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5749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docx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docx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

高三历史专题——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

一、史学理论与方法训练

(一)历史方法论(探究历史的方法):

(1)基本的史学要素:

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

注意史料的分类:

史料大体可分为第一手(原始)史料与第二手(间接)史料:

具体可分为四类:

①文献史料,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书以外的书籍;

②文件史料,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

③实物史料,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历史遗迹;

④口述(口碑)史料,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文艺作品。

提取鉴别历史材料信息的方法:

一是“读史征(发现)史”;二是“史论一致”、“孤证不立”、“无征不信”、“二重证据法”、原始史料信度较高、直接推理、跨学科研究等。

【训练1】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训练2】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训练3】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

“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

”作者的意思是

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训练4】李大钊说:

“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

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

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

”这是因为

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B.历史学家阐述历史,难免主观因素

C.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

【训练5】①90年前的7月23日,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天。

③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二)历史哲学: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

(如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专制制度与个人崇拜、孝道、三纲五常、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小农意识等现象形成的经济基础;雅典的商品经济、海外殖民是民主制度、人文主义、海洋意识的经济基础)。

(三)历史认识论,当代史学认识主要包含三种流派:

1.“历史的求真”: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是客观真实的,须回到历史现场,回到当时的时空下,追求历史真相。

历史无需解释与分析的,是不带着后人的成见观察历史,反对观念先行,注重史料分析,不用今天的术语、概念去标签历史。

近年高考命题突出考查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下理解历史概念、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回到历史的现场”的含义:

(1)回到历史现场,是历史求真的重要一步。

所谓回到历史现场,不仅要回到一定的空间位置,回到事情发生的那个时代或那段时间,而且要设法回到当时当地,回到事情正在发生的过程之中。

(2014年38题考查对小农经济的认识;2013年高考39题第小题考查对洋务运动不同时期评价不同的原因)

(2)历史真相就在于对所有相互纠葛甚至相互矛盾的相关人事了解之同情的基础之上。

而要达到这样的深度,只有回到历史现场,和所有的相关者共同经历他们各自所经历的一切。

(2014年38题考查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

(3)能否回到历史现场,以及能够在何种程度上重返,不能不受制于史料的遗存状况及其开发潜力,不可能在任何时段任何领域任何层面同等程度地回到历史现场。

(《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桑兵,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4)用历史的想象,回到历史现场。

所谓历史想象,就是将自己放入历史之中,进入历史的情况,进入历史的时空,然后由此想象当时可能发生的一切。

历史的想象靠很多条件:

专注、同情、物证的刺激及其学术的基础,都是引发历史想象的媒介。

(杜维运《史学方法论》)(2013年高考39题第

(2)小题分析刘锡鸿和郭嵩焘对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的主张)

【训练6】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

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

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

例如我说:

“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

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

”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

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

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

”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二:

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

……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康有为论》

材料三: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

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

(4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

(9分)(要求:

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2.“历史的分析与评价”:

历史分析与评价侧重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与阐述,寻找历史规律,以古鉴今。

对历史发展与历史认识的多元性要理解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中,不同阶级、阶层、群体的感受、看法、评价往往都不一定是相同的。

尤其注意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历史评价不同(例如2011年高考38题对历史分期、史观的考查)。

主要的历史观点有:

①文明史观:

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根据文明形态(纵向上),可以分为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根据内容(横向上),可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根据地域特色,可以分为古代希腊罗马(海洋文明)、古代中国文明(大河文明)等;根据宗教特色,可以分为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中国儒家文明等。

文明史观认为历史研究中可以独立说明问题的基本范畴或单位是文明,强调的是长时段的历史变迁,强调历史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历史的影响,认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样重要,认为应该在历史中寻找对今天仍然起作用的东西,文明史观的研究方法强调多学科的综合。

【训练7】人类历史先后经历了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①阶段是渔猎采集文明;第②阶段是农耕文明;第③阶段是工业文明;第④阶段是信息文明。

这些阶段还各有其不同的特征。

以下对这些阶段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第①阶段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分离

B.第②阶段商品生产占据主导地位

C.第③阶段大量劳动力聚集限制了人口自由流动

D.第④阶段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

【训练8】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B。

“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②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现代化的定义:

18世纪后半期西方工业革命后,人类历史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

从广义来看,可以把现代化理解为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力发展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进而引发了全球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组织、社会行为等系列领域的深刻变化。

而从狭义来看,则可以理解为第三世界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过程。

【训练9】《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

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

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

A.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

B.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

C.政治革命使封建贵族告别了昔日生活

D.科技进步降低了生活成本,物价相对低廉

【训练10】有历史学家说:

“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B.资本输出C.文化传播D.工业革命

③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全球史观的基本理论特征之一是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重视整体与局部、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截然不同。

”)

【训练11】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训练12】新航路开辟以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洲东部和中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

造成上述对世界认识局限的原因是

A.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B.世界各地大体处于隔绝闭塞状态

C.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D.世界各地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

【训练13】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沃勒斯坦认为: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殖和扩展。

弗兰克写道:

“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

……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1)两位学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你持什么观点?

请结台史实扼要阐述。

 

④革命史观: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尤其是阶级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训练1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据《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问题: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3分)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

结论有何不同?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分)

⑤社会史观:

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训练15】1954年,美国一个城市管理自来水的专员发现,该市自来水耗费量在某些三分钟的时段内会奇怪地突然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当时汽车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刚好是车主集中洗车的时间

B.黑客通过互联网攻击自来水公司的电脑系统,导致数据显示错误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下降统计数据错误

D.当时电视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广告时间,大家上厕所集中用水

【训练16】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

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

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

【训练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3分)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5分)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6分)

【训练18】下面是关于英国19世纪30年代的情况的两则材料,阅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工人阶级,虽然他们也有不平和不幸,但是总体来说,他们在物质生活状况方面还是比其他欧洲国家的工人阶级要好,他们有更充足的食物供应,更好的衣着和居住条件,尽管这样,他们对困苦的感觉却更加强烈,然而我们肯定相信,尽管苛捐杂税、战争和沉重的公共债务,但是国家还是变得越来越富裕。

材料二:

工厂工人从早上3:

00工作到下午10:

00,报酬是三个先令和七个半便士,如果他们迟到五分钟就会失去其中的四分之一,6岁的小孩也在这样恶劣的工厂环境中工作。

工头经常打工人,但是并没有抚恤金给予工作受伤的工人。

工人的房子都是由一个土制的房间构成,这些房子设在工厂周围,紧密地挨在一起,并且缺乏相应的卫生设施,建筑相当不卫生和危险。

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两者是否矛盾?

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3.“历史的解释”:

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录历史的语言、词汇、概念会发生变化,同一个词汇、概念、事件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下,其含义会有显著变化。

(例如2012年高考39题对“民主科学”概念的变迁的考查,每年选择题以考查概念理解为主)。

【训练19】世界经济大危机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而罗斯福勇敢地面对这场危机,开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其经验教训令人深思。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见下图

材料二 :

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他灿烂的微笑、他技艺高超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与施政计划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关系。

……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

从就职演说开始(他告诉美国人“我们唯一应该畏惧的应该是‘畏惧’本身”),他就向不断增长的绝望氛围中注入了强大的乐观情绪。

他是美国第一个充分利用广播、利用“炉边谈话”的方式向人们阐释其施政方针并充分赢得民众信任的总统。

——(美)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三:

到1935年初,新政成为公众激烈抨击或热情支持的焦点,当时美国社会各派别持有多种认识:

主要派别

对新政的认识

认识的史实依据

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

对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

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如:

①________。

激进的左派

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他激进组织一度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彻底,攻击财富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新政存在局限性,如:

②________。

政治异见者

(非左派,非右派)

尖锐抨击“财阀”、“其他金融势力”,认为这些势力给国家带来贫困,而且向个体和社会实施专制。

企图建立独裁国家,如:

总统扩大权力,违反宪法。

多数民众

新政提高弱势群体地位,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与讴歌,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

社会得以发展,如:

经济恢复;遏制法西斯势力;生活水平提高。

——摘编自(美)舍曼《世界文明史》、布林克利《美国史》等著作

请回答:

(1)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观察材料一曲线图,列举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影响美国失业率变化的重大事件。

(2分)

(2)材料二认为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材料二以人物心理活动的哪种表现来说明罗斯福让人们重拾信心的?

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材料二的研究视角有何新意?

(3分)

(3)据材料三表格中的内容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在表格中①与②位置,各举出一个史实,所举史实要能印证表格前一栏的观点。

(2分)

(4)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察,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

(8分)(要求:

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训练20】历史学家马克·布诺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

“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的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

”布诺赫在此强调的是

A.鉴往知来B.以古讽今C.厚今薄古D.贯通古今

【训练21】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3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与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恒不变的’中国了”。

他强调的是

A.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B.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年

C.中国历史中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D.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

【训练22】如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

它反映出当时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分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训练23】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

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

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促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以上材料展开讨论:

甲:

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

乙:

你看这些学生崇拜的仍是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化不大。

丙:

没那么简单。

他们为什么既崇拜孙中山、华盛顿又崇拜孔孟呢?

问题:

你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

丙为什么说“没那么简单”?

【训练24】某中学一研究小组就“同文馆”的历史进行探讨。

他们在众多的材料中选择了时人日记、回忆录和后人著述等三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清·李慈铭:

《越缦堂日记》)

材料二: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

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

……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 

——(齐如山:

《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三:

“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的仅10人,后增为30人,最多时也只有125人,1901年,该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同文馆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入校学生不仅学外语,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严格,八年毕业。

……考试制度也很严格,月有月考,季有季考,岁有岁考,三年一大考。

……总体来看,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李喜所:

《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同文馆》,载《中国礼制风俗漫谈》。

(1)材料二与材料三中哪一则是原始材料?

(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哪种人的态度?

当时同文馆的处境如何?

结合材料,分析出现这种处境的社会背景。

【训练25】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问题:

(1)“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

(2)简要叙述中国在19世纪是如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

(3)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训练26】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

文明国家在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

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

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

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

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

“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

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

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

——摘自《1906年的上海:

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问题:

(1)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

西方国家在什么情况下获得了这样的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