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6927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docx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docx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

第一章远古

(一)名词说明

1.陶埙:

用陶土制作的圆形或橄榄形的演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按音孔。

出土地址: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山西太原义井村遗址……

2.骨笛:

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时期遗址(“贾湖骨笛”):

猛兽骨制成,共出土25支。

(二)问答题

考古发觉我国远古时期有哪些乐器?

它们在音乐史上有什么价值?

①乐器有:

陶埙、骨哨、骨笛、陶钟、陶鼓、陶角;

②价值:

贾湖骨笛的发觉证明了9000年前中国音乐文明的起源;

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发觉最先的乐器,标志着中国乐器史的开端;

贾湖骨笛1200的历史反映了这一时期古代先民的音乐文化。

第二章夏、商、西周

(一)名词说明

1.雅乐:

春秋时期的孔子,他所说的雅乐,是指西周以来礼乐制度中的音乐。

2.礼乐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其音乐活动要紧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①品级化的音乐制度

②繁复的音乐礼节

3.六代乐舞:

被儒家封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皇帝之乐《云门》以祀天神

尧之乐《大咸》以祭地示

舜之乐《九韶》以祀四望

禹之乐《大夏》以祭山川

商之乐《大濩》以享先妣

周之乐《大武》以享先祖

4.大司乐:

西周时成立的宫庭音乐机构,其机构负责人“大司乐”的职能——

①掌管宫庭音乐活动——即宫庭音乐机构

②掌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培育王、贵族子弟的音乐学习

“世子”、“国子”——相当于音乐学校

5.八音:

是以乐器的制作材料来划分的,其中包括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6.十二律:

在西周时产生,其中包括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那么、南吕、无射、应钟。

(二)问答题

1.周朝礼乐制度有哪些特点?

①品级化的音乐制度:

不同品级的贵族享受音乐有相应的规定

舞队“佾”——方阵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医生四,士二。

”——《左传·隐公五年》

乐队利用:

“县”——通“悬”

“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医生判县,士特县。

——《周礼·春宫宗伯》

②繁复的音乐礼节

对内容、乐舞、宫调、乐器都有规定

2.简述商、周时期的音乐教育。

产生了音乐机构:

大司乐

负责人:

大司乐

职能:

①掌管宫庭音乐活动——即宫庭音乐机构;②掌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培育王、贵族子弟的音乐学习。

“世子”、“国子”——相当于音乐学校

第三章春秋战国的音乐

(一)名词说明

1.《诗经》音乐:

我国第一部歌词总集、音乐总集、全数入乐演唱

2.《楚辞》音乐:

“楚辞”:

战国时期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歌曲文体,后成为一种诗的文字形式。

《楚辞》: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依据民间歌调填辞的诗作。

代表作:

《九歌》、《天问》、《招魂》

3.《成相篇》:

作者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是今存最先的说唱作品的底本。

4.双音钟:

每件钟的正鼓部(及隧部)和侧鼓部(即鼓部)能别离奏出相距大三度或小三度两个音。

5.三分损益法:

“凡起五音者,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忆事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三分而去乘,适足以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而去乘,以是生角。

(二)问答题

1.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的音乐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1)音乐特点:

①形制:

共65件,含一件鎛钟,分3层悬挂,钮钟和甬钟;②音域:

5个八度;③律制:

复合律制,三分损益律和纯律结合,十二律齐全,可旋宫转调;④双音钟:

正鼓部、右鼓部呈三度;⑤学术价值:

钟上刻有2800多个音律学铭文

(2)历史价值:

①它是目前发觉的先秦时期的最大一套编钟,数量多,编制复杂;②它证明了我国2000连年前双音钟的显现;③钟上的大量音律学铭文是历史文献所没有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2.曾侯乙编钟的乐学理论有哪些特点?

其乐学理论是“之调式”体系。

即以“某律为宫之某音”的称呼法,与《周礼·春宫》所载“为调式”称呼不同。

3.简述孔子的音乐观?

(1)音乐技艺:

善唱歌,会击磬,学琴于师襄

(2)音乐评论:

“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与教育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3)音乐主张:

①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礼、乐治国——孔辅音乐思想的核心与灵魂

②“安上治民,莫擅长礼;移风易俗,莫擅长乐。

③尽善尽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美矣,未尽善矣。

④提倡雅乐、古乐,反对郑声、新乐,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4.简述《乐记》的要紧音乐思想内容?

(1)核心内容:

系统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

(2)要紧观点:

①音乐的本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也是声音的艺术

代表论述: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②音乐与政治:

紧密联系,音乐反映政治状况、社会风气

代表论述:

“审政以知乐”

③音乐的社会功能:

端正社会风气,是社会和谐,礼乐是治理国家的方式之一

代表论述:

“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那么王道备矣。

第四章秦、汉音乐

(一)名词说明

1.汉乐府:

乐府始建于秦朝,汉武帝扩建,兴盛于汉代

职能:

普遍搜集民间歌谣、民间音乐舞蹈,加工配乐,编曲填词,研究音乐理论,演唱、演奏,例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

作用:

促使民间音乐蓬勃进展,主管是是为适应统治阶级在宫庭的享乐需要,客观上保留、爱惜了民间音乐。

2.《广陵散》:

(1)时刻:

东汉末年产生

(2)内容:

“聂政刺韩王”的悲壮故事,戈矛杀伐之气

(3)规模:

45段

(4)流传:

魏晋,嵇康“从此《广陵散》绝矣”

刊印于明代《神奇秘谱》——我国最先的古琴谱

3.琵琶:

圆形音箱琵琶——阮咸(阮),由“鼗鼓”进展而来,圆盘、直柄四弦

梨形音箱琵琶——琵琶

4.箜篌:

卧箜篌——类似琴瑟,又如琵琶一样用拨来演奏的乐器

竖箜篌——西域传入中原的乐器。

原出于古代西亚的亚述地域,后往东流传是中国的竖箜篌,往西流传确实是希腊的竖琴。

5.京房六十律:

京房:

西汉律学家,第三个从理论上发觉“仲吕不能生黄钟”的人;发觉了以管定律的缺点,提出以弦代管定律的主张。

六十律:

用三分损益法产生十二律后,继续往下生至六十个律。

(二)问答题

相和歌与相和大曲的艺术特点。

(1)相和歌: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流行于北方)

相和歌的高级形式:

相和大曲——大型歌舞套曲

结构:

艳—曲—趋(或乱)三段结构

(引子—主体—尾声)

(器乐—歌唱—舞蹈)

(散板—中板—快板)

(2)相和大曲:

平调、清调、瑟调

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音乐

(一)名词说明

《碣石调·幽兰》:

现存最先的,唯一的琴曲文字谱,今5000字

文字谱:

记录琴曲的专用乐谱,记录左手按弦位置,有收入和弹奏,“指位谱”体系。

南朝丘明传谱,清末学家杨守敬在日本发觉,外交家黎庶昌收入《古逸丛书》

“碣石调”——曲调形式

“幽兰”——乐曲的内容

音调来自汉代民歌《陇西行》,又名《步出夏门行》。

(二)问答题

1.简述清商乐的来源及其艺术特点。

(1)来源:

魏晋时期,相和歌迁到南方与江南民间音乐一路统称为清商乐。

(2)组成:

①吴歌:

即吴声歌曲,长江下游,以首都建邺(今南京)为中心地带的民间音乐;

②西曲:

即“荆楚西声”,汉江流域(如江陵、襄阳)的民歌。

(3)演唱形式:

徒歌——“被诸管弦”(“被”通“披”,覆盖)

(4)音乐结构:

除主体部份外,前有“和声”(引子)、后有“送声”(尾声)

2.简述嵇康《声无哀乐论》的要紧思想内容。

(1)核心思想:

“声无哀乐”,“心之与声,明为二物”,音乐是客观存在的,情感是主管存在,二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2)音乐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在于它自身的自然的和谐;

(3)音乐与人的情感无关,只有善恶的不同;

(4)音乐引发的哀乐是因为听着哀乐在心。

第六章隋、唐、五代的音乐

(一)名词说明

1.曲子:

唐朝城市里流行一种歌调,音乐来源于民间传统音乐和外来音乐两方面,将齐言诗(五言、七言诗)填曲演唱。

2.《阳关三叠》:

原作是王维(701-761)的诗《送元二使安西》,入乐演唱后盛传于唐朝。

3.变文:

唐朝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源于说唱古代印度的佛教故事。

是僧人进行俗讲时的讲唱本子。

4.《胡笳十八拍》:

南宋以后显现,歌词为蔡琰(文姬)的《悲忿诗》,讲述一生的悲苦遭遇,音乐风格为汉蒙音乐的融合

5.《离骚》:

晚唐琴家陈康士所作的琴曲。

内容:

以屈原的诗《离骚》为词,后进展为独奏曲。

表达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追求。

6.多部伎:

设十部之伎于庭,以备华夷。

(1)隋代宫庭燕乐(俗乐):

由俭仆到奢侈

①隋文帝时期:

七部乐:

国伎,清商乐,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

②隋炀帝时期:

乐户

九部乐:

清乐(原清商乐)、西凉(元国伎)、龟兹、天竺、康国(新增)、疏勒(新增)、安国、高丽、礼毕(原文康伎)

(2)唐朝宫庭燕乐的九、十部乐:

①九部乐:

燕乐(新增)、清乐、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

②十部乐:

燕乐、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高昌(新增)

7.坐部伎:

3—12人,在宫庭的室内厅堂上演出,堂上乐音乐细腻优美,小型歌舞。

有六部乐舞。

8.立部伎:

64—

180人,在广场庭院中演出,堂下乐音乐喧闹喧腾,要紧用鼓笛、龟兹乐器,大型歌舞。

有8部乐舞。

9.唐大曲:

是一种融器乐、声乐、舞蹈于一体的大型文体的乐曲。

分清乐大曲、法曲大曲、胡乐大曲3种类型。

大曲的结构:

散序——中序——破三段体

器乐——歌唱——舞蹈

序歌、序舞—缓歌、缓舞—急歌、急舞

10.《霓裳羽衣舞》:

唐朝法曲大曲的精华之作,唐玄宗作曲,原作已失传,宋朝姜夔在故纸堆中发觉商调《霓裳曲》十八阙,并对其中一段填词,名为《霓裳中序第一》。

11.奚琴:

中国向内引进的奚族乐器。

拉弦乐器,竹片在两弦之间来回拉擦发音,现今二胡类乐器的前身。

12.敦煌乐谱:

五代时期,四弦四相的琵琶指位谱。

发觉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道士王圆篆,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

13.减字谱:

隋唐时期显现,简化文字谱的古琴记谱法

(二)问答题

1.简述隋唐宫庭燕乐中的外来音乐。

隋唐时期,随着国势强盛,君臣同庆和与外邦民族的频繁交往促使燕乐音乐活动进展起来。

(1)隋代宫庭燕乐(俗乐):

由俭仆到奢侈

①隋文帝时期:

七部乐:

国伎,清商乐,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

②隋炀帝时期:

乐户

九部乐:

清乐(原清商乐)、西凉(元国伎)、龟兹、天竺、康国(新增)、疏勒(新增)、安国、高丽、礼毕(原文康伎)

(2)唐朝宫庭燕乐的九、十部乐:

九部乐:

燕乐(新增)、清乐、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

②十部乐:

燕乐、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高昌(新增)

这些外来“乐部”中,西凉乐和龟兹乐的阻碍是较大的。

2.简述唐大曲的音乐特点。

(1)是一种融器乐、声乐、舞蹈于一体的大型文体的乐曲。

分清乐大曲、法曲大曲、胡乐大曲3种类型。

(2)大曲的结构:

散序——中序——破三段体

器乐——歌唱——舞蹈

序歌、序舞—缓歌、缓舞—急歌、急舞

 

第七章宋、元音乐

(一)名词说明

1.词调音乐:

(1)词调音乐:

隋唐时期的曲子进展到宋朝,成为词调音乐。

①创作方式:

依声填词

②变体:

剪字、偷声、摊破、犯

③文体:

令、引、近、慢

(2)代表人物:

①姜夔,号白石道人,又称姜白石,南宋的词人、音乐家,“婉约派”代表人物。

②《白石道人歌曲》:

共17首词曲,其中14首自度曲、2首古曲、1首范成大写曲。

用俗字谱记谱。

③代表作:

《扬州慢》、《鬲溪梅令》、《杏花天影》

2.诸宫调:

诸宫调——说唱音乐的代表

(1)概念:

充分运用宫调转变的长篇说唱形式,是一种以唱为主的大型说唱。

由多套曲牌组成。

每套曲牌同一宫调,各套宫调那么不同,因此叫诸宫调。

(2)制造者:

北宋、汴京、瓦子勾栏艺人孔三传

(3)音乐来源:

唐宋大曲,曲子、北方民间歌曲

(4)伴奏乐器:

鼓、拍板、笛、锣、琵琶

(5)保留曲目: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3.董西厢:

董解元,金章宗时人。

解元,为金元时期文人通称。

《西厢记诸宫调》是依照唐朝诗人元稹写的传奇《会真记》改编的。

4.正杂剧:

宋杂剧初期,艳段、正杂剧、散段三段各自独立。

正杂剧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杂剧的主体。

5.郭沔:

字楚望,曾入南宋大将张岩家为琴师。

代表作《潇湘水云》。

6.《潇湘水云》:

琴乐,作者是南宋郭沔。

内容:

用山水烟波浩渺,云水苍苍,来表达作者对民族危亡的忧思之情和元兵入侵的愤慨。

7.《海青拿天鹅》:

元朝琵琶曲。

海青:

一种雕,用来捕捉天鹅

内容:

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狩猎生活。

8.蔡元定十八律:

作于南宋时期。

十八律:

通三分损益法计算出十二律后,继续推算出六律。

(二)问答题

1.简述宋元时期说唱音乐的特点?

(1)鼓子词

(2)诸宫调——说唱音乐的代表

①概念:

充分运用宫调转变的长篇说唱形式,是一种以唱为主的大型说唱。

由多套曲牌组成。

每套曲牌同一宫调,各套宫调那么不同,因此叫诸宫调

②制造者:

北宋、汴京、瓦子勾栏艺人孔三传

③音乐来源:

唐宋大曲,曲子、北方民间歌曲

④伴奏乐器:

鼓、拍板、笛、锣、琵琶

⑤保留曲目: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3)陶真、崖词

(4)货郎儿

2.简述姜白石的音乐创作?

姜夔,号白石道人,又称姜白石,南宋的词人、音乐家,“婉约派”代表人物。

《白石道人歌曲》:

共17首词曲,其中14首自度曲、2首古曲、1首范成大写曲。

用俗字谱记谱。

代表作:

《扬州慢》、《鬲溪梅令》、《杏花天影》

3.简述元杂剧的音乐特点?

元杂剧的音乐特点:

(1)元杂剧的结构:

四折——楔子

(2)演出组成:

曲(歌唱)、宾白(说白)、科(动作)三分部,一个角色主唱

(3)唱曲来源:

唐宋大曲、鼓子词、唱赚、诸宫调、民间歌曲,称为“北曲”。

(4)音乐特点:

一折一宫一“套数”,曲牌联缀

固定格式:

[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

(5)音乐风格:

七声音阶,节拍较快,风格刚健豪放,以遒劲为主

(6)伴奏乐器:

琵琶、鼓、笛、拍板、锣

4.简述元朝南戏的音乐特点?

南戏的音乐特点:

①南戏的结构:

短小灵活、一本有十几至几十出

②演出组成:

任何角色都可唱,独唱、对唱、合唱多种形式

③唱曲来源:

南方民间歌舞大戏、大曲、词调、唱赚、诸宫调,成为“南曲”

④音乐特点:

多个宫调,曲牌联盟

⑤音乐风格:

五声音阶,节拍缓慢,风格委婉细腻

第八章明、清音乐

(一)名词说明

1.四高声腔:

(1)海盐腔:

浙江海盐,产生于元朝

(2)余姚腔:

浙江余姚,产生于元末明初

(3)弋阳腔:

江西弋阳,形成于元末

(4)昆山腔:

江苏昆山

地域:

均出自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域

2.四大徽班:

“三庆”、“四喜”、“和春”、“春台”。

“三庆”班以连演整本大戏见长;“四喜”班以昆曲而著称;“和春”班擅演武戏;“春台”班以童伶超卓。

3.谭培鑫:

与孙菊仙、汪桂芬被称为京剧的“新三派”,他不仅在唱腔上能继承先辈的传统,又能普遍吸取青衣、老旦、花脸等各行的唱法及昆曲、梆子腔的音调而创新;在舞台语音上,以湖广音兼夹京音而统一了京剧的语音;在演出上那么能文能武,是一个真正的文武昆乱不挡的艺人,被后人赞誉为“无派不学谭”。

4.《谿山琴况》:

作者徐上瀛,明代,虞山派代表人。

全面、系统地论述古琴艺术演出艺术的美学专著,提出“24况”:

“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5.《神奇秘谱》:

明代朱权编校,收琴曲62首,《广陵散》、《高山》、《流水》都被收入。

6.新法密律:

把八度音程平均分成12份,将八度的频率比值升12次方,得出的方根确实是平均律半音。

解决了“黄钟不能还原”的千古难题。

地位:

世界上第一个创建十二平均律学说

(二)问答题

1.简述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和进展。

(1)时刻:

明代

(2)改革者:

魏良辅

(3)改革手法:

①演唱方面:

讲究唱法,文字分声母和韵母(头韵、腹韵、尾韵),创制“水磨腔”(细腻水磨,一字数转,轻柔婉折,圆润流畅);

②节拍方面:

节拍、速度比较舒缓

③作曲方面:

创制新曲牌,吸收南曲、北曲的曲牌

④伴奏乐器:

增加笛、箫、琵琶、三弦等

⑤保留传统剧目和曲牌

代表作:

梁辰鱼《浣纱记》——首部成功之作

汤显祖:

“临川四梦”:

《牡丹亭》、《紫荆记》、《邯郸梦》、《南柯梦》

孔尚任:

《桃花扇》、

洪升:

《永生殿》

2.简述四大徽班进京和京剧的产生。

(1)形成:

1790年,乾隆八十大寿

“四大徽班”进京——徽剧(二黄调)

湖南艺人进京——汉调(西皮调)

“徽汉合流”形成京剧,称“皮簧戏”

(2)声腔:

西皮与二黄合流后的一个声腔系统——皮簧戏

(3)结构形式:

板腔体

(4)名角:

“同光十三绝”,程长庚、谭鑫培等等

3.简述朱载堉的音律学成绩。

(1)朱载堉:

明代音律家,历算学家

(2)“新法密律”:

把八度音程平均分成12份,将八度的频率比值升12次方,得出的方根确实是平均律半音。

解决了“黄钟不能还原”的千古难题。

地位:

世界上第一个创建十二平均律学说

(3)“异径管律”:

解决管口误差的方式

(4)音律高作:

《律学新说》、《乐学新说》、《律吕精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