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5628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

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

基本内容:

历史与历史学

历史学的学科结构

历史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历史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历史学的功能和史学工作者的使命

历史研究的方法

历史论著的写作

第一章历史和历史学

第一节何谓历史

一基本概念

1《辞海》:

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但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这种解释只涉及了客观历史发展过程,一次性,不可逆。

但根据历史遗存与记录,历史被后人所知。

2历史的记录

二历史1和历史2,即客观进程和历史记录。

历史1的首要特点:

客观性

历史2的首要特点:

主观性

历史记录核心手段:

语言、文字是人类主观意识的结果

恩格斯认为,历史1与历史2是两条平行线。

历史工作者则努力使二者最大限度接近。

客观历史是由人记录,阐发,创造的历史。

举例:

李白和杜甫,孙中山与黄兴,汀泗桥与贺胜桥。

有些人认为,分为原生态历史、有记录的历史、被激活的历史三个方面

有些人认为,分为真实的历史、记录的历史、解读的历史、接受的历史四方面。

老师倾向于:

历史是人类的集体记忆。

第二节何谓历史学

一基本概念溯源

历史学是对客观进程的认识

“历史”“历史学”是外来语。

二历史学的三个层次与本性

层次:

历史的叙述(史实),历史的解释(史学),历史的诠释学。

现代史学工作重点是

历史诠释学,事实上是再阐释过程。

历史学本性:

介于科学与艺术之间,有二重性。

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认为一切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解释,因而出现了“历史科学”这一概念,但如果历史学是科学,则所有人的研究结果应是一致的。

与科学:

1历史的研究对象是人非物,是精神层面的人而非物化的人

2科学的方法、手段、经验积累都可以用于历史学,而且历史学的努力方向也是科学的精密准确。

3二者不能等同的重要因素:

学科载体与媒介。

历史学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有民族性、模糊性、歧义性。

与艺术:

1将久远的历史碎片串联是需要想象力的。

2艺术核心是虚构和想像,历史不是。

历史只可构建不可再现。

第二章历史学的学科结构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历史学的学科结构

下设一级学科:

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

三个层面:

1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

2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

3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

一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各学科------是主要部分

按空间划分:

世界史、国别史、地区史

按时间划分:

通史、断代史

按人类活动领域分:

专门史

(1)世界史:

总体上研究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相互联系和总体趋势的学科(严格来说

是近代以后的产物)

(2)国别史:

以特定国家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严格来说是国家出现以后的历史),各国都以本国史作为国别史的核心(约三分之二学者研究本国史)。

跟本国历史联系最紧密,对本国影响最大的国家最受重视。

对中国来说美日俄最受重视,近几十年研究韩国史激增。

(3)区域史(属于国别史):

大国间有许多具体区域,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历史情况。

最近城市史受重视。

(4)地区史:

以历史联系较为密切,或具有较多历史共性的包含若干民族和国家某一地区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

如亚洲史、欧洲史……

(5)专门史:

历史学教学、研究的核心。

(6)历史地理学较特殊,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的历史,即研究历史上地理环境的变迁。

二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各个学科

史料可分成四种:

文字、口碑、实物、风俗习惯。

1目录学:

研究文献图书注录的学科

目:

书名、篇名录:

说明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目录学是“学问中第一要紧事”

《汉书·艺文志》中《七略》是最早的目录(刘向、刘歆)。

七略:

集略、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

《隋书·经籍志》分成四部:

经史子集

《四库全书总目》,八万种收录,九万种未收录。

2版本学:

通过研究版本的渊源、优劣、行款版式情况来确定其价值高低的学科。

宋版、元版都称“善本”

明代书中前期较好,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刻印成为市民文化的重要方面,且明科举,书商多印四书五经和选家(八股范文),故多而不精

清代书比明代稍好,分为殿本(皇家的,武英殿中刻)、局本(各地政府刻,王夫之《船山全书》刻得好)、仿刻(民间的,水准参差不齐),自刻(达官贵人或学者,质量一般较高)

中国近代最早的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3校勘学:

选择原本或善本作为底本,参照其他版本勘正其中的错误,恢复书的原始面貌。

常见的错误:

错(错字)、脱(丢字句)、衍(多出来)、乱(次序乱)

乾嘉年间达到校勘的顶峰。

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总结出勘校四法:

对校法(对着读)、本校法(前后互证)、他校法(用别书)、理校法(据理校)。

4辨伪学:

鉴别史料真伪,揭示伪史料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史料价值,目的是为历史研究提供真实的史料。

为何有伪?

1尊古鉴今,以广传播2为了献给地方以邀宠3战胜自己的对手4为谋利

5集佚学:

收集整理古代佚书的方法和原则的学问

刘向刘歆开始做起,最大贡献在乾嘉时期。

6训诂学:

用现在的语言解释过去的语言

严格来讲,翻译也属于训诂学。

训诂学是“小学”的一种,是作为读懂文献的工具。

7考据学:

在广泛搜集史料基础上,对史料与史实真伪的鉴别。

是涵盖前六者的学问。

8历史文献学:

研究范围只限于(能典藏下来的)历史文献(不同于史料价值),不含书信、日记。

9考古学:

提供实物史料的学科,研究各种遗址和遗物。

但从学科角度来看,考古学是与历史学平等的学科,是二十世纪初期兴起的学科。

三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1史学史:

研究历史学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从历史发展角度描述历史学领域的各种现象。

包括五个内容:

1研究历史意识、历史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

2对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纵向考察

3对史学家及其著作的研究

4对史学思潮和流派的研究

5研究历史知识的传播和史学功能演变的历史。

2史学理论:

对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反省与认识的产物

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史学本体论:

关于人类社会历史本身性质和特点的理论,核心问题是社会历史观

研究以下问题:

比如

(1)“历史是不是客观存在的”;

(2)“历史发展演变有没有规律”;

(3)“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4)“怎样看待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5)“怎样评价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6)“怎么看待人民群众和个人以及不同阶层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7)“怎样看待自然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8)“怎么看待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前进和曲折”。

史学认识论:

人们对历史认识、历史知识的性质和特点等进行的理论探讨,中心问题是历史研究者的主体性如何体现在历史认识中,它和客体的关系怎么样。

研究以下问题:

(1)“历史认识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2)“历史认识是怎样形成的”;“历史认识的特殊性是什么”;

(3)“历史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怎样”;

(4)“历史认识获得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如何”;

(5)“历史认识和时代的关系”;

(6)“历史认识有没有检验的标准”;

(7)“历史著述有什么样的社会影响”。

史学方法论:

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探讨(从整体出发,对比各种史学方法的优缺点),弄清各种方法间的内在联系,为史学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比如:

(1)“怎样认识史学方法的特性和史学方法与其他科学方法的关系”;

(2)“怎样理解各种史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局限及其相互关系”;

(3)“历史写作的方法或体裁体例和研究成果内容的关系”

第二节历史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1由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统一于世界的物质性,所以自然科学和史学具有统一性。

(二者的结合点是哲学)

2历史学和自然科学间有巨大的差异性(例如生物进化论不能生搬硬套于社会)

3历史学和自然科学间有交叉,交叉在自然科学史。

4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自然科学对历史学影响更大,如古天文学、古气候学、

古人类学。

自然科学的方法可以指导史学。

考古学要借助现代技术。

计算机对历史学的作用)

二历史学与哲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

1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

历史从客观事实出发,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实证性强。

哲学重理论性、抽象性、概括性、思辨色彩。

历史学与哲学是指导与被指导、一般与个别、思辨性理论与实证性基础的关系。

历史学为哲学提供理论素材。

两学科的交叉:

哲学史、历史哲学(历史哲学:

从总体上对人类历史进程进行总体把握,探讨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2历史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

历史学具有综合性色彩,研究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活动过程。

其它人文科学研究某个特定领域。

历史学研究这些领域的过去,侧重从关联的角度对其进行总体性、关联性的研究。

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注重研究历史现实状况。

1历史学总体性、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研究对象上的交叉重叠。

2历史学与其它人文科学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

3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他们在理论和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鉴。

第三章历史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第一节中国古代史学

一史学的萌芽

文字产生之前已有萌芽原始社会便开始思考经历过的事通过结绳、刻木、绘画、口口相传。

二史学的产生

文字与历法的出现促进了史学的产生产生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中国系统的历史记录是从西周开始。

三战国秦汉的史学

战国时代史书更多更丰富,出现记言体。

战国时代历史观念更加丰富,已经开始崇古、引经据典。

产生了历史进化论(韩非),历史退化论(儒家),历史循环论(邹衍)

西汉重视对秦亡的思考。

贾谊《过秦论》,司马迁《史记》(开创纪传体通史,记、表、书、世家、列传),董仲舒天人感应+谶纬之学。

东汉班固《汉书》(断代纪传体,体例上取消世家,“书”改成“志”。

将纪传体作为史书典范并固定下来),荀悦《汉纪》(第一部编年断代史)

四魏晋南北朝的史学

思想束缚减弱及纸张的发展

特点:

1修史者众,史书数量、种类、体例都比以往多。

(殷商到两汉200多部史书,曹魏到隋1200多部)(种类上比原来的纪传、编年增加了史注、史评、实录、起居注、地理、方志)纪传体:

《三国志》《后汉书》编年体:

袁宏《后汉纪》,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

2史学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问,学术领域里逐渐取得仅次于经学的地位。

后赵石勒设“史学祭酒”,“史学”一次正式产生。

这一时期,一些王朝设立传授史学知识的学馆。

3反映士族门阀制度的谱牒之学与人物传记盛行

谱牒之学:

研究家族、家庭谱系的学问。

最早的家谱用来区别士庶,以便选官。

4各个民族史学蓬勃发展

争正统是各民族史学的共同特点。

“夷夏之辨”与“夷夏之变”

五唐宋元的史学

特点:

注重典章制度的变化

影响:

通史类著作大量涌现。

杜佑《通典》(典章制度的通史),郑樵《通志》(纪传体通史),马端临《文献通考》(继承《通典》),司马光《资治通鉴》

其他特点:

1修史数量超过以往(24史中唐宋元15部,唐8部)

2种类和体例上有创新(增加了会要体、纲目体、纪事本末体)

3历史文献的整理和考证上有新突破

4在史学思想方面有深化。

(王霸论、封建论、兴亡论、民族论出现)

六明清的史学

李贽:

六经皆史

顾、黄、王:

从历史研究中总结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总结清朝兴盛的原因。

经世致用。

清朝考史发达,著史不发达(文字狱盛行)

有名的: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章学诚《文史通义》

晚清龚自珍、魏源继承章学诚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史学

一近代史学(带有西方因素,同时也结合了中国古典理论)

一般认为开端于甲午战争后,结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

代表人物:

1严复:

1895年严复翻译了《天演论》,提出了“进化”的观念,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过程中并不严格按原文翻译,而是加入了主管内容(对中国历史了解)。

提出了翻译原则“信,达,雅”。

他开启了进化史观,但并不是史学家。

2梁启超(真正开创了中国近代史学)。

提出了“史界革命”(《中国史叙论》《新史学》),批判中国的旧史学,建立中国的新史学。

写“民史”反对“君史”,认为中国古代史学有“四弊二病”(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体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物,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能铺叙而不能别裁,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建立新史学----探究人间全体的进步及其相互关系,叙述人群进化的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

通过这样的研究,指导我们按这个规律向前走。

强调“地理环境决定论”(中华民族的奴性心理与阴暗的大陆性国家有关);着重指出“文化”的作用(西方人主张“文化决定历史”,梁吸收了这种思想)

3夏曾佑(将梁启超的理论付诸历史写作的实践)

创作了《中国古代史》。

核心在于:

1详写皇室中涉及一代兴亡的纠纷,而不是一家一姓之事。

2照顾到各民族3侧重写宗教风俗4体裁体例创新---章节体。

4王国维(突破了传统书面文献的局限)

近代史学-----“二重证据法”-----地下新材料与纸上之遗文相互印证

近代文学-----《人间词话》

近代哲学-----对康德、叔本华理论的研究

终其一生追求三者的统一。

5章太炎(第一个提出按章节体写一部《中国通史》)

极端的民主主义者,极力主张革命,“排满建国”

“中华民国”国名由章太炎所起。

中国近代史学的特点:

1反对古代的天命、循环、退化史官,提倡历史进化2反对写历史是给统治者立传。

主张写民众的历史、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

3体裁上开创了章节体。

二现代史学(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

(一)概况

19世纪上半叶,近代大学(德国柏林大学)建立,设立了历史学科。

19世纪末,历史学科进入中国。

北京大学在蔡元培任校长期间确立了历史学科。

(二)阶段:

1民国时期:

1919-1949年中国史学研究深入发展

原因:

史学家的学术训练有素,学术成果经得起检验,形成了许多学派

21949-1978年学术成就较少。

政治因素的影响,历史学发展受阻(五朵金花:

古史分期问题,农民战争问题,土地问题,民族关系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考古成就:

马王堆,兵马俑

31979-今迅猛发展

开展社会史的研究—普通人的历史。

成果的数量较多但质量一般---追求名利,学术气氛浮躁。

(三)代表人物和流派

1顾颉刚与“古史辩”派

受章太炎和康有为两种相对立的观点的影响。

又受到胡适的影响(胡适在北大开设中国哲学史,改革原先的课程,从周代讲起,主张重新考证史籍)。

留校后与钱玄同共事。

1926《古史辩》在北平出版,讨论“禹”是否真实存在。

1930年第二册出版,讨论孔子与孔学的问题。

至1941年共出版了七册,收录了3350篇文章。

“层累地造成中国的古史”1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越长

2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3无法知道某一事件的真实状况,但可以知道其在历史传说中最早的情况。

如何看待:

理念上榜样,怀疑理性批判精神。

超越了以服从经典为前提而怀疑的乾嘉,并在方法上有突破。

“破坏有余,建设不足”

2陈寅恪的史学

1890-1969,江西修水人生在官宦之家,祖父是陈宝箴,父亲是陈三立(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

尊崇戴震的话“读书须先识字(正解)”13岁时就被送到国外,先到日本,后辗转到欧洲、美国,共在国外生活了23年。

学习了西方广博的历史、社会、语言。

受到了欧洲正统的东方学的熏陶和影响(东方学极为看重语言研究,通过语言入手研究东方地区的文化,看重语言之间的比较),确切的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

校勘《金刚经》

当时人存在的错误:

我们没有真正研究文化的本源

一方面我们要固守自己的优势,同时吸收外来思想。

1925年被聘回国,清华国学院。

30年代学术方向转到魏晋隋唐史的研究,原因是:

他认为先秦两汉文献少,史不足证,而明清文献太多,特别是清代历史与他的家族有很大关系。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研究中古历史要注意三点:

要注重统治阶级的变化和迁移;种族和文化因素的结合是研究中古史的关键;

在史料拓展方面有很多建树,主张诗史互证。

《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

开拓敦煌文献(预流:

以新材料研究新学问)。

3陈垣的史学

1880-1971字援庵出生在广东新会曾中秀才因父亲身体不好立志学医,创立光华医学院。

1913年被选为国会议员,搬到北京。

1916年后彻底走上学术道路。

1925年当辅仁大学校长,至1952年。

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后当北师大校长,直至1971去世。

在宗教史和元史方面,在年代学、校勘学、史讳学方面,在传统文献方面有很大贡献

宗教史的研究:

1917发表第一篇史学论文《元也里可温考》“古教四考”关于中国古代四种外来宗教的四篇考证性专论文章侧重研究宗教产生发展过程,侧重研究宗教典籍,不从教义角度考虑。

特别关注当时大家注意得比较少的宗教。

对于现实还在流行的宗教,关注以往中国人不关注的宗教。

元史的研究:

《元典章》校勘,著《元典章校补释例》《元西域人华化考》

历史文献的整理方面:

年代学,史讳学。

年代学:

花四年时间《中国回史日历》《二十史朔闰表》史讳学:

《史讳举例》

抗战后重新研究宗教史《通鉴胡注表微》《明季滇黔佛教考》

第三节西方史学

一古代、中世纪的史学

(一)古希腊的史学

一般公认史学源于古希腊。

神话传说体现了最早的历史因素(人类的起源,人类对时间的观念)

公元前9-8世纪的《荷马史诗》。

其中出现的英雄人物与神话传说有区别。

有些人是半神半人。

公元前5、6世纪西方有了历史学,爱奥尼亚人有一些人专门记事。

求真、求实

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历史》。

功绩在于:

(1)基本上把神话传说的东西去除,基本上靠人解释历史。

(2)创造了一种记叙体裁。

(实际上是现在章节体的先驱)。

(3)已经开始注意到对史料进行考辩。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他本人是军事家。

被后人重视的原因:

(1)是战争的亲历者,搜集史料细致,文献材料和口述材料精密。

(2)体裁和写作上了得。

把一个历史事件从头到尾的描述非常完整,运用的语言非常流畅。

一般认为修昔底德的著作代表了古希腊史学的高峰

(二)古罗马的史学

罗马军事上征服了希腊,希腊文化上征服了罗马。

古希腊记载历史的传统由罗马继承。

罗马也有罗马的特点,希腊和罗马社会情况差别很大(希腊数十个城邦,小国寡民,主要从事海外贸易。

罗马以农业为主),罗马重视家庭的纽带,讲究纪律、次序,讲求整齐划一,这使罗马史学家强调道德训诫作用,把史学当成道德教科书,通过史学强化家族、集体的利益。

古希腊完全是求真求实,不讲求道德。

罗马史学经历了一些发展阶段,最繁荣是在罗马帝国前期。

最有名的史学家是李维(前79-17)和塔西佗(55-120)。

李维受到奥古斯都重视,写作《罗马史》,特别重视道德的训诫作用,主要讲罗马从建成到他的时代700多年的历史,特别强调歌颂古罗马祖先的业绩。

《罗马史》在求真方面也做得非常好。

塔西佗写作《历史》、《编年史》,比李维更重视道德训诫。

他是个贵族,希望恢复贵族时代统治,通过写历史让大家回忆往昔罗马共和国道德如何高尚。

塔西佗也如实直书,求真求实。

公元三世纪基督教已经开始在罗马占有统治地位。

公元五世纪罗马分裂。

(三)中世纪史学

有人认为古希腊罗马的史学传统在中世纪中断了(古希腊罗马是人本主义,以人事解释历史发展,中世纪史神学至高无上)。

当时认为,人有原罪,要得到上帝救赎。

人间是上帝的安排。

所以这个时期史书写作的重点不在人间,在上帝(神本主义占上风)。

不是对历史的经验研究,而是靠感悟来写,靠直觉体现来写。

中世纪史学家的贡献:

(1)形成历史进化观念,他们认为基督教的国家是上帝的信徒,处于历史发展链条的前端,异教徒的国家是落后的。

(2)出现了历史断代的概念,比如上古、中古的概念。

(3)创立了公元纪年法,使得线性历史观得以流行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对历史也进行阶段性的描述,但认为这是上帝安排的。

人类的发展是在几重矛盾下展开的:

世俗之城之间的矛盾,世俗之城和上帝之城的矛盾。

有一点很可贵----人类未来一定能达到上帝之城。

体现人类是进步的。

奥古斯丁《忏悔录》

西方史学从古代到中世纪不是一脉相承的,与中国不同。

二西方近代史学

占有重要地位,跨越几个世纪,奠定当今史学发展。

一般认为是从文艺复兴开始,20世纪以后进入现当代。

传统观念是把17世纪当做近代(苏联认为),现在比较流行的是从文艺复兴开始。

(一)人文主义史学

文艺复兴,更多的是广泛的复兴,实际上是文化的复兴。

目的是从中世纪的神学统治中走出来。

史学走向新道路---复兴古希腊罗马的观念,建立人文主义史学

发源于14-16世纪的意大利,特别是佛罗伦萨。

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马基雅维利《佛罗伦萨史》。

罗伦佐·瓦拉。

代表人文主义史学两个流派,一个是政治修辞学派,认为写历史是为帝王服务的,继承了李维和塔西佗的传统;一个是博学派,更讲究求真求实,重视史料的收集、整理、鉴别。

瓦拉写作《君士坦丁的赠礼》

(二)理性主义史学

出现在18世纪法国。

启蒙运动进一步打击基督教统治。

理性主义是启蒙思潮的产物。

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事物----理性。

提倡理性主义史观,认为人的理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认为哲学是抽象的,史学是以事实为训的哲学。

不赞同博学派的繁琐考证,不重视对个别史实的考证和探究,重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认为最好的历史著作是有哲学意味的历史著作。

伏尔泰是最主要的代表。

写作《路易十四时代》。

孟德斯鸠提倡地理环境学,认为从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看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德国康德、莱辛。

英国休谟、吉本、罗伯逊。

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对罗马帝国历史做了细致精神的研究,对基督教促使罗马帝国走向衰亡进行批判。

认为认为人类理性的发展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

还强调写人民大众的历史。

认为理性人人都有,所以要写普通人的历史,让普通人理性的光辉呈现出来。

(三)浪漫主义史学

(19世纪的西方是历史学的时代,经历了三个浪潮。

19世纪上半叶。

“浪漫”针对“理性”。

19世纪是复辟、革命轮换的时代,是动荡的时代,人们重新考虑理性主义能不能站住脚。

新的潮流出现----浪漫主义史学

浪漫主义史学强调个性、个体,强调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理性主义由于过于强调规律性,所以有很多以理性为标准的判断,这使得很多历史的中断。

理性主义多是宏观的思路,不看重历史的个体性独特性。

内部还分成三派:

(1)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保守派。

对当时的革命反感,希望回到中世纪。

他们美化中世纪,主张复辟,坚决支持贵族和波旁王朝。

(2)小资产阶级激进派。

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认为当时社会的发展之所以出现一定的混乱主要来自于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时代过分强调人类的理性。

他们强调应反对这样的资产阶级的统治,恢复中世纪。

代表人物:

德国的戚梅尔曼《伟大的农民战争》,英国的卡莱尔《英雄与英雄崇拜》

(3)资产阶级自由派。

是浪漫主义主导派别。

这一派比较中和。

一方面对理性主义史学继承和发展,同时也纠正理性主义史学的片面性。

他们承认历史有连续性继承性,承认中世纪的历史地位。

最终目的是为了证明资产阶级的统治是合理的(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的统治是合理的)代表人物有:

梯也里,基佐,米涅

(四)客观主义史学(兰克史学)

史学成为专业是从19世纪德国。

兰克是贵族,在柏林大学做了四十多年教授。

他的教学和研究有独特之处。

提出客观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