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整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7642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整理.docx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整理.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整理.docx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整理

一、贫血概述

一)红蛋白测定值:

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妊娠期低于100g/L,可诊断为贫血。

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包括:

1、缺铁性贫血

2、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3、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海洋性贫血)

4、慢性病贫血

正常细胞性贫血包括:

1、再生障碍性贫血

2、溶血性贫血

3、骨髓病性贫血

4、急性失血

5、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大细胞性贫血包括:

1、巨幼细胞贫血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二、缺铁性贫血(IDA)

一)贮存铁缺乏→红细胞内缺铁→缺铁性贫血,三者总称为铁缺乏症。

二)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肠黏膜是吸收铁的主要部位。

总铁结合力:

血浆中能与铁结合的转(运)铁蛋白。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亚铁=亚铁血红素+珠蛋白=血红素

(缺铁时总铁结合力、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是增加的)。

血清铁蛋白是反映机体铁储备的敏感指标。

骨髓铁染色,细胞内外铁均减少是诊断IDA的可靠指标。

骨髓网状细胞中的铁称含铁血黄素或细胞外铁,直接反映贮备铁的情况;

幼红细胞内的铁颗粒称细胞内铁,反映铁利用情况。

缺铁性贫血时细胞外铁消失,细胞内铁减少。

三)血象特点:

MCV低于80fl、MCH小于27pg、MCHC小于32%

红细胞体积小中央淡染区增大

骨髓象特点:

”核老浆幼”现象

铁代谢特点:

1、总铁结合力升高

2、转铁蛋白饱和度减低

3、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减少

四)鉴别:

1.慢性病贫血(细胞外铁(储存铁)增多)

2.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3.海洋性贫血。

都是血清铁及铁蛋白增高。

五)治疗:

补铁:

首选口服铁剂

5~10天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

2周后血红蛋白开始上升;

待血红蛋白正常后,需继续服药3~6个月,补足体内铁贮备。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造血干细胞损伤,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

骨髓象:

粒、红系、巨核细胞明显减少被脂肪组织代替

淋巴细胞、网状细胞及浆细胞等非造血细胞比例明显升高

血象:

全血细胞减少,属正常细胞性贫血

【注意】再障治疗有效病例中:

血小板最不易恢复正常

二)临床表现:

贫血,出血,感染;

体征:

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肝脾不肿大。

三)重症再障血象:

1、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5×109/L

2、中性粒细胞<0.5×109/L

3、PLT<20×109/L

四、急性白血病

一)、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浸润各种器官组织,使正常造血受抑制。

二)血象:

正常的白细胞减少,原始幼稚的白血病细胞>90%;

骨髓象:

(早)幼细胞>30%。

①淋巴结和肝脾肿大(是白血病和再障的鉴别点)。

三)细胞化学检查:

最有价值的是过氧化物酶(POX)和非特异性酯酶(NSE)染色,糖原染色(PAS)。

(Auer小体)可见于急非淋白血病细胞浆内,但不见于急淋白血病。

【注意】

1、急粒白血病:

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阳性-强阳性);不被NaF抑制

2、急淋白血病:

糖原染色阳性,呈块或颗粒状;NAP增加;(吉林产糖)

3、急单白血病:

非特异性酯酶(NSE)染色阳性;可被NaF抑制(单飞被抑制)

四)治疗:

急非淋白血病:

DA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首选:

VLDP方案(长春新碱+左旋门冬酰胺酶+柔红霉素+泼尼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

容易发生DIC。

全反式维甲酸和砷剂是有效。

【注意】中枢系统白血病和睾丸白血病常见于急淋白血病缓解期

五、淋巴瘤

一)源于淋巴结或其它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二)霍奇金淋巴瘤

1、最常见表现:

无痛性浅表淋巴结肿大

2、病理检查发现里-斯细胞(R~S细胞、镜影细胞)是诊断霍奇金病的重要特征。

3、分期:

Ⅰ期:

仅限单结区;

Ⅱ期:

横膈同侧;

Ⅲ期:

膈上下;

Ⅳ期:

侵犯淋巴结以外的部位。

【注意】(发热达38℃以上连续3天、盗汗及6个月内体重减轻1/10以上)为B组(结核中毒症状),无全身症状为A组。

4、治疗:

霍奇金病(HL):

播散方式是从原发部位向邻近淋巴结依次转移。

因此临床分期IA或ⅡA可首选扩大照射;

IB和ⅡB以上宜化疗联合局部放疗;

HL首选MOPP方案(氮芥、长春新碱、甲基苄肼和泼尼松);(老版教材)

【注意】7版内科教材,ABVD方案已替代MOPP成为HL的首选方案

ABVD方案(阿霉素+博莱霉素+长春新碱+甲氮咪胺)

三)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1、惰性淋巴瘤包括:

a、边缘区淋巴瘤:

淋巴结边缘带淋巴瘤、脾边缘区淋巴瘤、结外边缘区淋巴瘤

b、滤泡性淋巴瘤

c、蕈样肉芽肿

其余的均为侵袭性淋巴瘤;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侵袭性NHL。

2、治疗:

NHL是跳跃性播散且易结外侵犯。

因此以化疗为主。

NHL首选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

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一)免疫因素,抗体所致血小板,特点为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但成熟障碍。

急性型多见于儿童,慢性型好发于女性。

广泛皮肤粘膜内脏出血。

二)诊断要点:

1.广泛出血累及皮肤、粘膜及内脏

2.多次血小板计数减少;

3.脾不增大;

4.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5.泼尼松或切脾治疗有效;

6.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红狼)。

三)治疗:

1、首选治疗:

糖皮质激素

2.脾切除:

减少了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和去除了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

切脾:

血小板主要在脾脏破坏者,激素无效。

禁止2岁小孩。

3.免疫抑制剂治疗:

不作首选,长春新碱最常用

4.急症处理:

血小板低于20×109/L

血小板输注、静注丙球、大剂量甲泼尼龙、血浆置换

一、总论

1、血尿:

肾小球源性血尿变形红细胞(内科);

非肾小球源性血尿正常形态红细胞(外科)。

1)镜下血尿:

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超过3个

2)肉眼血尿:

1L尿含1ml血

2、蛋白尿:

指尿蛋白超过150mg/d

1.肾小球性蛋白尿:

以白蛋白为主

2.肾小管性蛋白尿:

B2微球蛋白尿

3.溢出性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的本-周氏蛋白尿、溶血性贫血的血红蛋白尿、肌肉损伤的肌红蛋白尿)

4.分泌性蛋白尿:

分泌IgA。

3、管型尿:

1.红细胞管型:

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

2.白细胞管型:

肾盂肾炎、肾结核或间质性肾炎有重要意义,是区分上、下尿路感染的依据之一。

3.脂肪管型:

肾病综合征中的微小病变病。

【注意】下尿路感染(如急性膀胱炎)不会出现管型尿

4、肾病综合征:

大量蛋白尿(>3.5g/d)、低蛋白血症(小于30g/L)、明显水肿或高脂血症

5、肾炎综合征:

血尿、蛋白尿、高血压

6、尿路刺激征:

尿频、尿急、尿痛

二、肾小球肾炎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1、特点:

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1~3周发生血尿、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甚至少尿及一过性氮质血症、伴血清补体C3下降(8周内恢复正常),病情于2月左右逐渐恢复(自限性疾病)。

2、病理:

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3、治疗:

以休息和对症治疗为主;一般不主张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

二)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1、特点:

急性肾炎表现+早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新月体数目>50%,每个肾小球的新月体面积>50%。

最突出的表现:

少尿或无尿

2、分型:

Ⅰ型:

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型,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阳性。

Ⅱ型:

免疫复合物型

Ⅲ型:

少免疫复合物型:

多数为原发性小血管炎肾损害(纤维素样坏死)血液中存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3、病理:

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脏层上皮细胞增生)

4、治疗:

尽早及时“强化治疗”

a、强化血浆置换疗法(主要适用于I型),威胁生命时首选。

b、甲泼尼龙冲击+环磷酰胺(主要适用于II、III型)

对症及替代治疗

5、预后(了解):

依免疫病理:

Ⅲ型>Ⅱ型>Ⅰ型

强化治疗是否及时

新月体数量及类型

三)慢性肾小球肾炎

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及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为临床特征

诊断:

尿化验异常,水肿及高血压病史达1年以上

治疗:

不以消除血尿或轻微蛋白尿为目标。

尿蛋白≥1g/d,血压控制125/75mmHg以下;

尿蛋白<1g/d,血压控制130/80mmHg以下;

尿蛋白的治疗目标:

<1g/d;

ACEI有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恶化保护作用

三、肾病综合征(NS)

1、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1.大量蛋白尿(>3.5g/d)

2.低血浆白蛋白(<30g/L)

3.程度不等的水肿

4.常伴高脂血症

【注意】大量蛋白尿(>3.5g/d)和低血浆白蛋白(<30g/L),是诊断肾病综合征的必备条件

2、并发症:

感染

血栓、栓塞:

膜性肾病最易并发,以肾静脉血栓最常见

急性肾衰竭:

微小病变型肾病最易并发

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

 

3、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常见病因

A、儿童、青少年: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HBV相关性肾炎

B、中老年:

糖尿病肾病

肾淀粉样变性

骨髓瘤性肾病

淋巴瘤或实体肿瘤性肾病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分型

一)微小病变型肾病

1、特征性改变:

广泛的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

2、儿童高发,男多于女;

3、临床特点;典型的临床表现为NS

少数伴镜下血尿

一般无持续性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

常对激素治疗敏感

4、治疗:

初治者可单用激素

反复复发时:

激素+环磷酰胺

5、易并发急性肾衰

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1、病理:

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增生

2、好发于青少年

三)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1、病理:

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重度增生;可插入肾小球GBM和内皮细胞之间,使毛细血管呈‘双轨征’

2、好发于青壮年,几乎所有患者均伴血尿

四)膜性肾病

1、病理特点:

肾小球基底膜生皮侧见嗜复红小颗粒→钉突形成→基底膜增厚

2、极易发生血栓栓塞症;通常不出现肾功损害

3、好发于中老年人

4、治疗:

单用激素无效,必须激素联合细胞毒药物

五)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

呈局灶、阶段分布,表现为受累节段硬化,相应肾小球萎缩,肾间质纤维化

四)尿路感染

一)最常见致病菌:

大肠埃希菌

二)上、下尿路感染的鉴别

1、临床表现:

肾区叩痛及全身感染症状→上尿路感染

以膀胱刺激征为主→下尿路感染

2、实验室检查,出现以下情况提示上尿路感染

a、膀胱冲洗后尿培养阳性

b、尿沉渣镜检有白细胞管型

c、尿ANG、B2微球蛋白尿升高

d、尿渗透压降低

三)诊断金标准:

细菌培养(以膀胱穿刺尿培养最可靠);

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105/ml;称真性菌尿,可确诊尿路感染

四)尿路感染并发症:

肾乳头坏死、肾周围脓肿

五)急性肾盂肾炎:

肾区叩痛及全身感染症状。

慢性肾盂肾炎:

为肾小管和肾间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

静脉肾盂造影明确;

特点:

肾盂、肾盏变形、缩窄;

肾外形凹凸不平,双肾大小不一;

持续性肾小管功能损害

急性膀胱炎:

尿路刺激征重,全身症状轻。

无症状细菌尿:

尿细菌培养阳性,但无尿路刺激征。

学龄前儿童和妊娠妇女需要治疗

【注意】尿道综合征:

无真性细菌尿

感染性尿道综合征的致病菌多为:

衣原体等非细菌感染造成

五、急性肾衰竭

一)氮质血症伴少尿。

二)机制:

急性肾小管坏死:

肾缺血或肾毒性物质造成肾小管上皮坏死。

三)临床分期

1.起始期

2.维持期(少尿期):

电解质特点:

低钠、低钙血症;高钾、高磷血症

3.恢复期(多尿期)

四)治疗:

纠正高钾血症:

当血钾>6.5mmol/L,应紧急处理

(1)10%葡萄糖酸钙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

(2)11.2%乳酸钠或5%碳酸氢钠100~200ml静滴;

(3)50%葡萄糖50ml+胰岛素10u缓慢静脉注射;

(4)口服阳离子交换树脂15~30g,3次/d;

(5)上述措施效果不佳时,应及时给予透析治疗(最有效)。

六、慢性肾衰竭

一)CRF分期

肾功能代偿期:

血肌酐(133-137)umol/L

肾功能失代偿期:

血肌酐(186-442)umol/L

肾功能衰竭期:

血肌酐(451-707)umol/L

尿毒症期:

血肌酐(≥707)umol/L

二)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特点:

1、代谢性酸中毒(常见死因之一),

2、低钠血症、高钾血症、高镁血症

低钙血症、高磷血症

三)透析指征一般血肌酐≥707μmol/L;

且患者开始出现尿毒症症状时,应考虑透析治疗。

急诊透析的指征为:

(1)心衰迹象

(2)血钾≥6.5mmol/L

(4)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CO2CP≤13mmol/L)(pH<7.2)

(4)有明显的神经精神系统症状。

四)最早出现的症状:

胃肠道症状

最早出现的体征:

水肿

五)发生骨性营养不良最主要的原因:

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TH过高)

一、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一)病因

1、应激:

严重创伤、严重脏器病、颅内病变、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

2、药物:

(最常见)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锌等、乙醇、铁剂、某些抗肿瘤药、口服氯化钾等

【注意】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引起急性胃炎的机制是:

抑制胃粘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为胃粘膜的保护因素。

二)症状:

上腹部不适+出血(呕血或黑便)

三)诊断:

有近期服用NSAIDS史、严重疾病状态或大量饮酒者,如发生呕血或黑便,考虑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的可能

四)确诊首选:

急诊胃镜检查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一)分类

类别

病因

部位

是否并发恶性贫血

其他

A型

自身免疫

记忆:

抗体首字母为A

胃体

常合并

血抗壁细胞抗体阳性

B型

幽门杆菌

胃窦

二)病理特点:

黏膜变薄,血管透见;腺体减少

三)确诊首选:

胃镜

3、消化性溃疡

一)、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区别

类别

好发部位

周期性腹痛特点

与胃酸关系

病因

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球部

饥饿痛、夜间痛

胃酸正常或略低

保护因素减弱

胃溃疡

胃角、胃窦小弯

餐后痛

多为高胃酸

侵袭性因素增加

二)、确诊首选:

胃镜检查(既可直接观察,也可活检)

检查幽门螺杆菌首选:

13C/14C呼气试验

血清Hp阳性:

表明曾经感染过

2)、特殊类型溃疡

1、球后溃疡:

多发生在十二指肠乳头部,夜间痛及背部放射痛多见、疗效差、易并发出血。

2、幽门管溃疡:

症状常不典型、对抗酸药反应差、易出现呕吐、幽门梗阻及并发出血、穿孔。

3、无症状性溃疡:

老年人多见,半数以上由NSAIDS引起。

3)、并发症:

1、出血:

为最常见的并发症

2、穿孔:

特征→X线膈下游离气体;肝浊音界消失

【注意】十二指肠前壁易穿孔,后壁易出血

3、癌变:

胃溃疡癌变率1%左右,十二指肠溃疡不会癌变

4、幽门梗阻:

隔夜宿食、振水音、胃型、低钠低钾性碱中毒

4)、治疗

1、抑酸:

首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

2、抗幽门螺杆菌:

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选择两种)

3、保护胃黏膜药:

枸橼酸铋钾、米索前列醇

四、肠结核

一)好发部位:

回盲部

二)症状特点:

1、右下腹痛

2、便秘与腹泻;增生性肠结核以便秘为主

3、右下腹包块→主要见于增生型肠结核

4、结核毒血症:

低热、盗汗等

【注意】1、肠结核腹泻不伴里急后重

2、湖样便多见于溃疡性肠结核

三)X线钡餐特点→回盲部‘跳跃征’

五、炎性肠病

A、克罗恩病

一)本质病变:

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

二)好发部位:

末段回肠和邻近结肠

三)特点:

1、病变呈阶段性、跳跃性

2、纵行溃疡、裂隙溃疡;鹅卵石外观

3、病变虽不连续,但累及肠壁全层→肠壁增厚、肠腔狭窄,故易并发肠梗阻

4、为非干酪肉芽肿

【注意】1、克罗恩病最常见的并发症→肠梗阻

2、瘘管形成是Crohn病临床特征之一,分为内、外瘘

四)治疗:

1、柳氮磺吡啶→适用于轻、中度结肠型克罗恩病

2、美沙拉嗪→适用于轻度回结肠型及轻、中度结肠型

3、糖皮质激素→各型中、重度,水杨酸制剂无效的轻、中度患者

B、溃疡性结肠炎

一)病理特点:

1、局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

2、隐窝炎、隐窝脓肿、杯状细胞减少

3、病变连续

二)症状特点:

1、大便特点→粘液脓血便

2、腹痛特点→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

3、常伴里急后重

三)肠外表现:

结肠炎控制或病变切除后可缓解或恢复的:

(外结坏口前巩)

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

口腔复发性溃疡、前葡萄膜炎、巩膜外层炎

四)治疗:

1、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首选药物:

柳氮磺吡啶

2、糖皮质激素→水杨酸制剂效果不佳的、特别适用于重度患者及急性暴发型。

六、肝硬化

一)失代偿临床表现特点:

1、肝功能减退→

A、内分泌紊乱:

肝掌、蜘蛛痣(雌激素灭活减少)

B、黄疸

C、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减退、腹痛等

D、全身症状:

乏力、体重下降等

E、出血倾向(凝血因子减少),(肝功减退与门脉高压共同导致)

2、门静脉高压→

A、门体侧支循环开放:

食管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痔静脉扩张B、脾肿大及脾功能亢进:

血细胞三少,出血倾向

C、腹水(肝功减退与门脉高压共同导致)

二)并发症

1、最常见的并发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2、最严重的并发症→肝性脑病

3、并原发性腹膜炎→注意判断:

肝硬化基础上出现腹痛、发热、血白细胞升高,提示并发腹膜炎

4、肝肾综合征:

功能性肾衰竭、自发性少尿或无尿、稀释性低钠血症、低尿钠、肾小球滤过率持续降低

5、肝肺综合征→严重肝病基础上的低氧血症;目前无有效治疗。

七、肝性脑病

一)诱因

A、增加氨的产生→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感染、便秘、低钾代谢性碱中毒

B、低血容量→利尿、腹泻、呕吐、出血、大量放腹水

C、药物→催眠镇静药、麻醉药

D、门体分流

二)分期判断

I期(前驱期)→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扑翼样震颤

II期(昏迷前期)→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明显的神经体征;EGG有特征性改变,扑翼样震颤存在

III期(昏睡期)→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EGG异常,扑翼样震颤存在

IV期(昏迷期)→昏迷、不能唤醒,EGG明显异常,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

三)辅助检查

【注意】心理智能检查→诊断早期HE包括亚临床HE最有用。

脑电图→对亚临床肝性脑病和I期肝性脑病的诊断价值小

四)治疗

1、减少肠内氨源性毒物的生成和吸收:

抑制细菌生长:

乳果糖、乳梨醇、抗生素

清洁肠道:

灌肠或导泻

减少蛋白摄入

2、促进氨的代谢:

L-鸟氨酸-L-门冬氨酸

谷氨酸钾、谷氨酸钠、精氨酸等

3、调节神经递质:

a、氟马西尼→拮抗内源性苯二氮桌类

b、支链氨基酸→减少或拮抗假性神经递质;包括:

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

七、胰腺炎

一)我国最常见的病因:

胆道疾病

【注意】病例分析题中,凡是题干中有胆石症等胆道病史+上腹疼痛(腰背部放射等),基本是考胰腺炎。

二)急性坏死型胰腺炎易导致低血压、休克

三)特异体征:

Grey-Turner征:

两侧胁腹部皮肤暗灰蓝色

Cullen征:

脐周围皮肤青紫

四)检查:

1、怀疑急性胰腺炎:

首选血、尿淀粉酶检查;

a、血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可诊断

b、血淀粉酶6-12h开始升高,尿淀粉酶升高较晚,下降缓慢

2、若题干中淀粉酶已查,首选检查→腹部B超;

确诊首选→腹部CT

【注意】a、淀粉酶的高低不一定反映病情轻重,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淀粉酶值可正常或低于正常。

b、低血钙程度与临床严重程度平行,血钙低于1.5mmol/L,提示预后不良。

五、治疗药物

1、抗菌药:

重症胰腺炎常规使用,预防胰腺坏死合并感染。

2、抑制胰液分泌药:

生长抑素(奥曲肽),目前抢救重症胰腺炎首选药物。

3、抑制胰酶活性药:

抑肽酶,仅用于重症胰腺炎早期;

4、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

抑制胃酸分泌,防止急性胃黏膜病变。

八、结核性腹膜炎

一)、特异体征:

腹壁揉面感

二)、解题公式:

全身症状(低热、盗汗)+移动浊音阳性、腹水(渗出性)→结核性腹膜炎

九、上消化道出血

一)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消化性溃疡或胃十二指肠溃疡

二)上消化道大量出血:

指短期内失血量>1000ml或失去循环血容量的20%

三)严重程度的估计、周围循环状态的判断

•每日出血5~10ml→大便隐血(+)

•50~100ml→黑粪

•胃内储积血量250~300ml→呕血

•一次出血量<400ml:

可不引起全身症状

•>400~500ml:

可出现心、血管反应

•短期出血>1000ml,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四)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

•1、反复呕血,伴肠鸣音亢进

•2、足量输液输血无明显改善或暂时稳定后再次出现

•3、Hb、RBC、Hct持续下降,网织红细胞持续增高

•4、在补液和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

五)治疗

若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表现(晕倒、低血压等)→首选补充血容量

十、病毒性肝炎

【注意】五种肝炎病毒中:

1、属于DNA病毒的是:

HBV

2、主要经消化道传播的是:

HAV、HEV

3、可引起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病原:

HBV、HCV、HDV

4、甲、戊型肝炎只有急性肝炎表现

 

一、心力衰竭

一)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呼吸道感染

二)急性心肌梗死所致泵衰竭的Killip分级:

(一定要记住)

Ⅰ级:

无心衰

Ⅱ级:

有左心衰竭,肺部啰音<50%肺野

Ⅲ级:

急性肺水肿;双肺布满湿罗音

Ⅳ级:

心源性休克

三)左心衰表现:

肺淤血、肺水肿和心排量降低

1、早期:

为劳力性呼吸困难

2、端坐呼吸

3、晚期: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叫心源性哮喘

4、最严重的:

急性肺水肿(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5、体征:

两肺底湿啰音随体位改变

【注意】支扩:

固定的持久的较粗湿啰音杆状指

四)右心衰表现:

体循环淤血

1、最早出现的:

颈静脉怒张

2、最具特征性的:

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3、对称性可陷性下垂部水肿

五)治疗:

基础治疗:

强心、利尿、扩管

治疗进展:

ACEI(ARB)、-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1、洋地黄:

对心室率快速的心房颤动患者特别有效;

禁忌:

a、血钾低于3.5mmol/L,心率低于60次/分

b、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

c、二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d、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e、急性心肌梗死,尤其在最初24小时内

中毒:

快速性心律失常伴房室传导阻滞是洋地黄中毒的特征性表现。

洋地黄中毒所致的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是:

室性期前收缩

洋地黄中毒治疗:

苯妥英钠(室上)或利多卡因(室早,室速)

【注意】a、洋地黄中毒禁用电复律

b、心电图出现鱼钩样改变是由于治疗量的地高辛加速心肌复极化作用,引起的特征性心电图改变。

2、利尿剂:

降低心脏前负荷,唯一能够最充分控制心衰的液体潴留

3、ACEI:

如卡托普利、贝那普利等;常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

优点:

a、拮抗神经体液机制,抑制心室重塑

b、降低远期死亡率、改善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