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113节课后巩固提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7289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专题113节课后巩固提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专题113节课后巩固提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专题113节课后巩固提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专题113节课后巩固提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专题113节课后巩固提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专题113节课后巩固提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专题113节课后巩固提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专题113节课后巩固提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专题113节课后巩固提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专题113节课后巩固提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专题113节课后巩固提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专题113节课后巩固提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专题113节课后巩固提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专题113节课后巩固提升.docx

《高中语文专题113节课后巩固提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专题113节课后巩固提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专题113节课后巩固提升.docx

高中语文专题113节课后巩固提升

题组1 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头发上指D.有泉侧出

解析:

选A。

A项的“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B项的“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C项的“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D项的“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朝歌夜弦

B.前辟四窗

C.沛公欲王关中

D.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解析:

选C。

C项的“王”,名词用为动词,“称王”。

A项的“朝”、“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B项的“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D项的“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后世必为子孙忧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秋毫不敢有所近

解析:

选D。

D项的“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近、接触”。

A项的“卑”,形容词作名词,“卑贱的人”;B项的“忧”,形容词作名词,“忧虑的事”;C项的“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4.下列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C.多可喜,亦多可悲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解析:

选D。

D项的第一个“老”、“幼”,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

A项的“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使人迷乱的地方”;B项的“素”,即“白”,形容词作名词,“白绢”;C项的“多”,形容词作名词,“许多事”。

5.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尊贤而重士

B.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解析:

选B。

B项的“贵”、“贱”,形容词作名词,“地位高的人”、“地位低的人”。

A项的“重”,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C项的“尽”,形容词作动词,“取尽”;D项的“谬”,形容词作动词,“弄错”。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则修文德以来之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C.外连衡而斗诸侯D.以弱天下之民

解析:

选B。

B项的“鞭笞”,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

A项的“来”,使动用法,“使……来”;C项的“斗”,使动用法,“使……斗”;D项的“弱”,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7.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梁以此奇籍

B.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C.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解析:

选C。

C项的“冷”,使动用法,“使……寒冷”。

A项的“奇”,意动用法,“以……为奇”,句意为“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B项的“小”,意动用法,“认为……小”,句意“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D项的“美”,意动用法,“认为……美丽”。

8.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孔子师郯子、苌弘……

C.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D.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解析:

选C。

C项的“帝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帝称王”。

A项的“耻”,意动用法,“以……为羞耻”;B项的“师”,意动用法,“以……为老师”;D项的“奇”、“壮”,意动用法,“认为……奇怪”、“认为……壮美”。

9.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惊姜氏     B.木直中绳,

以为轮

C.先破咸阳者王之D.《齐谐》者,志怪者也

解析:

选D。

D项的“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A项的“惊”,使动用法,“使……惊动”;B项的“

”,使动用法,“使……弯曲”;C项的“王”,使动用法,“让……做王”。

10.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刘备,天下枭雄

C.妪,先大母婢也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解析:

选D。

D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

A项“为”表判断;B项主语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构成判断句;C项属于“……也”式判断句。

1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属今为之虏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解析:

选A。

A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

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

B项副词“则”构成判断;C项“……者,……也”构成判断;D项“……者也”构成判断。

12.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戍卒叫,函谷举

D.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解析:

选C。

C项是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举”这个动词表示意念上的被动。

其余三项是省略句,A项为蒙后省,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项为承前省,即“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D项为蒙后省,即“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13.下列句式与“此亡秦之续耳”同类的一项是(  )

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解析:

选B。

B项与例句为判断句,由“……也”构成。

A项为一般疑问句;C项是被动句,“于”为表被动的标志词;D项是承前省略句,即“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之)上坐”。

14.从句式的角度看,同类的一项是(  )

A.①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B.①自言本是京城女②帝感其诚

C.①伐薪烧炭南山中②贤能为之用

D.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

选A。

A项均为被动句。

①句“不拘于时”的“于”;②句的“为……所”是表被动的标志词。

B项①句是判断句,判断词为“是”;②句是被动句,“感”理解为“被感动”。

C项①句是状语后置句,即“伐薪烧炭(于)南山中”;②句是被动句,标志词“为”理解为“被”。

D项①句为“……者,……也”式的判断句;②句是被动句,标志词“见”表被动。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

C.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

D.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解析:

选D。

D项前者是宾语前置句,后者虽有否定词“不”,但无前置宾语,故不是宾语前置。

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B项分别有否定词“莫”“未”“不”“未”,其代词宾语“之”“之”“自”“之”分别前置。

C项因为疑问代词“安”“何”作宾语,故前置。

16.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卿欲何言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子何恃而往 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D.①④②③⑥/⑤⑦⑧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解析:

选D。

D项①④⑦句是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何”前置,②⑥句是判断句,③⑤⑧句是被动句。

17.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项是(  )

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解析:

选A。

A项是一般的疑问句,因为“何”不在宾语的位置上,故不前置。

B、C、D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B、C项是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余”“之”前置。

D项是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谁”前置。

题组2 能力提升

1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徐九思,贵溪人。

嘉靖中,授句容知县。

始视事,恂恂若不能。

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九思摘其奸,论如法。

郡吏为叩头请,不许,于是人人惴恐。

为治,于单赤①务加恩,而御豪猾特严。

讼者,抶不过十。

诸所催科②,预为之期,逾期令里老逮之而已,隶莫敢至乡落。

县东西通衢七十里,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九思节公费,甃以石,行旅便之。

朝廷数遣中贵③醮神三茅山,县民苦供应。

九思搜故牒,有盐引④金久贮于府者,请以给赏,民无所扰。

岁侵,谷涌贵。

巡抚发仓谷数百石,使平价粜而偿直于官。

九思曰:

“彼籴者,皆豪也。

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

谷多,则使称力分负以去,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

积九载,迁工部主事,历郎中,治张秋河道。

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

九思议筑减水桥于沙湾,俾二水相通,漕水溢,则有所泄以入海,而不侵田,少则有所限而不至于涸。

工成,遂为永利。

(节选自《明史·徐九思传》)

【注】 ①单赤:

孤苦无依的平民。

②催科:

催收租税。

③中贵:

有权势的太监。

④盐引:

商人运销官盐的凭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视事,恂恂若不能   视事:

官吏到职开始工作

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惴恐:

恐惧

C.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

下雪

D.甃以石,行旅便之行旅:

行走旅游

解析:

选D。

D项的“行旅”是“行人旅客”之意,用作名词,而不是动词“行走旅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郡吏为叩头请,不许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请以给赏,民无所扰天将以酬长厚者

C.使平价粜而偿直于官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D.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则在舟中矣

解析:

选D。

D项前句的“则”相当于“就”或“那就”,表示假设的推断或结果;后句的“则”,可译为“早已”或“早就”,不表示假设的推断或结果,而表示由它领起的事情(后一分句)发生在前一分句所述的事情之前。

A项的“为”都是介词,“替”;B项中的“以”都是介词,“用”,而且它们后面都省略了宾语“之”;C项的“而”都是表顺接关系的连词,可不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

B.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

C.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

D.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

解析:

选C。

C项中的“就”是“靠近”之意。

A项的“袖”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袖藏”;B项的“食sì”,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给……吃”之意;D项的“全活”也是使动用法,“使……(得到)保全”,如“臣活之”(《鸿门宴))的“活”,译为“使……活”。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徐九思为民谋利的一组是(  )

①九思摘其奸,论如法 ②逾期令里老逮之而已 ③有盐引金久贮于府者,请以给赏 ④巡抚发仓谷数百石 ⑤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 ⑥少则有所限而不至于涸

A.①③⑤B.①②⑥

C.③⑤⑥D.②④⑤

解析:

选C。

此题考查对内容的选取、概括和对信息的把握能力。

③⑤⑥句所述均体现徐九思为民谋利的品德。

①句是表现徐执法严,不徇私情。

②句是表现他严正执法。

④句是表现巡抚勤政爱民。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徐九思吏治严明,坚决处罚违纪官吏,尽管郡中上司求情也不赦免。

治理百姓,则尽力施恩于孤苦无依的平民,严加管束邪恶奸猾的势力。

B.徐九思关心百姓疾苦,他翻修道路以方便交通,又在朝廷祭神扰民的情况下,请求动用府库中的盐税收入赏赐百姓,以减轻百姓的负担。

C.徐九思处理政事灵活变通,灾荒年份巡抚平价卖粮,他认为只有富豪才有能力买粮,因而动用部分粮食无偿周济濒于死亡的饥饿贫民。

D.徐九思注意水利建设,为避免河水泛滥淹没良田,他兴建工程沟通漕河、盐河,使水溢时能泄水入海,水少时又不致干涸,使百姓永久得利。

解析:

选A。

A项中的“郡中上司求情”是对原文信息“郡吏为叩头请,不许”的歪曲,“郡吏”即郡中差吏,显然不是上司。

此项的后半“治理百姓……奸猾的势力”可在“为治……特严”中找到依据。

B项可从“县东西通衢……民无所忧”一段文字中找到依据。

C项可从“岁侵……全活甚众”。

D项可从“积九载……遂为永利”中找到依据。

对这种无端的歪曲概念,淆乱是非,考生只有准确理解原文信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隶莫敢至乡落。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谷多,则使称力分负以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句中的“隶(衙役)”、“莫(没有谁)”、“乡落(村落)”为关键词。

②句中的“不能”是个古今异义词,理解为“没有能力(财力)”,而不是“不可以”。

③句中的“乃(于是)”、“直(通‘值’,引申为价钱)”。

④句的关键词有“称力”和“负(荷、背)”。

答案:

①衙役中没有谁敢到乡村中去(骚扰百姓)。

②贫苦民众即使是平价也没有能力买进。

③于是按时价卖出其中一半,把钱交入官府。

④稻谷多,就让民众据自己体力分取背走。

参考译文:

徐九思,是贵溪人。

嘉靖年间被任命为句容知县。

刚到职开始工作,处处小心谨慎,好像没多少本领。

不久,有个小吏袖里藏着空白文书偷盖印章,徐九思指出他的罪责,按法律判罪。

州郡的官吏替那人叩头求情,九思没有答应,从此人人心怀恐惧。

治理县务,对那些孤苦无依的平民一定要给予好处,但是管束邪恶奸猾之人特别严厉。

吃官司的,鞭打不超过十下。

催收的各种租税,约定期限,过期不缴的就让里正把他们逮来就是了,衙役中没有谁敢到乡村中去(骚扰百姓)。

县里有条东西七十里的大路,上面淤积了很厚的泥土,下雪天,泥浆淹没到大腿。

九思节省公家开支,铺上石头,从此百姓行走方便。

朝廷多次派有权势的太监到三茅山祭祀山神,百姓苦于供应物资。

九思找出旧的公文,发现官府里长期储藏着商人运销官盐的盐税收入,便请求用来补偿百姓,百姓没有受到干扰。

荒年,稻谷价格暴涨,巡抚打开仓库拿出几百石稻谷,让官吏把稻谷平价卖出而把粮钱交付官府。

九思说:

“那些买稻谷的都是富豪。

贫苦民众即使是平价也没有能力买进。

”于是按时价卖出其中一半,把钱交入官府,用剩下的粮煮粥给饥饿的人吃。

稻谷多,就让民众据自己体力分取背走,那些住在偏远山谷的,就让他们就近取富贵人家的稻谷,官府替他们偿还,使得很多人活了下来。

在任九年,升任工部主事,后来又任郎中,治理张秋河道。

漕河和盐河相互靠近却不相通,漕河水满就会泛滥成水涝。

九思建议在沙湾修筑减水桥,使两河相通,漕河水满,就有地方排进大海,而不会侵犯农田,水少又有所控制不至于使农田干涸。

工程竣工,于是成为长久的利益。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戎夷违齐如鲁。

天大寒,而后门。

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

愈寒甚,谓其弟子曰:

“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

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子与我子之衣。

”弟子曰:

“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戎夷曰:

“嗟乎!

道其不济夫!

”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与我衣        与:

给予

B.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爱:

爱护

C.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必定:

必然安定

D.若夫欲利人之心利:

有利于

解析:

选B。

B项的“爱”理解为“吝惜、珍惜”。

(2)下列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多于市人之言语

解析:

选A。

“未之识”是个宾语前置句,A项与之相同。

B项是定语后置句,C项是一个一般的紧缩句式,D项是介宾状语后置句。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齐桓公逐白鹿,至麦丘,见邦人曰:

“尔何谓者也?

”对曰:

“臣麦丘之邦人。

”桓公曰:

“叟年几何?

”对曰:

“臣年八十有三矣。

”桓公曰:

“美哉寿也!

”与之饮,曰:

“叟盍为寡人寿也?

”对曰:

“野人不知为君王之寿。

”桓公曰:

“盍以叟之寿祝寡人矣!

”邦人奉觞再拜曰:

“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

”桓公曰:

“善哉祝乎!

寡人闻之矣。

至德不孤,善言必再,叟盍复之。

”邦人奉觞再拜曰:

“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贤者在侧,谏者得入。

”桓公曰:

“善哉祝乎!

寡人闻之,至德不孤,善言必三,叟盍复之。

”邦人奉觞再拜曰:

“无使群臣百姓得罪于吾君,亦无使吾君得罪于群臣百姓。

”桓公不说曰:

“此一言者,非夫前二言之祝,叟其革之矣。

”邦人澜然而涕下,曰:

“愿君熟思之,此一言者,夫前二言之上也。

臣闻子得罪于父,可因姑姊妹而谢也,父乃赦之。

臣得罪于君,可使左右而谢也,君乃赦之。

昔者桀得罪汤,纣得罪于武王,此君得罪于臣也,至今未有为谢者。

”桓公曰:

“善哉!

寡人赖宗庙之福,社稷之灵,使寡人遇叟于此。

”扶而载之,自御以归,荐之于庙而断政焉。

桓公之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者,非独管仲也,亦遇之于是。

(节选自《新序·杂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叟其革之矣 革:

改换

B.自御以归御:

坐车

C.愿君熟思之熟:

仔细

D.桓公不说曰说:

高兴

解析:

选B。

B项的“御”应为“驾驭车马”之意。

(2)下列与“美哉寿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微斯人,吾谁与归B.大王来何操

C.甚矣,汝之不惠D.不拘于时,学于余

解析:

选C。

“甚矣,汝之不惠”是谓语前置句。

A、B项均为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D项为被动句和状语后置句。

(3)下列与“一匡天下,不以兵车者”一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今以钟磬置水中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刿)问:

“何以战?

解析:

选D。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

例句中的“以”与“何以战”中的“以”是“凭借”之意,介词。

A项作“因为”讲,为介词;B项作“把”讲,为介词;C项作“并且”讲,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金玉之贱,人民是宝。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文句翻译,重点是:

①句的宾语前置,词类活用,②句的“使、恶、下”等词语的落实。

答案:

①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

②假使我的君主喜欢学习又不讨厌去问地位低下的人。

参考译文:

齐桓公为了追猎白鹿,来到麦丘,见到一个城里人,就问:

“怎么称呼你呀?

”回答说:

“我是麦丘的城里人。

”桓公问:

“老头子多大岁数?

”回答说:

“我年纪有八十三了。

”桓公说:

“好长寿呀!

”与他喝酒,问道:

“你老可不可以祝我长寿呀?

”回答说:

“山野之人不知道怎么祝君王长寿。

”桓公说:

“那就用你老的长寿来祝我长寿吧!

”城里人捧着酒杯拜了几拜,说:

“如果要我的君王真正长寿,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

”桓公说:

“这个祝福很好!

寡人知道了。

最高的德性不会孤单,有益的话不会只说一遍,你老何不再说一个。

”城里人捧着酒杯拜了几拜说:

“假使我的君主喜欢学习又不讨厌去问地位低下的人,贤良的人在身边,直言的人可以进去。

”桓公说:

“这个祝福很好!

寡人知道了。

最高的德性不会孤单,有益的话一定要说多遍,您老何不再说一个。

”城里人捧着酒杯拜了几拜说:

“不要让群臣百姓得罪于我的君王,也不要让我得罪于群臣百姓。

”桓公不高兴地说:

“这一句,不和前两句祝福相同,你老把它改掉吧。

”城里人脸上挂着泪珠,哭着说:

“希望君王仔细想想,这句话,比刚才的那两句话更重要。

我听说儿子冒犯了父亲,可由姑、姐、妹来开释,父亲于是饶过了。

我冒犯君王时,可让君王左右的人为我开释,君王就可以饶恕我。

从前桀得罪了汤,纣得罪了武王,这都是君得罪了臣的事例,到现在也没有为他们开释的人。

”桓公说:

“说得好!

我凭着祖宗的福气,土地的神灵,才让我在这里遇见了你。

”桓公搀着他上车坐着,自己驾驭车马回去,保举他到庙堂又让他决策政治事务。

桓公之所以合并了九个诸侯,称霸天下,不因为军队,不只是因为管仲,也得益于这次的遭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