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7355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9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料.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料.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料.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料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料

江山实验小学祝光星

一、小学科学课教材特点

科学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伦理等。

科学学科不仅强调科学知识的获取与积累、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还强调科学品质的培养和发展。

学生的科学品质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逐步形成与积累。

教材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本,努力贯彻“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观点,把教材的表现主体和使用主体都落实在学生身上,为他们搭建了尽情展现个人创意,放飞自己想象,抒发个人情感,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拓宽了科学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更大的空间里得到自我积累与发展,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亲近科学,感受科学的魅力,使教材成为学生的“学材”,学生能够自主使用教科书,自主展开探究活动。

探究空间是广阔的,探究活动是自由的,内容处理是灵活的,学生可以动手做一做红绿灯、小潜水艇、小玩具、简单的小乐器,可以尽情玩一玩自己制作的小玩具车,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试一试自己制作的风车,测一测当地的气温,风向等。

《科学》教材除关注科学本身之外,还注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很好地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科学教育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扩大了科学教育的内容,增加了活动形式,扩大了教育空间。

二、实验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地位

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科学教学的基础,也是科学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因此,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所以实验在课改后的科学教学中的地位不但没有削弱,还大大加强了,因为实验既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科学探究打下基础,又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科学探究提供物质的保证。

科学探究过程可理解为学生在课堂中探究科学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实践过程,在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的基础上,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整理事实,最后发现规律。

换一种说法就是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搞科学,要求他们发现自已以前没有发现过的东西。

实验是一种科学手段,在这个手段中蕴藏着重要的学习目的,教师有目的的准备有结构的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渗透了科学教育,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建立一种科学意识。

包括科学的解决问题、科学的认识事物、运用科学方法等各方面的意识,这是一种科学的启蒙、科学的启迪。

对于实验教学来说,重要的是人人参与。

只有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去,才能发挥实验的作用,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实验能开发人的智能、提高人的素质。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强调人才的竞争,尤其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在基础阶段,我们的教学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实验教学恰恰是这样的重要的阵地。

实验不是做给哪个人看的,而是探究问题,培养素质的需要。

实验要讲究实效,既要能解决问题,又要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因而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人人参与,全面提高。

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注意两条:

一是不要让说教代替实验。

有一句很出名的格言: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从这句格言中不难体验到我们实验的重要性,我们的教学就要保证实验计划的顺利完成。

二是学生的实验要保证必要的时间。

现在的实验教学存在走马看花的现象,不给学生充分的实验时间,去落实实验的各个环节。

没有时间,学生就无法人人参与,忽略了全面性;没有时间,学生就无法动手,操作能力谈不上提高,忽略了具体的落实,所以,我们的实验教学要注意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

实验教学强调参与,就是要在实验中去培养包括观察思维、动手操作等各项能力。

让学生从微小的不值一提的发现做起,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感受科学创新的乐趣。

我们不求惊天动地的重大发现,只要平平凡凡的泉水积聚。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独立探究,让学生深入到问题中去,仔细观察,积累事实,层层分析,发现新问题。

实验器材的准备能否到位是决定一堂分组实验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课前教师一定要准备充分。

例如四年级《电》这一单元的实验,教师在课前除了将电流实验盒按小组配置好之外,还要逐盒检查仪器是否齐全、电池是否有电、仪器是否有故障等,使学生能顺利地进行实验、成功地得出结论,才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前教师还要对所做的实验心中有数,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和任务,了解实验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最好要亲自动手操作一遍,这样就会提前知道学生们会在什么环节遇到困难,他们能不能自己排除,需要教师什么帮助。

我们这次培训的目的就是这样,我选择的这些实验是很典型的,其实也都不难,那么在这里让老师们操作一遍,就是让老师们做到提前心中有数,对我们的实验指导有所帮助,为我们以后的实验教学排除障碍。

三、实验操作

三年级上册

在《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学生将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

任何孩子都喜欢观察和摆弄身边的物体。

他们会用积木搭盖“房子”,把铁丝弯成各种形状,当他们看到大块的塑料漂浮在水面上时,他们常常会感到非常好奇。

但是他们还没有思考过,是什么属性使不同的物体具有了不同的用途。

那么这一单元就给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

这一单元的2——5课,通过4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测试实验,将学生带入到验证材料物理性质的活动中去。

学生将围绕木头、纸、金属和塑料这几种常见材料,依次从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能力4个方面展开对它们特性的研究。

1、比较硬度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理解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2、培养学生能用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用物理特性。

3、发展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实验材料:

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或木筷子、金属筷子、塑料筷子

这个比较材料硬度的方法需要确定标准和按一定程度进行。

教科书中介绍的是经典的刻划方法,这个方法不仅是人类早期研究硬度的方法,而且直到现在还在一些情况下沿用着。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选择木条或木筷子时,要选用质地不那么紧密的普通木条,不要选用硬木或竹筷子。

如果没有金属筷子而选用金属条,一定要把两端适当打磨。

如果选用物体的尖角过于锋利,那么划痕的出现就有可能是用力的结果。

这个实验其实很简单,但关键是要让学生清楚对比实验的条件,怎样在公平的情况下比较,所以我们教师在选材上要严密,即大小、厚薄和形状等都要一致。

在操作时,教材上强调的操作步骤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在这个实验中,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材料更坚硬,标准是这种材料能否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

同种材料间一般不能划出痕迹,如果材料硬度相对较小,也不可能在被划材料表面留下痕迹。

因此,我们在这个实验中必须逐个检验,先用一根木条分别去划另一根木条、金属条和塑料条。

再分别用金属条和塑料条重复这个实验。

通过逐个检验,这三种材料硬度的排序是金属、塑料、木头;但如果选用的木头比较坚硬,也可能是金属、木头、塑料这样的顺序。

当然,除了这种实验方法,还可以选用铁钉来刻划这三种材料。

通过实验揭示了物体硬度越大,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相反,物体越软,就越容易被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一般情况下会有上诉结果,但如果教师材料选择出现了问题,就可能会造成不同的实验结果。

影响实验结果的要素一般为:

刻划不同材料用的力度不同、刻划材料的角度不同等。

另外,材料的软硬会和品种的不同而变化。

生活中有很硬的木头也有很软的木头;有很硬的金属也有很软的金属……所以我们还可以渗透给学生,在精密研究材料硬度时,科学家们会用专门的仪器来测量材料的硬度。

操作提示:

1、体现公平性,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2、注意实验安全,不要划伤手指。

 

2、比较柔韧性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理解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2、培养学生能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柔韧性,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3、发展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并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实验材料:

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

带刻度的纸或“7”字尺、钩码、线绳

这个实验是比较木头、金属、塑料这三种材料的柔韧性,所谓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实验中要求参加检验的材料的宽度、厚度、伸出桌面的长度要相同,要严格达到这个要求可以说难度很大,要想找到相同宽度、相同厚度的木条、金属条和塑料条确实不容易,如果实在找不到,也可以用粗细相同的铁丝、塑料丝、竹丝来代替,效果也不错。

这个实验需要做到的是定量标准,我们用一定的钩码(50克)做为标准,如果在缺乏钩码的情况下,还可以找一些替代品,如用绳捆一些书、捆一些文具等做为重物,然后将它们悬挂在这三种材料下,观察各自的弯度实验中如果在这三种尺子的一端打孔太费时费力,我们可以在它们约一厘米处系紧线绳用它来栓重物。

标记尺子的弯曲程度可以采用教材上的方法,也可以用专门测量弯曲度的“七”字尺,还可以用笔记本的纸。

另外在观察数据时,要做到平视。

这个实验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测量三种材料弯曲度的方法,并且现场演示、细致指导操作步骤:

1、准备3根相同宽度、厚度的木条、金属条、塑料条。

2、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5厘米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

3、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下来。

4、强调测量时小组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

 

3、它们吸水吗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理解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2、培养学生会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吸水性,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3、发展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并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实验材料:

大小和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膜、铁片、木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关于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们也知道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是不同的。

但他们可能从没有真正的去比较过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和把它作为一种物理性质看待,更很少会去思考各种材料吸水能力不同的原因。

所以这个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对金属、塑料、木头、纸这四种材料吸水过程的观察、比较和描述,产生关于“材料是怎样吸水的”“为什么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不同”等问题,去尝试发现材料吸水性能与它们构造的关系。

这个实验很简单,只要注意实验的公平性和观察要点就可以了。

实验的公平性:

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尽量保持相同。

观察要点:

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4、我们来造一张纸

实验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纸是用细小的纤维叠加压制而成的。

2、使学生亲历造一张纸的简单过程。

3、使学生认识到纸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实验材料:

废报纸、玻璃杯、筷子、水、棉布、毛巾

这个活动有两个层次:

1、经历用废报纸造纸的过程:

浸泡——打浆——抄纸——压平晒干,了解纸的构成方式。

2、将自己造的纸与平时用的纸进行比较(厚薄、疏密),分析存在的原因,认识到纸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具体的实验步骤:

1、把一小块废报纸撕碎,放在杯子里。

2、加一点水化开,调成糊状。

3、再加点水,搅拌成均匀的稀纸浆。

4、把稀纸浆倒在平铺的棉布上,盖上毛巾挤压吸水。

5、从棉布上揭下,就是一张纸了。

注意事项:

1、将报纸尽量撕碎,节约搅拌时间,提高效率。

2、平铺在棉布上的稀纸浆尽量均匀。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理解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2、培养学生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况,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3、发展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并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实验材料:

用塑料、金属、木材制作的实心物体、水槽、水等

这个沉浮实验仍然是对木头、金属、塑料以及纸这四种常见材料物理性质的检测和探究。

这个实验要求被检测物体必须是实心的,而且是由一般的木头、金属和塑料制成的,这样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在这个实验中,纸的情况比较特殊,开始时可能是浮的,由于它吸水性强,全部浸湿后就会沉入水底。

在挑选材料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尽量选取生活中普遍的、常见的、但判断起来又有一定难度的材料:

如回形针、铁钉、塑料尺、塑料棒、牙签、小木块等,除了教材中要求的这些实体塑料、金属、木材制成的小物体各两种外,还可以扩展一些,加入橡皮、橡皮泥、蜡烛头、小石子等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更多不同的材料在水中沉浮的感性认识,更加有利于学生建立材料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实验方法指导:

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每种物体可多做几次。

注意事项:

1、在寻找材料时,应选择实心物体,避免使用空心材料。

2、在将材料放入水槽时应缓慢将材料置于水槽中,并尽量处于水深的中心处,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3、实验完毕后清理实验台和材料。

 

6、砖和陶瓷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2、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

3、发展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并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实验材料:

砖和陶瓷、铁钉、水、滴管等

这个活动学生将探索砖与陶瓷这两种材料的特性。

在生活中,学生对砖和陶瓷并不陌生,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前面四课观察检测材料的技能来观察、研究砖和陶瓷的特性。

也就是组织、引导学生观察砖和陶瓷的硬度、吸水性、柔韧性以及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呢?

我认为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了。

所以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观察工具。

 

7、谁流的更快一些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知道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2、使学生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3、使学生认识到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实验材料:

水、食用油、洗洁精、玻璃片、滴管等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以比赛的形式来观察、比较水、食用油、洗洁精三种液体的流速。

既然是比赛,就要有公平性,可以让学生来制定比赛规则,其实这就是培养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在实验方法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比赛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以下几种:

1、在纸杯底打洞,看水、食用油、洗洁精谁先流完。

2、让它们从倾斜的玻璃片或纸片上流下来。

3、使它们通过一样长的吸管,比较流速。

4、把试管倾斜,看谁先从试管底流到管口。

 8、比较水的多少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知道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2、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3、使学生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实验材料:

大小不同的塑料瓶、玻璃杯、量筒、纸带、透明胶等

水的多少的比较,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

这个实验不仅要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活动,重新经历人类发明量筒这种测量液体体积工具的过程。

在学生经历量筒的发明过程中,他们对量筒的单位(毫升)产生的意义也会有所认识。

在测量水的多少的时候,学生要自己画刻度尺,自己制定测量单位,然后用自制的量杯去测量。

由于学生各自画的刻度不同,测量结果就不会相同,那么测量结果的不统一就必然产生如何统一测量单位的问题,毫升就是统一测量单位的结果,这一切都跟量筒发明之初是极其相似的。

在学生比较水的多少时,要鼓励学生想出多种办法来比较。

除了教材上列举的方法:

用容器来比较水的体积(用大杯量,用小杯量,或用瓶子量)。

学生还可能会想到:

把水倒入有小孔的杯子里,比比谁先流完;加同样有色物质在水中,比较瓶中水的颜色深浅等。

在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的同时,也要对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让学生明白,所有的方法中,有的方法是简便的、有效的。

通过简便的方法比较出了哪瓶水最多,那么它比其它瓶里的水多多少的问题就自然产生了。

针对这个问题教材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用杯子量,多几杯?

如果多出来半杯怎么办?

用更小的杯子量,又会怎么样?

没有更小的杯子怎么办?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能使学生理解杯子上的刻度线,也就是测量单位的产生和意义。

下面的活动就是学生在纸上画刻度线,然后贴在杯子上,再用杯子量一量瓶中的水各是多少。

学生在画刻度线时必然会产生线距不同,即测量单位不同的问题。

学生在把画有刻度线的纸条贴在杯子上时,也会产生测量的起点问题,即纸条上的刻度线是否对齐杯底,是否有零刻度。

这些问题都可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同。

测量结果的比较是一件有趣的事,通过各组的比较,学生会发现测量的结果有较大的差异,讨论这个导致结果差异的原因对学生来说是更有意义的。

这种误差的产生既有操作上的原因,也有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的问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刻度,认识测量工具,理解标准测量。

学生经历了前面一系列过程,教师再向学生介绍量筒,学生就会对量筒有更深刻的理解。

由于学生刚接触量筒,老师们要重视量筒的规范使用,首先确定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什么;这个量筒最多能测量多少毫升的液体;测量时要将量筒放平;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保持水平。

 

9、空气占据空间吗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2、学生会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验材料:

塑料饮料瓶、吸管、橡皮泥、注射器等

这个实验是在瓶子里装一些水,用几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把水从瓶子中挤出来。

这个活动就是让学生利用空气把瓶中的水挤出来,这对学生认识空气像石头一样是一种物质会有帮助。

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会想到将空气通过吸管吹入瓶中,就会将水挤出来,可是如果瓶口不密封的话,空气随时都会跑出来,所以就要考虑橡皮泥的作用了。

我们用橡皮泥将瓶口封住,这样瓶内的空气就被密封在瓶里了,再吹入空气,就会将水挤出来了。

要证明空气占据空间,教材又安排了一个活动:

杯子入水,杯底纸巾不湿实验。

这是一个空气占据空间的典型实验,是在上面的实验基础上展开的。

这个实验要注意:

纸巾要紧紧塞放到杯底,不能掉下来,将杯子倒扣入水中时不要倾斜。

前两个实验都是验证空气确实占据着空间,那么第三个实验是使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指空气可以被压缩到一个较小的空间或扩张到较大的空间里。

而固体、液体一般情况下都能保持占据空间的大小(体积)不变。

操作方法:

用两只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然后用手指堵住管口,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活塞,再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上拉活塞。

注射器的活塞向下压或向上拉,会导致注射器中的空间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观察到水的体积不会发生变化,而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小或拉大。

在操作时,两次实验要用同样大小的力,以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同时为了防止空气从注射器管口跑出,不要用太大的力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会有停止用力后有一股力让活塞恢复到原来位置的现象。

这里教师不需要向学生解释,只肯定学生的观察结果就可以了。

10、空气有重量吗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知道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2、在称量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验材料:

细木条、细线、橡皮泥、气球、天平、砝码、镊子、皮球、打气筒、气针

要测量空气的重量,首先要自制一个小天平。

方法是:

在一根细木棍上用尺子确定一个中心点,并做上记号。

再在细木棍中心点及两端按上图钉,这样既方便挂取气球,又可防止在挂取过程中移动气球的位置,产生误差。

小天平制好后,在一端拴上一个没充气的气球(用活扣,不要打死结),另一端拴上笔帽或垫圈、橡皮泥等重物,再提起系在木棍中点的细绳。

这时要调整小天平,使其达到平衡。

调整小天平的方法可以移动图钉的位置,也可以给两端加贴橡皮泥。

调整好天平后,把小天平上的气球取下来,充气后再挂上(这个气球最好选取大一点的),小天平的气球一端会有一点倾斜下沉。

一只气球充气后如达到篮球大小,其重量可增加约1—1.5克,这么一个较小重量引起的变化,是需要学生细心观察才能发现的。

要想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就需要改进实验方法。

教材中列举了两种实验改进的方法,一是多挂几个气球;二是把气球吹得更大一些。

另外要保证三条线绳的位置在对比前后要保持一致,这样才不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多挂几个气球是一种易行的操作方法,如果同时挂上三个气球,实验效果会更加明显,有利于学生认识到空气有重量,另外还可以直接将三个气球挂上,观察挂上后的小天平的状态,然后再将三只气球中的气都放掉,观察小天平的状态。

教材安排的下一个活动是用实验室的托盘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用托盘天平称皮球的重量,会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空气有重量,同时也会加深对天平这种工具的认识。

这个实验的具体方法是,先称一只充满气但未充足的皮球的重量,然后再用打气筒给皮球充足气,再次测量皮球的重量。

充足气的皮球重量增加了2—4克,普通天平(带游标)就可以测出。

这个量化结果是空气有重量的有力证据,也可以说明空气很轻。

这个实验可演示,也可以分组,但最好是演示,因为天平的操作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有一定的难度。

 

三年级下册

11、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

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使学生知道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是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3、是学生会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值在零下20摄氏度——110摄氏度)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4、培养学生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实验材料:

冷热不同的水、玻璃杯、水温计等

在前面一课中,学生已经对温度计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本课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际练习测量物体温度和识读摄氏度。

要测量水温,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在选择时主要是考虑温度计的测量值区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C——100°C之间。

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C——100°C范围的温度计。

选择好温度计,就要正确的来测量水温,在测量时,教师一定要进行正确的操作示范,因为学生的技能学习是以模仿为主的。

教师如果操作不规范,学生就很难学会准确的操作方法。

在操作方法上,教材提供了一个正确操作的示意图,同时用文字表明了操作的方法及步骤: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教学时,教师可以边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边和学生一起分析,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理解每一条操作规定的意义。

接下来教材安排了两项操作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