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食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5992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功能性食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功能性食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功能性食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功能性食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功能性食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功能性食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功能性食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功能性食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功能性食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功能性食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功能性食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功能性食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功能性食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功能性食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功能性食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功能性食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功能性食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功能性食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功能性食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功能性食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功能性食品.docx

《功能性食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功能性食品.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功能性食品.docx

功能性食品

功能性食品

绪论

一、概念

1.功能性食品:

又叫保健食品,是以一种或多种可食性天然产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及其功能因子为主要原料,按相关的标准和规定要求进行设计,经一系列食品工程技术手段和工艺处理加工而成,既具有一般食品的营养和感官特性,又对人体具有特定生理调节和保健功能的一类食品。

2.第三代功能性食品:

是不仅需要经过人体及动物实验证明产品具有某项生理调节功能,还需确知具有该项功能因子的结构及其含量,并要求功能因子在食品中应有稳定的形态。

二、简答

1.在日本、欧美国家、国际食品研究所及我国学者对功能性食品分类的态度

答:

⑴日本:

①自然食品:

蜂蜜、薏米。

②治疗食品:

钙调整食品

③保健食品:

营养补充食品

④健美食品:

控制体重

⑤纯净食品:

无添加剂

⑵德国及欧美国家:

①健康食品:

Ⅰ健康食品:

维持健康

Ⅱ自然食品:

不适用添加剂

Ⅲ营养调整:

补充营养

②规定食品:

疗效特殊需要

⑶国际食品研究所:

①健康食品:

Ⅰ健康食品:

维持健康

Ⅱ自然食品:

不适用添加剂

Ⅲ营养调整食品:

补充营养

②规定食品:

疗效,特殊需要

⑷中国:

①狭义健康食品:

以健康人为服用对象,以增进人体健康和各项体能为目的的功能食品,即所谓的狭义的健康食品。

如延缓衰老食品、抗疲劳食品、增智食品等。

②疗效食品:

供健康异常人服用,以防治、防病为目的的功能食品,叫疗效食品。

如降血脂食品,降糖食品、减肥食品、增加血色素食品等。

2.我国学者对功能食品概念的理解(即功能食品必须满足的要求)

答:

⑴我国学者对功能食品概念的理解:

医学上或营养学上具有特殊要求的特定功能的食品。

除了具有一般食品都具备的营养功能和感官功能(色、香、味、形)外,还具有一般食品所没有的或不强调的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功能。

⑵满足下列要求

①功能食品必须是食品:

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

②功能性食品要有功能,即有营养保健功效;强调营养保健功效是界定功能食品的主要要素。

③功能食品要与药品区分开:

功能食品介于普通食品与药品的“中间地带”。

3.功能性食品的发展阶段

答:

①第一代功能性食品,包括各类营养强化食品。

这类产品仅能根据食品中的各种营养素和其他有限次奥成分的功能来推断该类产品的功能,而没经过科学的验证;

②第二代功能性食品,该类产品必须经过人体及动物实验证明其具有某项生理调节功能,开始强调功能性食品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③第三代功能性食品:

这类功能性食品不仅需要经过人体及动物试验证明该产品是具有某项生理调节功能,还需明确具有该项保健功能的功能因子的化学结构、含量及其作用机理,并且功能因子在功能性食品的生产和储藏过程中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4.功能食品的起源及其概念的提出

功能食品起源于我国的“食疗”。

早在1962年,日本厚生省酒提出了功能性食品的概念。

5.了解我国功能性食品研究已有的科学基础及展望

答:

⑴用功能食品纠正补充由于食物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营养保健缺陷。

这类问题在我国不仅很突出而且比较普遍。

我国居民膳食中必须氨基酸不平衡问题,钙、锌与可利用铁不足的问题,我国居民传统食物结构中乳品极少是一个重要的缺陷,是从儿童、承认道中老年人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些营养素的缺乏,是导致佝偻病、、骨质疏松、体质欠佳等常见病的基本原因。

发展针对这些问题的功能食品事业,对提高我国居民体质,发育水平和抵御至纠正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等重大营养保健效益方面,是有充分科学根据与把握的。

⑵功能食品是防止地方病的有效手段。

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及克汀病(侏儒呆小症)、氟病等地方病,困扰着我国相当大的一部分地区居民。

虽然它的病因学与发病机理的某些方面尚待研究论证,但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才用强化碘的食盐以及强化硒的各种营养保健食品,已经和仍在继续受到尽人皆知的功效。

⑶中药是我国得天独厚的功能食品资源

近来,一些科学家和企业家已经借助中药发出一些值得重视的功能食品,当然也有些还存在营养保健功能科学论证不足等缺陷,但这个领域的工作是会大有前途的。

特别是药食同源的理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前后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资源,是今后营养保健开发的重要指导框架。

⑷国内外生命科学最新成就

近年来,可能应用研制开发营养保健食品的生命科学成就不断涌现,其中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的当首推各种抗氧化剂的研究。

营养性抗氧化剂有维生素A、E、C、β胡萝卜素、锌、硒等,非营养素性抗氧化剂有多酚类、黄酮类等。

其基本营养保健功能是缓解人体生物过氧化产生自由基对生物膜的损害,而根据目前对人体衰老的理解,这些抗氧化剂可能有效延缓人体衰老过程,从而可望研制开发出延缓衰老的功能食品。

其它如某些多烯不饱和脂肪酸对脑神经功能的研究,牛磺酸、肉碱对儿童发育的研究,铬对糖尿病的研究,黄酮类对降血脂血压的研究,食物纤维、生物抗氧化剂、某些蔬菜、槲皮黄酮等对防癌的研究等等。

6.功能食品与普通食品的区别

答:

功能性食品除了具有一般食品都具有的营养和感官功能外,还具有一般食品所没有的或不强调的调节生理活性的功能,也就是说,功能性食品是处于药品和食品的“中间地带”,它与普通食品的区别在于功能性食品能纠正不同原因,不同程度的人体营养不平衡,调节与此有密切关系的代谢异常。

生理功能不正常,遏制或缓解有关的病理过程。

第一章功能因子

一、概念

1.功能因子:

是功能性食品中起生理作用的成分,又称为生理活性成分或有效成分。

2.活性多糖:

是指那些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等特殊生理功能的多糖。

3.膳食纤维:

是指人体消化酶不能消化、不被小肠吸收、在大肠内能部分或全部发酵的植物性成分、碳水化合物及其类似物。

4.必需氨基酸:

在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5.半必须氨基酸:

在人体需要的氨基酸中,某些氨基酸在人体内能够合成,但在严重的应激或疾病状态下容易缺乏,进而导致疾病或影响疾病的康复,这些氨基酸称为半必须氨基酸。

6.完全蛋白质:

某些蛋白质中必须氨基酸的数量充足且比例适当,完全可以满足人体的需要,这些蛋白质称为完全蛋白质。

7.不完全蛋白质:

有些蛋白质缺乏某种必须氨基酸或必须氨基酸的比例不适宜,不能满足人体对氨基酸的需求,这些蛋白质称为不完全蛋白质。

8.限制性氨基酸:

食物蛋白质中某一种或某些必须氨基酸的相对含量较低会导致其他必须氨基酸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浪费,造成蛋白质的生物利用率低,这些必须氨基酸称为限制性氨基酸。

9.生物活性肽:

是蛋白质中20个天然氨基酸以不同组成和排列方式构成的从二肽到复杂的线性、环形结构的不同肽类的总称,是源于蛋白质的多功能化合物。

10.活性蛋白:

是指具有一般蛋白质的营养作用外,还具有某些特殊生理功能的一类蛋白质。

11.脂肪替代品:

是指加入到低脂或无脂食品中,使他们与全脂同类食品具有相同或相近感官品质的物质。

12.非必需氨基酸:

在人体需要的氨基酸中,某些氨基酸在人体内能合成,但在严重的应激或疾病状态下容易缺乏,进而导致疾病或影响疾病的康复,即非必需氨基酸

二、简答

1.膳食纤维的分类及其物理化学作用

答:

①按来源来分:

植物性,动物性,海藻多糖类,微生物多糖类和合成类膳食纤维

按膳食纤维组分分:

总膳食纤维、不溶性膳食纤维和可溶性膳食纤维。

②物理化学作用:

高持水力、吸附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无能量填充剂和发酵作用。

2.人体(包括婴儿)必须的氨基酸

答:

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和亮氨酸,对婴儿来说组氨酸也是必须氨基酸。

3.膳食纤维具有哪些生理功效?

答:

⑴预防肥胖症

⑵调节血糖水平

⑶降低血脂

⑷抑制有害发酵产物、润肠通便、预防结肠癌

⑸调节肠道菌群

4.功能性低聚糖的主要生理功能

答:

功能性低聚糖是双歧杆菌的有效增殖因子,故称为双歧因子。

⑴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繁殖

⑵改善人类肠道习性

⑶不会引起牙齿龋变,有利于保持口腔卫生

⑷低能量或无能量

⑸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

5.活性肽的分类及作用

答:

⑴分类:

①按来源可分为乳肽、小豆肽、小麦肽、玉米肽、水产肽、豌豆肽、卵白肽、畜产肽、胶原肽、复合肽等。

②按生理功能可分为易消化吸收肽、抑制胆固醇肽、免疫调节肽、降血压肽、促进矿物质吸收肽、促进生长发育肽、类鸦片活性肽、抗菌肽、改善肠胃功能肽等。

⑵作用:

具有多种人体代谢和生理调节功能,易消化吸收,有提高免疫力、激素调节、抗菌、抗病毒、降血压、降血脂等多种功能。

6.磷脂的来源

答:

磷脂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和生物膜中。

7.透明质酸的作用

答:

具有较强的粘性和保水作用,具有润滑关节,调节血管壁通透性,调节水、蛋白质、电解质的扩散及转运,促进创伤愈合等作用。

因具有线性分子链结构,从而具有较强的粘性和保水作用。

8.w-3,w-6作用。

答:

⑴w-3脂肪酸生理功能:

①降血脂和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②抑制血小板凝集,防止血栓形成与中风,预防老年痴呆症

③增强视网膜的反射能力,预防视力退化

④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果

⑤防止动脉硬化,对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⑥预防炎症和哮喘

⑦抑制促癌物质前列腺素的形成,能预防癌症

⑧抗过敏。

⑵w-6脂肪酸生理功能:

①预防动脉粥样硬化②降血脂③预防高血压,改善过敏性湿疹。

第二章功能性食品资源

一、概念

1、牛初乳:

是指母牛分娩产犊后乳腺在7d内(有时仅指2~3d内)所分泌的乳汁。

二、简答

1.人参、西洋参、刺五加等功能性食品资源的主要有效成分

答:

⑴人参:

皂苷、多糖、挥发油⑵西洋参:

皂苷、挥发油、糖类⑶刺五加:

刺五加苷、金丝桃苷、刺五加多糖⑷三七:

皂苷、生物碱、多肽、多糖、挥发油⑸葛根:

淀粉-黄酮类、异黄酮、生物碱⑹魔芋:

葡萄甘露聚糖(KGM)、淀粉、半纤维素、必须氨基酸⑺山药:

甾体皂苷、淀粉、粘液质、胆碱、糖蛋白⑻黄芩:

含多种黄酮类衍生物⑼红景天:

40多种物质:

蜡、蛋白、水溶性挥发油、生物碱、多糖、红景天苷

2.功能性食品植物资源的利用部位

答:

根及根茎、茎、叶、花、果实及种子、全草。

第三章功能性食品评价原理和方法

一、概念

1、功能学评价:

是对功能性食品的功能进行动物或(和)人体试验加以评价确认。

二、简答

1.如何对功能性食品进行评价?

答:

包括毒理学评价和功能学评价

⑴毒理学评价:

①急性毒性试验②遗传毒性试验③致畸试验④短期喂养试验⑤亚慢性毒理试验⑥代谢试验⑦慢性毒理试验。

其影响因素有:

①特殊和敏感群体的可能摄入量和人体资料②动物毒性试验和体外试验资料③结果的推论④代谢试验的资料⑤综合评价

⑵功能性评价:

①对受试样品的要求②对试验动物的要求③受试样品的剂量及时间要求④受试样品处理的要求⑤给予受试样品方式的要求⑥合理设置对照组的要求。

其影响因素有:

①人的可能摄入量②人体试食试验的必要性③功能性食品保健功能检测及评价承担机构

2.对功能性食品进行毒理学评价包括那几个阶段?

答:

第一阶段:

急性毒性试验,包括经口急性(LD50)和联合急性毒性。

第二阶段:

遗传毒性试验、传统致畸试验和短期喂养试验。

第三阶段:

亚慢性毒性试验(90d喂养试验)、繁殖试验和代谢试验。

第四阶段:

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

3.影响功能性食品毒理学评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⑴特殊和敏感群体的可能摄入量和人体资料

⑵动物毒性试验和体外试验资料

⑶结果的推论

⑷代谢试验的资料

⑸综合评价

4.对功能食品进行功能学评价时,对受试样品有哪些要求?

答:

(1)提供受试样品的原料组成和尽可能提供受试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化学结构。

纯度。

稳定性等)等有关资料。

(2)受试样品必须是规格化的定型产品,符合既定二配方,生产工艺及质量标准。

(3)提供受试样品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资料以及卫生学检验报告,受试样品必须是已经过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确认为安全物质。

(4)应提供功效成分或特征成分,营养成分的名称及含量。

(5)如需提高受试样品违禁药物检测报告时,应提交与动物学评价同一批次样品的违禁药物检测报告。

5.对功能食品进行功能学评价时,对受试样品的剂量有哪些要求?

答:

各种试验至少应设3个剂量组,另设阴性对照组,必要时可设阳性对照组或空白对照组,计量选择应合理,竟可能找出最低有效剂量。

在3个剂量组中,其中一个剂量应相当于人推荐摄入量的5倍(大鼠)或10倍(小鼠),且最高剂量不得超过人体推荐摄入量的30倍(特殊情况除外),受试样品的功能实验剂量必须在毒理学评价确定的安全剂量范围之内。

6.对功能食品进行功能学评价的前提及方法

答:

①前提:

毒理学评价是对功能食品进行功能学评价的前提

②方法:

动物试验是功能评价的重要工作,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大鼠、小鼠、狗、家兔等。

大多数受试物(功能性食品或功能性因子)可以混入饲料中让动物自动摄取,有些受试物(特别是微量的功能成分)可采用注射或灌胃的办法给予,要选择一组能够全面反映本项功能性作用的试验,还有注意功能学评价的基本要求以及影响其评价的因素。

(也可见第一题功能学评价部分)

第四章增强免疫力的功能性食品

一、概念

1、免疫:

是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或异己成分的一种特异性生理反应,它是在机体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重要生理功能。

2、免疫监视:

正常细胞在某些外界因素诱导下可能变为肿瘤或癌症细胞,一旦出现这些细胞,机体免疫系统就能立即予以识别,并调动免疫系统在其尚未发展之前将其歼灭的功能。

3、抗原:

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外来异物或机体内产生的异常物质。

4、抗体:

是在抗原物质对机体刺激后形成的,为一类具有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功能的球蛋白。

5、补体:

是存在于人和动物新鲜血清中具有类似酶的活性的一组球蛋白。

6、免疫应答:

是指抗原进入机体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活化、增生、分化以及最终发生免疫效应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

7、非特异性免疫:

人体生来就具有对各种抗原物质的生理性反映,这种免疫功能人人皆有,无特异性,并可遗传给后代,常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8、免疫细胞:

凡参加免疫应答、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称为免疫细胞。

9、免疫佐剂:

是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射入机体内而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10、免疫活性物质:

又称免疫活性介质、免疫分子,是泛指由免疫系统的各种致敏免疫细胞分泌合成,并释放到淋巴液、组织液和血液中的多种多样、性质各异、作用不同的免疫物质。

11、组织相容性:

指在不同个体间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时,受者与供者双方互相接受的程度。

移植物与宿主之间如能够互相“容忍”,移植物就可以在宿主体内存活,若不能相容,则会发生移植排斥反应或移植抗宿主反应。

12、免疫耐受:

是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反应状态,或称为负免疫应答,表现在当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时,不发生可见的反应,但对其他抗原的免疫应答仍正常存在。

二、简答

1.人体免疫系统包括哪些?

答:

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细胞、免疫效应分子

2.免疫细胞的作用

答:

接受抗原物质刺激后能分化增值,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杀伤细胞等、单核吞噬细胞和树突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期重要的辅佐作用,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并把处理好的抗原呈给免疫活性细胞。

3.在整个免疫过程中,抗原抗体免疫反应所具有的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答:

抗原决定簇

4.免疫的分类

答:

种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品种免疫

按特异性可分为个体免疫

主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

特异性免疫天然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天然被动免疫

免疫的分类按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局部免疫

全身免疫

抗感染免疫

抗肿瘤免疫

按抗原对象可分为移植免疫

变态免疫(各种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

5.抗体的合成

答:

抗原物质对机体刺激后,免疫球蛋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的。

6.免疫器官有哪些?

答:

骨髓(人和哺乳动物)、胸腺、腔上囊(禽类特有)、淋巴结、脾脏

7.T细胞及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答:

T细胞在胸腺内发育成熟;B细胞在哺乳动物的骨髓或鸟类的腔上囊分化发育成熟。

8.免疫具有哪些基本功能?

答:

抵抗感染、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

9.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哪几个阶段?

答:

⑴感应阶段:

机体接受抗原刺激,抗原在机体内分布与定位→被摄取与递呈→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

⑵反应阶段:

淋巴细胞被激活,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增殖与分化作用,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

⑶效应阶段:

免疫效应物与相应抗原或带抗原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10.引起机体免疫疾病的原因有哪些?

答:

(1)不正常生长物的产生

(2)组织的衰老和变性

(3)免疫性变态反应和其他紊乱

(4)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

(5)内分泌和代谢紊乱

(6)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侵染

(7)物理因素的损伤

(8)营养不良

(9)应激反应

(10)毒性物质

11.具有免疫活性的功能因子的功能作用

答:

功能因子主要有多糖类,黄酮类,皂苷类,萜类,蛋白质和多肽类。

活性多糖大多能刺激免疫活性,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肿瘤细胞的作用,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激活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并促进抗体的形成,从而体现出抗肿瘤等活性。

活性多糖能降低甲基胆蔥诱发肿瘤的发生率,对一些易广泛转移,不宜采用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法的白血病、淋巴瘤等特别有价值。

免疫球蛋白的生理功能:

(1)促进免疫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当第二次与相同病原体接触时可与之发生凝集反应

(2)促进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或受感染细胞的杀伤和破坏

(3)能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增强胎儿和新生儿的免疫力与补体结合后可杀死有害细菌和病毒,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

第五章减肥功能性食品

一、概念

1.肥胖症:

是指机体由于生理生化机能的改变而引起的体内脂肪沉积量过多,造成体重增加,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的病症。

二、简答

1.减肥过程及方法

答:

过程:

脂肪动员,减肥的过程就是脂肪动员的过程,也就是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的水解大于合成的过程。

方法:

加速脂肪动员,通过药物疗法,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和行为疗法等方法

2.肥胖症对机体健康的影响

答:

⑴肥胖症对体能的影响:

怕热、多汗、易疲乏、下肢水肿、静脉曲张、皮肤皱褶处患皮炎等。

严重者导致劳动力丧失。

⑵肥胖症对心血管和呼吸功能影响:

引发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

重度肥胖者可发生心肺功能衰竭。

⑶肥胖症与糖尿病:

糖尿病最大危险因素。

患糖尿病几率要比正常人高四倍。

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分泌,对血糖水平有重要调节作用。

胰岛素分泌增多,脂肪合成加强,导致肥胖,肥胖又加重胰岛β细胞负担,久而久之,导致胰岛功能障碍,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使血糖水平异常升高形成糖尿病。

⑷肥胖症对免疫功能和癌症发病率的影响。

此外,肥胖症对儿童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3.单纯性肥胖与继发性肥胖的区别

答:

⑴单纯性肥胖:

是指体内热量的摄入大于消耗,使脂肪在体内过多积聚,体重超常的病症。

病人无明显内分泌紊乱现象,无代谢性疾病,过失性肥胖或滋养性肥胖。

⑵继发性肥胖:

是继发于其他疾病,由于内分泌或代谢异常引起的症状性肥胖。

4.饮食与肥胖的关系

答:

在食物的摄入中,以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过多对肥胖症发生的影响最大。

碳水化合物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分解也较完全,同时有低饱食感,易引起食欲,增加进食,使体重上升。

食物中脂肪含量过高是肥胖症发生的另一重要因素。

脂肪虽能引起饱腹感,但实际上,有些人在感到饱腹之前就已经摄入了过多的脂肪,超出了机体所需要的热量。

5.对减肥食品进行研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

不能仅停留在高营养、高膳食纤维、低热量方面,还要从提高激素敏感性脂肪酶活性、加速脂肪动员、促进脂肪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及提高Na+-K+-ATP酶活性、促进棕色脂肪线粒体活性以增加产热等方面入手,这样才能开发出有效的减肥功能性食品。

(②从低热能入手②从提高敏感性脂肪酶入手③从加速脂肪动员入手④从增加产热入手)

6.标准体重与肥胖度的计算方法

答: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

肥胖度%=[(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

从20%起每增加10%为Ⅰ度。

20%~30%Ⅰ度肥胖,30%~40%Ⅱ度肥胖,40%~50%Ⅲ度肥胖,50%Ⅳ度肥胖。

7.与肥胖症产生有关的因素

答:

⑴遗传因素⑵饮食因素⑶营养代谢及神经调节因素⑷生理病理因素⑸社会环境因素

8.常见的预防和治疗肥胖症的方法

答:

(1)药物疗法

(2)饮食疗法

(3)运动疗法:

①坚持有氧训练(健美操、跑步机运动)②坚持经常游泳③坚持骑固定自行车④低兴奋的舞蹈⑤听管弦音乐进行模拟指挥

(4)行为疗法。

9.开发减肥食品的主要原则

答:

⑴加速脂肪动员①通过细胞对葡萄糖的可获得性调节脂肪动员(脂肪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

②提高调节脂肪动员中甘油三酯水解限速因子--激素敏感性脂肪酶水平

⑵降低热能摄入①增加膳食纤维②限制糖类③提高蛋白质④限制脂肪⑤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应⑥限制食盐、嘌呤和乙醇。

10.如何通过降低热量摄入达到减肥的目的

答:

①增加膳食纤维②限制糖类③提高蛋白质④限制脂肪⑤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应⑥限制食盐、嘌呤和乙醇

11.肥胖的分类

答:

⑴根据肥胖的起因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⑵根据脂肪组织的形态分为早年肥胖与晚年肥胖

⑶根据肥胖的体形分为腹部肥胖和臀部肥胖

第六章辅助降血脂的功能性食品

一、概念

1、临床上的高脂血症:

血浆总脂高于正常血脂水平,是指血液中胆固醇含量为2.2~2.3mg/mL或更高、甘油三酯含量为1.3~1.5mg/mL或更高。

2、血脂:

血浆中脂肪和类脂的总称。

二、简答

1.血脂的存在形式

答:

血浆脂蛋白;

2.LDL和VLDL的关系

答:

低密度脂蛋白(LDL)是血浆中由VLDL转化而来的

3.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答:

⑴电泳法的分类:

①乳糜微粒(CM):

停留在点样的位置上

②α-脂蛋白(α-LP):

相当于α-球蛋白的位置

③β-脂蛋白(β-LP):

相当于β球蛋白的位置

④前β-脂蛋白(Pre-β-LP):

相当于β-VEDL。

⑵密度分类法:

①乳糜微粒(CM):

密度<0.95

②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密度=0.95—1.006

③低密度脂蛋白(LDL):

密度=1.006-1.063 

④高密度脂蛋白(HDL)密度=1.063-1.210

⑤极高密度脂蛋白(VHDL):

密度>1.210。

4.临床上高脂血症的分类

答:

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血浆中脂蛋白水平高低,将高脂蛋白血症分为

①Ⅰ型(即高乳糜微粒血症)

②Ⅱ型(即高脂蛋白血症)

③Ⅲ型(即漂浮或宽型高脂蛋白血症)

④Ⅳ型(高前脂蛋白血症)⑤Ⅴ型(即混合高脂血症)

⑵按病因分为:

①原发性高脂蛋白血脂②继发性高脂蛋白血脂;

5.辅助降血脂的功能因子有哪些?

答:

①磷脂、②膳食纤维、③活性蛋白质、④壳聚糖、⑤不饱和脂肪酸、⑥植物甾醇⑦其他

第七章辅助降血糖的功能性食品

一、概念

1、糖尿病:

当空腹血糖浓度高于7.0mmol/L时称为高血糖,当血糖浓度达到8.89~10.00mmol/L或以上时,已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就会在尿中出现葡萄糖的糖尿现象,持续性出现高血糖和糖尿就是糖尿病。

2、Ⅰ型糖尿病:

胰岛素绝对缺乏,使葡萄糖无法利用而使血糖升高,属Ⅰ型糖尿病,又称之为胰岛素依赖症。

3、Ⅱ型糖尿病:

胰岛素只是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水平并不低,但其工作效率降低,属Ⅱ型糖尿病,也叫非胰岛素依赖型或成人发病型糖尿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