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7971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docx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docx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人民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演变过程:

经历了从_______到________的演变过程。

前者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________时期开始,长期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演变原因——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传说中神农氏创制_____教导民众耕作;________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铁农具和牛耕技术;___代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曲柄锄和大镰和___犁、_______犁等先进的耕作方式;唐代江东(长江中下游)出现曲辕犁。

综观中国古代农具和生产技术的演变,多为量的增加,质的突破不多,长期以来农业耕作技术没有________的进步。

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1)过程:

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出现。

战国时期_____变法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打破了土地国有制度。

此后,私有土地一直呈上升趋势,土地私有制成为传统社会中主要的土地制度。

(2)特点: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

①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_____的方式剥削农民。

农民在土地上艰辛劳动,只能获得耕作收获的很少一部分。

②土地_________,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

(3)影响:

①___________导致耕者无其田,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往往激起民众暴动。

②“_____”的理念和要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3、以____________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经营,即所谓“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以后,“工商食官”制度瓦解,形成_____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的格局。

______手工业由官府直接经营,长期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统治地位。

私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____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

________和_________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根本特征。

2、以西汉“工官”制度为例说明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利弊。

利:

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上等的原料,产品大多十分精美。

弊:

①产品主要供____专用和____私用,使得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______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②实行_____制度,_____没有人身自由,劳动积极性受到严重束缚;③行业间相互_____,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3、在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___和___。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有出土文物表明,约在四五千年已出现了丝织物的生产。

秦汉以后,中国丝织生产进入兴盛时期。

汉代丝织品经过_______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_____”。

唐代中期以后,随着城市和________的发展,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___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___代在一些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4、

(1)冶铜技术:

_______时期是我国青铜器铸造业高度发展的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

_____时掌握了青铜防锈蚀的技术。

(2)冶铁炼钢技术:

_____晚期出现人工冶炼铁器。

战国中期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

________时推行铁业官营制度。

汉代冶铁开始使用_____做燃料,供风形式经历了自然通风到_______鼓风然后又发展到_______鼓风的进步。

东汉初,南阳太守_____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5、早期的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一种____。

从____中期到____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东汉末期墓葬中,出土了____瓷器。

___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除越窑的青瓷享有盛名外,____窑的白瓷制作精美。

江西______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十分著名。

唐代晚期,长沙_____窑首创釉下彩绘,并且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清代____年间出现了粉彩瓷器工艺并在_____年间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中国古代的商品生产和转运贸易:

汉代商运活跃。

唐代商旅往来频繁。

宋元时期,_____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和北非等地区。

明代,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_____有关。

其中,___商和___商的势力最为强大。

2、古代中国“市”的发展:

(1)___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___代的市作为集中贸易地,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_____时期出现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立“草市尉”等官职施行经济管理。

(4)___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还出现了___市。

(5)___代的“市”不再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再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原本不许设立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视;草市、夜市更加繁荣,草市内还有完备的饮食设施。

3、_____时期,有的城市已经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

___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唐朝除长安、洛阳最为繁盛外,_____也是“雄富冠天下”。

宋代都市商业繁盛,_____夜市三更结束,晓市五更又开,此外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清代繁华的都市有_____、汉口镇、_____镇、_____镇、朱仙镇等。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提出:

_____时期的____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2)含义:

重农抑商,或者说“重本抑末”、“强本弱末”、“进本退末”都是强调发展____,限制_____和______的发展。

(3)目的:

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4)具体表现(抑商):

出台歧视商人的规定;以国家行政手段打击富商大贾;征收____;实行____制度限制从商的行业部门;禁奢侈;对城市商业经济进行严格管理和限制,如限制“市”的时间、地点、派官员进行监督等。

(5)评价:

(1)有助于稳定_____经济;

(2)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长期得不到正常的发育。

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为了防范外国侵略势力的骚扰,明清王朝长期推行_____政策,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从而扼杀了中国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成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背景:

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_________与_______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②鸦片战争前夕,中国自然经济已经有某种程度的分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是_____中“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并没有多大变化;③鸦片战争后,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造成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2)过程:

①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华商品输出。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加速。

中国______________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依赖夺取的更多特权,急剧增加了对华商品输出,并打入____市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3)表现:

①中国______商品化程度有一定的发展。

②____大量增加。

③_____和_____的商人开始出现。

④贸易中心由_____转移到_____。

(4)影响: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_____市场和_______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条件:

__________的逐步解体;__________的刺激;__________的诱导、促进。

(2)产生时间:

_____________。

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

途径:

①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②部分_________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代表企业:

方举赞、孙英德创办的________厂,陈启源创办的___________厂。

3、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1)时间:

___________.

(2)原因:

①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_____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条件。

②“________”思潮的推动.③清政府放宽了对_________的限制。

(3)主要企业:

张謇在江苏______创办的大生纱厂、________在河北唐山创办的新洋灰公司,荣宗敬、荣德生在江苏_______创办的保兴面粉厂,刘懋赏、冯济川在山西成立的________________。

4、中国早期民族工业的特点:

(1)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2)后天畸形——①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

绝大部分是___工业,___工业很少。

②地区分布不平衡。

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很少。

5、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的意义:

(1)是中国社会未曾有过的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新气息,大大推动了中国_______的进程。

(2)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_________运动和_________,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

完成下表。

时期

发展情况

原因

民国初年(1912~1918年)

出现短暂春天,_____业和____业成为当时的第一和第二大工业

①________扫除了一些障碍;②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热情高涨;③__________________促进;④“一战”期间,____________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一战后(1919~1927年)

发展受挫

①帝国主义卷土重来;②封建军阀混战,缺乏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抗战前夕(1927~1937年)

短暂发展

全国的基本统一;国民政府实行_______和____

________运动促进;反帝爱国运动的蓬勃发展。

抗战前夕(1927~1937年)

短暂发展

全国的基本统一;国民政府实行_______和____

________运动促进;反帝爱国运动的蓬勃发展。

______时期

受到摧残

日帝发动_________战争

国民党统治后期(1945~1949年)

陷入困境

国民党政府___________政策,________压迫,繁重的______负担、____国的经济入侵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史实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压制,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简述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并分析带有这些特点的原因。

特点:

(1)___工业发展显著,___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______资本超过民族资本。

(3)近代工业虽有发展,但是________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4)发展短暂,一战结束不久,______________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原因:

仍然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三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1、中国民族工业出现后,一直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在夹缝中求生存。

(1)列举外国资本主义压迫民族工业的主要手段。

①限制中国_________;②控制中国_____;③发动________;④进行_____倾销。

(2)列举本国反动势力束缚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

清政府 ①甲午战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苛捐杂税(厘金);

军阀官僚政府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以各种方式公开吞噬民族企业。

2、概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地位和历史作用。

从经济上看,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从政治上看,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_____________逐渐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为了本阶级和__________的利益,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从文化上看,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传入,不断冲击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最终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的起止:

从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

(2)提出:

______年。

(3)内容:

“一化三改造”。

(4)特点:

__________与______并举(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5)实质: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2、三大改造

(1)改造的过程:

形式和政策

农业:

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_____社→高级农业生产_____社;

手工业:

手工业小组→手工业_______社→手工业________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加工订货、经销代销)→高级国家资本主义(________),改造中创造了对民族资本的_____政策。

(2)改造完成的意义:

标志着________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______

_______阶段。

(3)改造存在的问题:

改造___期,过于急躁和粗糙,给社会发展遗留了许多问题。

3、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共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有哪些成功的探索?

又出现哪些严重的失误?

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经验教训?

(1)成功探索:

①《_________》提出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②中共___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________的变化,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③1960年后对国民经济实施“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字方针。

(2)严重失误:

①1958年发动的______和__________使得以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②1966~1976年的_________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经验教训:

①充分认识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以_______为中心,防止“左”倾错误;③遵循客观规律,量力而行,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④保持安定团结,健全民主法制,坚持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制,反对个人崇拜。

4、文化大革命中_______和_______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努力抵制“左”倾错误,使国民经济形势一度好转。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并指出其重大意义。

2、中国的改革:

从农村到城市

(1)起步——农村的改革:

①率先进行改革的是_____和_____省。

②主要内容:

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在________的基础上,对______方式(分户经营、自负营亏)和______方式(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的改革。

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_____主义,经营管理上过于集中和单一的方式,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④作用:

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全面展开——①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__,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中国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由此展开,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____。

②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城市改革的重点是__________。

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是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进入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在逐步加快,中央在8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_______________的改革方向。

3、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或调整)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初步形成的?

有什么特点?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及意义。

(3)1992年__________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1993年中共_______________,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企改革的基本方向(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1997年_________关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作出了新的论断,指出: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义:

(1)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2)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世纪。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是________。

民国成立后流行的服装有_____、_______。

2、近代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是_____。

3、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而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是______与_____。

4、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_______和______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流行。

_____时期流行的服装是军装和“干部服”(中山装)。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开始由_______向______过渡,中国服饰由_____走向_____。

5、中国传统的四大菜系是___菜、___菜、___菜、____菜。

鸦片战争后,在_______开始出现西餐,还有面包房、咖啡店。

西式糖果糕点也开始受到国人欢迎。

6、西餐传入后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了哪些影响?

(教材P56)

(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进入百姓饭桌,如____、土豆、_____、_____等蔬菜,以及番茄沙司、______、______、味素等调味品。

(2)一批专门生产糕点糖果、调味品、罐头等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________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7、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典型民居是_______。

外国人来华后,中国居室建筑开始出现____的趋向。

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20世纪____年代前后开始出现于_____等地。

8、简述近代以来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变化。

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变化:

①断发(剪辫)易服;②废止缠足;③近代婚姻风俗变化,_______、________成为时尚,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

④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______与____。

新中国成立后,殡葬习俗由___葬开始向___葬改革。

⑤社交礼俗方面:

西方的____、_______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

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____”“____”等称呼。

⑥思想观念上,______、______遭到批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原因:

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②中国近代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影响。

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都对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民国时期,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是_______。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是_______。

2、在我国,_____(城市)最早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_____(城市)最早运行公共汽车。

3、在________的推动下,中国近代轮船业得以起步。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建设快速发展得益于________运动的蓬勃开展。

4、晚清邮政是由_____(部门)代办。

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____________的新时代。

5、1877年,福建巡抚_______在_____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是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_____》。

2、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________》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与新闻、商情、政论性报刊相比,以消闲娱乐为特征的_______报刊更能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

3、列举中国近代广播事业发展中的四个第一。

(1)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是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广播台“;

(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1926年在东北地方政府支持下创办的_____广播电台。

(3)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是1927年上海_____公司开办的。

(4)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是1928年由_________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

4、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是在_____(城市)。

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_____电视台。

5、反映信息时代到来的大众传媒是_______。

这种传媒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

有什么弊端?

(1)______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方便快捷的社会政治生活、家庭经济生活。

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地从事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活动,空间距离不再是障碍。

(2)过分依赖网络会导致忽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淡漠。

网络犯罪活动猖獗,网络道德得不到有效监督,沉迷网络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不利。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1、列举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的重要史实。

(1)______发现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2)______发现新大陆(美洲);(3)______到达印度;(4)_______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圆说(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2、简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根本原因:

________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原因:

________扩张阻隔了传统商路。

影响:

(1)引起了“____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表现为:

①_____的扩大。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同美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

②_________的增多。

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马铃薯、玉米等传到欧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

③________公司的建立。

④__________的转移。

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起了“_____革命”,有利于西欧资本________。

促进了欧洲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3)揭开了欧洲殖民扩张与掠夺的序幕,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4)极大了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