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7288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docx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docx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

2019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南朝)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

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

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

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

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

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C.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C.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人们重视,即人们总是给这种文明冠以保宁性的特征,这种认识误区,应该得到扭转。

过分强调大河流城文化、平原文化或农业文明的保守属性,主要是源自于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按照地理特征把世界区分为三种类型:

高地居民的性格是好客和掠夺,原上居民的特性是守旧、呆板和孤僻,海岸居民的性格是男敢、沉着和机智。

这便是将平原淡城的农业文化或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征的论证。

《周易》“革卦”曰:

“革:

巳目乃导,元字,利贞,悔亡。

”意思是说,革卦象征变革,在“巳日”撩行变革开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

革卦的《象传》曰: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式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不仅求变,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

社会的变革如此,对于人的基本素质的培育也是如此,要求个体的修养、成长也要日求新,《大学》就反复教海人们要去创造,去求新,《大学》云:

“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事和发展。

三代的历史浯革就具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夏商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来说并不葬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透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就是这种文明内生性的历史巨变。

中国历史的这场深刻变革,既是黄河文化区域内的政治变革,也在恐想层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时成”的变革精神的支撑,各诸候国内的变法运动,大都继承这样清晰的变革思想,正是这样的变革思想,支撑了长达数百年的变法运动,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夹梟权制度。

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不管是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选官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个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以往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廷续”的说法,说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滞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

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认识误区,而且也是一种并不恰当的比较,这种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超级稳定、迟滞发展的说法,完全无法解释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毫无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事实上,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而是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中央集权制度,创造了科举制度,创達了官修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彩响西方政治进程的四大发明。

黄河文明作为一种农业文明,相对于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来说,没有保守性的文化因素是不可能的,但一种显示了巨大创造力的文化,只注意到它的保守性的一面,显然是不容观不公允的。

(作者:

李振宏节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2月04日15版有删节)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变革精神一直都未被人们重视,这种对平原流域冠以保守性特征的认识误区,应该扭转。

B.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其政治体制的核心、经济制度等很多方面发展脉络清晰可循。

C.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候国继承了清晰的变革思想,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D.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强调了求新求变的思想;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也催生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否定了黑格尔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全面认识黄河文明中的变革精神。

B.文章引用《周易》和《大学》的文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既有社会性,又有对个体修养的要求。

C.文章举出了四大发明等例子,可以证明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士地所造成的孤懈、呆板和保守。

D.文章承认了黄河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保守性,但是更强调其巨大的创造力,论述客观公允。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夏商周(西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的历史过程来说并不算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它们的历史沿革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

B春秋战国的历史变革,既是黄河文化区域内的政治变革,也在思想层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时成”变革精神的支撑。

C.过去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溶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这种说法是一种并不恰当的比较。

D.古代中国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这说明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比西方更优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①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避,那就是浮躁的风气。

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②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喧嚣的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

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

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

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③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

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

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

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

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心躁”而无法“心一”。

④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

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

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

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⑤《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

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

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雅致。

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

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

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浮躁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几乎让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这也是许多人欲言难言的一种困惑。

B.浮躁是喧嚣的本质,它会让人们内心失衡、不沉稳,失去定力,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

C.因为一心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工程出现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又劳民伤财的现象。

D.如果社会上浮躁风气盛行,那么这就会使社会中多个行业的人们变得急于求成,最终结果却往往是大事难成。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具有辩证的色彩,作者引用了社会上的某种说法,认为“这话虽有些偏激”,既表明了对这种说法的态度,也自然地引出了话题。

B.文中多处使用引用论证,如③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形象地讽刺了八面玲珑的人,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具有感染力。

C.文中多处使用修辞手法,如④段“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就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文章结尾的一句话深化了中心论点,得出“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这一结论,号召人们应在喧嚣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人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无可非议的追求和欲望。

问题是在现今浮华世界,这种追求和欲望的膨胀会衍生浮躁的社会风气。

B.尽管今天的社会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但人们不应忘掉的是“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这一恒定不变的规律。

C.作者引用《道德经》“静为躁君”、“躁则失君”,是为了证明静与躁有着一种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

D.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是一种能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进而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让人生脱俗雅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中国建筑艺术

李泽厚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等处来看,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那时便已出现,它最终成为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式。

在《诗经》等古代文献中,有“如晕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已颇具规模,并且具有审美功能。

对建筑的审美要求达到真正高峰,则要到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社会进入新阶段,一股追求华美的建筑热潮蔓延开来,大概到秦始皇并吞六国后大修阿房宫时达到最高点,从记载两千年前秦代宫殿的文献资料来看:

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是在脫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在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使人在慢慢游历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中国建筑讲究建筑物的严格对称,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

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它确实相对平淡,但就整体建筑群而言,它却结构方正、气势雄浑。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

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这种本质上是时间进程的流动关,在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也同样能表现出来,这方面又显出线的艺术特征,因为它是通过线来做到这一点的。

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和装饰,在视觉上占有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汉以后),使这个本应是异常沉重的往下压的大帽,反而随着线的曲折,显出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安定踏实而毫无头重脚轻之感,呈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特点,而不同于欧洲或印度的建筑。

就是由印度传来的带有宗教性质的宝塔,也终于中国化了。

它不再是体积的任意堆积,也不是垂直一线上下同大,而是表现出中国式的节奏美。

也由于是世间生活的宫殿建筑,供享受游乐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致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

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

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

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

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

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

但在中国古代文艺中,浪漫主义始终没有过多地越出古典理性的范范围,在建筑中,它们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原则,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10.下列有关“中国建筑”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建筑在结构上讲究严格对称,讲究群体配合,但是在对称中又有变化,体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B.中国建筑中宫殿的建造特点把空间意识转化为了时间进程,因此体现了神灵祭祀和世俗生活的统一。

C.中国建筑颇具规模的木建筑形式可追溯到《诗经》出现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建筑已具有审美功能。

D.中国建筑不同于欧洲或印度的建筑,并且从先秦时它就充满了供人玩赏的精致的美术作品。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等古代文献中的“如晕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体现出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的特点。

B.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装饰与房屋宽厚的正身、阔大的台基等配合,使建筑呈现出情理协调、舒适实用、节奏感强的特点。

C.从印度传过来带有宗教性质的宝塔虽然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但它到了中国后就变得中国化了,具有鲜明的节奏美。

D.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都有了变化,中国宫殿建筑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有趣的园林建筑艺术日益发展。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建筑多专注群体建筑,而不以单一的独立个别的建筑物为目标,中国建筑是以整个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的。

B.中国建筑不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显示出线的艺术特征,体现出时间进程的流动美。

C.从大修阿房宫开始,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D.园林建筑和宫殿建筑相比浪漫风味更浓了,但没有脱离建筑物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

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

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

这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的认为同情心源自爱的观点。

按儒家的观点,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

恻隐固然也需要对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恻隐之心是经由的痛苦而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

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

概括地讲,可以这么说,但还需要做些具体分析。

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一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

对道德心理而言,恻隐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恻隐只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于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

恻隐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断。

人类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消灭恻隐之心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

在一个基本的底饯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恻隐之心绝对无误。

“原则”“主义”可能会出错,会忘记生命的根本,而恻隐之心对待生命的基本状态却不会出错,它是人类道德乃至全部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

如果连这一防线也守不住,如果人类连起码的恻隐之心也丧失殆尽,那就很难想象人类会成为什么样子。

当然,从另一方面看,作为源头,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满足和停留自身。

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结合,使单鈍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

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和义务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人之间的一种深厚同情。

它会让规则与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深刻联系。

道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还有恻隐之心,我们就可以对它的变化基本放心。

(摘编自何怀宏《道德情感》)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恻隐之心让我们同情他人的苦难并做出超越功利、舍己为人的道德行为。

B.儒家认为恻隐与自爱不同,两者虽都关注自身感受,但它们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C.侧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

D.恻隐是人类抵御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它就守住了人之为人的底线。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证明恻隐是纯粹的善,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

B.阐述道德这一概念,是讨论“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这一问题的重要前提。

C.恻隐之心绝对无误是基于它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而言的,否则就不一定能成立。

D.文章主要按照提出论題、辨析概念、分析作用意义这一基本逻辑对恻隐之心展开论述。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恻隐会推己及人,同情他人的痛苦,因此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侧隐比自爱更重要。

B.仅有恻隐之心是不够的,如果它不能朝向道德理性发展,其意义就会打折扣。

C.如果社会的治理者只是从恻隐之心出发施政,那么这种治理方式只能算是人治。

D.只有保持恻隐之心,道德规范才会具有人性的温度,道德的演化才不会违背人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以不变应万变”才是中医最大的特色与优势

张效霞①

①2003初,SARS在广东首先爆发。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SARS患者60人,无一例死亡。

全体医护人员中,无一人被感染。

60例中没有使用过任何抗病毒西药,仅有4例用过常规量(50mg)以下的类固醇。

全部治疗以中药为主,配合必要的西医对症、营养支持疗法。

退热快、痊愈快、住院费用低。

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中医药课题组提交的《中医药完全能解决艾滋病问题——民间中医防治艾滋病调研报告》云:

“中医药完全可以解决艾滋病问题,效果远远优于西医药;而且可以在3~6个月内使90%以上患者达到临床治愈,相当一部分患者痊愈。

而西医药顶多能使40%患者临床治愈,不可能痊愈。

②对SARS、艾滋病这些新近才出现的新病种,古老的中医之所以能取得“压倒对方的有利形势”,依靠的是其“独特的色彩、风格”——以人为本,通过调动和调节人机体自身的功能来祛除疾病,不伤害和破坏人体的生理结构。

不论是病菌还是病毒,中医均认为是“邪”气,而人体主要靠的是正气来战胜病邪,也就是说调整好人的正气,同时给邪气以出路,就能战胜病邪,使患者得以康复。

在西医面临抗生素研发困境的当下,中医的优势不言自喻。

③中医的这种“独特的色彩、风格”,一言以蔽之——以不变应万变也。

运用中医理论对病人进行具体的个体化分析,因人、因时、因地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