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 证 培 训 讲 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7623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 证 培 训 讲 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认 证 培 训 讲 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认 证 培 训 讲 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认 证 培 训 讲 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认 证 培 训 讲 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认 证 培 训 讲 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认 证 培 训 讲 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认 证 培 训 讲 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认 证 培 训 讲 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认 证 培 训 讲 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认 证 培 训 讲 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认 证 培 训 讲 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认 证 培 训 讲 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认 证 培 训 讲 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认 证 培 训 讲 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认 证 培 训 讲 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认 证 培 训 讲 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认 证 培 训 讲 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认 证 培 训 讲 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认 证 培 训 讲 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 证 培 训 讲 义.docx

《认 证 培 训 讲 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 证 培 训 讲 义.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认 证 培 训 讲 义.docx

认证培训讲义

GB∕T19022-2003《测量管理体系》

认证培训讲义

 

第一章概述

一、工业计量

世界上把优质的原材料、先进的工艺装备和科学的计量检测手段作为现代工业的三大支柱。

工业计量是除了法制计量和科学计量以外的其他计量活动,它是涉及计量应用领域测量活动的统称。

它的内容包括,建立校准、检测服务市场;建立企业测量体系;发展仪器仪表产业等方面。

法制计量、科学计量和工业计量三者互为关联,相互链接,构成完整的计量体系。

发挥计量是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柱和技术基础作用(体现在:

一是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成本的技术基础;二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三是科学用能的基本条件;四是安全生产和环境监测的必要保证),通过建立计量同工业生产的链接器,促进企业的测量体系实现“测量设备管理”与“科学数据管理”相结合,技术基础、产业基础和产品发展相协调,使企业的原材料、能源、工艺控制、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得到计量保证(俗称:

计量是工业的“眼睛”),这就是企业要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的根本原因所在。

从另一个角度讲,企业的科学管理说到底是建立在数据管理基础上,数据靠测量(计量)得到,企业不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当然不行。

(一)企业计量管理特性

为了使企业建立优质、高效、节能、环保、安全的生产测量过程控制体系,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得到计量保证,企业计量管理必须做到:

统一性:

计量单位和量值统一;

准确性:

用科学手段保证量值准确、可靠;

科学性:

检测设备和方法科学、先进、高效;

法制性:

企业计量工作要依法进行;

服务性:

为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提供计量保证。

(二)企业计量管理实施

企业计量管理的实施主要包括:

—制定计量方针、目标;

—建立计量管理的组织机构;

—选配(培训)计量人员;

—按生产和经营的实际需要配备、完善、改进检测手段;

—建立科学、合理,满足生产和经营实际需要的量传与溯源体系;

—建立和有效实施国家标准GB/T19022-2003: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各项规定。

(三)我国工业计量发展概况

1、初始阶段(1955-1976)

统一计量制度,建立国家基标准,监督指导计量器具生产和工业企业建立量传体系,制定企业计量管理制度,监督计量器具合理使用。

2、工业企业整顿和能源计量管理阶段(1977-1983)

国家先后颁布了《计量管理条例》、《关于加强厂矿企业计量工作的意见》和《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等,从过去的商贸计量扩展到工业计量,把计量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一项技术基础,同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相结合,使工业计量在加强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能源以及增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国民经济全面高速发展阶段(1984-1994)

工业计量为满足国民经济改革、开放、全面振兴的需要,在吸收国内外工业计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为把计量检测手段形成体系,1984年全国推行工业企业计量定级、升级活动。

工业企业计量定级、升级活动运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工程原理把客观反映工业企业适应生产经营过程的计量能力分成四个部分:

计量检测设施、计量检测水平、计量技术素质(标准、量传、实验室、人员)和计量管理。

实施过程中客观评价了企业计量检测与生产经营过程的适应能力,向企业推荐了计量网络设计、测量能力指数(MCP)评价、计量器具分类管理、彩色标志管理、计算机管理(CMMS)等科学有效的管理概念和办法,已被工业企业广泛应用,工业计量工作逐步与国际接轨。

注:

测量能力指数——是衡量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准确度能否满足生产和经营中各参数误差范围要求的重要质量指标,并有下列关系式:

Mcp=T/3u

Mcp—测量能力指数、T—产品参数或工艺过程允许测量误差、u—测量极限误差

4、现代工业计量(1995-至今)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工业企业计量工作在工业企业计量定级、升级活动的基础上,必须向国际标准ISO10012要求过渡。

为此先后发布了国家标准GB/T19022.1-1994: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GB/T19022.2-2000:

《测量过程控制指南》、GB/T19022-2003: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和GB17167-2006: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等,把国家加强企业计量工作的四项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企业依法自主管理、依法开展计量的原则;坚持依法进行监督、管理的原则;坚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计量为基础、以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指导生产经营的原则)落到实处,发挥计量工作在企业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增加经济效益和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现代工业计量的主要要求:

1)制定企业的计量方针、目标,使全体员工理解并实施;

2)明确企业计量工作组织机构和职责权限并保证必要的资源;

3)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分析、策划、确定各个测量过程;

4)依据法规和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编制计量(测量)管理体系文件(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等);

5)策划和配备测量设备(包括计量标准);

6)建立、保持并不断改进测量设备的量传与溯源体系;

7)识别、收集和建立计量文件体系,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标准(产品、方法、能源、安全、环保、卫生等)、有关法规和内部形成的测量体系文件;

8)选择、配备和培训计量人员(包括管理与技术);

9)建立、保持并不断改进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检校、调试、维修、再检校、封缄、标签等程序);

10)对测量设备分类管理并科学合理确定计量确认间隔;

11)制定并实施测量过程控制程序(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测量能力指数评价、监视抽查、期间核查、量值比对等),确保测量结果的质量;

12)建立并实现测量数据全面控制程序(测量数据收集、分析、汇总、处理、控制、反馈、报告和监督等),保证提供给生产经营的数据准确可靠;

13)建立并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程序,不断推进测量管理体系得改进;

14)计量技术现代化,采用高准确度、高效率、自动化和在线测量,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需要;

15)采用计算机计量管理系统,实现工业计量的动态管理;

16)确定计量发展战略目标、步骤、长短期计划,提高组织的竞争地位、整体绩效,使组织未来获得更大的成功。

二、测量管理体系术语

(一)计量学(metrology)

定义

(1):

关于测量的科学。

―《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计量出版社1993、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定义

(2):

实现计量单位的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注:

1、定义

(1)涵盖有关测量的理论与实践的各个方面。

2、定义

(2)这一定义从计量学定义的内涵特征表述。

(二)计量学的内容

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计量单位与单位制;

―计量器具(测量仪器),包括计量基标准(标准物质)和工作计量器具;

―量值传递与溯源,包括检定、校准、检测(测试)和检验;

―物理常量(数)、材料和物质特性的测定;

―测量理论、测量方法、测量误差、测量不确定度和数据处理;

―计量管理,包括计量保证和计量监督(法制、行政)等。

(三)计量的特点

―准确性:

测量结果与被测真值的一致程度。

―一致性:

在等效区间或协议区间测量结果的一致,即测量结果可重复,可再现,可比较。

―溯源性:

同一量值出于同一源头,即测量结果的源头可追溯。

―法制性:

是计量社会性的体现,即同一区间(时间、地域)必须执行同一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即同一游戏规则。

计量的准确性、一致性和溯源性是计量的基本属性,法制性是计量的社会属性。

计量的准确、一致、溯源性不仅靠科学、技术手段,还要靠法制和行政监督提供保证,否则计量的准确性、一致性和溯源性就不能实现,计量的社会性就不能发挥,特别是特殊的信任领域(如:

强检领域),必须由立法才能保障。

小结:

计量学是一门研究测量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学科,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化,增强了对自然规律的确信性和科学性(用数据说话)。

(四)测量(Measurement)

定义:

以确定量值(由计量单位和数据组成)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注:

1、操作可以是自动地进行。

2、测量有时也称计量(当动词用时)。

3、“测量”与“测量过程”的定义相同。

“测量”强调量值,“测

量过程”强调采用过程方法。

小结:

测量是一种具体操作或试验过程,是计量学的实际应用。

“计量”与“测量”之间大体上是“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层次分明。

测量的几种操作:

检定:

查明和确定计量器具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

检定的目的是对计量器具进行强制性全面评定,落实到“计量器具”符合法定要求上。

注:

1、性质-属法制管理;

2、方法-必须依据检定规程;

3、对象-单个计量器具;

4、结果-必须给出结论。

校准:

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计量器具)所显示的量值、实物量值或参照物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校准的目的是评定计量器具的示值误差,落实到计量器具“数据”准确上。

注:

1、性质-非法制管理;

2、方法-可按客户要求选择;

3、对象-单个计量器具;

4、结果-不下结论,给出估计值和不确定度;

检测:

对给定的产品,按照规定的程序确定某一种或多种特性(物理、化学、生化),进行处理或提供服务所组成的技术操作。

注:

1、性质-法制或非法制管理;

2、方法-可指定或选择;

3、对象-单个或一批产品;

4、结果-不下或下结论,给出估计值、列出临界值;

检验:

对产品的一个或多个质量特性进行检查、测量、试验、度量,并将结果和规定的质量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质量特性合格情况的技术活动。

注:

1、性质-法制或非法制管理;

2、方法-产品技术标准、产品设计或工艺技术文件;

3、对象-单个或一批产品;

4、结果-下结论(作出判定),给出估计值、列出临界值;

(五)管理(management)

定义:

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ISO9000:

2000)。

管理的过程,就是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管理是人们在一定组织环境下所从事的一种智力活动,管理是共同劳动和社会组织的产物。

(六)测量管理体系(Measurementmanagementsystem)

定义:

在测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测量管理的任务,包括制定方针和目标,以及测量策划、测量控制、计量确认(测量设备、测量过程、测量结果和测量人员)和改进等活动。

其中计量确认是测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计量确认:

用于保证测量可靠和适当的测量准确度的全部法规、技术手段及必要的各种运作。

其目的在于保证在测量统一前题下,以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来满足一个组织(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管理、能源、环保、安全或服务活动对测量的需求。

第二章测量管理体系

— GB/T19022-2003《测量管理体系》释义

测量管理体系应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顾客、组织、法规)。

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

测量管理体系由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和必要的支持过程构成。

建立一个满足GB/T19022-2003的规定、符合组织实际和追求卓越绩效的测量管理体系后,要贯彻实施,并持续改进。

一、总要求

产品按顾客要求(标准)生产,从产品要求导出计量要求。

测量设备(准确度、工作范围、工作条件、动态响应、性能特性)和测量过程(设计、确认、实施)都需要适应、满足这些要求。

(一)测量设备计量要求

测量设备:

是指生产、节能、环保、安全、经营或服务中所需的测量器具,进行测量时所需的辅助测量仪器和辅助设备、试验和检验设备、以及为对上述测量器具和设备进行计量确认(量传与溯源)所必需的测量仪器和辅助设备。

应确定和量化测量过程预期用途所要求的计量性能特性。

测量过程中使用的测量设备计量性能特性,是依据顾客要求、技术规范、法规和组织规定的要求来确定。

测量过程的测量设备计量性能特性包括:

1、准确度—测量不确定度、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

2、工作范围—标称范围、测量范围、量程;

3、工作条件—额定工作条件、极限工作条件、参考工作条件;

4、动态响应—灵敏度、鉴别力〔阀〕、分辨力、死区、响应时间;

5、性能特性—漂移、稳定性、超然性〔保真性〕、重复性、可靠性。

(二)测量过程控制

测量过程控制:

是指对测量全过程进行设计、确认、实施并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

注:

设计方法

1)抗干扰的设计方法:

将引起测量误差的误差源分成三类,即内干扰(测量系统内部引起的)、外干扰(测量环境条件引起的)和被测物品干扰(产品制造过程人、机、料、法和制造环境引起的制造误差)。

优化设计时不是尽量消除误差源,而是用误差因素来模拟这些干扰,然后选取抗干扰的设计方案。

2)分三个阶段的设计方法:

将测量系统的设计分三个阶段进行,即系统设计(按常规的标准方法设计)、参数设计(选择测量系统的最佳匹配)和容差设计(关键误差项重点考虑)。

系统设计是基础,参数设计是核心,容差设计是锦上添花。

把有限的人、财、物重点投到参数设计,做到优质价廉。

测量过程控制包括:

1、测量过程设计要满足计量要求,即将顾客和规定的要求转化成文件、有防止出现错误、自检(监视或控制)和纠错的功能;

2、测量过程要素和控制限的选择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引起的风险相称;

注:

1)测量过程的要素—操作者、测量设备、环境设施条件、测量方法;

2)测量过程控制限—设备标识、环境条件、测量程序、测量软件、测量方法、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原始记录、数据处理和结果报告方式、监测间隔和监测方法等的规定。

3、测量过程的受控,主要是确定监测间隔、选择监测方法、进行不确定度评价。

(三)测量过程风险控制

在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要考虑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相称(管理成本合理)。

要严格控制的测量系统应重点监控,将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减到最小。

严格控制的测量系统主要有:

1、关键性的测量系统(如产品质量、安全、能源、环保、贸易结算等);

2、复杂的测量系统;

3、测量结果不正确会引起后续昂贵代价的测量。

测量效益评价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

测量效益大多数情况下是间接效益(计量是技术基础的性质所决定),一般通过分析和评估得出,有直接效益、信誉效益、风险效益、安全效益等。

(四)测量管理体系更改

制定测量管理体系的监测、分析和改进程序,以保证测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方法主要有:

1、制定监测、分析和改进程序;

2、审核和监督改进要求;

3、加强不合格的控制;

4、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二、管理职责

(一)计量职能

计量职能:

是指负责规定并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行政和技术职能。

明确计量职能的管理者、承担计量职能的部门、相应的岗位设置,以及权力和相互关系。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计量职能实施的必要资源,建立、维护和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

这一切行政和技术活动必须形成文件化管理。

计量职能的运作形式根据其复杂程度和组织的运行需要,可通过单独部门(集中)管理或分头由多个部门(分散)管理,不论何种运作形式都要保证计量职能的有效性。

注:

计量职能的设计

(1)组织机构:

按工作范围、工作方式、管理要求、工作量、资源配置等情况,进行设置。

—管理部门设置(考虑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如何设置);

—领导岗位设置(考虑集权、分权或垂直领导);

—一般岗位设置(考虑工作量、专业化程度、工作区域分布、人力资源情况);

—管理职能划分(考虑法制、规范化、文件化、监督、人员结构等情况)。

(2)管理职责:

对测量有影响的管理、操作、审核、批准等人员明确职、责、权,包括直接质量职责(测量实施、样品管理、计量确认、证书/报告),间接质量职责(人员培训、体系审核、评审、监视、采购、后勤服务)。

—对管理职权建立制约机制,完善监督体系;

—测量管理体系职权不交叉,直线职权(领导权)、职能职权(管理权)、参谋权(协调与配合权),管理界面清晰。

(二)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计量职能的运作确保顾客(包括:

组织、法规、服务,下同)的测量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按顾客计量要求设计测量管理体系,并能证明其符合顾客规定的要求。

(三)质量目标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可测量的质量目标。

测量管理体系中的质量目标主要有(供参考※):

1、测量设备配备率;

2、测量设备完好率;

3、测量设备检校率;

4、测量方法采标率;

5、计量人员上岗取证率;

6、计量数据的抄表率;

7、证书、报告差错率等;

8、大的测量事故每年<×次,重大测量事故<×次(测量事故的大小可用经济损失多少确定)。

(四)管理评审

对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审是组织的最高管理者的职责。

评审时间间隔应有计划,并按规定的计划进行评审。

评审目的是确定测量管理体系是否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为改进体系和提高测量工作质量提供依据。

评审计划应形成文件,评审过程、纠正措施和评审结果要形成完整记录。

注:

管理评审

(一)目的

确保本组织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为改进体系和提高测量工作质量提供依据。

(二)适用范围

每年一次的,或根据情况结合日常工作随时进行的管理评审工作。

以下可简称评审或管理评审。

(三)职责

1、最高管理者主持体系管理评审。

2、计量负责人负责制定评审计划、组织评审活动、编写评审报告。

3、计量部门负责收集管理评审的输入、协助计量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及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验证。

4、各部门负责人负责准备、提供与本部门有关的评审资料,根据需要参加评审,组织实施改进措施。

(四)工作程序

1、计量部门将收集整理的“管理评审的输入”定期或不定期地以文字形式上报计量负责人。

2、管理评审输入的主要内容:

上一次管理评审的输出;

内部的监督和审核报告;

外部对本组织的评审;

顾客的反馈;

期间核查、量值比对、能力验证的结果;

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

法律法规的变化;

机构的变化;

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

改进的建议;

员工业务素质教育。

3、计量负责人根据掌握的“管理评审的输入”的情况制定评审计划,提交最高管理者审批。

评审计划包括以下内容:

评审的目的和依据;

参加评审的人员;

评审的内容、时间和方法;

其他(包括经费预算和使用要求等)。

管理评审一般是以会议的形式进行,必要时进行现场评审。

4、评审计划经最高管理者批准后,计量部门一般应在评审会召开前5天将评审计划和有关文件分发给参加评审的人员,以便作好准备。

a)各部门负责人根据评审计划的要求准备与本部门有关的评审资料,并在会议前提交计量部门。

b)计量部门将收集的评审资料汇总整理,并按参会人数复印准备好,同时提前报最高管理者和计量负责人各一份。

5、评审会议由最高管理者主持,计量负责人组织,最高管理层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参加,参会人员按评审计划对体系进行认真评审;随时性的评审会议由组织者决定参会人员,评审会议需对涉及的评审内容作出结论性意见(包括拟采取的纠正措施)。

计量部门作会议记录。

6、评审结束后,计量负责人于一周内向最高管理者提交《评审报告》。

评审报告要如实反映以下内容:

实施评审计划的全过程情况;

对内部体系审核报告中提及的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的评价;

对《手册》和相关的体系文件的适宜性提出的意见;

对体系运行情况提出综合性的评价;

参加评审的人员签名。

7、《评审报告》经最高管理者审批后,由计量部门分发到本组织的领导和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由相关的领导及职能部门组织落实管理评审决定的各项改进措施。

8、计量部门负责对管理评审的全过程的记录予以保存,并对各项决定实施的进度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即跟踪验证,其结果将作为下次管理评审的输入。

三、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有关人员、岗位和职责,用文件做出明确规定。

测量管理体系的有关人员和岗位一般包括:

1、决策层主管计量的负责人;

2、计量管理职能部门(处、科、部、中心);

3、计量技术执行部门(站、室、组、班)

4、计量管理岗位(计量管理员、计量监督员、测量体系审核员、测量设备管理员、抄表员、资料管理员、档案管理员等)

5、计量技术岗位(计量检校员、材料试验员、化验员、检验员、仪表工、司磅员、测量设备维修员、环境监测员等)

测量管理体系的有关人员的任职资格、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应作出文件规定,制定上岗培训、转岗培训、适应性培训、在岗培训和待岗培训等计划,确保满足相应要求。

建立人力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对测量管理体系的有关人员建立技术档案。

(二)信息资源

测量管理体系的程序化管理应形成规范详细程度的文件,以确保正确执行以及实施的一致性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1、测量管理体系文件分为内部制定的文件和采用的外来文件两大类。

内部制定的文件分个四个层次。

A层次文件:

《测量管理手册》。

是阐明质量方针,描述按有关要求建立和运行测量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B层次文件:

《程序文件》。

程序文件是规定各项测量活动的方法和要求的文件,是《测量管理手册》的支持性文件,同时还包括测量管理计划(大纲)、制度等。

C层次文件:

《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是规定某项具体活动的详细指导性文件,包括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操作规程、试验大纲、技术标准、产品标准、检验细则、核查方案、抽样方法、样品制备方法等。

D层次文件:

《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表格是程序文件的附录内容,原始记录则是测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见证性文件,贯穿于测量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记录(包括档案)也称为质量记录,一般分为测量体系运行中形成的管理记录和检校验技术活动形成的技术记录两类。

2、测量管理体系文件可以是书面印刷版本形式,也可以是计算机磁盘、光盘等可靠方式保存的形式。

3、对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批准、修订、发放、回收、保存、编号等进行控制,确保在需要的场合可以获得相关文件的有效版本。

受控类文件的范围不仅包括内部制定的《测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原始记录表格》等文件,也包括采用的外来文件,如技术规范、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技术标准、产品标准、设计图纸等。

存档类文件包括计量标准档案、测量设备档案、人员技术档案、供方档案、分包方档案、合同协议、原始记录、证书/报告的副本及各种测量活动的记录。

明确记录的标识、收集、归档、保存、维护和清理,为证实测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检校验结果满足计量要求提供客观证据。

4、对用于检定、校准、检测或检验的计算机(自动化设备)中的外来计算机软件和自行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应对其技术性能、功能与检定、校准、检测或检验方法的符合性、数据处理及转换的正确性、稳定性、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保密性等进行验证、评估,并记录归档。

经授权人批准后方可使用,以确保测量结果有效。

5、测量管理体系所用测量设备应进行标识管理。

一般实行ABC分类管理,粘贴固定资产标识和反映该测量设备使用状态的“三色标识”(绿-合格、黄-准用、红-停用),保证受控管理,防止未授权使用或错用。

(三)物资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