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网络学院现代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7481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5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大网络学院现代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交大网络学院现代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交大网络学院现代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交大网络学院现代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交大网络学院现代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交大网络学院现代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交大网络学院现代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交大网络学院现代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交大网络学院现代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交大网络学院现代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交大网络学院现代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交大网络学院现代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交大网络学院现代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交大网络学院现代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交大网络学院现代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交大网络学院现代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交大网络学院现代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交大网络学院现代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交大网络学院现代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交大网络学院现代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交大网络学院现代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docx

《交大网络学院现代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大网络学院现代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交大网络学院现代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docx

交大网络学院现代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

第一章管理的定义和本质

●管理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战略管理活动、业务管理活动;

●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的关系

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各有两种基本形式。

组织中的管理活动:

战略管理活动(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选择具体业务的活动)、业务管理活动(为完成具体业务而选择操作方法的活动);组织中的业务活动:

由于管理的需要而派生出来的业务活动(以管理为目的),也称管理工作、直接以创造价值为目的的业务活动(以价值为目的),也称业务工作;

为了实现既定目标,管理者首先必须进行战略选择,即从事战略管理活动,而为了完成这项战略选择,就必然派生出许多业务活动(管理工作),而为了有效完成这些以管理为目的的业务活动,具体承担这些工作的人还必须选择有效的工作方法,即必须进行业务管理活动;另外,战略选择完成后,就确定了明确的核心业务,而要使核心业务能够顺利完成,又必须将其分解为具体的业务工作。

因此,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是整个组织活动中的两个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管理活动总是先行于具体的业务活动,并贯穿于业务活动过程的始终。

●法约尔的定义:

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5项要素)。

●一般的定义:

管理是为了达到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等行为活动而对组织内的各种资源(人财物)进行有效整合,发挥最大效益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等管理的手段和方法,管理的核心在于对资源的有效整合。

●决策是管理的基本元素。

●管理者必须采取必要的手段,使组织成员能够以组织的既定目标为导向来有效地开展工作。

因此必须掌握、认识人的基本特性,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些特性采取措施,来保证管理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管理中的人性假设:

受雇人、经济人、社会人、管理人四种;直到今天,经济人假设仍是经济学中的主要人性假设;社会人假设是管理学中的行为学派的主要观点。

●一般组织中的资源:

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关系资源(5种);

●资源的一般属性:

稀缺性、相互替代性。

稀缺性指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主要表现在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赖以生存的人文社会资源也是有限的;相互替代性是指人们可以使用不同的资源来达到同一目标。

第二章管理活动的空间-组织

●组织形成的第一要素:

是由于人们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只有集体才能完成的任务、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亲密的感情等因素,促使人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形成组织。

共同的利益和目标,是组织形成的必要条件(前提和基础)。

共同的利益和目标、任务、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亲密的感情等因素产生的凝聚、协同作用,称为组织的吸引机制。

●组织形成的第二要素:

是发起者权威的作用。

组织的形成需要发起人的积极活动或“权威”人物的号召(以高贵的品德、超凡的能力或以特殊的资格赢得人们的尊敬和信任,称为组织的核心);另一方面发起人的重要作用是揭示潜在的共同利益,发起人创造出条件,使人们相信确实存在共同利益,形成共同的目标,才会促使组织的形成。

这称为组织的追随机制

●组织形成的第三要素:

要形成一个组织,就必须有组织规则,即必须确定组织中每个成员对组织的贡献与他所能享受的共同劳动的成果之间的关系。

只有这种关系确定后,人们才能知道加入组织是否确实可以给自己带来利益。

组织规则就是组织的约束机制。

组织的约束机制是组织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组织的定义:

组织是以价值创造活动为纽带的,能够实现依靠个人力量所不能实现的个人目的的、通过一定的约束机制而形成的人群集合系统。

(组织具有的价值创造功能是组织存在的前提条件;组织成员具有各不相同的个人需求;任何组织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约束机制。

●公平法则:

一切开放的系统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它必须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资源,而任何系统都不能无偿地获得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得资源。

因此,它必须对环境有价值。

换句话说,一个组织能过存在,是因为它能够向环境中的一些对象提供其所需要的东西,也就是它能够创造客户价值。

这也是组织的功能。

●组织目标就是由组织的管理者或者组织成员确定的在未来一定时间内,通过组织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或组织所要达到的某种状态。

一个组织目标的确定,是由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所决定的。

(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职业经理人、职工、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

●组织目标具有多元性、层次性等特性。

多元性指任何组织,在同一时期可能存在多个不同的组织目标;层次性指组织目标需要逐层分解,直至落实到个人。

●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就是由组织内的分工协作而形成的上下左右的部门联系以及上下的职位结构,通常可以用组织结构图表示。

●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简单结构、职能型结构、直线型结构、直线职能型结构、事业部型结构、矩阵型结构、网络型结构。

●描述组织的状态的参数就称为组织的维度。

常用的组织的维度分别是结构性维度和关联性维度。

第三章管理的核心-决策

●决策就是在某一时点上,为实现一定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活动;决策的核心就是选择。

●有关决策过程的两个重要概念:

决策的输入输出量(输入与决策对象有关的特定的知识和信息,输出最终的决策方案)、不归点(决策过程中的一个时点,决策者在这个时点上选定某一方案,随后开始执行这个方案)。

决策的输入输出和不归点描述了决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特征:

即任何决策过程都依赖于一定的知识和信息,同时,决策时机的把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决策过程的步骤:

(1)鉴别问题和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3)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4)评价备选方案;(5)选择方案。

●依据决策者在组织中所处的管理层次,决策可以分为日常决策、战术决策、战略决策等3类。

●依据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决策可以分为稳定条件下决策(确定型决策)、风险条件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稳定条件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等3类。

●按照决策过程,决策可以分为理性决策、有限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等3类。

(1)理性决策又称规范决策,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决策所需的一切知识和信息,具有明确的目标,掌握可采取的全部可能方案,清楚每一种方案的结果。

(2)有限理性决策,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追求理性,但又不是最大限度追求理性。

同时,决策者在决策中追求“满意”标准,而不是“最优”标准,这是因为,人的知识和信息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不能完全了解决策对象的性质,也不可能掌握全部可能方案,更不可能清楚每一种方案的可能结果。

(3)非理性决策,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直觉进行决策。

在进行非理性决策的过程中,决策者的个人经验和判断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节省时间。

(企业家素质的重要性正是体现在其进行非理性决策的能力上)

●决策的评价标准:

评价一项决策方案的标准,应该包括三个因素。

(1)决策的质量(即通过决策所选定的最终方案的质量);

(2)决策的时间(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

时间过长,贻误战机,时间成本上升);(3)决策的执行程度(任何一项决策的效果,都是通过方案的执行过程体现出来的。

决策方案执行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决策的效果)。

●影响决策的决定性因素:

(1)知识和信息;

(2)判断准则;(3)决策方式。

知识和信息对于决策的作用主要体现两个方面:

一是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对于问题的发现和问题性质的判定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在进行方案选择时,对于每个方案的后果的判断,决策者的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判断法则就是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用来对方案进行选择的判断标准。

决策者在进行方案选择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调整目标,从而调整方案选择的判断标准。

决策方式是指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综合运用各种资源的方式。

决策方式对决策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影响着决策过程中所使用的信息和知识。

决策者采用封闭的方式作出决策,只能使用自身的知识和信息,采用公开讨论的方式作出决策,能使用大家的知识和信息;其次,影响着判断准则。

尽管决策者的价值观难以改变,但采用不同的决策方式,广泛听取建议,对决策者选择具体的判断准则是有不同影响的;再次,不同的决策方式影响着决策的时间;最后,不同的决策方式影响到决策的执行。

一般来讲,民主的决策方式,比较容易得到贯彻执行。

综上所述,决策的效果取决与决策者所能利用的知识和信息,所使用的判断准则和决策方式。

因此,决策者的首要管理任务就是研究三个因素的性质和运行规律,并设法改善,以达到提高组织运行效率的目的。

第四章知识与信息

●知识和信息是管理的首要要素,同时,它也是组织的重要资源。

一方面,知识和信息本身制约着管理活动的效果;另一方面,知识和信息也是管理的对象;

●知识和信息作为管理要素的原因:

知识和信息对决策者的决策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作为组织资源的知识和信息:

(1)知识和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

(2)知识和信息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3)组织是由众多成员所组成的,组织中的个人在决策过程中可以利用的知识和信息,决定于整个组织对知识和信息的管理水平,因此从整个组织的角度来看,知识和信息是组织的资源和管理对象。

●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具备一定得竞争优势,而核心竞争力就是指形成竞争优势的企业内部因素。

到21世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由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源所构成。

●知识的分类:

(1)事实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属性的认识);

(2)原理知识(回答“为什么”的知识,来源于人类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运动规律的研究);(3)技能知识(回答“做什么”的知识,指人们希望将某个客观对象的状态加以改变以达到某个目标状态而可以采取的方法);(4)人力知识(回答“谁有知识”,指知道谁有知识,能做某些事情。

●知识有两种基本存在形态:

(1)存在于人脑中的隐形知识;

(2)以信息形式存在于一定媒体中的显性知识。

●知识和信息的区别与联系:

(1)知识来源于人脑所接受的信息——知识是被人脑固化了的信息;

(2)知识是经过人脑所解调的信息,而信息则是不依赖于人而客观存在的客观对象;

●知识的表现形式:

经验、科学、技术、信息;

●知识和信息的基本特征:

(1)知识是没有重量的、不可触模的,就像光一样;

(2)知识具有非排他性,可以为多人或社会共同所有

;(3)知识具有非竞争性,一个人使用知识不会减少另一个人使用该知识的数量;(4)知识具有可传播性;(5)作为信息的、非竞争性的知识具有外部性;(6)知识和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不可逆性;(7)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渠道依赖性.

第五章决策方式

●决策方式指决策者在决策制定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资源的方式;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所运用的资源就是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

●决策方式分类:

(1)权力主义方式1(领导者运用手头现有资料,自行解决问题,做出决策);

(2)权力主义方式2(领导向下级取得必要的资料,然后自行解决问题,做出决策);(3)协商方式1(以个别接触的方式,让下级了解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然后由领导者做出决策);(4)协商方式2(让下属集体了解问题,并听取集体的意见和建议,然后由领导者做出决策);(5)团体决策(让下属集体了解问题,并且与领导共同提出和评价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努力就决策方案的选择取得一致。

●决策方式体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1)明确区分组织运行过程中的决策问题类型;

(2)指明各种问题的具体决策责任人;(3)规定决策责任人在进行决策时所采用的决策方式,即发现问题和界定问题的方式、制定制度化或非制度化的决策方式;

●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已定有规范的程序,包括决策的模型、数量参数的名称和数目,以及选择方案的标准等;

●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完全无法用常规办法来处理的一次性新决策。

决策的每一个环节都得按决策者的想法来办;

●弗鲁姆-耶顿模型中用来选择确定决策方式的七层问题:

(1)决策是否有质量要求;

(2)决策者是否掌握足够信息;(3)需决策的问题是否属于结构性问题;(4)下属对决策的认可是否对有效执行决策具有重要作用;(5)专断决策是否有被下属接受的可能;(6)下属对所要决策的问题解决是否有共同一致的目标;(7)下级之间的决策的认识是否存在冲突;

第六章判断准则

●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面对几个不同的决策方案,每个决策方案的可能效果都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在这些方案中进行选择,这个标准就是决策的判断准则。

一般来讲,决策者在进行方案选择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调整目标,从而调整方案选择的判断标准。

●决策的核心就是选择。

任何一项选择过程都要考虑两个因素:

(1)可供选择的方案未来可能产生的后果,是一种预测,这就是决策的事实因素(基于预测的事实因素,西蒙称为决策的事实前提);

(2)这种后果是否符合需要,人们总是要求获得他们认为需要的和好的东西,这种对于好的或坏的考虑,就是决策的价值因素(基于主观偏好的价值因素,西蒙称为决策的价值前提)。

任何一个决策过程中都包含事实因素和价值因素。

●经济学中外部性的含义:

当某个主体为了实现其个人利益最大化目标而采取行动时,这种行动不仅满足了其个人的欲望,同时还会产生许多与直接目标无关的影响。

这些影响,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外部性的存在对决策的判断准则的影响:

任何一个决策方案的执行,不仅会对人们所面临的问题产生影响,同时,还会产生许多其他方面的影响。

有时,这些影响之间会出现矛盾。

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一般成员在面临各种问题时,其中大部分问题需要立即作出决策,这就使得他们只能在非常小的范围内对决策方案进行评价,为提高这种评价工作的效率,同时避免在这种评价过程中出现负外部性,即决策方案对企业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没有被纳入评价范围,管理者必须仔细研究企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事前评价,然后将这些评价内容转变为企业的管理制度,使一般员工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有效地进行评价活动。

第七章命令与执行

●命令就是管理人员在其职权范围内对下级发布的工作指令;一个管理人员所发布的命令,实际上是他就组织中有关业务所进行的决策的结果,即命令的内容实际上是管理人员所选定的决策方案;

●复合决策过程指当一个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将其决策方案以命令德方式下达给其下级要求其执行时,下级又会将该方案中所确定的任务作为目标来进行新的决策。

●在复合决策过程中,影响命令有效性的因素:

(1)命令内容的详细程度,越详细,执行者进行决策时可以采用的决策前提的范围就越小,就越有可能按照命令下达者的期望完成工作;

(2)执行者的个人知识、信息、价值观等对命令的执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此外,执行者的心理、生理状况都会对命令的有效性产生影响;(3)组织文化对命令有效性会产生影响;(4)命令的层级越少,命令传递和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也就越少,被执行的可能性越大;

●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保证命令的有效执行是组织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保证命令有效执行的措施:

(1)分工明确,明确每个组织成员的工作任务、责任和权利;

(2)适当参与,执行者参与决策的过程,可以提高其对命令的执行能力和执行命令的主动性;(3)建立恰当的组织文化,(4)建立反馈控制机制,管理者必须在命令下达后,对命令执行者的行为进行监控,发现偏差,及时进行新的决策,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5)准确而及时下达。

第八章计划

计划既可以作动词使用,也可以作名词使用。

管理学中将计划的动词性含义用“计划工作”表示。

●计划:

为实现一个既定目标而选择的一系列相关决策方案的组合。

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保证命令的有效执行是组织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计划是管理首要的一项基本职能。

●计划(理论表述):

计划是组织根据自己所面临或将面临的环境特征,结合组织的需要与资源能力,确定在未来的一定时期中要求达到的目标,再通过计划编制、实施以及计划的监督与控制,使既定目标得以实现的整个过程。

●计划包含四点含义:

做什么,怎样做,谁来做、何时做;

●计划工作:

在一定时间内,对组织预期目标和行动方案所做出的选择和安排,即确定组织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

●计划工作的基本内容:

(1)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决策问题及其前提条件进行预测;

(2)设定计划目标,即指确定在计划期内,所要进行的工作将要完成的程度;(3)选择方案;

●计划工作的作用:

(1)使组织成员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并且了解自己应该在何时、何地,用什么方式作出何种贡献;

(2)准确预测未来,使组织在调动自己有限的资源或应付各种可能产生的威胁,有了更加充裕的时间空间;(3)使各种有限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使组织的经营活动成本得到控制和降低;(4)使各项控制得以实施。

●计划的种类:

(1)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按计划的时间界限划分);

(2)战略计划、管理计划、作业计划(按计划制定者的层次划分);(3)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按对计划执行者的约束力划分);(4)综合计划、局部计划、项目计划(按计划的对象划分);(5)政策、程序、方法(按计划的应用范围划分)

●计划的过程:

(1)机会分析;

(2)确定计划目标;(3)确定计划前提(环境状态);(4)提出备选方案;(5)评估方案;(6)选定方案;(7)拟定相关政策;(8)编制预算

●计划方法:

(1)滚动计划法,基本思想是根据计划执行的具体情况和环境变化的状况来修订未来的计划,并不断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长期计划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2)网络计划方法:

利用网络分析的基本原理开展计划制定以及对计划予以评价的方法。

它能标识出整个计划的关键路径,以明确计划活动的重点,便于合理安排人力、物力、时间、资金,缩短计划的完成时间。

(3)线性规划方法;(4)概率方法;(5)投入产出法;

(6)计量经济学方法:

将各种经济关系结合数理统计学的具体方法,建立各种数学模型来准确、直观地描述这些经济关系已经、正在和将会做出的变化和发展。

P272.

第九章领导

●领导现象:

(1)一个群体中存在领导现象,即存在追随关系。

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追随有不同的形式,有的是思想观念上的追随,有的是行动上的追随;

(2)在同一群体中,不同的追随着对领导者的追随程度不同;(3)在同一群体中,可能存在着多个领导者;(4)领导现象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但归根到底,是因为追随者希望通过被追随者而获得个人需要的满足。

●领导行为:

群体中的某个人采用一定的方法,试图使其个人成为其他成员在某些方面的追随对象。

●领导现象和领导行为之间的关系:

(1)在任何群体中,一般都存在领导现象;

(2)有效的领导行为可以产生领导现象,而无效的领导行为则不能导致领导现象的产生;(3)领导现象不一定是领导行为的产物,如,某人并没有主观追求,但其个人具有的某些品质,而使其成为群体在某个方面的领导者。

●领导有两重含义,其一是领导现象,即人群中存在的追随关系,其本质是影响力;其二是领导行为,指群体中的某些成员为了促使领导现象的出现或加强所采取的各种行为。

●所谓权利是指组织中,通过一定的程序赋予某个人的资源支配能力。

这种权力,一般称为职权。

它包含以下几个含义:

(1)职权是以组织为基础的;

(2)职权是由于处于更高层次的管理者的授权而获得的;(3)权力的本质都是支配资源的能力;(4)权力具有相对性,只拥有一定程度的对资源的支配权。

●职权的类型:

(1)指挥权;

(2)奖赏权;(3)惩罚权;指挥权是一种基本职权,而奖赏权和惩罚权则是使这种基本职权得以实施的保证。

●所谓影响力,就是导致追随关系的原因。

一般认为,影响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职权;

(2)专长;(3)个人魅力;(4)背景;(5)感情。

●领导理论是研究领导行为有效性的理论,即试图发现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应该采取何种行为或具备何种品质,才能成为成功的领导者。

领导理论分为3种类型:

(1)领导品质理论;

(2)领导行为理论;(3)权变领导理论。

第十章激励

●一般管理文献将激励定义为调动人们积极性的过程;

●激励的基本问题:

(1)执行者是否会以组织利益作为其决策的判断依据?

管理者应该采取何种措施,以保证执行者按照管理者所确定的工作目标去开展工作;

(2)执行者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开展工作?

他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会是怎么样?

●管理者为解决激励的基本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或实施的过程就是激励;

●激励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3)社交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保健-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

●组织的激励系统:

(1)工资制度;

(2)奖金;(3)奖惩制度;(4)福利制度;(5)考评制度;(6)职务任用晋升制度;(7)决策参与度;(8)教育训练制度。

第十一章控制

●控制的定义

(1):

监督组织内的各项活动,以保证他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

●控制的定义

(2):

采取一定得方法,搜集有关控制对象的实际运行状况的信息,并将实际运行状况与预期运行状况比较,根据比较结果采取适当措施以保证控制对象按照正确方式运行的过程。

●控制具有的性质:

(1)控制是以一定的目标位导向的;

(2)控制的核心在于信息;(3)控制是一个连续过程;(4)控制所依据的信息是离散的。

●控制的类型:

(1)反馈控制;

(2)同步控制;(3)前馈控制;

●控制过程①:

(1)确定标准;

(2)采集信息;(3)比较判断;(4)选择方案;(5)实施方案;

●控制过程②:

(1)建立标准;

(2)业绩衡量;(3)对比;(4)纠偏措施;(5)贯彻;

 

一、名词解释

1结构性维度

结构性维度是用来描述一个组织的内部特征的。

它只要包括规范化程度、专门化程度、标准化程度、权利层级、复杂性、集权化、职业化特点和人员比率等8个维度。

(规范化程度指组织依靠规则和程度引导员工行为的程度;专门化程度是将组织的任务分解成单个工作的程度;标准化程度是指类似的工作活动以相同的方式来执行的程度;权利层级描述谁向谁报告以及每个管理者管理的跨度;复杂性是指组织活动或子系统的数量;集权化是指有权做出决策的层级;职业化特征是指员工的培训和正规教育程度;人员比率指组织人员在不同部门及职能间的配置。

2关联性维度

关联性维度是指从外部观察组织时,将组织当作一个整体来描述的特征。

组织的关联性维度包括组织规模、组织技术、环境、组织的目标和战略以及组织的文化等5个维度。

3.经济人假设

认为人总是追求个人收益的最大化。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获得报酬。

假设能够判定员工工作效率比以往提高多少的前提下,给予员工一定量的工资激励,会引导员工努力工作,其结果是员工得到了实惠即收入增长而企业主则增加了利润收入,也方便了管理。

4社会人假设?

认为在社会上活动的职工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作为某一集团或组织的一员的“社会人”,是社会的存在。

“社会人”不仅要求在社会上寻求较好的收入以便改善经济条件、谋求较好的生活水准,而且还需要得到友谊、安定和归属感,还需要得到尊重。

社会性需求的满足比经济报酬更能激励人们。

因此,管理者不能完全采用高压政策(对待受雇人)或完全依靠物质刺激(对待经济人),而是要具体分析组织成员的需要,并根据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5决策树

决策树分析法是以图解形式,把决策问题的各个要点、备选方案、可能事件和结果一步一步有顺序地展开,计算和比较备选方案的结果,以取得最优解决决策问题的方法。

决策树一般应用于风险条件下的决策。

6网络计划方法

利用网络分析的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