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导学案2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7509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导学案2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导学案2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导学案2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导学案2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导学案2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导学案2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导学案2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导学案2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导学案2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导学案2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导学案2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导学案2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导学案2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导学案2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导学案2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导学案2精.docx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导学案2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导学案2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导学案2精.docx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2精

1.古诗三首导学案

(第1学时)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理解诗句义,背诵古诗,体会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

(板书:

寒食)

简介寒食:

清明节前一二日。

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

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1、读诗题,理解题意:

四时田园杂兴(xìng)(“兴”在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

是一年四季。

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

2、了解诗人: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

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主要作品:

《石湖诗集》《石湖词》《吴郡志》等。

3、能把诗读正确·流利,读出节奏!

四时田园杂兴(xìnɡ)(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gònɡ)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4、.理解词义。

昼:

耘田:

绩麻:

各当家:

未解:

供:

傍:

桑阴:

(学法点拨:

学习生字,借助注释或查工具书,弄懂部分词语和诗意。

5.熟读古诗,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参考答案:

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6·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的意境。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二·勇闯知识岛:

(自主探究)

探究点一:

从第一·二句你读出了什么?

从第三·四句你又读懂了什么?

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通过描绘农家夏日繁忙的劳动生活,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对天真纯朴、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美之情。

探究点二:

自读,边读边想:

从小孩学种瓜,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

用自己的话写一些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

(参考答案:

天真、可爱、爱劳动……)

三·读写能力大提升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耘田夜绩麻,

村庄()()。

童孙(供(),

也傍()学种瓜。

默写时,要把字写正确,还要注意写上标点符号.

四.拓展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五·课堂检测

1.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傍学种瓜。

(1)选择下列加点词语正确意思。

耘田()①在田里锄草②犁地.傍()①靠近②并排.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后两行的意思。

2.查资料,抄写一首自己喜欢的其他田园诗。

(第2学时)

稚子弄冰

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朗读、背、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学习方式

古诗学习四步法:

释题意、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学习流程

一.基础大闯关:

(自主学习)

1·“稚zhì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

整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

2、了解诗人及古诗写作背景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

有《诚斋集》行世。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

任上。

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

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3·我能把诗读正确·流利,读出节奏!

稚(zhì)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铮(zhēng)。

敲成/玉磬(qìng)/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4、理解词义。

钲:

一种古代乐器磬:

一种打击乐器玻璃:

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金盆脱晓冰:

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学法点拨:

学习生字,借助注释或查工具书,弄懂部分词语和诗意。

5·熟读古诗,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参考答案:

诗意:

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结有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6·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的意境。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二·勇闯知识岛:

(自主探究)

探究点一:

前两句中对稚子主要进行什么描写?

(“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并试着写下来。

探究点二:

诗中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稚子弄冰的情形?

(探究二参考答案:

色泽上,“金”盘“彩”丝穿“银”冰;形态上,“金盘”脱出的冰犹如“银铮”;声音上,既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又有“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有形有色有声,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无限乐趣。

探究点三:

《稚子弄冰》中的稚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诗中的稚子不惧严寒,清晨脱冰,可见他天真幼稚;他把冰块当做银钲来敲击玩耍,可见他非常的调皮可爱。

表达了作者对稚子的喜爱之情。

三·读写能力大提升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金盆(),

彩丝()()。

敲成()(),

忽作()()。

四·课堂检测

1.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

稚子弄冰

宋代: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

(1)稚子:

(2)钲:

(3)磬(qì

ng):

(4)玻璃:

2.用自己的话写出《稚子弄冰》前两句的意思。

(第3学时)

村晚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重点)

3.体会作者诗中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及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难点)

学习方式

古诗学习四步法:

释题意、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学习流程

一·基础大闯关:

(自主学习)

1、释题意: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

2、知诗人:

雷震,宋朝,生平不详。

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

(1265年)进士。

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3·我能把诗读正确·流利,读出节奏!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

山衔/落日/浸寒漪(yī)。

牧童/归去/横(héng)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4、我会读并理解词义。

陂:

寒漪:

腔:

信口:

(学法点拨:

学习生字,借助注释或查工具书,弄懂部分词语和诗意。

5.熟读古诗,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参考答案: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6·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好这首诗。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二·勇闯知识岛:

(自主探究)

探究点一:

“山衔落日浸寒漪”中的“衔”与“浸”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结合图文)

(参考答案:

衔:

日薄西山、欲落未落,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景;浸:

青山、落日倒映水中,与涟漪融为一体、摇曳闪烁的美丽景象。

探究点二:

前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试着写一写。

探究点三: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横”改为“骑”可以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不好。

因为“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

“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三·课文主旨(悟诗情):

《村晚》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农村夏日晚景图,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表达了作者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读写能力大提升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村晚

【宋】雷震

()池塘(),

山衔()()。

牧童()横(),

短笛()()。

五·拓展训练营

1·(对比阅读)

所见

作者:

袁枚(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搜集并阅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其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堂检测

1.把诗句补充完整,并用自己的话写出所填字词的意思。

村晚

宋代: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山衔落日()寒漪。

牧童()横牛背,短笛无腔()吹。

(1)。

(2)。

(3)。

(4)。

2.用自己的话写出《村晚》后两句的情景。

七:

问题归纳:

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八、课外积累:

背诵并默写以下诗句

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昼出耘田夜绩麻。

(zhòuzòu).2.彩丝穿取当银钲。

(zēngzhēng).3.草满池塘水满陂。

(bēipō).二、按要求完成填空。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中的一个场景。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所作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的场景。

3.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村晚》。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似被山含住的红红()以及放牛回家的()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和()之情。

三、根据意思写出诗句。

1.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2.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3.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四、请发挥想象,把《四时田园杂兴》改写成一篇短文(自由发挥)

古诗三首

第一学时课堂检测答案

1.夜绩麻童孙未解供耕织桑阴

(1)①①

(2)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2.乡村四月

作者:

翁卷(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第二学时课堂检测答案

1.

(1)稚子:

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2)钲:

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3)磬:

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击乐器。

(4)玻璃:

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2.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取,当做银钲。

第三学时课堂检测答案

1.陂浸归去信口

(1)陂(bēi):

池塘。

(2)浸:

淹没。

(3)归去:

回去。

(4)信口:

随口。

2.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

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一、1.(zhòu)2.(zhēng)3.(bēi)

二、1.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2.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3.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村晚》。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四、例文:

改写《四时田园杂兴》

在炎热的夏天,农村到处是一番繁忙的景象。

早晨,男人们一大早就起来了,扛着锄头向农田走去。

到了农田,男人们弯下腰,低垂着头汗流满面,卖力地干着农活。

看着那些绿油油的禾苗,想着到了秋天的时候,这里将会变成一块金灿灿的田地,他们脸上不禁露出了灿烂的微笑,心里也甜滋滋的。

到了夜晚,夜深人静,男人们都呼呼大睡了,可是,女人们可没有闲着,她们把椅子搬到院子里,在忽明忽暗的油灯下,搓着麻线,织着布……有时她们累了,就揉揉惺忪的眼睛,有时她们想睡了,就懒洋洋的伸个懒腰,有时头疼,就按按太阳穴……

小孩子虽然不理解大人们从事的耕田、织布的农活,但是他们看见大人们一天到晚忙碌着,也在村口的桑树树阴下吵着要学种瓜呢!

瞧,一大早,一群小孩带着水桶、肥料、锄头来到桑树底下,他们讨论了一会儿,开始分配工作。

紧张的劳动开始了,妞妞松土,东东播种,红红施肥,牛牛洒水,苗苗埋土……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不一会儿功夫就结束了劳动。

他们虽然有的一身泥巴,有的一身的汗水,有的头上挂着几片树叶,有的腰间夹着几根树枝,一个个大花脸,一个个狼狈相,但想到到了秋天,一定会收获到劳动的果实,心里乐开了花。

这种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被范成大看见了,于是,他感叹农村繁忙季节的劳动场面,赞叹大人们的勤劳能干和孩子的天真可爱,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耘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遵循“十六字”规律,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因此,在《古诗三首》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以读为重。

古诗教学中,朗读尤其重要,我力求给予充分的时间,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以生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会学生学习,比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

这三首古诗都是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因此,我采用学习方法指导和迁移训练的方式来带领学生学习古诗。

由扶到放,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读、品、悟、背的“学诗四字法”,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石灰吟》和《竹石》。

【素材积累】

1、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的对话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喝茶。

上帝认为他太能说了,会打扰天堂的幽静,于是旧把他打入了地狱。

刚过了一个星期,阎王旧满头大汗找上门来说:

上帝呀,赶紧把他弄走吧!

上帝问:

怎么回事?

阎王说:

地狱的小。

2、机会往往伪装成困难美国名校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教授到访北大时曾提到:

芝加哥大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做困难的事。

因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旧,旧必须做那些困难的事。

只有做困难的事,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