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总复习考试现代文课内阅读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5597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总复习考试现代文课内阅读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语文总复习考试现代文课内阅读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语文总复习考试现代文课内阅读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语文总复习考试现代文课内阅读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语文总复习考试现代文课内阅读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语文总复习考试现代文课内阅读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语文总复习考试现代文课内阅读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语文总复习考试现代文课内阅读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语文总复习考试现代文课内阅读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语文总复习考试现代文课内阅读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语文总复习考试现代文课内阅读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语文总复习考试现代文课内阅读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语文总复习考试现代文课内阅读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语文总复习考试现代文课内阅读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语文总复习考试现代文课内阅读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语文总复习考试现代文课内阅读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语文总复习考试现代文课内阅读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总复习考试现代文课内阅读汇总.docx

《语文总复习考试现代文课内阅读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总复习考试现代文课内阅读汇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总复习考试现代文课内阅读汇总.docx

语文总复习考试现代文课内阅读汇总

语文总复习——现代文课内阅读汇总

班级:

姓名:

第一课藤野先生

㈠课文1~3自然段

1、文章开头这三段写了什么?

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这三段写了作者在东京的见闻,流露出对东京环境的厌恶之情。

2、作者为什么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试揣摩“无非”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答:

作者满怀希望来到日本求学,但东京的学习环境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令作者非常失望和厌恶,“无非”有“只”“不外乎”“不过是”之意,正表达作者的失望和厌恶。

3、第一段中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答:

表现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形成一座富士山”,用比喻、夸张,嘲讽他们的丑态;“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4、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事?

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答:

写了清国留学生学跳舞的事,作者的态度依然是厌恶。

5、作者为什么说要“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答:

作者满怀救国救民之志来到东京,不料东京却是这样的乌烟瘴气,远大的抱负和令人失望、痛苦的环境形成尖锐的矛盾,因而他不得不另外寻求一个有利于实现理想的环境,所以说“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㈢课文29~31自然段。

6、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是针对前文什么事说的?

答:

匿名信事件。

7、对“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

”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中国贫弱,教育落后,因此一般中国人智商低,日本学生的怀疑不无道理。

B.弱国国民智商虽低,但六十多分的成绩并不高,因此不应受到怀疑。

C.弱国的人低级,因而被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

D.弱国的人就是低能儿,这是极其荒谬的推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无比愤慨的感情。

8、“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一句中的“中国人”指的是:

答:

即将被日本人枪毙的中国人和围观的中国人。

9、作者为什么说“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答:

作者没有把自己当局外人,而是强烈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看到同胞的愚昧和麻木,作者深感悲哀和愤懑。

10、作者为什么说“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答:

因为作者是中国人,看到影片上中国人被杀,而且日本学生欢呼,作者的心被深深刺痛,所以觉得欢呼声刺耳。

11、“呜呼,无法可想!

”这句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为某些中国人的愚昧、麻木而激愤难抑。

12、上文最后一句中的“那时那地”、“意见”和“变化”分别指什么?

答:

那时那地:

指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看了影片之后。

意见:

学知救人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

变化:

觉得学医并非是件紧要事,要紧的是要改变国民的精神。

㈣课文37~38自然段。

13、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答:

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平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并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所以这么说。

14、你怎样理解“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的意思?

其中“良心发现”指什么?

答:

作者决心继续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

“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第二课我的母亲

课文6、7自然段。

(我母亲——我的慈母)

1、找出文中母亲是严师的例子,是慈母的例子,并各用一句话概括。

答:

(因为说轻薄话,母亲重责“我”。

母亲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2、文中画线句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

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来”,为什么?

答: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因为处罚的目的是对孩子有所惩戒。

3、“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在文中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

(为下文埋下伏笔。

4、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用原句回答)

答: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之职。

5、评论作者母亲教子的方式。

答(母亲教子严格,有时过于严厉。

由于旧式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母亲深感教子责任重大,更兼丈夫去世后,孩子是她精神寄托的全部。

(看法可见仁见智))

第三课我的第一本书

课文第2~9自然段。

1、请概括上面这段文字的大意。

答:

“我的第一本书”的来历。

2、上文中对父亲的描写很简洁,但却生动地刻画了父亲的性格特点。

请揣摩下列句子,回答后面的问题。

⑴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

“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

”(父亲为什么要板起面孔考“我”?

答:

因为“我”考了倒数第二名,仅比低能的二黄毛高,所以父亲很生气,以为“我”读书不用功。

⑵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

(父亲为什么“愣了半天”?

答:

因为这本书被拦腰截断,只有下半部分,无封皮无头尾,父亲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所以发愣。

⑶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你从父亲“愁苦”的眼神中感受到了什么?

答:

感受到了对儿子的深沉的爱及对儿子不争气的失望和无奈。

⑷父亲深深叹着气。

(父亲为什么“深深叹着气”?

答:

包含了父亲了解真相后的无限感慨——为乔家穷困,为儿子的懂事,为孩子们的刻苦读书精神……。

3、从上文看,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父亲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也乐于助人。

4、“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书?

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答:

不仅仅指那半本书,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里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5、为什么说“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答:

因为元贞家里贫穷上不起学,以后再也没有上过学,所以说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本书。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

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

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

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

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1.托尔斯泰(1828~1910年),__法_____国作家。

长篇小说代表作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格?

运用这种修辞格的好处是什么?

答:

______夸张.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生动、形象,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_________

3..“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的含义是什么?

答:

____它用夸张的手法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_____

4.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是什么?

答:

____犀利,蕴藏着丰富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

第五课再塑生命

精读探究——课文25~39自然段。

1、请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答:

记叙了海伦和莎莉文探讨什么是爱的过程。

2、爱到底是什么?

海伦在莎莉文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去感受、体验,终于懂得了什么是爱。

请说说海伦每次对爱的疑问或感受的内容。

⑴莎莉文老师指着海伦的心说:

“爱在这里。

”海伦感到了心脏的跳动,但依然迷惑不解。

答:

爱不能触摸到,但可以感觉到。

⑵海伦问老师:

“爱就是花的香味吗?

答:

爱可以给人带来愉快而美好的感受。

⑶海伦问老师:

“爱是不是太阳?

答:

爱能给人带来光和热,能使万物茁壮成长。

⑷海伦再次问老师:

“受是不是太阳?

答:

爱也许是抽象的。

⑸海伦“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心灵中间”。

答:

爱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是穿梭于人与人心灵之间的美好情感。

3、从对爱的探求中,你看到海伦怎样的特点?

答:

好学,敏慧,有极高的悟性和丰富的情感。

4、从对海伦进行的“爱”的教育中,你看到莎莉文老师怎样的特点?

答:

莎莉文老师讲究教育艺术,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将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深入浅出。

第六课雪

课文第1~3自然段。

1、请给上面的文字起一个标题。

答:

江南雪景图。

2、第一句中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答:

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3、第二句中“青春的消息”、“处于的皮肤”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答:

两个比喻,一虚一实,突出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充满着活力,“滋润美艳之至了”。

4、作者写雪野中的花草和蜜蜂的用意是什么?

答:

进一步突出江南的雪的“美艳”——五彩缤纷,生机勃勃。

5、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事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和对美好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

6、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江南的雪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滋润美艳之至”,给人以平和恬静之感,有一种温润之美。

第七课雷电颂

课文第5~8自然段

1、“你能拔去我有表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无形的长剑呀”中的“你”指的是谁?

“有形的长剑”和“无表的长剑”又分别指什么?

答:

“你”指的是拔去屈原和剑的人;“有形的长剑”指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屈原坚定的信念。

2、上文中的“雷”、“电”象征了什么?

答:

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3、抒情主人公通过对雷、电的呼唤,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表达了屈原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屈原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4、举例说说上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主要用了呼告的手法,兼有比喻、反复、排比等(举例略)。

有利于把积聚在人物内心的情感激淀直接喷泻出来,最大限度地抒发强烈的爱憎之情,也易使观众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第八课日·月

精读探究——《日》

1、作者一开始写飞蛾扑火,紧接着又写夸父追日,请问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答:

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

2、作者在赞美完飞蛾和夸父后,为什么笔锋一转说到了人的追求?

答:

前面赞美飞蛾和夸父都是为后面写人的追求作铺垫,作者理想中的人格就是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3、联系抗日战争时的特殊背景,说说你对文中“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一句的理解。

答:

全国人民都企盼抗日战争的胜利,但胜利是要靠无数的人去战斗、去牺牲才能取得的,而为胜利、为光明去奋斗牺牲的人是伟大的。

4、作者为什么“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答:

表明作者不仅热情赞美为追求光和热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而且自己也愿意做这样的人。

第九课海燕

1、第4~6段中,从哪些角度写了海鸥、海鸭、企鹅的怯懦?

答:

海鸥:

从声音、心理、动作,海鸭:

从声音、志趣、企鹅:

从外形、动作。

2、为什么勇敢的鸟只写了一种,而怯懦的鸟却写了三种?

答:

三种海鸟象征那些不革命、假革命者,而这些人形形色色,情况各不相同。

3、简要说明第1~3段应用的侧面描写。

答:

通过乌云的感受展示革命先驱的高昂斗志,热烈情怀和必胜信念。

4、第7段从哪些角度营造了一种黑云低沉、暴风雨将至的情势?

答:

“暗”字从色调写,云块厚重、浓暗。

“低”从位置写,越来越低,直逼海面。

“压”从气势写,步步进逼,势不可当。

5、第7段中“歌唱”“冲向”“迎接”等动词恰切地表现了波浪的乐观战斗的雄姿。

6、第8段中“抱”“甩”“摔”等动词突出表现狂风的猖狂暴虐的气焰。

7、第11段中“它从雷声辱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说明海燕所象征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具有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第13~16段阅读训练:

1、这几段文字中的“闪电”与上文“海燕像黑色的闪电”中的“闪电”,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

答:

不相同。

这里“闪电”象征即将灭亡的反动势力,是贬义;而“黑色的闪电”是褒义,这一新颖的比喻表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

2、第13段开头两句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答:

①句:

比喻,将堆积翻滚的乌云比作燃烧的青色的火焰,突出了严峻的情势,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②拟人:

突出了大海巨大的声势和强大的力量。

3、“——暴风雨!

暴风雨就要来啦!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两句间的关系:

答:

递进关系。

前一句运用反复,写欢呼暴风雨到来的兴奋与欢乐。

后一句运用祈使句,表现渴求、呼唤更大暴风雨的豪迈与亢奋。

第十课组歌

精读探究(阅读《雨之歌》)

1、作者为什么把雨比作“银线”和“珍珠”?

答:

因为雨的形状如珠,落下的轨迹强线,而作者是喜爱和赞美雨的,所有用“银线”和“珍珠”这样美好而形似的事物来比喻。

2、从第三节开始,作者主要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写雨的?

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用拟人手法。

使自然界的雨具有了人的思想、情感、品质,让读者感到雨的可亲可敬。

3、请你说说诗中的雨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答:

雨是一个奉献者,使者和见证者的形象。

它使大地和花草欢笑,它为云彩和田野传情,它见证了人生和爱情的历程。

第十一课敬畏自然

(一)课文第1~4自然段。

1、作者在第一段中认为人与自然是怎样的关系?

答:

人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小部分。

2、上文第一段中两次用到“宣称”这个词,有什么作用?

答:

形象地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狂妄神态。

3、你怎样理解文“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一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答:

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类采矿的做法很可能会酿成严重的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用反问句的形式感情更强烈;更发人深省。

(二)仔细阅读“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一句,回答后面的问题。

⑴“敬畏”是什么意思?

答:

敬重而又畏惧。

敬重的是宇宙的神奇伟大,畏惧的是宇宙的巨大能量。

⑵“它们”指代什么?

答:

指代除人类之个的宇宙的其他部分。

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答:

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是平等的生命,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就是敬畏人类自己;再则,敬畏自然也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也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第十二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文中“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课文第5段)为什么要单独成段?

答:

强调了罗布泊过去是湖,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绿林环绕的生命绿洲。

单独成段更强烈地抒发了对罗布泊源变沙漠的感慨。

2、文中为什么要具体引述史书和斯文·赫定有关罗布泊的记载?

答:

为了充分证明罗布泊过去的特点,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的心灵受到深深触动。

第十三课旅鼠之谜

1、文中的“我”一共提出了哪4个有关旅鼠的问题或猜想?

丹尼斯是怎样一一回答的?

请概括。

问题一:

旅鼠因饥荒寻找新领地而误入歧途?

回答:

决不是因为饥荒,而是另有所图。

问题二:

旅鼠误把大海当成小河沟跳入?

回答:

明白无误地把大海看作自己最终的归宿。

问题三:

旅鼠都跳进大海自杀岂不是早就断子绝孙了吗?

回答:

留下少量的伙伴看家,并担任传家接代的任务。

问题四:

旅鼠为什么有超强的繁殖能力而要定时集体自杀?

回答:

这是动物行为研究中的一大难解之谜。

2、文中举瑞典和挪威旅鼠迁移的例子有何作用?

答:

是为了证明旅鼠都是明白无误地把大海看作自己最终的归宿。

3、从上面节选的文字看,你觉得这篇介绍旅鼠之谜的科学小品在写法有什么特点?

答:

⑴用记叙的表达方式真实自然。

⑵用对话的形式解说一个个问题,生动有趣。

(言之成理即可)

第十四课大雁归来

精读探究(课文第1~4自然段)

1、请说说“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的含义。

答:

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希望和喜悦。

2、第三段第一句话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州的法规,为什么这么说?

答:

大雁知道在冬季可能受到枪击,而在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因为威斯康星州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

3、第四段中“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答:

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都摆脱了冬日的严寒。

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

4、作者在写大雁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好处?

答:

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不仅写出了大雁的聪明可爱,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第十五课喂--出来

课文46~56自然段

(这个洞使得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感到了极大的欣慰。

——当然,那块微不足道的小石头根本就没引起他的丝毫注意。

1、请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一视同仁:

完全同等对待。

⑵任劳任怨:

不辞劳苦,不怕埋怨。

2、为什么“这个洞使得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们感到了极大的欣慰”?

答:

因为这个洞可以处理各种垃圾,可以洗刷各种肮脏的东西,让城市变得干净。

3、文中那位工人听到的奇怪叫声和从天而降的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

答:

叫声和小石头都是从那无底洞里来的。

4、你认为小说的结尾蕴含了什么道理?

答:

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迟早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但许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

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

课文1~3自然段

1、本文是写“云南的歌会”,为什么却说“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

答:

①凡歌即有词,词即诗歌;②云南各族人民,云南的歌舞艺术、云南的风俗民情无不充满着诗意。

2、对歌双方“相去虽不多远”,为什么“却互不见面”?

答:

这样就更突出了以歌相会的性质,还增加了神秘色彩。

3、会歌“有种种不同方式”,文中列举了哪些方式?

答:

见景生情、即物起兴、一问一答、互嘲互赞、唱古今故事等。

4、第二段已经写了对歌的场面,为什么又写“一个年轻妇女”唱赢的事?

答:

这是“点面结合”法,使读者既看到总的面貌,又能感受到具体场景。

5、“这种年轻女人”是指怎样的“年轻女人”?

答:

勤劳淳朴、开朗活泼的云南民歌高手。

6、作者说:

“这种年轻女人……多的是”,这样交待有什么作用?

答:

这样交待使读者鲜明地认识到云南歌手之众多、会歌之普遍、艺术氛围之浓郁,真不愧为歌舞之乡。

7、第三段集中写“人”是否离题了?

答:

不离题。

作者刻画女歌手,既交待了对歌人物,更把对歌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展示了当地淳朴多彩的民俗民风。

课文第5自然段

1、请给这段文字拟写一个小标题。

答:

山寨传歌

2、文段开头交待“有一次”,有人理解“金满斗会”仅此一次,作者碰巧赶上了,有人认为常有,作者仅写一次,你的意见呢?

请提取文中相关信息,谈谈你的看法。

答:

既有“金满斗会”之语可见已是例会;“有一次”是其中一次;但“金满斗会”也不常举行,故“十年难逢”。

3、请你概括“金满斗会”的特点。

答:

是一种大规模的隆重而热闹的群众集会:

①是民间盛会;②参会人多(全村人);③会期长(3天);④人人传唱,老人尤为活跃;⑤是民俗、民风、民族精神的承传。

4、文中既交待了“全村人”参会,为什么还要不厌其烦地交待各色人物?

答:

这样既交待了参会者之多,还烘托了热闹温馨的氛围,更突出了是不分尊卑亲疏的平等的“全民”盛会。

5、“金满斗会”的宗旨是什么?

你怎样理解“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

传歌要传什么?

答:

宗旨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是承传,承传各种各类民歌,更承传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承传正直、善良、进取奋斗的精神和生活经验,创造智慧。

6、根据文中信息,“金满斗会”传唱的内容有哪些?

答:

内容宽泛,主要有歌唱爱情,祛灾祈福、鞭挞剥削、嘲讽不良行为、表现各种劳生活等。

7、文段末的“如此”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答:

“金满斗会”机会难逢,给人印象深刻。

第十七课端午的鸭蛋

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

高邮鸭蛋名闻遐迩。

2、为什么“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

答:

我认为只称道鸭蛋是小瞧了家乡人:

高邮可称道者尚多,岂止一鸭蛋哉!

3、你怎样理解作者贬别处的鸭蛋“发干,发粉,人口如嚼石灰”?

答:

用夸张的贬斥反衬高邮鸭蛋的精美可口,幽默而生动。

4、下列加点词语有什么表现力?

⑴“每逢有人……就……”

析:

“每逢”表无例外,高邮鸭蛋广为人知;“就”说明反应之快,足见鸭蛋印象之深。

⑵“必用纸条特别标明”

析:

突出了高邮鸭蛋品质卓越,对顾客有非常的吸引力。

⑶“……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析:

用决绝语气尽显热爱家乡夸赞家乡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⑷“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析:

用摹声法使食蛋之状如在目前,声形俱现,生动感人。

5、这段文字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第十八课吆喝

课文第1~2自然段。

1、文章以“吆喝”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答:

①能概括、指示内容。

②暗示有非同寻常的艺术、文化价值。

2、请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答:

通过外国人的著述来赞美北京街头小贩招生顾客的种种音响有如音乐一样感人。

3、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是过渡段,由器乐向声乐过渡由北京街头各种音响引出“吆喝”声。

第十九课春酒

课文第5~7自然段。

1、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什么叫“喝会酒”。

答:

争需用钱之时,凑齐十二人办一桌“高档”酒席以酬谢大家。

2、我为什么眼巴巴地盼着“喝会酒”?

答:

会酒热闹排场,能凑于其中“得吃得喝”,还能得双份的“印花手帕”,“开心得要命”。

3、从选文末三句对母亲的描写可以看出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

善良淳朴,与人为善,坦诚热心,乐于助人。

4、“喝春洒”的习俗反映了怎样的民风?

答:

清明淳厚、真诚相待、和睦相处的民风。

5、第二段为什么要写“花匠阿标叔”?

答:

顾带提及“花匠”以显示热情者不止于母亲,更有力地表现了民风的淳清。

第二十课俗世奇人

课文第7~11自然段。

1、“人们等着瞧……”和文段中哪句话相呼应?

答:

“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2、“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说明了“天津卫”怎样的风气习性?

答:

码头上“较劲”,受人羞辱戏弄决不会退缩忍让,善罢甘体。

3、泥人张是怎样用捏泥人的方式“回报”海张五的?

答:

①用脚底泥以示蔑视。

②只捏制头部以示戏耍。

③涅出“一脸狂气”,令人厌恶。

④捏罢往桌上一戳,以示“回报”。

4、你怎样理解“比海张五还海张五”?

答:

不但形似,更神似,突现其丑陋之态,骄横之气。

5、从捏“海张五”的情节看“泥人张”的“绝活”绝在何处?

答:

①所捏人头只核桃大小,却神形毕现。

②于桌下把捏,不用眼看,以“神”引导。

③取鞋底泥,用料随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