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 9 劝 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6252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19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 9 劝 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1819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 9 劝 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1819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 9 劝 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1819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 9 劝 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1819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 9 劝 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1819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 9 劝 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1819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 9 劝 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1819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 9 劝 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1819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 9 劝 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1819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 9 劝 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1819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 9 劝 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1819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 9 劝 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1819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 9 劝 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1819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 9 劝 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1819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 9 劝 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1819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 9 劝 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1819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 9 劝 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1819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 9 劝 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1819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 9 劝 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19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 9 劝 学.docx

《1819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 9 劝 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19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 9 劝 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819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 9 劝 学.docx

1819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9劝学

9 劝 学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中绳(  )  

(2)

(  )  (3)槁暴(  )

(4)砺石(  )(5)参省(  )(6)跂(  )

(7)螯(  )(8)舟楫(  )(9)蛟龙(  )

(10)跬步(  )(11)骐骥(  )(12)驽马(  )

(13)锲而不舍(  )(14)镂空(  )(15)蛇鳝(  )

【答案】 

(1)zhòng 

(2)róu (3)gǎopù (4)lì (5)cānxǐng (6)qǐ (7)áo (8)jí (9)jiāo (10)kuǐ(11)qíjì (12)nú (13)qiè (14)lòu (15)shàn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

以为轮(     )

(2)虽有槁暴(     )

(3)君子生非异也(     )

【答案】 

(1)“

”通“煣”,使弯曲 

(2)“有”通“又”

(3)“生”通“性”,资质、禀赋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绝

(2)假

(3)而

(4)焉

【答案】 

(1)①动词,横渡 ②动词,停止 ③形容词,与人世隔绝的 ④副词,非常 

(2)①动词,借助,利用 ②动词,假装 ③动词,借 (3)①连词,表转折,却 ②连词,表递进,而且 ③连词,表并列 ④连词,表修饰 (4)①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②语气词 ③代词,哪里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木直中绳,

以为轮(     )

(2)其曲中规(     )

(3)故木受绳则直(     )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5)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8)积善成德(     )

(9)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10)用心一也(     )

【答案】 

(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形容词用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3)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 (4)名词作状语,每天 (5)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 (7)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8)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 (9)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10)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

广泛地学习。

今义:

学问广博精深。

(2)古义:

特指长江、黄河。

今义:

泛指一切河流。

(3)古义:

(鸟兽的)爪子和牙齿。

今义:

比喻坏人的党羽。

(4)古义:

地下的水。

今义:

借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5)古义:

寄居。

今义:

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冰,水为之,而于水寒”)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远的地方)。

(2)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蓼蓝的颜色显得(更)深;冰,是水(遇冷)凝结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寒冷。

(3)所以,不积累一步一步的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4)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常识·速览]

荀子(约前313—前238)。

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其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散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句,也善用比喻。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

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礼仪,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1.文学常识

诸子百家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

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2.文化常识

跬步: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驾:

古代称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探究——精研文本]

[整体·感知]

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挥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文脉·梳理]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学不可以已 ②注重积累

[文本·深读]

■自主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全文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说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课文开门见山地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接着围绕这一论点,分三个段落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文章第二段说明了学习的意义,指出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就是说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培养品德;第三段说明了学习的作用,说学习能够使一般人成为君子,并指出学习要“善假于物”;第四段说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指出学习应该注重积累,锲而不舍,专心致志。

2.本文设喻十分丰富,使这篇阐述学习的道理的议论文变得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请同学们认真总结本文设喻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喻体。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为轮”“骐骥”“驽马”“蚓”“蟹”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

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

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

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

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

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合作探究··········································································

3.请讨论:

学习本文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

本文中的哪些观点在今天看来有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本文中,荀子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指出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取得的。

君子所以能超过常人,并非先天素质差异所致,而是后天善于学习使然,这同孔子“上智下愚”的思想截然不同,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文中又指出学习要靠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

这些对我们都有借鉴意义。

本文也有不足,“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这是缺乏科学知识的说法;另外对学习的目的、意义、方法的论述,只强调了积累、锲而不舍、专一,而没有强调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4.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

”而荀子却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二人的说法孰对孰错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并不矛盾,其实并不相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

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方法。

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

他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

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

  

舍:

停止。

锲(qiè):

刻。

镂(lòu):

雕刻。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句。

上、下:

向上、

[迁移——学以致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鲜明的对比论证

定义:

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

它从正反两个方面去阐述道理,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

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他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

分类:

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称为横向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称为纵向比较。

本文对比手法鲜明,说理有力。

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

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道理何在?

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

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2.写法指导

使用对比论证“四注意”

(1)要有明确的目的。

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

(2)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

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

如果两种事物之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

(3)要有相同的对比量。

如果论述时从正面讲了两个方面,那么用来对照的部分一般也应该从反面讲两个方面。

这样不仅能使对比相应均衡,而且能使文章结构更为清楚。

(4)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

比是基础,议是升华。

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作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3.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在横线上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补写出一段文字。

中原三国鼎立,孙权有谋,曹操有才,刘备有德。

然而在青史竹帛中,最为人称道、流芳百世的还是刘备的“德”。

因为厚德,五虎大将甘于以死献命,蜀国百姓也甘于与之出生入死。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更需要撑起这片道德的天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然而,在今天的天空下,道德却出现了滑坡。

从汶川地震的“范跑跑”事件到“三鹿毒奶粉”事件,让原本光滑美丽的道德外衣已布满疤痕。

正因为鄙德,让他们失去了良知,重现国民劣根。

同在蓝天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

看来我们确实要撑起道德这片蓝天。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不断积累,贵有恒心

荀子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之明,学不思者则不明。

因此,他认为理想的“大儒”不只是博学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

荀子认为用心专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进学修德的有效方法。

学习是积累的过程,需要有恒心,有毅力。

所谓“善假于物”,即善于学会利用前人已经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的意思。

【应用角度】 “积累”“专心”“舍与不舍”“知与行”“学与思”“恒心与毅力”等。

2.精彩应用

毅力乃成功之本,是一种韧劲,一种积累。

荀子有云: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毅力的表现往往是一个人在挫折中所展示地一股惊人的力量,有了它,人们就不会向挫折和困难低头,更会坚强地去面对。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要自卑,要有信心,因为挫折是培养毅力的必要前提。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

“挫折是块磨刀石。

”再锋利的刀一直不用,也会变得钝。

这时,就需要“挫折”这块磨刀石使它重新锋利起来。

人的一生很精彩,有酸甜苦辣,没有悲欢离别的伤心,又怎能有重逢的喜悦呢?

[佳作·领悟]

导读: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由此看来,踮起脚尖虽然能让我们看得远,但终不如站在高处看得更远,“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子也正是由于站得“高”才看得远,那深邃的思想光芒才能够远照千秋万代。

而读书就是我们高瞻远瞩的凭借。

立于浮华之世,诵咏天籁之章

①“书”这个字,拆开看,有缄默,有挚言,有大家之作,有泣血之篇,有字里行间皆是泪,有满纸尽云荒唐言。

有字之书固然详略,无字之书固然熟稔,但唯有细细品读,任书中韵味流淌于心灵,使书中感悟化为心灵之书,方可立于浮华之世,诵咏天籁之章!

②书,亦有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XX。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便如这三重境界。

③有字之书自有其壮阔,自有其婉约,自有其豪情万丈、坦荡如砥展现于一字一言,但其局限之处也格外明显——仅拘于字面,囿于表状,相比后两者,自然也就显得些许狭隘了。

④提及川端康成,总能想到凌晨四点海棠花开未眠,提及梭罗,总能忆起瓦尔登湖畔垂钓的身影悠闲。

仓央嘉措白鹿踏雪,朱自清荷塘月色,苏子赤壁泛舟,项羽乌江江畔执剑悲歌。

此刻,若将这些文字下蕴含着的情感,那些安步当车的恬淡、怅望陌上的悲叹,那些随桂花开落的豁然,那些伴云卷云舒去留无意的怅惘,仅仅以有字之书的形式寄存于脑海,那对于这些经岁月无情流逝仍长存的瑰宝,何不是一种残忍?

⑤无字之书相较之下,则多了一份感慨,几许了然,几许看山不是山的透彻。

或许能够从字里行间猜测出书中表达的主题,让书中一切化为不以文字形式存在的,而以精神为介质存在的感悟。

然而,这样的无字之书,虽相比前者已然是质的升华,但与心灵之书相比,仍有缺憾。

⑥唯有心灵之书,才能让我们领略到沉郁顿挫的慨叹,领略到冷如秋霜、艳如桃李的不甘,才能让我们在凡世间的荣辱浮沉中,立于浮华之世。

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若非细细品读,又有何人能体会曹雪芹笔尖下的字字带血,又有何人能解其中滋味?

若非心灵之书,又有何人能怒其乘邪狂乱,哀其飘摇无力,感其重爱轻身,乐其怡然情馨?

显然,是用心灵去品味,是任书中意蕴涤荡心灵,任其间思绪随心灵每一次的律动浸润,进而获得灵魂、心灵上的升华。

⑧指尖摩挲着书页,心灵品味着意韵,有字之书莫于无韵,无字之书奠于有形,唯有心灵之书,方可立于浮华之世,诵咏天籁之章!

【悟亮点】

1.画龙点睛

(1)文章的题目有何特色?

提示:

对偶句式显得文字凝练,文言夹白显得意蕴丰厚,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观点鲜明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提示:

作者在第①段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使书中感悟化为心灵之书,方可立于浮华之世”。

3.对比论证

(3)文章③~⑥段是如何来论证三类书的?

得出怎样的结论?

提示:

作者抓住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各自的特点,经过分析比较,得出“心灵之书”能使人“获得灵魂、心灵上的升华”这一结论,条分缕析,层层递进。

4.诗意语言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

用词准确,古诗名句信手拈来,具有诗一般的语言,这些都体现出作者的语言功底深厚。

[训练——落实提升]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舟楫(jí)     蛇鳝(shàn)

骐骥(jì)参省乎己(xǐng)

B.须臾(yú)驽马(nú)

槁暴(bào)金石可镂(lòu)

C.埃土(āi)跬步(kuǐ)

靛青(diàn)锲而不舍(qì)

D.舆马(yú)蛟龙(jiāo)

跂而望(qǐ)其曲中规(zhōng)

A [B项,暴pù;C项,锲qiè;D项,中zhòng。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B.木直中绳,

以为轮

C.蚓无爪牙之利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 [B项,以为: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C项,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D项,寄托:

古义,寄身,安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种事物上)。

]

3.下列各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木直中绳,

以为轮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④吾尝跂而望矣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⑥君子生非异也

A.②④⑤B.②③⑤

C.①③⑤D.②③⑥

D [②“

”通“煣”;③“有”通“又”;⑥“生”通“性”。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导学号:

45412073】

A.木直中绳,

以为轮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C [A项,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B项,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D项,一,数词活用作形容词。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答案】 

(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