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3559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成为六佾;

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成为四佾;

士用四人,列成两行,成为二佾。

●《诗经》的5个W分别是什么?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局部。

How:

最早诗歌总集,最初是配乐歌词,它保存着古代歌,乐,舞的艺术形式。

Who:

孔子。

Where:

北方。

When:

周代

What:

将周代采风制度的遗存进展修册,编成一部305首歌词选集

●《楚辞》的5个W分别是什么?

Who:

屈原与其他同一流派的作家,称之屈原代表作

Where:

我国南方

When:

春秋战国时期

诗歌总集,各篇都是承袭屈原原体裁,并模仿其方言声韵,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世称这种楚辞体

●X卫之音〔绿〕

周代时北方民歌的代称 

〔“X卫之音〞就是我国周代X国和卫国一带的民间歌舞。

所谓“X卫之音〞,实际上就是一种保存了浓郁的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

他是一种热烈奔放、生动活泼的民间音乐,较多保存了商代音乐优美抒情、色彩华丽的特点,比拟富于浪漫气息。

●九歌〔绿〕

《九歌》是《楚辞》的篇名,屈原编撰,共十一首。

流行与楚国南部,是一种大型歌舞。

《礼魂》,《国殇》,《山鬼》,《河伯》,《少司命》,《大司命》,《湘夫人》,《湘君》,《云中君》,《东皇太》《九歌》是一部多神崇拜的大型祭祀乐舞。

它植根于楚国民间音乐的土壤,是楚民族文化的精华。

它的词法参过失落,托体兮猗,其显著特点是“兮〞字用于句子中间。

“兮〞字作为音乐术语乃是旋律衬腔,在音乐中有着千变万化的效果。

“楚辞〞音乐具有生动活泼、旋律性强、富于激情的色彩。

●相和歌〔绿〕

相和歌是汉代北方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

它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

徒歌(清唱)——但歌〔无伴奏合唱〕——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节,是一种打击乐器,它和笙,笛,琴,瑟,琵琶,筝一起为相和歌伴奏。

相和歌主要是独唱性质的,唱者自己击节鼓,旁以丝竹乐队伴奏。

相和歌的最高开展形式为多段体的大型歌舞,叫相和大曲。

是一种歌、舞、乐并用,有一定复杂结构形式的作品。

三分损益法

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计算根底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计算过程有五步:

〔1〕把一条空弦做全长,把它做“宫〞音。

〔2〕把宫音全长三等分,再增加全长的三分之一,求得宫音下方纯四度“徵〞音

〔3〕将徵音弦长三等分,再减去其中一分,求得“商〞音

〔4〕将商音的弦长三等分,再加上商音全长的三分之一,求得“羽〞音

〔5〕羽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就得“角〞音

●周代“十二律〞的12个音名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rui)宾,林钟,夷如此,南吕,无射,应钟

●曾侯乙墓编钟的5个W分别是什么?

〔绿〕

1.在某某随县发现的战国时期的大型编钟

2.全套编钟64枚〔65枚〕

3.全套编钟音域宽广,五声,七声,十二律齐备,且每钟发两音成大小三度〔一钟发两音,两音之间是大小三度〕

4.全套有2800个铭文,记录了当时的乐学和律学名称

5.采用“三分损益法〞和“纯律〞的混合律制调律

6.它的出土标志着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

●老子、庄子、孔子、墨子,各自的音乐思想是什么?

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无为〞的主X,在音乐思想上与儒家相对立,否认人为的音乐,走向虚无主义的极端,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他的音乐观乃是“大音希声〞,即:

最美的音乐是无声之乐,它也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这种强调精神修养的音乐思想,虽然包含了一定的朴素的辩证法因素,却有着较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庄子他反对人为造作的音乐,第一次将音乐世界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

人为只有天籁才无所依持,完全是自发的,追求一种自然的、神话的音乐

孔子强调以“仁〞为核心的音乐思想。

孔子对音乐美的评价标准概括为“尽善尽美〞。

如果将“美〞理解为形式,“善〞理解为内容,如此可见,孔子对音乐美的评价注意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但是,他更强调内容的重要。

孔子所说: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都在强调音乐所具有的社会功能

墨子对音乐持否认态度,他反对音乐的理论主要在《墨子·

非乐篇》中有系统的阐述,非乐就是取消音乐的意思。

他认为音乐解决不了百姓的“三患〞,即:

“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反而极大地加重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如果提倡音乐,就会“废大人之听治、贱人之从事〞。

墨子代表当时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利益,认为音乐是统治阶级奢侈生活的表现,所以对儒家的倡乐提出种种批评,指责儒家“弦歌鼓瑟,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认为音乐不仅劳民伤财,搞多了还要亡国,这是其非乐思想积极的一面;

但是从小生产者狭隘的功利观点来看待音乐,将精神和物质对立起来,完全否认音乐的作用,他的结论是错误的,这是他消极的一面。

《乐记》的5个W分别是什么?

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专著,是我国最早一部具有比拟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著作。

全书旧传有23篇,现存其前11篇。

关于乐记得年代和作者有两种说法:

1是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

2是汉儒采用先秦诸家有关音乐的言论编撰而成。

《乐记》缩论述的音乐美学思想X围非常广泛,涉与音乐的本质和特征,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甚至多音乐的创作过程,也做了简短而生动的描述。

●唐代大曲的曲式结构是什么?

散序〔散板〕:

器乐独奏,合奏,无歌声

中序/板序/排遍:

〔慢板〕歌唱为主,辅之以舞蹈

如破〔催板、促板、衮板〕舞蹈为主,辅之以歌唱,由慢逐快,为全曲高潮局部

●乐府的5个W〔绿〕

乐府是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在汉武帝时期最为兴盛。

搜集地区:

大致北起燕、代、雁门、云中、河间;

南到吴、楚、汝南、某某等地;

采集的民歌在班固的记录里有134首,另外还有属于乐谱性质的“周谣歌诗声曲折〞与“某某周歌诗声曲折〞各75篇,共计284篇

任务:

1.搜集民歌;

2.创作新声;

3,填写歌词;

4.改编曲调;

5.编配演唱,演奏音乐,器乐作品;

6训练乐工;

7,。

研究音乐理论

分工:

共829人,分为以下十种:

郊祭乐员-祭祀歌舞

骑吹鼓员-演奏出行仪仗

仆射-管理乐工

夜诵员-选读民歌

听工-测音

柱工员、弦工员-乐器修理

少数民族乐人

民间乐人

宴会服饰人员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阮籍的音乐美学思想

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声无哀乐〞,他明确提出“新之与声,明为二物〞,即音乐史客观的存在,感情是主观的存在,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他认为,“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如此无关于哀乐;

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如此无系于声音。

〞“声音又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

所以二者互不相干,音乐中并不包含哀乐,也不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变化。

但是,嵇康认为音乐能引起人的躁静反响,它作为一个中介,与人的感情记忆相联系,从而实现了音乐对情感的表达。

●琴曲《广陵散》

《广陵散》是我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至晚在汉末已经出现。

这首乐曲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的儿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

现存的《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

琴曲《广陵散》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局部。

正声以前着重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

正声之后如此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和赞扬。

正声是乐曲的主体局部,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开展过程,深刻地刻画出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

《广陵散》是我国现存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对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琴曲《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是一篇长达一千二百九十七字的骚体叙事诗。

蔡文姬。

原名:

蔡琰。

汉末著名琴家。

胡笳是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管乐器,其音悲凉,后代形制为木管三孔。

拍,是指段落,“十八拍〞,乐曲即十八乐章,在歌词也就十八段。

琴曲《酒狂》

作者阮籍,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乐论》是他在音乐方面的代表作。

《酒狂》是一首古老的琴曲,载于《神奇秘谱》。

阮籍创作《酒狂》这首题材奇特的乐曲,并非玩世不恭,而是包含了相当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生活内容。

《酒狂》采用三拍子的节奏,乐曲的音乐主题是一个不断向上跳进,又复渐次下行的乐句。

主题的特点是将调式主音和属音等稳定音作为每拍首尾的支点,中间嵌入大跳音程,从而造成节拍轻重颠倒的效果,刻画出饮酒者醉意朦胧、步履蹒跚的神态。

全曲通过五个段落的循环变奏,使感情不断深化,将主人公对黑暗现实强烈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矛盾心理,借醉酒者的形象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古琴曲谱

唐人手抄本《碣石调·

幽兰》。

●李延年

李延年是汉武帝时代的乐府领导人。

他唱歌非常出色,史称“延年善歌〞,他是我国两千年前的阉人歌唱家。

李延年还擅长作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兴以为武乐〞,用一支胡曲为素材,改变出二十八首新颖乐曲。

李延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明确记载善于用外来音乐进展加工创造的人

●歌舞百戏的5个W〔绿〕

●龟兹音乐家苏低婆传入的宫调是?

燕乐音阶

●开皇乐议的5个W

“开皇乐议〞是隋开皇年间的一次有关律学的朝内大辩论。

X译提出采用“七始〞制律方法,创立了俗乐“八十四调〞与“八音之乐〞,万宝常如此以水尺重制雅律,遂创雅乐“八十四调〞,在此大辩论中,都获得了成就。

X译理论与苏祗婆祖传七调无直接关系,“八音之乐〞是在下徵调音阶七声之外,另立“应声〞为名,作为新音阶转调时的备用音,非“八声音阶〞。

秦腔中的“苦音音阶〞与祖传七调同为中原的音乐传统,亦非是古代龟兹音阶所演变而成的。

●隋唐宫廷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的内容。

隋与初唐的宴乐都是按地区或国别分部的

1.七部乐:

国伎、清商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和文康伎

2.大业中,炀帝将国伎和文康伎改名为“西凉〞、“礼毕〞,并增设疏勒、康国两部,合为九部:

清商伎,西凉、礼毕、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康国

3.唐武德初,仍隋旧制设九部乐,但去礼毕,增设燕乐;

太宗时又参加高昌乐,为十部:

清商伎、西凉、燕乐、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康国、高昌

至玄宗时,改“十部乐〞为“坐部伎〞和“立部伎〞两部。

玄宗时最重视坐部,坐部伎由最好的演员担任,专门表演一些小型精致的乐舞,舞者三、四人,多如此十二人。

立部担任各种大型歌舞杂技的伴奏。

●汉代鼓吹乐的内容〔绿〕

1.鼓吹:

包括天子宴乐群臣时用的“黄门鼓吹〞和驾车从行是在马上吹奏的“骑吹〞。

主要乐器是排箫和胡笳

2.横吹:

最初也称鼓吹,是军中马上所奏的乐歌。

主要乐器是鼓和角。

3.短箫铙歌,通常用于军队凯旋时在殿廷上奏唱,主要乐器是排箫和铙。

铙是一种形状如铃儿无舌的铜制击乐器。

此外还有一种用排箫和鼓专门在游船上演奏的乐歌,称为箫鼓。

●《成相篇》的5个W〔绿〕

Who;

荀子〔公元前313-238年,说唱乐鼻祖〕

春秋战国

相的意思:

1.打节奏的乐器;

2.歌唱形式〔劳动时唱的号子〕

●朱载堉在音乐方面的贡献

明代乐律学家、历算学家朱载堉的“新法密律〞,科学的解开了历代律算学家苦苦探寻的三分损益法“黄钟不能复原〞的千古难题,最早提出了“十二平均律〞律学理论。

朱载堉万历十二年完成的《律学新说》、《律吕精义》等书,详细的阐述了关于十二平均律理论的计算过程。

计算过程准确度极高,令人惊叹,当时居于世界律学领域的领先地位,在我国乐律学研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朱载堉一生研究律学,著有大量律学专著,除《律学新说》、《律吕精义》之外,还有《乐律全书》、《乐学新说》、《算学新说》、《律历融通》等。

●周代音乐教育的5个W

经过夏、商两朝(公元前21~前11世纪)到西周建国,奴隶制达到鼎盛时期,周代的统治阶级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乐舞用于政治的社会作用,而制定出礼乐制度。

要顺利的推行礼乐制度,必须加强礼乐方面的教育。

因此,在当时的贵族教育中,礼、乐被列为极重要的学习科目。

贵族子弟从十三岁到二十岁,必须系统的学习有关礼仪的各种音乐舞蹈。

担任教育的,是宫廷音乐机构的总管“大司乐〞和“乐师〞。

教学科目主要有乐德、乐语、乐舞〔大舞〕和小舞四种。

●明朝戏曲的四大声腔〔绿〕

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某某腔

●法曲的5个W〔绿〕

法曲,又名法乐。

是外来西域各民族音乐传入内地与汉族音乐融合而成,在隋朝已作为法事仪式音乐,唐代更与道曲相结合。

法曲的曲式结构与一般的燕乐大曲相似,只是风格不近,发去音乐追求静雅,大曲如此借助鼓声,比拟热烈

代表作《霓裳羽衣》

●元散曲的代表人物

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

●京剧四大名旦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葛天氏之乐〔绿〕

 葛天氏之乐是古乐名。

1.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古乐》,片中记载的一组原始乐舞

2.内容分为八个局部,描写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狩猎生活,农牧生活和图腾崇拜

3.形式:

表演者手持牛尾,且歌且舞

4.该组乐舞所反映的内容,与中国古老的农耕文化特征相吻合,因而有一定的客观性

●五旦七声〔绿〕

五旦七声是龟兹乐的一种宫调体系,即五种不同的调高上,各按七声音阶构成七种调式京房六十律〔绿〕

汉代律学家京房因见古代三分损益十二律最后一律仲吕〔F〕依原法回不到黄钟〔C〕,又继续损益至六十律,不仅使第五十三律接近黄钟,而且根本上实现了“周而复始〞的旋宫转调理论

●减字谱〔绿〕

减字谱用减笔字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以与各种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它的完成,应归功于唐代曹柔。

●《声无哀乐论》嵇康,字叔夜,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涉与音乐美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感受等,它与西方19世纪著名音乐家爱德华·

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代表性论著《论音乐的美》有不少论点十分相似,这是我国在一千七百年前提出的带有自律论色彩的音乐美学论著。

所以《声无哀乐论》至今仍不失却作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音乐论著的研究价值,它在世界音乐美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变文〔绿〕

唐代的变文是我国说唱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是随着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后逐渐形成的一种说唱形式。

俗讲或讲经文的底本成为变文。

变文的内容如此还包括世俗性的题材,有历史传说、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如《孟姜女变文》。

●勾栏、瓦舍〔绿〕

瓦舍:

又称瓦市、瓦肆、瓦子,是宋代大型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设有表演杂剧、说唱、杂技的勾栏。

勾栏:

又作勾阑、构栏,是百戏杂剧的演出场所。

一般勾栏建筑都有戏台、戏房、神楼、腰棚等局部,所以他们多数以“棚〞为名。

勾栏中表演的伎艺项目把戏繁多,其中嘌唱、唱赚、鼓子词、诸宫调、傀儡影戏、杂剧等都与一定的音乐形式有关。

●新法密律

朱载堉,字伯勤,号句曲山人。

新法密率的提出,彻底解决了我国律学史上长期不能解决的黄忠复原的难题。

朱载堉提出的新法密率理论,不仅在我国乐律学研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国际上同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反映了我国明代在世界律学领域中所具有的领先地位。

●工尺谱〔绿〕

明清时期的曲谱。

工尺谱与宋代俗字谱已有相当的差异,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流行的昆腔根底上形成的,最早见于明代朱载堉的“零星小舞谱曲谱〞,至明末清初逐渐定型,广泛应用到戏曲、声乐、器乐等各个领域。

工尺谱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唱名谱,经历了漫长的开展过程,最后形成以“上〞为宫的七声首调唱名法。

规X化后的工尺谱的音高符号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汉字与其变体来标记的。

工尺谱的调号称工尺七调,以小工调、正宫调、尺字调、乙字调最为常用。

工尺谱始终未形成独立的节奏系统,它的音符长短用板眼记号标记在谱字的右侧。

工尺谱对于保存传统音乐已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唱论》代燕南之庵所著《唱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探索歌唱艺术的论著。

全书共三十一节,不分卷,凡一千一百七十二字。

《唱论》是第一部较为集中地论述声乐理论、歌唱方法的著作。

它所论述的歌唱问题内容较为丰富,涉与古代歌唱名家,乐曲名目、品种、内容、宫调色彩、流传地区,歌唱的咬字、气息、风格、节奏、音色等技巧方法,还指出了当时歌唱中存在的种种弊病等。

●俗讲、变文〔绿〕

唐代流行的一种寺院讲经形式。

多以佛经故事等敷衍为通俗浅显的变文,用说唱形式宣传一般经义。

其主讲者成为俗讲僧

变文:

始于俗讲经文的讲唱文学是一种散文唱段和韵文相夹的文体叙事题材

●《诗经》5W〔红〕

风-风土民谣

空间:

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

时间:

周初-——春秋中期

内容:

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剥削,反映男女纯真的爱情。

形式:

《卫风》、《木瓜》

雅-天子之正雅之声

用途:

大雅用于诸侯朝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多为贵族文人作品,这类诗词语汇丰富,心理刻画较长,艺术性较高

颂-祭祀、歌颂之乐

弘扬君王的“文德〞

●唐代官方音乐机构5W〔红〕

唐代音乐机构的规模是空前的。

太常寺是唐代最高行政机构,大乐署、鼓吹署隶属于太常寺,属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兼管雅乐和俗乐。

教坊和梨园隶属于宫廷管辖。

(1)大乐署是对宫廷艺人进展训练和考核的严格管理机构。

乐工要经过严格训练,学习标准极高。

通常十年进展一次大规模的考核。

大乐署的人数最多时达11447人

(2)鼓吹署是专门从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是卤薄和军乐官署

(3)教坊是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独立出来的,由宫廷直接收理的音乐机构,专门为宫廷燕乐的表演培养音乐人才,有皇帝直接派专人来管理。

教坊中的乐工是具有高水平的歌舞、器乐人才。

(4)梨园是唐玄宗在禁苑设立的音乐机构。

以教习、演奏法曲为主。

梨园乐工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出来的,只有300多人,以演奏“丝竹之戏〞为主

●元杂剧5W〔红〕

元杂剧成为北曲,主要盛行于以元大都〔今〕为中心的某某、某某一带,与某某的南戏遥相对峙。

元杂剧结构:

四折/五折,根据需要加楔子。

演出形式:

1曲:

歌唱;

2宾白:

白:

一个人说;

宾:

两个人说;

3科:

动作;

4角色:

正旦/正末

音乐特点:

1.七声音阶:

2.北方语言于旋律相扣;

3.风格:

“北曲劲切雄丽,南曲轻峭柔远〞。

元杂剧主要作品/

《窦娥冤》,关汉卿,号已斋,大都人;

《西厢记》,王实甫,名信德,大都人

现存元杂剧约130余种,其中大局部都具有现实主义的倾向、浓厚的反封建气息。

●礼乐制度5W〔红〕

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开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

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周代统治者以礼、乐、刑、政四术作为统治臣民的手段。

其中刑、政两项主要是对付下民的,礼和乐如此是专门为统治阶级内部而设。

他们认为,礼可以分别贵贱等级,乐可以使人互相和敬;

两者结合,就能够维护贵族的等级秩序,巩固统治阶级内部而更有效的统治人民。

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音乐也不一样。

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

祀地示,“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

两君相见,用大雅

诸侯设宴招待他国使臣如此用小雅

天子祭祖用《雍颂》,士大夫如此不能用。

关于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也有严格规定:

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周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是世界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它所培养的对象是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从民间选拔的优秀青年。

主要教授学员们学习六代乐舞与小舞。

大司乐教育贵族子弟学习音乐并非是让他们真去正的表演,而是让他们懂得“礼乐〞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

近现代局部

●学堂乐歌5W

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国初,学校中所教唱的歌曲,曲调大多来自欧美,或欧美化了的日本歌曲,目的是宣传富国强兵,大多为填词歌曲。

产生:

社会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呼声推动了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和开展。

特点:

这些学堂乐歌大都是按照“选曲填词〞或“按词填曲〞的方式编写的,采用拿来主义,根据现成的曲调填写歌词,这些曲调大都是外来的,最初都是日本的曲调,后来改为欧美曲调比拟多。

只有少数是根据民间曲调填词的。

具有现实主义传统,与政治息息相关。

光有为《请开学校折》

学堂乐歌代表,李叔同的《送别》

风格:

日本风——欧美风——中国风——自创风

●赵元任

《海韵》徐志摩词;

赵元任曲

●李叔同

某某某某在日本出版的《音乐小杂志》。

1918年出家为僧。

●萧友梅

●曾志忞

贡献:

1创建了第一个儿童管弦乐团;

2致力于开展普与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

亚雅音乐会;

某某贫儿院音乐部;

3.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

4.致力于音乐理论方面的著作:

《乐理大意》、《唱歌与教授法》、《乐典教科书》、《音乐全书》、《和声略意》、《音乐教学论》

●沈心工

艺术特色:

语言浅显而不俗,意味深长,语言通畅顺口,形象生动而受到广阔少年的喜爱。

●X天华〔红〕

精通了二胡、琵琶,三弦、笛子、古筝等民族器乐的演奏,广泛接触了昆曲、京剧、丝竹乐、锣鼓乐和民间僧道等某某音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