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6958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docx

《《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docx

《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

《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

课程论文

 

题目:

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问卷的编制

学院名称:

教育学院

专业名称:

小学教育

年级:

2014级

学生姓名:

栗静华

学号:

314045115007

任课教师:

曹晓君老师

 

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问卷的编制

栗静华

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14级

摘要:

本研究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着手,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中存在的社会交换倾向做较深入的探讨。

目前国外的相关理论对此只是略有涉及,国内研究则仅是对亲社会行为和社会交换分别进行单方面的研究,而忽略了亲社会行为中的交换因素。

为了能够更好的完善这方面的理论和对亲社会交换行为进行测量,本研究编制了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问卷。

关键词: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交换;问卷编制

本研究综合阐述了亲社会行为和社会交换的概念、相关理论等研究成果,集合了心理学研究史上关于亲社会交换行为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对亲社会交换行为和其他的亲社会概念和社会交换概念进行了辨析。

在提取亲社会交换行为定义的过程中,收集相关的测量工具,并综合前人学者们的研究,然后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构想,进而期望在后文的实证研究中论证并修正该构想结构。

另外,本研究对心理学的从业人员和普通被试进行深入的访谈,以查阅文献的理论积累为基础,编制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预测问卷。

继而对该预测问卷采取项目区分度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从而得到最终正式问卷。

一共包括22道题目,问卷包括五个维度,分别是积极需求满足、回报强化、公平互惠、消极情绪缓解、社会规则依从。

经过分析后所得结构维度较之前预想的结构更加具体和全面。

一、概念的界定与操作化

通过查阅、思考和分析早期学者在社会交换和亲社会行为结构上的研究成果,初步推断亲社会交换行为应当包含多个维度。

继而与心理学工作者们共同讨论并辨析,并邀请多名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将讨论结果汇总整理后,暂将亲社会交换行为定义为:

它是一种人们所表现出的积极的社会行为,是行为人期许获得精神满足与慰藉,受互惠意识支配、被报酬和奖励强化、由社会规则所驱动的对他人有益的交换活动。

可知,亲社会交换行为主体是行为人,客体是行为受益者或是达成亲社会行为交换的其他第三方,行为内容是交换的积极社会行为。

基于已得概念,本研究建构了亲社会交换行为的四维度结构模型:

1、精神满足:

即精神需要,个体选择表现亲社会行为,以期望赢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如获得好的名誉、得到他人的赞赏;或是消除因为同情、或愧疚而产生的不安焦虑等负面情绪。

2、回报强化:

即当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赢得了行为接受者或旁观者所给予的报酬和奖赏之后,无论回报的高低多少,都会激励他们采取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3、公平互惠:

即个体表现亲社会行为后对他人回报的需要。

包含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期望着对等的互助,二是彼此间有意识地交换利益的行为。

4、社会规则依从:

即个体对社会规则遵循的需要。

他们会依据社会群体的规范来要求自己采取恰当的亲社会行为。

上述即是本研究的理论构想,它的合理性将在下文中进行验证和修改。

二、预测问卷的项目

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预测问卷的项目按照如下步骤形成:

1、查阅文献综述。

在收集查阅大量国内外有关社会交换、亲社会行为及两者交叉领域的文献资料之后,本研究初步假设了亲社会交换行为的结构,即包括有精神满足、公平互惠、回报强化、社会规则依从四个维度。

《亲社会倾向测量》等量表和相关结构理论对本研究的构想有积极的提示、引导作用。

2、结构性访谈。

为了较好的验证亲社会交换行为四维度结构,为了对每一个维度都能有全面的解释,也为了搜集每一个维度可能所包含的项目,本研究访谈了10名普通大学生,10名心理学研究生和2名心理学工作者。

访谈的内容如下:

a、你帮助他人的时候,是否希望将来别人会帮助你?

b、你帮助他人的时候,是否想要得到回报?

是的话,会期望怎样的回报?

c、通过以上两题,谈谈您是怎样理解亲社会交换行为的概念?

d、您认为亲社会交换行为包括哪些方面?

e、请您对生活中常见的亲社会交换行为进行举例。

f、请谈谈您曾表现过的亲社会交换行为?

g、请谈谈您在行为前、行为中和行为后的心理准备或心理活动。

h、请问您在怎样的情景下会倾向于做出亲社会交换行为?

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后发现,接受访谈的对象对亲社会交换行为概念和结构的理解并未超过前文所做出的构想范围。

他们所反馈的对亲社会交换的理解有的涉及一个维度,有的涉及多个维度,将所有报告汇总后发现,所获得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前文提过的四个维度。

这在理论上验证了此四维度构想具有完整性。

并且在访谈的过程中也搜集了诸多描述亲社会交换行为的具体表现,利于随后问卷项目的编写。

3、预测问卷项目的形成。

以上述两项工作为基础,进入编写预测问卷这一步骤。

根据心理学工作人员对亲社会交换行为每个维度具体理解,同时参考《亲社会倾向测量》量表,以及根据所收集到的具体表现行为和心理活动,并且在多次对题目进行增删和对题意进行修改之后,敲定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预测问卷的项目总共43项。

各维度下的项目数为:

15、9、10、9。

各个维度下的题目数基本持平,相差不大。

大多数的题目是正向表述题,少数几道题目为负向表述题。

计分方式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很不符合、有些符合、很符合直到完全符合。

问卷项目经几位研究生和教师阅读后,不曾发现理解不清或产生歧义的情况,于是确定为预测问卷。

三、试测及项目筛选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抽取西华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在校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份。

2.材料

自编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预测问卷,共43道题目。

包含有四个维度,即精神满足、公平互惠、回报强化、社会规则依从。

采用Likert五点积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很不符合、有些符合、很符合到完全符合。

3.研究过程

研究者本人为主试,在自习课时间将问卷发给大学生被试。

预测问卷完成时间在15分钟左右。

收集问卷后将所有数据输入到计算机并进行整理,使用软件SPSS16.0对问卷做项目区分度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在此过程中,删除项目区分度不明显及不符合探索性因素分析指标的项目,然后确定问卷数目、因子数目和因子名称。

(二)结果与分析

1.项目区分度分析

在此项研究中,作为项目区分度的指标为以下三个:

高低分组差异显著性检验;鉴别力指数D;题总相关系数。

(1)高低分组差异显著性检验

每个被试在各项目上的得分进行相加,构成亲社会交换行为水平的总分,然后从高到低按序排列。

选取27%的高分端被试作为高分组,27%的低分端被试作为低分组,然后就每一个项目进行高分组与低分组之间的T检验。

结果有项目10的差异显著性系数p值(0.2)>0.05,项目15的差异显著性系数p值(0.271)>0.05,项目16的差异显著性系数p值(0.09)>0.05,项目17的差异显著性系数p值(0.397)>0.05,项目36的差异显著性系数p值(0.27)>0.05,以上数据说明所提五项的高低分组间差异不显著,应当删除。

剩余的38项高低分组之间的差异性均显著,可以保留。

继续对余下的这38个项目进行鉴别力指数检验。

(2)鉴别力指数D

鉴别力指数D是高分组与低分组在某一个项目上的通过率之差。

D值越高,项目的区分度越高,则项目越有效。

D值的参照标准如下:

0.40以上,项目很好;0.30-0.39项目良好、修改会更好;0.20-0.29,项目尚可、仍需修改;0.19以下,项目差、必须淘汰。

本研究的问卷采用的是五点记分法(1=完全不符合;2=很不符合;3=有些符合;4=很符合;5=完全符合),于是将‘有些符合’以上的等级视为通过,也即是将高分组在4、5等级上的得分人数比例减去低分组在4、5等级上的得分人数比例,作为此条项目的鉴别力指数。

根据所得到的结果,项目2、11、13、26、33的鉴别力指数都小于0.19,应当剔除。

其余鉴别力指数0.20和0.30之间的项目,因为其高低分组间的差异性非常显著,所以保留至下一步,即对其余33个项目进行题总相关度分析。

(3)题总相关分析

采用相关法求项目得分与效标分数或测验总分之间的积差相关系数为检验项目区分度的方法之一。

相关越高,项目区分度越高。

通过计算每一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积差相关系数,得知项目38和总分的相关系数是最低的,为0.19,应当删除。

部分项目,例如30和31项,它们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介于0.20与0.30之间,相关度不高,但是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并且这两项目均符合前两项检验指标,所以予以保留,而其他的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都很显著。

2.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项目区分度分析筛选之后留下的32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是心理学研究中确定心理特质的一种关键方法,用以探索数据的结构,简化数据,并通过对众多变量内部关系的研究来探求观测数据的基本结构。

本研究以探索性分析来确定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问卷的维度数目、维度名称以及各维度下包含的项目。

采用的数据来自三所大学146名有效被试数据。

在进行因素分析之前,首先需要采样充足性检验(Kaiser-Meyer-Olkin,KMO)。

值越大,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数据越适合用以做因素分析。

根据Kaiser的观点,当KMO的值小于0.50时较不宜进行因素分析,KMO值在0.80以上则适合做因素分析。

本研究的KMO值为0.809,证明样本量充足,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对因素负荷矩阵进行旋转,删除因子载荷小于0.30和归类不当的项目。

项目8、12、19、21、22、32、34、37、39、42总共10项不符合上述要求而删除。

对余下22个项目再做因素分析,依下述的五个标准来确定因子数目:

(1)因素特征值大于1;

(2)符合陡阶检验;(3)因素在旋转前要至少能够解释3%的总变异;(4)每个因素至少含有三个项目;(5)因素方便命名。

根据标准,同时以前文的理论构想为基础,最终抽出五个公因子,经反复敲定将它们分别命名为:

积极需求满足(6个项目);回报强化(5个项目);公平互惠(3个项目);消极情绪缓解(5个项目);社会规则依从(3个项目)。

这五个因子解释了61.75%的总变异。

把这五维度问卷结构和起初预想的四维度结构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

四维度结构中被命名为精神满足的维度,对应了经因素性探索分析之后所得的积极需求满足和消极情绪缓解这两个维度,而剩余的其他三个维度与前期构想一致。

核查之后得精神满足的含义包含了积极需要满足和消极情绪缓解在内。

故可以认为先前预想的结构和因素分析后所得的结构基本相吻合,只是后者更具体。

因此本研究接受因素分析后所得的五维度问卷结构。

四、正式问卷的验证信因素分析

(一)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重新选取符合要求的被试,用以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到得结构,为大学生亲社会交换问卷的信效度提供支持。

2.研究方法

(1)研究被试

在西华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选取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作为被试。

(2)研究工具

此次研究工具是依据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的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问卷,此问卷共22个项目,5个维度。

(3)统计工具

工具为SPSS16.0

(二)信度检验

想要了解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信度检验是必不可少的。

通常采用的是克朗巴哈α系数。

该系数测量的是问卷的内在信度,是指每个分量表是否能够测量单一概念,同时组成量表的题项内在一致性程度如何。

通常情况下,内在信度α系数在0.80以上,则表示有比较高的信度;若信度值低于0.60以下,则应当重新修订编制研究工具。

因此0.60是信度可接受的界值。

并且因素分析之后每一个构想层面的α系数通常来说会比总量表的信度值要低一些。

1.内部一致性信度

总问卷和每个维度之间的内部一致性如表3-5所示。

表4-1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问卷克朗巴哈Alpha系数表

积极

需求满足

回报强化

公平互惠

消极

情绪缓解

社会

规则依从

总问卷

α系数

0.670

0.641

0.702

0.629

0.605

0.852

信度检验的结果表明,问卷五个维度的α系数都在0.60以上,总问卷α系数在0.80以上,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

2.分半信度

对问卷做分半信度,结果如表3-6所示。

表4-2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问卷分半信度系数表

积极

需求满足

回报强化

公平互惠

消极

情绪缓解

社会

规则依从

总问卷

分半

信度系数

0.665

0.605

0.636

0.682

0.606

0.779

分半信度检验的结果表明,各个维度系数均在0.6到0.8的区间之内,说明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的各维度和总问卷的分半信度基本符合测量学的要求,问卷具有比较良好的分半信度,作为评测工具是可信服的。

3.重测信度

在间隔两周之后,对同一批被试进行重测信度的测量,结果如下显示:

表4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问卷重测信度系数表

积极

需求满足

回报强化

公平互惠

消极

情绪缓解

社会

规则依从

总问卷

前后检验

相关系数

0.729

0.676

0.754

0.692

0.707

0.788

重测信度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各维度和总问卷的重测信度都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

(三)效度检验

1.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指测验项目反映测定特称范围的程度。

它以如下两个条件为基础。

一是内容范围明确。

这主要体现在项目编制和评定上。

编制上,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问卷的编制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的资料和文献,与大学生群体进行深入访谈,并借鉴了相关问卷的研究和提法。

在项目评定方面,研究者在项目建立后邀请了心理学研究生共同对项目进行分析,随后邀请十名在校大学生协助检查,以确保问卷表述完全能够被被试理解。

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

样本取样来自西华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兼顾了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地区、不同文理侧重的大学生。

从而保障了本问卷的内容效度。

2.结构效度分析

测量到某一理论构想或心理特性的程度被称作是结构效度,即用心理学上某种结构或特质来解释测验分数的恰当性的程度。

通常研究者在得出因素结构之后,会用另一组被试进行检验,用以确保所测量特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而目前比较常用的验证结构效度的方法便是验证性因素分析。

验证性因素分析还可以被称作结构方程模型或者是协方差结构模型,该方法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用来判断和比较测量模型的优与劣,对构想模型进行验证。

结构方程模型存在较多优点,比如说它能够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允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包含有测量误差,还可以同时得到因子结构和因子之间的关系等。

通常对结构方程模型的优劣评价会采用拟合指数作为评价标准。

上述亲社会交换行为维度的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观测数据可良好地与构想模型拟合,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包括了积极需求满足,回报强化,公平互惠,消极情绪缓解,社会规则依从这五个维度的结论较稳定可靠。

所以本研究认为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可以接受。

因此将以这个五维度模型作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关系。

五、正式问卷的形成

在编制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问卷的过程中,为了确保量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者严格谨慎的遵循心理量表的编制规范。

正式编制前,对编制问卷的基本原理、过程、注意事项均进行了深度的了解。

并且从我国国情出发,详细研读相关文献,听取心理专家的建议高度浓缩亲社会交换行为的理论构想。

在前期工作的整理收集之后所建构的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结构包括四个维度,即精神满足、公平互惠、回报强化、社会规则依从。

以此为基础编制的问卷从最开始的43道题目,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内部一致性、分半信度、重测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敲定为五个维度,22道题目。

五个维度分别是积极需求满足,回报强化,公平互惠,消极情绪缓解,社会规则依从。

重新敲定的维度结构更加细化,并且在本质上与原构想差异不明显。

最终形成的问卷题目均为采用正向表述,Likert5点记分法。

 

参考文献:

[1]戴海崎,张锋,陈雪枫.心理教育测量[M].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2]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3.

[4]郭兰,张建平.论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两个主要因素[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1.

[5]胡金生,杨丽珠.当前日本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动向[J].心理学探新,2004.

[6]廖策权.亲社会行为的移情动机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

[7]吕萍.霍曼斯与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比较[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6.

 

附录

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调查研究问卷

同学您好:

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大学生心理特征的调查,请您填写下面的个人信息后认真地对每一道题目做出回答,您的真实回答对我们的研究非常重要!

本调查采用匿名形式,而且我们对您的资料也会进行严格的保密,所以请放心作答。

非常感谢您对我们此次研究的支持与配合!

答题前请填写个人信息:

性别:

A、男B、女

学校:

A、西华师范大学B、山西大学C、太原理工大学

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家庭所在地:

A、城市B、乡镇C、农村

家庭情况:

A与父母同住B单亲家庭C其他_________

是否独生子女:

A、是B、否

指导语:

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完成下列题目,每道题有5个选项,1=完全不符合,2=不符合,3=有些符合,4=符合,5=完全符合,请您选出与自己实际情况相符的程度选,并在相应的数字上划√。

答案没有对错之分,无需过多考虑,注意不要漏答。

题目

完全不符合

不符合

有些符合

符合

完全符合

1帮助有困难的人,让我很有成就感。

1

2

3

4

5

2被帮助的人没有任何表示的时候,我会犹豫是否再去帮助他们。

1

2

3

4

5

3我帮助他人,会期盼他们也来解决我现有的困难。

1

2

3

4

5

4拒绝帮助他人,事后我会因为后悔而时常想起此事。

1

2

3

4

5

5亲近的朋友参与志愿者活动,我会倾向于跟随他们一起。

1

2

3

4

5

6为他人提供帮助,更能让我体会到自我价值。

1

2

3

4

5

7我会慢慢疏远那些总是从我这里得到好处而不知道回报

1

2

3

4

5

8我期望今后有困难时,我曾经帮过的人也会来帮助我。

1

2

3

4

5

9在拒绝别人求助的时候,我会感到焦虑不安。

1

2

3

4

5

10如果身边有超过半数的人参与志愿者活动,我也不想落于他们之后。

1

2

3

4

5

11有认识我的人在场的话,我更愿意去帮助别人。

1

2

3

4

5

12如果有人认为我帮助他是理所应当的,这会打击到我助人的积极性。

1

2

3

4

5

13若能多少获得一点回报,我会愿意更多的去为处于困境中的人提供帮助。

1

2

3

4

5

14帮助别人时我的内心有被需要的满足感。

1

2

3

4

5

15参与社会志愿者活动的经历,会让我的简历更受瞩目。

1

2

3

4

5

16我更喜欢被帮助的人记住我的名字。

1

2

3

4

5

17我会先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

1

2

3

4

5

18当有人陷于非常贫困艰辛的环境中时,我会主动去提供帮助。

1

2

3

4

5

19我认为帮助他人,会给周围人留下好印象。

1

2

3

4

5

20如果被我帮助的人向我表示感激之情,那么我很乐意再次为他提供帮助。

1

2

3

4

5

21当他人情感遭遇问题时,我愿意倾听并帮助疏导。

1

2

3

4

5

22帮助他人后,我很乐意听到感激和称赞之声。

1

2

3

4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