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6904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国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国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国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国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国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国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国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国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国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国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国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国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国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国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国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docx

《中国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docx

中国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

中国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

一个国家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

是它的品牌,而一个的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也表现在品牌上。

其实一个城市,一个地方是由故事组成的,纽约象征着财富,底特律是汽车城,硅谷象征高科技,巴黎是时尚之都。

区域品牌需要有一个定位,美国杜克大学的教授说过,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

  区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特点之一。

这是因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文化和消费习惯特色鲜明所致。

区域品牌是中国品牌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品牌的起点和基础。

区域品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助推区域经济跃升发展的重要力量。

  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区域品牌日益活跃。

其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出现了区域品牌集群,而且这些年来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

  “在全球化时代,只有永远的品牌,没有永远的工厂。

”中国杉杉控胫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郑永刚一针见血地指出。

  一个土壤肥沃的产业集群,会滋长一批优秀的、具备竞争力的品牌企业;而一组优秀的、具备领袖气质的的领袖型企业,又往往对集群地内气候的形成和良性发展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这样产业集群、品牌集群和领袖企业就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体。

  区域品牌集群是区域产业集群的进化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品牌集群的前身产业集群就因为地域资源优势自发的成长起来。

比如云烟产业集群、川酒产业集群、东北重工业集群等。

这些集群的出现多是以产业形态出现,背后有着深刻的地理背景和历史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沿海地区借助开放的思想和优惠的政策迅速崛起,形成一大批具有浓厚“小”区域的产业集群,随着市场竞争的洗礼,企业的品牌意识抬头,产业集群慢慢演化为品牌集群。

比如福建晋江以安踏、特步、361、柒牌、七匹狼、利郎为代表的运动鞋和男装品牌集群,广东佛山顺德以美的、格兰仕、志高为代表的家电品牌集群、浙江温州以红蜻蜓、奥康、康奈为代表的皮鞋品牌集群,山东青岛以海尔、海信、澳柯玛为代表的家电品牌集群。

而中西部地区也出现了“大”区域的品牌集群,比如重庆以长安、力帆、隆鑫为代表的汽车产业品牌集群,河南以三全、思念、双汇为代表的冷冻食品品牌集群,安徽以洽洽、真心为代表的炒货品牌集群。

  区域品牌集群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原因。

首先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区域分工越来越细,要赢得竞争必须在更小的领域内开展;其次是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大力引导,政府通过统一规划有效地整合了区域资源优势,比如青岛市通过政府扶持,使海尔等一大批品牌远远缩短了成为世界品牌的时间;再次是区域品牌集群内部的产业链无缝对接和平衡;最后是在市场竞争中,品牌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单个企业打造品牌的热情空前高涨,产业集群转而进化为品牌集群。

  纵观品牌集群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区域集群正呈现出四大特点:

一是井喷式的爆发,品牌集群的数量越来越多;二是区域的地理概念越来越小,由省、市缩小至县级市的行政区域;三是发达地区的品牌集群地域更小而密度更高;四是品牌集群的竞争力逐步增强,从以前的粗放型品牌创建转变为现在科学系统的品牌塑造。

比如在“晋江现象”出现后,曾被担心会昙花一现。

但随着晋江品牌不断深耕细作,品牌内涵和差异化也逐渐发展出来,实现了跨越的跳跃,有专家甚至戏称晋江品牌集群已经率先进至“品牌集群2.0时代”,为全国的品牌集群开了一个好头。

  目前,区域品牌集群要快速发展需要政府的参与和扶持。

为此,在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上,政府要着手“五力”建设:

注重营造舆论环境,增强区域品牌的影响力;注重改善创业环境,增强区域品牌的成长力;注重完善市场环境,增强区域品牌的竞争力;注重优化服务环境,增强区域品牌的保障力注重创造文化环境,增强区域品牌的创新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陈小洪认为,“集群品牌的管理者,如政府、协会或者龙头企业要对市场进行细化研究,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提高市场开拓、品牌推广的成功率。

  在提升集群品牌的过程中,企业更要尊重品牌、保护知识产权,关注企业社会责任。

另外品牌集群的发展一定要有长期规划,同时还要创新为先,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从獐子岛渔业看高端农业品牌建设

 提起海参品牌,我想獐子岛海参不能不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如今,獐子岛海参已经走出国门了,畅销五大洲,是深受全球消费者喜欢和信赖的海参品牌。

作为高端农业品牌来讲,从任何角度上说,獐子岛海参都是非常成功的。

       放眼国内农业品牌,基本上呈现一个金字塔的形状,大部分的品牌都寂寂无闻,沉在金字塔的底端,而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大品牌或者知名品牌,却屈指可数。

然而,众所周知,真正赚钱的才是那些处在金字塔顶端的那些农业品牌。

只有这些大品牌,品牌溢价能力才会高,品牌附加值才会高。

       无论从主客观条件上说,打造高端品牌是我们很多对农业怀有梦想的人的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但是,到底该怎么打造高端品牌,大家或许还在彷徨和摸索过程之中。

       今天就有这样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它在打造农业高端品牌方面践行出来了一条康庄大道。

它就是大连獐子岛渔业。

那么,在打造高端农业品牌方面,獐子岛渔业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呢?

      打造品牌,质量先行

       任何品牌,最重要的因素是必须要有过硬的产品质量。

抛开产品质量,一切都是空谈。

要想打造品牌,尤其是大众知名品牌,必须要过产品这道关,没有任何的捷径可走。

獐子岛之所以能够成为知名的海参品牌,最重要的也是因为它对质量的苛刻要求。

在中国,很多企业对出口产品很重视,对国内市场的产品往往麻痹大意,但是,獐子岛对待每批产品都像对待出口产品一样,他们把每个客户都当作是国际客户。

       具体在实践上,在养殖环节,獐子岛渔业致力于为海参、鲍鱼、虾夷扇贝等海洋珍品创造一个天然、绿色、无污染的生长环境,这也是从源头上很好的保证了食品的安全和卫生。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他们无所不用其极。

每天出海作业的船和海上监控的船必须同时清理海上垃圾,企业对此进行有偿回收;獐子岛的作业船要全部换成玻璃钢的,企业正在陆续更换高能耗的木船和金属船;在獐子岛的海面上,常年有科研船监测海上生态环境;中科院的北黄海海上监测系统也设在獐子岛,用科技的力量监控和保护生态环境;他们请世界著名的第三方检验机构SGS帮他们做了虾夷扇贝的碳标签认证,计算一只扇贝的一生中,吸收和排放多少碳……

       在加工环节,獐子岛渔业严格遵守相关质量标准,对出厂的每一批产品都进行了严格的检验,达不到他们检验要求的产品决不能出厂。

       在质量认证上,獐子岛渔业一直高度重视产品质量体系建设,在2000年就引进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育苗、养殖、加工、净化、配送、销售全程建立了质量管控和可追溯体系,确保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安全,通过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以及海产品行业为数不多的野生“有机产品认证”。

       不仅如此,獐子岛渔业还通过了一系列苛刻的国际标准体系的认证,比如MSC认证、FDA认证、SGC认证,等等。

        塑造品牌,内外兼修

       要想打造一个高端的农业品牌,不仅仅要注重产品质量,而且要不断丰富产品的品牌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高端消费人群来说,更看重的是产品的品牌内涵,品牌所代表的价值观是否和自己的价值观一致,等等。

在这方面,獐子岛渔业是如何做的呢?

       故事营销先行。

一个动人感人的品牌故事,可以丰富品牌的内涵,打动很多潜在和目标消费者。

獐子岛渔业就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獐子岛的故事从两位名人说起。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总理为其准备了丰盛的晚宴。

周总理点名要用北纬39度的獐子岛鲍鱼招待口味挑剔的美国总统。

如同周总理当年在万国会上打破了茅台酒从此茅台香闻世界,獐子岛的鲍鱼也因此成为尼克松的菜谱而名闻世界。

       在那个红色的年代,獐子岛这个在中国地图上很难圈定位置的深海小岛,全国闻名。

       这个岛上天然的条件,也造就了老一辈的獐子岛人“敢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他们敢在海上拼命,每每收获丰厚。

1971年,獐子岛在全国水产工作会上被誉为“海上大寨”。

人民日报发表了《海上大寨——獐子岛》的长篇通讯,在全国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浪潮中,渔业掀起了学习獐子岛的热潮。

       獐子岛渔业还把诚信、责任等概念不断注入獐子岛的品牌。

通过不断宣传自己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从而在消费者面前树立起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形象,让消费者对獐子岛海参产生好感。

       “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在食品质量上追求极致只是一个品牌入门级的要求。

我想,品牌不仅仅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的产品,还要给消费者一种尊贵的消费体验。

”獐子岛渔业董事长吴厚刚认为。

       拒绝圈养,雕琢经典

       高端品牌在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的诱惑,那么,在面对诱惑面前,保持专注是关键。

       资本逐利的本质,决定了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资本的影踪,海产品拥有300亿元的产业规模,让投资者趋之若鹜。

现实情况是,在中国沿海可以开发的海岸带几乎已经被瓜分完毕。

传统的渔业企业大规模圈海圈地,开发海参养殖,一些追求快钱的投资和投机者也开始蜂拥进入这一市场。

有人说,这是一个比房地产来钱更快的产业。

近几年,在房地产调控政策背景下,很多投资人到全国各地可以圈海的地方去购买或租用虾池或围堰,靠圈养海参暴富。

       与此同时,近几年,海参价格一路走高,海参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各种不够专业的海参品种扰乱了消费者的视线,给消费者的选择带来困惑,而且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的安全利益得不到保障。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獐子岛渔业却亮出了另外一张牌:

永远不做圈养海参。

       吴厚刚解释说,守住原产地,坚持对野生种群的养护不是为了放弃利益,而是为了更长远的利益。

随着圈养海参规模的扩大,有人已经开始担心海参在走虾的老路:

由于陆源的污染、环境的不可控,用药的不可控,苗种的过滥繁殖,虾池病害爆发,造成养殖虾的大规模死亡,后果不堪设想。

如此说来,獐子岛在用这种拒绝和坚守来避免可能到来的风险。

       吴厚刚一直怀有善良的愿望:

市场终将回归理性,这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每一个负责任的领导品牌都曾面对过这个问题,他们的产品无数次被模仿,被假冒,但是,有谁超越了领军者?

       就像劳斯莱斯永远保持高贵的血统一样,獐子岛也一直坚守着自己高贵的海参品质。

        两次模式变革,从资源驱动发展到市场驱动

       每一次伟大商业模式的变革成功都得益于强大的系统变革,在獐子岛发展历程中,进行了两次比较大的商业模式上的改革,而这两次改革都取得了成功,就源于獐子岛不但进行了商业模式的变革,还随之进行了公司经营管理系统的变革。

       第一次是在2005—2008年期间,獐子岛从一个单纯的以种养殖和水产品贸易为主的渔业公司,逐渐演变为重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产品深加工、注重品牌塑造和渠道开拓的一间大型的海洋食品企业。

在这个时期,獐子岛集团已经逐步建立了从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

       在育苗环节,这里是中国最大的海洋牧场,育有虾夷扇贝和鲍鱼良种库、海参和海胆原种库。

良种是人工培育的苗种在海洋牧场生长,而原种是天然的苗种。

獐子岛海洋牧场对海参、海胆原种进行养护,保证野生原种的可持续性。

       在创制良种方面,獐子岛投入大量资金和科研力量,取得了一些成果。

獐子岛集团与中国海洋大学包振民教授联合研发的国家新品种“海大金贝”在成功完成中试试验后,在獐子岛海洋牧场开始了产业化。

由獐子岛科研人员独立完成、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獐子岛红”和“獐子岛紫”等一批虾夷扇贝新品种分别进入产业化和中试阶段。

       在养殖环节,獐子岛采用底播养殖法技术。

上世纪80年代,獐子岛开始规模化推广底播养殖技术。

随着这一技术在獐子岛的实践,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獐子岛开始启动了海洋牧场建设,按照海洋牧场建设的科学要求,在海底投放人工鱼礁,进行海底绿化,发展生态化、可持续的海洋养殖产业。

这是中国海洋牧场的起源。

       獐子岛还采用了更具可持续性的海洋珍品养殖方式——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法(IMTA)。

该方式利用一种生物的废料来养殖另外一种生物。

       在加工环节,獐子岛渔业严格遵守相关质量标准,对出厂的每一批产品都进行了严格的检验,达不到他们检验要求的产品决不能出厂。

同时建立了食品的可追溯体系。

       在贸易环节,国内外贸易蓬勃发展,成立了多家海外子公司。

2008年年初,獐子岛美国公司成立;5月,獐子岛中国香港公司成立,同年底,獐子岛加拿大公司成立;2009年,中国香港公司成立;同年,獐子岛欧洲公司成立,2010年,獐子岛中国台湾公司成立。

在獐子岛的营业收入中,来自海外市场的收入占到40%的比重。

       在塑造品牌方面,注重北纬39度原产地标志的保护。

原产地是国际市场上的概念,是出口商应进口商要求所做的标注,其核心意义与国家地理标志有相似性。

獐子岛很早就申请了原产地品种保护。

在原产地概念上,他们推崇茅台酒、法国波尔多葡萄酒的做法。

产地范围越小,越能保证纯种纯正。

獐子岛集团希望把獐子岛海参做成波尔多的葡萄酒一样纯正。

       在渠道和终端开拓方面,獐子岛考虑到鲜活产品的分散养殖、分散运输和小批量采购的问题,特意在大连设立金贝广场,将公司产品统一运到金贝广场后,将不同规格的产品分别储存和定价,并以开发大经销商为主导,开发了100多家一级经销商和二级经销商。

       经过第一次商业模式的改革,獐子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销售业绩上面更能直观的反映出来。

2005年全年的销售额为5.2亿元,但是2007年已经达到了6.4亿元。

       然而,獐子岛这种以资源驱动市场的发展模式,随之而来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比较集中的比如品牌的影响力更多在行业内、对终端消费者掌控力弱、市场缺乏精耕细作、以及渠道网点布局、拓展和网点提升上缺乏掌控力,等等。

       于是在2008年,獐子岛进行了第二次的商业模式方面的转型,从以资源驱动转变为市场驱动。

       取消南北销售事业部,在大经销商系统之外,在北京成立全国营销中心,下设10大销区。

并以营销中心为核心,建立直面消费者的300多家专卖店系统。

獐子岛海参专卖店遍及中国除拉萨外的所有省会城市和一些重要的二级开放城市。

獐子岛是全国海参市场上第一个把网点布置跨过长江的品牌。

       这样,獐子岛就实现了变单一粗放的渠道模式,为专卖、商超、餐饮、团购四大主力渠道,并分渠道细分运作,初步形成了“营销中心+旗舰店+专卖店+专柜+加盟商”的销售格局。

在渠道变革的同时,獐子岛还进行了产品品类的变革和扩充,变单一的海洋活品贸易,为海参、鲍鱼、扇贝、海胆、海螺五大核心品类聚焦发展战略。

       此外獐子岛还积极开拓酒店餐饮渠道,比如和长沙新长福餐饮、福建荣誉酒店集团等的合作,共同打造区域的餐饮新时尚,实现强强联合、共赢发展。

并已经发展几十家酒店作为合作伙伴,直接向零售商配送鲜活产品。

       经过此次转型,獐子岛的销售业绩迅速上升,2008、2009、2010年的销售额分别为10亿元、15亿元、22.6亿元。

       小结

       总之,打造一个农业高端品牌,最重要的是要有稳定高质量的产品,这是关键,尤其是食品安全。

农业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发展农业必须要和自然生态环境搞好关系。

然而,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来就不是孪生兄弟。

很多农业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环境效益的重视,甚至是掠夺环境效益,破坏生态平衡。

虽然短期内攫取了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它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使企业的发展不可持续。

       獐子岛海参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经济利益和环境效益是完全可以兼得的。

在尊重海、了解海的前提下,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能够从獐子岛这座“天然粮仓”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

       同时,只要在维持大自然生态平衡、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有效保证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才能征服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

       高端的农业品牌,在成长的道路上或许会有很多诱惑,或许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利益最大化,但是为了追求长远的利益,必须经得起诱惑,正所谓有所失必有所得。

保持高端品牌的纯正血统和高贵身份,并持续进行商业模式和经营模式的变革,才能走得更远,更稳,也走得更久。

杭州地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研究缘起与研究方法

       2009年12月,由农业部信息中心主办、中国品牌农业网和浙江大学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首届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胜利举办。

在全国范围内,论坛激起了各政府部门、中央主流媒体及各级媒体、农产品经营加工企业和管理协会等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方法、经验、模式、品牌价值评估等领域亦成为营销和品牌研究等学界人士的热点。

       2011年1月,“第二届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论坛”将在浙江杭州开幕。

在筹备这两届论坛的过程中,借助浙江大学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和《农民日报》这两个重要平台,笔者有幸接触到了来自全国的1000多个农产品品牌。

在对这些品牌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甄别、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地处东南、民营经济发达的杭州地区(8区5县/市)的农产品品牌众多,而且具有鲜明的典型特征,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经验和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不足和困惑。

鉴于此,我们认为,单独将杭州地区的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考察,不仅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区经济和区域农业,而且具有超越地域范围的全国意义。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使用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小组焦点访谈以及田野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使用文献研究对第一手资料进行甄别和佐证。

在对收集来的资料的研究上,我们采用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以定量分析的方法。

现状扫描

       现状一:

品牌理念至上

       作为品牌大省浙江的省会城市,杭州的农产品品牌建设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据统计(邱仙萍,2010),截至2009年底,农产品注册商标达19585件,约占全市有效注册商标的34%,其中,农产品国际注册商标累计达265件,农产品驰(著)名商标达126件,占全市驰(著)名商标的11.4%。

截至2009年底,杭州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10件,其中2009年新增4件,另有三件进入商标局审查阶段。

整体来看,杭州市农产品商标申请量和成功注册量在近五年来有大幅度提高。

商标注册虽然只是品牌建设的初始阶段,也仅仅是品牌建设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但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大批农产品驰(著)名商标的出现,说明部分农产品品牌建设已经相对成熟和完善,甚至有了在国际市场上实施品牌保护的意识。

       现状二:

“一村一品”战略

       “一村一品”发轫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日本,指的是一个村子的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设家乡,发展农村经济的活动。

“一村一品”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实际情况可能是“一村几品”或“几村一品”,也就是说,这里的“村”既可以是实际意义上的村庄,也可以是包含若干个实际村庄的更广阔的区域。

       杭州虽是都市,但其区域内下辖的各区亦不乏以种(养)植农产品为主业的农村,如西湖区龙井村,更不必说杭州下辖的各县/市了。

从搜集来的资料可以看出,杭州地区农产品品牌虽然很繁多,但能够代表各区域特色的知名品牌还是相对明确的。

杭州主城区的代表是西湖龙井、西湖藕粉(三家村),其他各自的代表分别是萧山区的萧山萝卜干、余杭区的径山茶、建德的建德草莓、桐庐的蜂之语、淳安的“淳”牌有机鱼和千岛玉叶、富阳的富阳冬笋、临安的临安山核桃、天目笋干、天目青顶。

这种“一村一品”的战略以及在区域公用品牌之下的各种农产品企业品牌在推广产品的同时,也将区域形象推广出去。

西湖龙井作为杭州市的一张金名片,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了这个城市的灵魂。

       现状三:

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协调发展

      根据胡晓云(2007)博士的定义,区域公用品牌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商品或服务,联合提高区域内外消费者的评价,使区域形象和区域共同发展的品牌。

而企业品牌则是以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法人而运作品牌。

两者之间的最大差别体现在前者的公用性与后者的排他性。

在某一区域内生产的商品与服务,凡达到了区域公用品牌注册管理方的资质和标准要求,即可使用该品牌。

而企业品牌则体现在竞争性与排他性,即便符合甚至超过了该企业品牌的标准要求和资质,要想得到使用该品牌的允许,也必须付出资本成本或其他物质成本。

       杭州地区农产品品牌建设体现出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协调发展的特点。

区域公用品牌给予企业品牌以母品牌般的保护,企业品牌给予区域公用品牌以多样性和丰富性。

以西湖龙井为例,其品牌之下,就有“贡”牌、“御”牌、“西湖”牌、“狮”牌等著名企业品牌。

这些企业品牌从不同档次、不同价格、不同品质和不同的消费群体等各方面让西湖龙井这一区域公用品牌呈现出多姿多彩。

       相反的品牌建设路径,也值得我们探讨。

随着“蜂之语”、“万事吉”、“君蜂”等一系列企业品牌的成功,打造桐庐蜂业区域公用品牌的战略规划渐渐提上日程。

       现状四:

品牌效益日益凸显

       杭州以“生活品质之城,东方休闲之都”定位,主打旅游业,但杭州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效益已经渗透到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尽管与旅游业的结合最为凸显。

来杭州旅游,不去西湖是一大遗憾;去了西湖,不品尝一下西湖龙井,更是一大遗憾。

这大概就是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区域形象推广交相辉映、相互促进的生动写照。

       2010年5月,《中国茶叶》杂志发布2010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

在全国的前八十强中,杭州地区有四个品牌入选,其中西湖龙井更是以44.17亿元的品牌价值高居榜首,径山茶和千岛玉叶分别以9.62亿元和9.13亿元位列19和23位。

品牌价值的大小是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它反映了消费者对品牌产品的心理评价(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和购买意愿,也反映了品牌未来持续获取收益的能力。

因此,与同类非品牌化农产品相比,品牌农产品能够获取溢价,赚取更多经济利益。

“淳”牌有机鱼头可以获取50%到150%不等的溢价。

“径山茶”的溢价则在30%左右。

      农产品品牌建设对于产品产地的经济还具有辐射和联动作用,能够带动农民创收致富,甚至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

萝卜干虽然不起眼,但萧山萝卜干却为萧山的GDP贡献了4.2%。

与临安山核桃相关的第一、二、三产业加起来可以为当地贡献40%的GDP。

2008年,临安山核桃从业人口约占范围内农业总人口的60%。

由此可见,杭州农产品品牌建设与产地的经济繁荣密切相关。

       现状五:

市场与政府的力量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事关万千民生。

历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

与工业产品或服务业产品不同,分散的家庭式的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生产者个体薄弱的品牌建设意识尤其需要政府的作为。

但各级政府的组织、调控、监管、扶持等各项功能都必须在市场经济规律下发挥作用。

从这个层面讲,杭州的农产品品建设既得益于省会城市杭州繁华的经济条件,由得益于省级和市级农业部门坐落于该城的便利的地理条件。

       2008年7月,省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