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附答案.docx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附答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附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附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
这位创造力不遑多让的“夏语冰”就是以会写诗闻名并且已出版诗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写诗、演唱、绘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成果。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
”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每当人们谈起人工智能时,往往想到科幻小说中的强人工智能,它们具有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样生活,看起来似乎会取代人类。
然而,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们具备人类的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别较大。
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追求和突破。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
首先,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必须掌握当时其他诗人诗歌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
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
并非如此。
无论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
人工智能只有具备了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了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有徐志摩风格的诗来。
没有人生,我们便无法理解诗和艺术。
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
据研究,尽管人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这被称为“莫拉维克悖论”。
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学会。
文艺创作就是这样一座人工智能很难翻越的山峰。
创作并非仅仅是遣词造句,它建基于生命体验之上,来自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基底是整个人生和人所处的整个世界。
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但是将形式与生命体验密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无法与人类相比。
这是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创作的真正尊严。
正如有人所说,机器人写诗不是要代替人写诗,而是帮助人把诗写得更好。
人工智能和人类在创作上各有优劣,重要的不是孰优孰劣,而是如何发挥人工智能作用,帮助我们提升创作品质和水准,使人类创作如虎添翼。
就像以往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一样,这一次,我们获得了一个比以往所有工具都更强大和更方便的工具。
它将重塑艺术创作格局,也将重塑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从长远来看,这场巨变难以避免。
人工智能来了,不仅仅带着它的作品来了。
我们刚刚踏上这条道路,刚刚接触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尚未思及深层问题。
但毫无疑问,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会给我们的观念和实践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
正视挑战,在挑战中发掘价值、抓住机遇,必将带来文艺创作的新变化新收获。
——(摘编自卢文超《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挑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文艺领域促使人类反观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
B.人工智能缺乏生命体验,终究无法创作出优美的、有冲击力的文艺作品。
C.根据莫拉维克悖论,人工智能虽然技能高超,但在感知世界方面甚至不如一个婴儿。
D.技术革新必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人工智能技术一定会重塑艺术的创作格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B.文章第三段通过假设论证,证明了情感、意志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重要性。
C.文章第四段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说明了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
D.文章最后两段阐明中心,指出人类要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挑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了解了强、弱人工智能的区别,就可以消除人们因人工智能技术冲击带来的焦虑感。
B.人工智能如果具备了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就能创作出与他们风格一致的作品。
C.面对挑战,人类要有坚定的本体价值自信,也要在观念和创作实践上求新、求突破。
D.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弥补人类创作形式层面的劣势,就能提升人类创作的品质和水准。
【答案】
(1)B
(2)B
(3)C
【解析】【分析】
(1)B项,“终究无法创作出优美的、有冲击力的文艺作品”曲解文意。
原文“但是将形式与生命体验密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无法与人类相比。
”故选B。
(2)B项,“证明了情感、意志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重要性”分析错误,第三段论证的是人工智能创作的局限性。
故选B。
(3)A项,“就可以消除”错,只能说“有助于缓解”。
B项,“就能创作出”错,根据原文应是“才可能创作出”。
D项,“人类创作形式层面的劣势”错,原文是说“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并非说人类在创作形式层面是劣势。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B;⑵B;⑶C;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们市场经济要多元,至少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市场的基础是什么呢?
我想就三点,第一是自由,第二是产权,第三是企业家精神。
第一,自由是我们人类追求幸福的基本权利,自由,从积极方面来讲,就是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知识、技能、劳动,自主地决策,改善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从消极方面讲,每个人都不受他人的奴役。
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自由、没有市场机制,即意味着一部分人可以剥夺另一部分人,这就是强盗的逻辑。
第二,市场的基础是产权。
产权也是我们道德的基础。
只有我们尊重个人的权利,通过为个人创造价值而获得自己的收入,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有道德的人,目前道德的衰落一个原因在于没有能够很好地尊重个人的权利和财产。
产权也是我们社会信任的基础,因为只有每个人对自己获得的东西充满了信心,他才会愿意投资,才会愿意花几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去追求一种新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东西。
产权保护的重要一条,就是对政府征税权力的限制,如果没有对政府征税权力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有真正很好的产权保护,而不受限制的征税就是掠夺,1215年英国《大宪章》,约束国王的征税权,也就是说国王不能任意地征税。
第三,谈一下企业家,任何阻碍企业家创新的政策都是反市场的。
计划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阻碍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
限制企业家活动最大受害者是谁?
是普通的老百姓,是消费者。
企业家所有的东西都是伺候人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允许一项产品进入中国,真正受到伤害的是数亿的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该产品的公司本身。
市场经济的三个基础缺一不可,否则,我们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
(节选自张维迎《在中国企业家论坛上的讲演》,有删节)
(1) 结合文本,说明为何要保护“产权”,怎样保护“产权”?
(2)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
结合文意,加以概括。
.
(3)在私有产权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谈自由和企业家精神有何意义?
【答案】
(1)①为何保护:
因为“产权”是市场的基础,是道德的基础,是社会信任的基础。
②怎样保护:
限制政府征税权力。
(2)①使公民充分享有言论和行动、创业的自由。
②使私有财产权利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
③有效发挥企业家精神。
(3)①使公民拥有能利用自己的智慧、知识、技能、劳动等自主决策、改善生活、实现梦想的自由。
②允许企业家精神发挥,能更好地服务大众,使亿万消费者受益。
③公民有自由,企业家精神得到发挥,可以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建立。
【解析】【分析】
(1)这里包含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保护“产权”的原因,另一个问题是保护“产权”的原因。
第三段说“市场的基础是产权。
产权也是我们道德的基础。
……目前道德的衰落一个原因在于没有能够很好地尊重个人的权利和财产。
产权也是我们社会信任的基础,因为只有每个人对自己获得的东西充满了信心,他才会愿意投资,才会愿意花几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去追求一种新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东西”,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概括保护产权的原因。
第四段说“产权保护的重要一条,就是对政府征税权力的限制,如果没有对政府征税权力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有真正很好的产权保护,而不受限制的征税就是掠夺”,根据这个可以概括保护产权的方式。
(2)文章第一段说“那么市场的基础是什么呢?
我想就三点,第一是自由,第二是产权,第三是企业家精神”,这些既然是市场的基础,那么自然也就是努力的方向。
如第二段“自由是我们人类追求幸福的基本权利……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自由、没有市场机制,即意味着一部分人可以剥夺另一部分人,这就是强盗的逻辑”,这说明要使公民充分享有言论和行动、创业的自由;如第三段“目前道德的衰落一个原因在于没有能够很好地尊重个人的权利和财产”,这说明要让私有财产权利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如第五段,“谈一下企业家,任何阻碍企业家创新的政策都是反市场的”,这说明要有效发挥企业家精神。
(3)第二段“自由是我们人类追求幸福的基本权利,自由,从积极方面来讲,就是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知识、技能、劳动,自主地决策,改善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根据这个可以概括自由之于公民的意义。
如第五段“谈一下企业家,任何阻碍企业家创新的政策都是反市场的。
计划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阻碍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
限制企业家活动最大受害者是谁?
是普通的老百姓,是消费者。
企业家所有的东西都是伺候人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允许一项产品进入中国,真正受到伤害的是数亿的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该产品的公司本身”,根据这个可以概括企业家精神的价值。
结合这些内容可以发现,公民有了自由,企业家的精神得到发挥都可以更好促进市场经济的建立。
故答案为:
⑴①为何保护:
因为“产权”是市场的基础,是道德的基础,是社会信任的基础。
②怎样保护:
限制政府征税权力。
⑵①使公民充分享有言论和行动、创业的自由。
②使私有财产权利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
③有效发挥企业家精神。
⑶①使公民拥有能利用自己的智慧、知识、技能、劳动等自主决策、改善生活、实现梦想的自由。
②允许企业家精神发挥,能更好地服务大众,使亿万消费者受益。
③公民有自由,企业家精神得到发挥,可以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建立。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⑵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⑶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格乃文学之大体
郭宏安
《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
“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
判断译本的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
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锺书语),即风格。
风格者何?
岂非“绝尘弭迹”者乎!
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
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显现。
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
唐韦庄说:
“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
”这是中国古人衡文评诗时的基本态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
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
“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
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
”
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
如果让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评论傅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
像这类小错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正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
“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译的《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
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细节不可滥用。
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细节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
法国19世纪的大批评家波德莱尔对整体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
当然,细节的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30日24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中的“精”与“内”。
B. 判断译本的优劣,要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准确,更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
C. 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
D. 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译工作的“信、达、雅”的要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B. 举例论证注意了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
C. 引用沈宗骞的话是为了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
D. 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
(3)对翻译作品,作者为什么特别看重风格的准确传达而不纠结于细节的瑕疵?
【答案】
(1)C
(2)D
(3)①风格是原作的精气神,决定作品整体美;②有风格在,细节的瑕疵往往是无关宏旨的;③滥用细节,(过分追求细节)常常会失去创造的活力。
【解析】【分析】
(1)C项,“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是指各家各自的风格特征,而非细节的不足。
故选C。
(2)D项,“文学翻译家”说法错误,应是“文学翻译批评家”,故选D。
(3)依据第三段可知“风格是原作的精气神,决定作品整体美”;第四、五段“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可概括为“有风格在,细节的瑕疵往往是无关宏旨的”;第六段概括为滥用细节,(过分追求细节)常常会失去创造的活力。
故答案为:
⑴C;⑵D;
⑶①风格是原作的精气神,决定作品整体美;②有风格在,细节的瑕疵往往是无关宏旨的;③滥用细节,(过分追求细节)常常会失去创造的活力。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信息要点的能力。
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段,理清思路,把握好文段的中心;然后仔细阅读题干及每一选项,把握每一选项的关键信息;最后根据选项的关键信息认真比对原文,并会根据原文内容作进一步的合理推断与分析。
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混淆未然与已然、部分与整体”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找出答案。
(2)此题考查对论述文论证的分析能力。
这类题,首先应读懂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然后分清文章的观点与论据,以及论证的方式等。
这需要深入分析论证思路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也需要掌握常见论证方法的大体规律。
⑶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人的怪兽
[法]波德莱尔
灰蒙蒙的天空无边无际,广袤的原野灰扑扑的,没有一块草坪,寸草不生。
这儿,我遇见了几个弯着背的行人。
每个人身上都驮着一个巨型怪兽,足足有一袋面粉、煤渣或者古罗马步兵的装备那么沉。
那狰狞的怪兽还极不安分:
它灵活有力的肌肉把人缠住,紧紧地压迫着;两只巨大无比的爪子扣住了人的胸口;庞大的头压住了重负的前额,就像一个古代士兵为了震慑敌人而佩戴的可怕头盔。
我问其中一个人,他们如此这般是要到哪里去。
他回答说他对此一无所知,其他人也没有头绪。
然而,他们显然要去某个地方,因为他们的步伐透露了他们对行走的无法阻挡的需要。
这是件奇怪的事儿!
他们不仅没有对缠绕在他们脖子上、贴在他们背上的凶猛怪兽感到生气,反而把它们看做自身的一部分。
这些面容,尽管疲惫不堪、严肃至极,却没有流露出丝毫的绝望。
在忧郁的苍穹之下,在似天穹般孤寂的土地上,他们的脚深深地陷到尘埃里。
他们继续前行,一副逆来顺受、要一辈子毫无所得地期待下去的神情。
这队伍从我身边经过,没入天际,与那阴郁交融,而地球圆形的表面也避开了人们好奇的目光。
有些片刻,我固执地想要弄懂这奥秘,但是很快,不可抑制的冷漠袭上心头。
于是,我比那被沉甸甸的怪物压迫的人还要疲乏。
(选自波德莱尔《世界之外的任何地方》)
(1)“行人”身上驮着的“怪兽”有什么特点?
“怪兽”象征什么?
(2)背负着“怪兽”的“行人”们有哪些矛盾的表现?
(3)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节的内涵。
【答案】
(1)沉重,不安分,压迫和束缚着人们,驱使人们行走。
人生的欲望、追求等。
(2)疲惫而严肃;盲目而坚定;有所期待而逆来顺受。
(3)人无法真正冷静而清楚地认识、控制自己的欲望:
当一个人尝试去理解和剖析自己的欲望时,他就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解析】【分析】
(1)本题中,从“每个人身上都驮着一个巨型怪兽,足足有一袋面粉、煤渣或者古罗马步兵的装备那么沉”可见其:
沉重;从“那狰狞的怪兽还极不安分”可见其:
不安分;从“它灵活有力的肌肉把人缠住,紧紧地压迫着;两只巨大无比的爪子扣住了人的胸口;庞大的头压住了重负的前额,就像一个古代士兵为了震慑敌人而佩戴的可怕头盔”可见其:
压迫和束缚着人们;“他们继续前行,一副逆来顺受、要一辈子毫无所得地期待下去的神情”可见其:
驱使人们行走。
从“然而,他们显然要去某个地方,因为他们的步伐透露了他们对行走的无法阻挡的需要”可见,“怪兽”的深层含义就是那些驱使人们不断向前行走的人生的欲望或追求。
(2)本题中,由原文“这些面容,尽管疲惫不堪、严肃至极,却没有流露出丝毫的绝望”可见一组矛盾:
疲惫而严肃;由原文“我问其中一个人,他们如此这般是要到哪里去。
他回答说他对此一无所知,其他人也没有头绪。
然而,他们显然要去某个地方,因为他们的步伐透露了他们对行走的无法阻挡的需要”可见一矛盾点:
盲目而坚定;由原文“这些面容,尽管疲惫不堪、严肃至极,却没有流露出丝毫的绝望。
在忧郁的苍穹之下,在似天穹般孤寂的土地上,他们的脚深深地陷到尘埃里。
他们继续前行,一副逆来顺受、要一辈子毫无所得地期待下去的神情”可见其矛盾之处:
有所期待而逆来顺受。
(3)本题中,原文“有些片刻,我固执地想要弄懂这奥秘,但是很快,不可抑制的冷漠袭上心头”一句,可以看出:
人是想清楚地认识和掌控自己的欲望的,但在此过程中,人无法做到真正冷静;而“于是,我比那被沉甸甸的怪物压迫的人还要疲乏”一句,则说明人如果尝试去理解和剖析自己的欲望,他会感觉更累,因为他就此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故答案为:
⑴沉重,不安分,压迫和束缚着人们,驱使人们行走。
人生的欲望、追求等。
⑵疲惫而严肃;盲目而坚定;有所期待而逆来顺受。
⑶人无法真正冷静而清楚地认识、控制自己的欲望:
当一个人尝试去理解和剖析自己的欲望时,他就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⑵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⑶此题考查把握重要段落含义的能力。
此题考查把握重要段落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通读文章,理解文意,从内容和结构分析作用。
一般文章首段作用有交代故事的开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中间段落作用是承上启下。
结尾段落点明主旨。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20世纪以后,不仅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
只不过,这个变化是渐进的、漫长的,而且是一个很不平衡的复杂过程。
远不像今人常常下意识地认为的那样,可以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
不独过去中国发展的历史是如此,整个世界的历史,包括当下世界各国社会政治的现状,其实也是如此。
对此,我们或许可以用黑格尔关于人之成为人,必须经过从“自在”进到“自为”的转变的说法来试做解读。
②基于亚里士多德关于“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的观点,黑格尔指出:
同样是人,生物意义上的人与社会意义上的人是不同的人。
“胎儿自在地是人,但并非自为地是人;只有作为有教养的理性,它才是自为的人”。
按黑格尔的观点,人只有形成了有教养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