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5724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docx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名词解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docx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1.山水城市

  山水城市是钱学森于1990年首先提出的。

山水城市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

吴良镛认为“山水城市是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环境’(以城市为代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

鲍世行认为“山水城市具有深刻的生态学哲理”。

  胡俊认为,山水城市倡导在现代城市文明条件下人文形态与自然形态在景观规划设计上的巧妙融合。

山水城市的特色是使城市的自然风貌与城市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其规划立意源于尊重自然生态环境,追求相契合的山环水绕的形意境界,继承了中国城市发展数千年的特色和传统。

但是,与其它未来城市理论相比,山水城市更多的只是一种构想,这方面的研究探索也很有限,而且缺乏解决现代城市问题的一套完整思路和可行方案。

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和哲学观的确能够给予人们以新的启示,但面对当代城市的各种现代技术、现代产业和现代社会文化特征,将中国传统精华自如地应用到现代城市规划中,还需要漫长的征途和艰辛的探索。

因此,山水城市作为理论本身并不完善,仅处于构想之中,人们也不能对此有更多的苛求。

3.邻里单位

  邻里单位,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欧美各国,它针对当时城市道路上机动交通日益增长,车祸经常发生,严重威胁老弱及儿童穿越街道,以及交叉口过多和住宅朝向不好等问题,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的“细胞”,并把居住区的安静、朝向、卫生和安全置于重要位置。

在邻里单位内设置小学和一些为居民服务的日常使用的公共建筑及设施,并以此控制和推算邻里单位的人口及用地规模。

为防止外部交通穿越,对内部及外部道路有一定分工。

住宅建筑的布置亦较多地考虑朝向及间距,该理论对30年代欧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颇大,在当前国内外城市规划中仍被广泛应用。

  1929年美国人科拉伦斯.佩里(ClarencePerry)创建了“邻里单元”(NeighbourhoodUnit)理论。

邻里单元理论包括6个要点:

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过境交通大道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邻里公共空间;邻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交通枢纽地带集中布置邻里商业服务;不与外部衔接的内部道路系统。

  C·A·佩里于1929年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其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

  他认为,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计划”,因此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住房,包括它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

他同时认为,在当时快速汽车交通的时代,环境中的最重要问题是街道的安全,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和冲突,并且将汽车交通完全地安排在居住区之外。

  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

  

(1)规模:

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

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

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

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

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

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第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根据这些原则,佩里建立了一个整体的邻里单位概念,并且给出了图解。

邻里单位的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其中以美国新泽西州的新城雷德朋最为著名。

雷德朋的设计(1928年)针对1920年代不断上升的汽车拥有量和行人/汽车交通事故数量,提出了“大街坊”的概念。

就是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

由若干栋住宅围成一个花园,住宅面对着这个花园和步行道,背对着尽端式的汽车路,这些汽车道连接着居住区外的交通性干道。

在每一个大街坊中都有一个小学校和游戏场地。

每个大街坊中,有完整的步行系统,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这种人行交通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的做法,通常被称作“雷德朋原则”。

3.有机疏散

  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式能使人们居住在一个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中。

沙里宁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机体,它的内部秩序实际上是和有生命的机体内部秩序相一致的。

如果机体中的部分秩序遭到破坏,将导致整个机体的瘫痪和坏死。

为了挽救今天城市免趋衰败,必须对城市从形体上和精神上全面更新。

再也不能听任城市凝聚成乱七八糟的块体,而是要按照机体的功能要求,把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

有机疏散论认为没有理由把重工业布置在城市中心,轻工业也应该疏散出去。

  当然,许多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设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

城市中心地区由于工业外迁而腾出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而且也可以供必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商业人员居住,让他们就近享受家庭生活。

很大一部分事业,尤其是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日常生活供应部门将随着城市中心的疏散,离开拥挤的中心地区。

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许多家庭疏散到新区去,将得到更适合的居住环境。

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也就会降低。

有机疏散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欧美各国建设新城,改建旧城,以至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的过程有重要影响。

70年代以来,有些发达国家城市过度地疏散、扩展,又产生了能源消耗增多和旧城中心衰退等新问题。

4.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urbandesign),很多设计师和理论家对这一名词的定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

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因为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实务上的城市设计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因而与具体的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有所区别。

城市设计复杂过程中在于以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

通过对物质空间及景观标志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community)精神,并且能够带来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良性发展。

5.居住小区

(housingestate)是以住宅楼房为主体并配有商业网点、文化教育、娱乐、绿化、公用和公共设施等而形成的居民生活区。

  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在城市规划中的概念是指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

  建筑给水排水方面定义:

含有教育、医疗、文体、经济、商业服务及其他公共建筑的城镇居民住宅建筑区。

居住小区是城镇居住区的一种组成形式,由若干住宅组团组成。

可按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如河流)划分。

具有较完整、相对独立、并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和机构,城市道路不穿越区内的生活居住地段。

其规模主要根据基层公共建筑成套配置的经济合理性、居民使用的方便与安全、城市道路以及自然地形条件、住宅层次及人口密度等因素综合考虑。

一般以一个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下限,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其用地规模上限,即人口规模为1万人左右,用地约10公顷。

7.人口劳动构成

人口劳动构成:

又称人口劳动结构。

一般指城市人口中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

广义上也包括:

城市中非农业人口与劳动者人口的比例,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以及人口职业构成等。

是城市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拟定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

8.城市性质概念

城市性质(designatedfunctionofcity)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狭义仅反映一定时期内城市的主要职能;广义包括城市的主要职能及其发展方向。

一个城市只有一种性质,而城市职能可以多个并存。

在单一职能的城市中,城市性质与职能一致。

多职能的城市性质较难辨别,需进行多方面分析论证才能确定。

城市性质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对其生产、生活及其本身的发展与建设有深远影响。

9.城市规划纲要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

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其主要内容如下:

  

(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

  

(2)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结构与布局;

  (3)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4)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包括文字说明和必要的示意性图纸。

10.城市生态系统

  按人类的意愿创建的一种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

其主要的特征是:

以人为核心,对外部的强烈依赖性和密集的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等。

科学的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能使城市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呈现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格局。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不仅有生物组成要素(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病毒)和非生物组成要素(光、热、水、大气等),还包括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这些要素通过能量流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物资供应与废物处理系统,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这一点与自然生态系统明显不同。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在物质方面则可以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达到自给自足。

城市生态系统就不同了,它所需求的大部分能量和物质,都需要从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

同时,城市中人类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大量废物,由于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和再利用,必须输送到其他生态系统中去。

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因而也是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需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中输入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同时又将大量废物排放到其他生态系统中去,它就必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造成强大的冲击和干扰。

如果人们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能按照生态学规律办事,就很可能会破坏其他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并且最终会影响到城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是在人口大规模集居的城市,以人口、建筑物和构筑物为主体的环境中形成的生态系统。

包括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

其特点是:

①以人为主体,人在其中不仅是唯一的消费者,而且是整个系统的营造者;②几乎全是人工生态系统,其能量和物质运转均在人的控制下进行,居民所处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都已经过人工改造,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系统;③城市中人口、能量和物质容量大,密度高,流量大,运转快,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活跃因素有关;④是不完全的开放性的生态系统,系统内无法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许多输入物质经加工、利用后又从本系统中输出(包括产品、废弃物、资金、技术、信息等)。

故物质和能量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运动是线状而不是环状。

因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的中心地,城市依赖区域存在和发展,故城市生态系统的依赖性很强,独立性很弱。

其研究内容包括:

人口构成、经济结构和城市功能结构的合理性;人口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是否能保证城市的功能作用;城市人口及其活动的基本物质(如土地、淡水、食物、能源、基础设施等)的保证程度,环境质量评价及其改善措施;确定城市生态合理容量和制订和谐、稳定、高效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可行方案及其管理技术措施等。

11.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12.住宅面积净密度

  住宅面积净密度也称住宅容积率。

是指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HA)或以住宅建筑总面积(万平方米)与住宅用地(万平方米)的比值表示。

  还有住宅面积毛密度,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平方米/HA)或以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与居住区用地(万平方米)的比值表示。

13.住宅面积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m2/ha)。

14.我国城市发展方针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建设方针

15.城市

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16.雅典宪章

即国际建筑协会(C.I.M.)于1933年8月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

它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建筑”学派,特别是法国勒·柯比西埃(LeCorbusier)的观点。

他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并认为:

居住问题为人口密度过大、缺乏空地及绿化、生活环境质量差、公共设施少且分布不合理等。

建议住宅区要有绿带与交通道路隔离,住宅区按邻里单位规划;工作问题是由于工作地点在城市中无计划的布置,远离居住区,从而造成过分拥挤而集中的人流交通。

建议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缩小其距离,以减少上下班的人流;游息问题是大城市缺乏空地、城市绿地面积少且位置大多偏于郊区。

建议新建的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增辟旧区绿地,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并在市郊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针对交通恶化问题,靠局部的放宽改进道路并不能解决问题,须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道路系统。

街道要以车辆行驶速度作为功能分类的依据,分为交通要道、住宅区街道、商业区街道、工业区街道等,并按照调查统计的交通资料来确定道路宽度。

“宪章”认为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及土地私有而引起,应按全市人民的意志规划。

其步骤为:

在区域规划基础上,按居住、工作、游息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

并强调居住为城市主要因素。

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科学,应考虑立体空间,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保证规划的实现。

17.城市规模

  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按城市聚居人口大小可以区分城市规模大小,各国的具体分级标准不尽一致。

联合国将2万人作为定义城市的人口下限,10万人作为划定大城市的下限,100万人作为划定特大城市的下限。

这种分类反映了部分国家的惯例。

中国在城市统计中对城市规模的分类标准如下:

按市区非农业人口,20万人以下为小城市,20万人~50万人为中等城市,50万~100万人为大城市,100万人以上为特大城市。

城市规模包括两个内容:

城市总规模和单个城市规模。

  城市总规模是指一个国家城市的数量,城市人口总量及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

  单个城市规模是指每个城市的人口数量、用地面积和社会经济实力。

  城市总规模与单个城市规模之间的密切关系可用以下函数表示:

城市总规模=城市数量×单个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指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但因用地规模随人口规模而变,故通常以城市人口规模(人口总数)来表示。

关于制约城市发展规模的因素,松巴特(W.Som-bort)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进程时,运用递进分析方法研究了决定城市发展规模的因素为:

①取决于生活资料供给区域产品数量和剩余产品数量;②若生活资料供给区域大小和总产品数量一定,则取决于剩余产品所占的比率;③若生活资料供应区域大小和剩余产品比率一定,则受土地肥沃程度和农业技术水平制约;④若剩余产品比率和土地条件一定,则受生活资料供给区域广度的制约;⑤生活资料供给区域的广度受交通技术条件制约。

该理论的核心是:

农村区域所能提供剩余农产品的数量,是城市人口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农村能养活多少非农业人口,城市就可能发展到多大规模。

在现代生产水平下,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人类的食品结构更加复杂,食品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规模不再完全依赖于农村所能提供的农产品数量。

即使世界上某个城市发生粮食短缺,现代市场信息和运输手段也会很快从其它地区运来进行调剂。

故松巴特的理论失去了现实意义。

以后又有人用“门槛”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规模。

近年西方和苏联一些学者从经济效益和人均劳动生产率出发,认为城市规模越大,效果愈佳,主张发展大城市,从根本上否定城市合理规模的存在。

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城市合理规模是客观存在的,是指有利于发挥城市职能作用,便于安排生产、生活及各项设施,并能收到最佳效果的城市人口规模。

从技术经济角度(如城市市政设施基建投资或建设造价与经营费用)以及行为心理和社会学因素考虑,人口为5~7万和10~20万是中小城市两个最佳规模。

世界各国提出的城市合理规模的人口指标为:

5~7万人到20~30万人(苏联),25~35万人(美国),15~30万人(日本),25万人左右(英国),30~50万人(法国)。

上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在中国学术界也有所反映。

但从中国具体情况看,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控制(或限制)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发展,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一项基本国策。

18.风玫瑰图

  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

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

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

在风向玫瑰图中,频率最大的方位,表示该风向出现次数最多。

最常见的风玫瑰图是一个圆,圆上引出16条放射线,它们代表16个不同的方向,每条直线的长度与这个方向的风的频度成正比。

静风的频度放在中间。

有些风玫瑰图上还指示出了各风向的风速范围。

  季风的风玫瑰图如图所示。

  “风玫瑰”图也叫风向频率玫瑰图,它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平均统计的各个方风向和风速的百分数值,并按一定比例绘制,一般多用八个或十六个罗盘方位表示,如图一,由于该图的形状形似玫瑰花朵,故名“风玫瑰”。

玫瑰图上所表示风的吹向(即风的来向),是指从外面吹向地区中心的方向。

  风玫瑰图是消防监督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在开展建审工作时必不可少的工具,一般由当地气象部门提供。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在城市规划中,可以根据风玫瑰图正确确定大型易燃、可燃气体和液体贮罐、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大型可燃物品仓库以及散发可燃气体、液体蒸气的甲类生产厂房或甲类物品库房及生活区的位置。

  由于这类贮罐、危险物品仓库、堆场火灾危害性较大,而且建造过程中的投资也比较大,一旦建好就将成为永久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因此,在审核图纸时,一定要根据风玫瑰选择恰当的位置,避开城市市区和居民生活区及重要的工矿企业,防止遗留先天性的重大火险隐患。

一般地讲,易燃、可燃气体、液体贮罐和易燃,可燃材料堆场等应建造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且处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侧风向,并与相邻单位保持足够的防火间距。

显而易见,这样布置有两个优点:

一是外来的可燃物和火种进入场内或库内的概率较小;二是一旦起火,由于缺少蔓延成灾的客观条件,对四邻的威胁较小,可以避免出现“火烧连营”的现象。

  二、对于生产易燃、易爆物品、散发可燃气体、液体蒸气的工厂,在选址和审核厂区的整体规划时,可以根据风玫瑰图考虑风向对生产装置、工艺流程以及相邻企业的生产和本厂生活区的影响。

  风玫瑰图是一个地区,特别是平原地区风的一般情况但由于地形、地物的不同,它对风气候起到直接的影响。

由于地形、地面情况往往会引起局部气流的变化,使风向、风速改变,因此在进行建筑总平面设计时,要充分注意到地方小气候的变化,在设计中善于利用地形、地势,综合考虑对建筑的布置。

风玫瑰图在建审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工业布局时注意风向对工程位置的影响,防止出现重大失误。

  地区局部风: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亦会对城市规划布局产生影响。

19.热岛效应的定义

  热岛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和吸热率,使得城区储存了较多的热量,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幅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20.居住区规划结构

居住区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形式。

21.平均层数

平均层数:

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基地面积的总和。

它可以对高低层建筑混合布置的地段与其他地段作比较。

23.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24.拆建比:

新建的建筑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25.分区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

26.高压走廊

27.建筑红线

  建筑红线,也称“建筑控制线”,指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两侧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

任何临街建筑物或构筑物不得超过建筑红线。

  建筑红线由道路红线和建筑控制线组成。

道路红线是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基地与道路邻近一侧,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如果因城市规划需要,主管部门可在道路线以外另订建筑控制线,一般称后退道路红线建造。

任何建筑都不得超越给定的建筑红线。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规定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地下建筑及建筑基础,除基地内连通城市管线以外的其它地下管线不允许突出道路红线。

允许突出道路红线的建筑突出物:

1.在人行道地面上空:

(1)2米以上允许突出窗扇、窗罩,突出宽度不大于0.4米;

(2)2.50米以上允许突出活动遮阳,突出宽度不应大于人行道宽度减1米,并不应大于3米;(3)3.50米以上允许突出阳台,凸形封窗、雨棚、挑檐,突出宽度不应大于1米;(4)5米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