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干货们.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6156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的干货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的干货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的干货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的干货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的干货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的干货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的干货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的干货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的干货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的干货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的干货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的干货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的干货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的干货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的干货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的干货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的干货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的干货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的干货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的干货们.docx

《诗歌鉴赏的干货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的干货们.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鉴赏的干货们.docx

诗歌鉴赏的干货们

古典诗词常见的七类物象

类别

常见意象

举例

表达情感

送别类

杨柳、长亭、南浦、酒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柳永《雨霖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思乡类

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晏几道《蝶恋花》)

  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愁苦类

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或表达忧愁、悲伤的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的气氛。

抒怀类

菊花、梅花、松柏、竹、冰雪、草木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杜甫《云安九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咏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竹石》)

  或托物抒发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爱情类

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南朝乐府《西洲曲》)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战争类

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闲适类

五柳、东篱、三径、菊花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常见意境特点

意境特点

举例

雄浑壮丽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壮阔苍茫

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苍凉悲壮

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闲适恬淡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清幽明净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丽清新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萧疏凄寂

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安谧美好

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高远深邃

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淡雅幽远

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清冷幽静

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语言风格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与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1.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

2.含蓄隽永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3.清新雅致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又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清新、自然。

4.绚丽飘逸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全诗显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5.简洁明快

其特点是语言简练利落、洗练、浅显、明白如话、不加修饰。

如贾岛的诗、马致远的散曲等。

6.雄浑壮丽

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

如曹操的《观沧海》显得胸襟豁达,豪情横溢。

最具代表性的是盛唐诗歌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7.粗犷豪放

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

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

8.沉郁顿挫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

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致。

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

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9.悲壮慷慨

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

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

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

《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

10.缠绵哀怨

诗作婉曲,感情细腻,如柳永、李清照、姜夔的词。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含义及作用

例句及分析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韦庄《菩萨蛮》中的“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特征代替本身。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以夸张手法,表现了作者的愁思。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杜甫诗《咏怀古迹(其三)》中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后身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一生的不幸遭遇。

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将此日发生兵变的危险境况同昔日在长生殿共诉恩爱进行了对比。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贺铸《青玉案》: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苏轼《定风波》: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抱负。

双关

  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意的谐音双关和别有弦外之音的语义双关两种形式。

其目的是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互文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一起下马,又一起上船”。

叠词

  叠词一般指含有重叠字的词。

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这七组叠词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

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

列锦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九组名词组合,只见一片萧疏景象。

用典

  典故是文化积累深厚的表现,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批评了当时主将的无能。

比兴

  “比兴”的“比”就是指比喻的修辞手法,“兴”就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事物。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卫风·氓》)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

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已逝的转变。

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考点二 表达方式

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表达方式

特征及分类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与记叙有关的还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常见的描写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态”是视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声”是听觉角度;“味”是触觉角度。

立足点的变化,有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的变化,有俯视、仰视,远景、近景等。

  正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如: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

又如: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

  动静结合。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以丹青妙笔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

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苍青的松树上,落下斑驳的月影,清澈的泉水在青白的石头上潺潺流过,发出悦耳的响声。

这两句诗写景状物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所描写的景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山中景物流连忘返的心情。

  点面结合。

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而是写了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了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

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白描。

白描就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画面。

如白居易《卖炭翁》: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细节描写。

塑造人物形象,多着重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生动。

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最后一句就是典型的细节描写。

诗人等着朋友如约前来,左等右等,朋友还不来,已经过了夜半了。

百无聊赖之际,便自娱自乐,一个人摆棋谱玩。

一个“敲”,一个“落”,传神地刻画出诗人看似悠闲,实则因久等不至而产生的焦虑心理。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两句点出了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抒胸臆,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作者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1)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如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中的“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2)借物抒情就是作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

陆游《卜算子 咏梅》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指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表现手法

特征

例句及分析

烘托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如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如赵师秀《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远含滋”都是在渲染一种离别时伤感的气氛。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塑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衬托

  衬托分正衬与反衬两种。

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

考试常考的是反衬,如用乐景反衬哀情,用动反衬静,用虚反衬实等。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

图画若为工。

(李纲《望江南》)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虚实结合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

  如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阕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阑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以小见大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

  如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借古讽今

  这在咏史、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

  如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任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面对赤壁之战怀古,实则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

诗中含一哲理:

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

  如王冕《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考点三 表现手法

考点四 结构技巧

结构技巧是指诗歌创作中行文结构的技巧,主要包括照应、铺垫、过渡、线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诗歌中常见的结构技巧有以下几种:

结构技巧

含意及作用

例句及分析

铺垫

  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

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如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伏笔照应

  作者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

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如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此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

“心在天山”与“当年”相应;“身老沧洲”与“关河梦”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卒章显志

  指作者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明自己的心志,亮出全诗的主旨,唱出了和权贵抗争的心声。

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可以使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如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最后一句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

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

是无限的乡愁,还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

重章叠句

(唱)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却报国无门的“哀愁”。

上下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微专题 鉴赏诗歌“虚实结合”的手法

一、定义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二、作用

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三、诗词中虚实结合常见的几种形式

1.借助想象虚拟意境

想象是虚写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却又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能扩大诗词的容量。

如刘禹锡的《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把黄河的汹涌澎湃写得更具体、生动、形象。

再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通过想象远在鄜州的妻子思念自己来增强思乡之情。

2.借助修辞化虚为实

诗词中当一些抽象的内容难以表达的时候,诗人常常不是空洞地抒情,而是借助修辞,特别是比喻手法化虚为实,使表达的情感易于捕捉。

有人评论:

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变成水;秦观的“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将“愁”变成随水而流去的物;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

“愁”是一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

然而在古代诗词中,诗人们却把这“愁”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让愁有了数量、有了重量、有了长度,让我们可感、可见、可闻。

3.借助梦境的描写化虚为实

当诗人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尽情抒发时,常转变角度,借助梦境来深化情感,使所抒之情更进一步。

如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无定河边骨”和“深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