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淑敏本科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7741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田淑敏本科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田淑敏本科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田淑敏本科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田淑敏本科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田淑敏本科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田淑敏本科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田淑敏本科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田淑敏本科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田淑敏本科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田淑敏本科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田淑敏本科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田淑敏本科论文.docx

《田淑敏本科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淑敏本科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田淑敏本科论文.docx

田淑敏本科论文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设计

 

 

 

题目:

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研究

入学年月_2008年春___________

姓名___田淑敏___________

学号_0829130069__________

专业___语文教育___________

学习中心____漯河职业技术学院______

指导教师谢福星_______

 

 

完成时间_2010___年____1月__15__日

 

题目:

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研究

摘要:

在教学实践中,班级中的学困生是那些学习基础极差、学习意志品质懦弱者,常常经过反复失败后,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最后走上了弃学、辍学的道路,这部分人,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所谓“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

经过这一年的研究实践,我们总结出了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分析了学困生的心理,研究了一些帮助学困生进步的对策。

关键词:

学习困难学生、学困生心理、转化原则、转化对策

正文:

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研究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无数前人在实践中早已证实的哲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在学习上能经受失败的挫折、并从失败走向成功的人,常常是学习品质优秀、意志品质坚强的人,学习如果失败,也会促使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显出更高的学习积极性。

然而,实践也告诉我们: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失败的“泥沼”里爬出来,抖去“尘土”,继续奋斗,特别是那些学习基础极差、学习意志品质懦弱者,常常经过反复失败后,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最后走上了弃学、辍学的道路,这部分人,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所谓“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

经过这一年的研究实践,我们总结出了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分析了学困生的心理,研究了一些帮助学困生进步的对策。

具体内容如下:

一:

造成学习困难学生的原因

(一):

教育思想不够端正

多年来,升学的指挥棒左右着基础教育,社会舆论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优劣,主要看升学率和考分的高低。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尖子,轻多数;重毕业班,轻基础年级;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违背教育规律、忽视全面发展、压抑学生个性的现象还有存在,在我们这些生源差、升学率低的学校尤为突出,简直形成了恶性循环:

升学率低就要狠抓“分数”,越看重“分数”,学生的压力就越大,学习困难的学生就越多,辍学的学生就越多,生源就越差。

学生只要能考高分,即使其他方面不行,也会被视为“优生”,从而处处受到学校、教师、和家长的优待;相反,考分低的学生就被视为“差生”,时不时地受到教师和家长的批评甚至讽刺、挖苦、体罚等不公正待遇,致使部分学习暂时跟不上的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对学习产生了严重的厌恶感,学习就越来越差了。

(二):

教师素质低,教学方法陈旧

有些教师素质低,不深钻教材,挖掘课堂潜力,向50分钟要质量,而是不顾学生身心、生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搞题海战、疲劳战。

部分家长和社会对此做法的默认甚至赞同也助长了这种风气。

教学方法陈旧,不遵守教学的原则,不按教学规律办事。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而是针对少数“优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由此造成部分学生思维方式僵化,思路形成定势,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分析概括能力差,给学习新知识带来困难,而且随着年级增长,科目逐渐增多,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困难也就越来越大了。

此外,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缺乏必要的“耐心”,不是扬其长、避其短,而是从接班起就按成绩的高低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

优生处处受优待,差生时时受歧视,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是好学生就轻描淡写,是差学生就冷嘲热讽甚至滥施惩罚。

如此种种,不仅会造成差生倍增,有时还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有些智力基础好而注意力差的学生,往往是课堂的活跃分子,他们既有思维敏捷的优点,也有好动、爱发议论的缺点,常常出现课堂“越轨”言行,有些教师对他们的做法“看不惯”,往往采取偏激态度,使他们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

而这时,所有的讽刺、体罚、甚至撵出课堂的做法,都将会把他们推向后进生的行列。

更有些本来就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本来已经自卑,老师稍一讽刺、挖苦,就会加重他们的自卑心理,刚刚升腾的一点学习欲望就全没了,他们只能呆在后进生的行列,永世不得“超生”。

再加上我们是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的场地、器材、设备以及师资条件相对较差,很多课程虽然开设,课外活动却不丰富多彩,本应该绚丽多彩、欢乐愉快的校园生活变得枯燥无味,也使得一些学习成绩不太好、而具有其他方面特长的学生无法表现自己,学习失败的心理得不到其他方面成功的补偿,这部分学困生就更加厌学甚至弃学了。

(三):

家长不科学的辅导或者无家长辅导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外出务工的夫妇越来越多,他们双双离家,孩子被抛给了年龄较大而且只懂溺爱的爷爷奶奶,成了留守儿童。

这些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管教,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发展,在我们的研究对象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困生都是家长不在身边。

这些家长在思想上只重视给孩子创造丰富的物质生活,忽略了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和辅导,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在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他们的学习成绩、身心发展就被放任自流了。

不少孩子就这样步入了学困生的行列,

有些孩子是父母双双陪在身边,可是作为农村的家长,他们的知识水平已不能跟上时代潮流。

在这些十几岁的孩子身边的家长,高中毕业的没有几个,还有个别家长甚至初中也没有毕业,这样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能满足辅导孩子的需要,孩子在家,家长只能问问作业做完了没有,关于作业的质量如何,他们也只能从字体上来分辨,至于对错,能看出的不多,在这一点上,我们农村的学困生数量就大大高于城镇,因为城镇家长的知识水平相对较高,他们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在家遇到的难题,家长和老师形成了合力,支持着孩子不断进步。

(四):

学生自身缺乏学习动力

这些年来,我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在享受着从未有过的富足的同时,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负作用也随之出现了:

一切向钱看。

大学生一毕业,眼睛直盯着高薪,一方面平凡的工作岗位少人问津,另一反面,大批毕业生无事可干,这样的社会现状已严重影响了我们的这些学生,他们很迷茫:

上学有什么用呢?

上学也找不到好的工作。

相反,一些中途辍学的“文盲”却找到了工作,出去不久就手持时尚手机很"摩登"的回来了。

这种巨大反差,让一部分孩子失去了求学的动力,一些不明智的家长也受此影响,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长个子混毕业,就去打工挣钱吧!

其实,这些孩子在学校基础原本不差,只要能改变他们的思想,通过努力,他们在学习的路上极有可能有所成就,可是在“学习无用”论的歪风鼓吹下,他们和他们的家长都慢慢的放弃了。

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由于没有受过什么苦,很多学生缺乏吃苦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学习上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会退缩。

流传在学生中“学习苦,学习累,不如进入黑社会”的这句歪理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平日里,苍蝇拍一下就会让一部分学生“因病”请假好几天,这种学习劲头能不导致学习困难吗?

综上所述,造成学困生不断增多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我们只是从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等几个方面分析一下,意在找到学困生落后的根本原因,帮他们走出“泥沼”。

二:

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

(一):

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学困生都有比较典型的“被排斥”心理

1:

被老师“排斥”的心理。

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不够理想,老师与这些学生沟通较少,疏导不多,导致这些学生心理压抑感较强,似乎处处低人一等,平时压根儿不敢与老师正面接触;似乎老师在蔑视自己,疏远自己,排斥自己。

课堂上的提问、课后的作业订正,业余时间的辅导,始终认为是老师对自己的一种惩罚,于是就和老师之间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2:

被同学“排斥”的心理。

由于自己成绩不好,总觉得在同学之间也显得那么格格不入,根据自己的直觉发现,本来的好友,也不如当初那么真诚,同学也在排斥自己。

这些"差生"对同学们的帮助都不认为是帮助,而是认为他们在自我显示和自我标榜,有一种凌人之上的感觉,所以这些学困生就经常性地拒绝帮助,任由自己落后下去。

3:

被父母“排斥”的心理。

一些父母不懂得爱的方法和育人的科学性,有期望值过高的心理,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子女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时,根本不注意调查摸底、关心疏导,而是不问情由地批评、责怪或者施以粗暴的训斥,并较长时间的对孩子报以冰冷的面孔,锐利的目光。

学困生心理上被排斥的阴影越发感觉明显。

(二):

学困生的类型各种各样,学困生的心理也不尽相同。

通过我们与研究对象的接触,通过与他们深入地交谈,了解了他们的一些心理状况。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恨。

恨自己“笨”、“不成器”、“不成钢”。

这种心理主要是那些学习态度尚端正,但学习成绩总是无大起色的学生。

他们不是没有拼搏过、奋斗过,而是一次一次品尝失败的“苦果”,于是他们动摇了,退却了,丧失了“自信”。

2:

混。

不重视学习,这种学困生因家庭境况较好,没有压力和紧迫感,热衷于穿名牌、交朋友、追明星、进网吧,看到别人学习很辛苦,认为是不值得的,他们认定只要天天“开心”、“欢乐”就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到毕业证就行。

3:

悔。

这部分学困生,他们对以往由于自身的所作所为而造成的某方面“差”的状况而后悔,为目前差人甚远而担忧,为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而彷徨,为没有正确的“向导”而发愁。

这部分人在学困生中占相当大的比重。

4:

灰。

灰心丧气、自暴自弃,这也是学困生中一种较普遍的心理。

他们认为自己在思想品德或学习方面的“差”,甚至是“双差”,如今已是积重难返。

长期以来,老师已经形成了“某某不行”概念,即使想努力,也未必有什么用,特别是一些“双差生”,以往也可能跟老师发生过争执,给老师留下过不好的印象,他们看自己前途一片黑暗,也就没了前进的动力,更缺乏前进的目标,而是采取自暴自弃,“横竖横,拆牛棚”的态度了。

5:

毁。

这种心理的学困生是极少数,他们因为经常受到老师的嘲笑和讽刺而恼怒,或受到误解而形成一种扭曲变态的心理,于是就生一种想毁掉自己或毁掉别人的念头,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人数虽少,但危害极大,我们一定要注意防范,妥善处理。

其实,在学生的实际表现中,情况则更为复杂,有的是半“悔”半“恨”,有的是既“灰”又“恨”,有的则是由“恨”而“灰”而“毁”,不一而足。

(三):

“学困生”的典型例子

根据上述的几种心理类型,举几个典型例子,这些例子,多数是我们的在校生,有两个已经毕业,但因为例子很典型,故仍然采用,以作分析。

1:

蔡某,学习态度端正,老师布置的作业每次都按时完成,字体还特别下功夫,但她学习基础差,思维能力差,记忆力也差,不会举一反三,同一类型的题目变一变数字或者问法,就不知所云了。

一篇课文别人全都会背了,她还在“硬啃”呢!

对于她这种类型,老师们几乎没有注意到她,更别说批评她了,可她自己觉得没劲,在家里不来上学了,老师和家长联合鼓励她,她才又重新返校。

在学校她还一直挺努力,可成绩几乎没有及格过一次。

2:

王某,这个男孩机灵聪慧,外表帅气,又善解人意,很讨人喜欢,由于父母在石家庄做生意,家资颇丰,但孩子缺人照管,刚刚入校时,成绩中等偏上,一学期过去,他凭着自己的聪明勉强维持在中等,一年级结束时,他因为把太多注意力放在了吃穿和交朋友上,成绩便落到了底层,升到初二,又稍有了一些初恋的问题,更无心向学了,初二下学期便离开了校园。

3:

张某,是一个转校学生,而且是由高年级转入低年级,由于其自认为学过一遍了,不努力也可以,心就用在别处,和班里好几个女生都交了朋友,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转来不到一年便弃学了。

4:

郭某,该女生进入初二时,还是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在一次上课时传纸条被老师发现,因不服老师处理的方式,跟老师产生了对立情绪,连该老师的课都不上了,后来经教育进班听课了,可从此对老师敬重的心理没有了,玩世不恭的态度日益明显,二年级期末考试时成绩就变得极差了。

5:

张某,该男生学习基础中等偏下,反应不够灵敏,脾气挺倔强,自尊心极强,学习态度也算端正,对老师特别敬重,一次数学测试,他只考了“2”分,数学老师顺势将“2”画成了一个小鸭,这个学生受了刺激,索性考试时连一个字也不写了,一次次交白卷,原本就承受着极大学业压力的他干脆就“破罐子破摔”了。

三:

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原则及对策

(一):

认真调研,“分析”学困生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尚未弄清情况之前便对学生“穷追猛打”,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及时采取强制措施取得“成效”,也不会持久,因为这样不能真正“对症下药”,就不可能“根治”。

任何情况的出现总有其原因,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父母要求不一致所致,有的是棍棒教育的结果,有的是不和睦家庭的产物,等等,要想解决问题,必须经过调查研究,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标本兼治,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要细心了解学生的其他情况,如家庭情况、个人爱好、优点特长等,尤其是学生的“亮点”,要善于发现并且为他创造表现的机会,并及时的给与肯定和表扬,这样可以鼓励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它往往是转化工作的突破口,常常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

科学搭配,“帮助”学困生

把一个班中的所有学困生的工作都“承包”到班主任一个人身上,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常常没有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而是将所有转化工作都放在班主任和领导的肩上。

其实,让所有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进来,会使我们的工作增色不少,所以,应充分发挥学校领导、任课老师、成绩优异学生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的作用。

学生对学校领导、任课老师有一种崇拜的心理,他们的直接参与、经常过问,会给学生“备受关注”的感觉,从而乐于在教师的“关注”下进步。

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较为优秀的一个群体,平时与同学们在一起,接触学困生的机会较多,对他们有较多的了解,同时,作为同学,他们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其观点、看法往往更容易被学困生理解和接受。

当然,人员的配置绝不是随意的安排,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科学搭配,比如:

搭配的学校领导、任课老师、学生干部与学困生要有某种情感上的联系(如同村、同姓、或有其他人际关系等),并且最好是在该学困生所感兴趣的方面有特长的老师和学生,比如,学困生喜欢运动,就安排体育老师;学困生喜欢文艺,就安排艺术老师;学困生喜欢书法,就安排书法老师。

这样一来,他们之间就会有更多的交流,学困生会因为崇拜、敬佩老师和同学的才华而更加“听话”。

落实了帮教对子,也就明确了责任。

具体的工作应在有关人员的共同分析、讨论后,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这样可以群策群力,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避免了班主任一人力不从心,孤掌难鸣。

加强领导、老师、学生干部的有机结合,形成合力,从而提高了转化效率。

比如例5中的张某,在劝解他的过程中,发现他自律性极强,说一不二,字体又比较工整,就指点他跟着教书法的黄老师练字,一年多过去了,它不仅放弃了辍学的念头,字体还大有进步,钢笔字和毛笔字都在书法比赛中获了奖,自尊和自信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身上,学习也进步了。

(三):

倾注爱心,“感化”学困生

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是高尚的,这是教师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教师的爱如“甘露”,不仅撒向那聪明伶俐的、成绩好的学生,更多的要洒向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困生,较之于好学生,学困生更需要关心,更需要老师爱的滋润。

对于学困生,最忌讳的莫过于“放弃”和“歧视”。

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用爱心去精心呵护他们,许多学困生恰恰是缺“爱”的产物,因此,在他们身上倾注满腔关爱之情,无异于“久旱逢甘霖”,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中学生,十三、四岁的年纪,不管怎样“落后”,总还不至于是不近人情的“冷血动物”。

在给学生思想上、学习上关心的同时,在生活上多多过问,有时节假日,请他们到家中共同进餐也未尝不可。

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学校生活的温暖,另一方面让他们觉得老师并不因其落后而置之不理,照顾了他们的自尊心,另外,将乡情、亲情应用于学困生常会激起他们心灵的震撼和积极的影响。

家乡父老的企盼,父母兄弟的辛勤耕作常会使学困生想起而汗颜,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学困生求知的欲望。

有一个学困生,认为自己反正什么也不会了,干脆连作业都不交了,各科老师一起“告状”,我气急败坏,正准备发火,忽然看到他那满不在乎的眼神下干裂的嘴唇,一双手上也裂开了道道血口,我的心一软,一言不发地熬了一锅绿豆茶送到他手上,又给他拿了一瓶护手霜,他开始不接,我执著的给,他收下了,眼含热泪狂补作业。

后来他在作文中写道:

没想到还有人关心我,我学习太差,连爹妈都讨厌我。

(四):

营造环境,熏陶“后进生”

环境,会影响一个人,改变一个人,这里讲的环境,包括学校、班级和家庭,整个学校要形成关心学困生、不歧视后进生的大环境。

各种班级活动中不能人为地排挤学困生,应发动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表现自己某方面的特长,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回自信心,并以此为支点,增强战胜自己的勇气。

整个班级要形成团结互助、奋发进取的氛围,让学困生在班集体中工作、学习、生活感到愉快。

家庭是德育工作中一个很重要而又常被我们所忽视的环境,学生从小在家庭中成长,家庭是他们的物质来源和精神归属,学生对家庭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家庭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往往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学校应与家庭取得联系,交换意见,共同努力。

家长不能动辄对学困生实行“经济制裁”,或是铺天盖地的责骂,这些简单的方法往往于事无补,有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因“经济制裁”而引发盗窃行为,因过分责骂而导致离家出走等等。

面对学困生成绩较差的状况要心平气和的鼓励,帮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用“一双大手牵小手,另一双大手在后面推”的方式,帮孩子度过难关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鉴于我们农村家长教育素质偏低的情况,我们多次组织召开家长会或者进行家访,向家长传授教育子女、辅导子女的科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有一个女生,因一次考试失利,被母亲唠叨了很长时间,这位母亲还逢人就说她的女儿不争气,搞得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女孩为此不仅与母亲搞对立情绪,还背上了思想包袱,成绩每况愈下,我们了解情况之后,就上门家访,她母亲意识到自己行为欠妥给女儿带来的伤害,给女儿道了歉,还鼓励了女儿,这个矛盾解决之后,该女生的成绩就稳步直上了。

四:

总结感言

中小学生还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的世界观尚处在萌芽和逐步形成阶段,他们呱呱坠地之后受到各种社会因素和不同家庭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个性。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表现出个性差异,进步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是完全正常而且合乎规律的。

俗话说十个指头伸出有长短,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从心理学角度和育人效果来看,不仅违背了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而且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容易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一种教育方法的失误,会影响到一个学生一生的发展。

从发展的观点看,一些被学校认定的“差生”,将来不一定就差,他们走出校门,逐步摆脱了在学校时的幼稚、单纯和无知,慢慢成熟起来,潜能得到发挥,在自己的岗位上也能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在人生的轨迹上绘出闪光的坐标。

研究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让所有的学生都健康成长是我们肩上的重任。

“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

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身为育人者,我们是不是早该实施良好的教育了呢?

主要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方法》

《普通心理学》

《当代教育心理学》

《做最好的自己》

《灵魂的黑夜》

《发展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

《智力的培养》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

《心灵鸡汤――说出你的爱》

《素质教育在美国》

《给中小学生减压助学的25种方法》

《靠自己去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