出师表》: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连词,表对照,就,

或不译

《岳阳楼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连词,表假设,如

果,假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

副词

副词,表加强判断

《出师表》:

“则攸之、、允之任也。

《岳阳楼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结构

助词

附在动词、形容词的后面

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人

或事物,相当于“……的

人”“……的东西”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语气

助词

提示假定的事实,相当于

“……的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

和“也”连用,构成判断句式

《醉翁亭记》: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连词

于是,就

《岳阳楼记》:

“乃重修岳阳楼。

副词

表出乎意料,竟然

《桃花源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

工具、方法及其他。

可泽为“拿”“用…‘凭借…‘按照”“根据”等

《曹刿论战》:

“何以战?

《醉翁亭记》: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马说》:

“策之不以其道。

表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岳阳楼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

连词

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又”“并且”“而且”等

《醉翁亭记》:

“泉香而酒洌。

表目的,“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