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9293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29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专题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

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传子,家天下);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2.分封制宗法制:

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体;

3、分封制

目的:

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大周的疆域。

基本内容:

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

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

受封者权利——世袭的统治权

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

A、积极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

B弊端:

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宗法制

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内容和显著特征:

嫡长子继承制。

其他:

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形成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由宗法决定的严密等级。

影响:

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C、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如孝道,宗亲观念的形成(家谱、祭祖)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皇帝制度秦始皇确定皇帝称号

特点: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实质:

君主专制

(2)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太尉主管军事

御史大夫丞相助手监察百官

(3)郡县制

最大的特点: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意义:

①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②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

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PS: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西汉初年郡国并存后出现诸侯王叛乱。

汉武帝刘彻“推恩令”削弱王国割据势力,巩固大一统局面

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议政方式:

朝议(廷议)优点:

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历代削弱相权的措施

汉代:

频繁更换丞相;形成“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宋代:

设中书门下,同平章事(丞相),增设“参知政事”(副丞相),分割行政权;

设枢密使管军事,分割军权;设三司使管财政,分割财政权

明朝:

废除丞相制。

(明太祖)

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2、监察体制

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郡)监御史

汉朝御史大夫及下属机构御史台

刺史

东汉至元御史台

明初至清末都察院

积极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消极:

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3、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实行时间

 先秦时期

 西汉至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依据

 世袭

 才德到门第

考试成绩

备注

 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

体现了封闭的特征.以官取士,百姓不得参与

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

科举考试的积极作用:

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读书—考试—做官三者结合,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⑤把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考试的消极作用:

①明清八股取士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②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统治者加以控制

③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4.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郡县

西汉郡国并行

东汉州郡县

唐代道州县宋代路州县

元代行省制十行省两单列①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今山东、河北、山西等)

②宣政院辖地:

西藏,川,青部分地区佛教事务

PS:

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管理

元朝行省设立的历史作用:

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

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开创省制,影响深远。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

明太祖朱元璋废氶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

内阁的机构性质:

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不是正式行政机构,是侍从咨询机构)

影响:

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内阁受司礼监太监牵制,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的设立雍正时期

直接目的:

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根本目的:

加强皇权

职责:

只是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作用:

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利,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3.清朝的边疆政策

设机构——理藩院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也负责新疆和西藏事务

改土归流:

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

明代开始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清雍正年间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

专题二

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1.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主要有哪几次?

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英、法)

中法战争(1883年---1885年,法国)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日本)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日本侵华战争(1931年—1945年)

2.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行政治瓜分.

条约名称

内容

影响

割地

赔款

通商口岸

其它

《南京条约》

香港岛

2100万银元

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

关税协定最能体现侵略要求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

《马关条约》

辽东半岛、台湾、

澎湖列岛

2亿两白银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资本输出

大大加深了……

...《辛丑条约》

 

 4.5亿两白银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

鸦片战争英国取胜、中国战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是英国综合国力强大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政、经、军)更深层次上说明了腐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

3、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A、政治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大量割地赔款不平等的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B、经济上,他们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控制

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依赖列强丧失独立性。

C、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政府官兵英勇抵抗:

1894年黄海海战邓世昌

直接结果:

双方损失惨重,日舰率先逃离,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最终结果:

威海卫海战中,李鸿章“避战保船,北洋海军最终全军覆没。

(2)人民大众自发组织抗击外敌入侵:

A、1841年三元里抗英(原因、意义)鸦片战争中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背景、意义)背景:

1895甲午战争中国失败,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

时间:

1895年-1945年领导人:

邱逢甲、徐骧、刘永福

C、义和团反帝运动(原因、失败及意义)

根本原因: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直接原因:

洋教势力猖獗。

口号:

反清灭洋扶清灭洋扫清灭洋

失败:

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主观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明确斗争纲领,目标;不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方向)——根本原因

评价:

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的实现;加速了腐朽的清政府的灭亡。

4、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继俄、德后其他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使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5、1899年9月,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背景:

A、当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时候,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B、美国当时的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C、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

内容:

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

实质:

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小米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影响:

列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伟大的抗日战争(1931—1945)

1、侵华原因:

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需要转嫁经济危机;国共内战为侵华提供有利时机

2经过:

①1931.9.18,“九一八”----侵占东北;1932,建立伪满洲国②1935,华北事变---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③1937.7.7,“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④1937.8.13,“八一三事变”----上海⑤1937.12.13,占领南京(大屠杀)⑥1938.10,占领广州、武汉(华北、华中、华南)。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⑦1940-1942,对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

3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A、屠杀中国人民,进行细菌战、毒气战

B、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推行“以华制华”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权)

C、进行经济掠夺(实行殖民统治,目的是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D、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目的是消磨、摧残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斗志,实现其同化政策)

关内外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抗日第一阶段:

1931—1937年)

(1)中国共产党的态度:

坚决反抗日本的侵略。

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关外的抗日武装:

东北义勇军;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关内国民党军队的顽强抵抗:

十九路军的抗战;长城沿线官兵抗敌(安德馨;宋哲元;冯玉祥和吉鸿昌)

国民党爱国将领:

西安事变[1936年]结果、意义

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国抗日第二阶段:

1937—1945年)

一对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促成两党的合作,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

片面抗战路线与全面抗战路线,形成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三个发展阶段:

战略防御(37、7-38、10)、

战略相持(38、10-44)、

战略反攻(45、8)。

(1)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原因:

日本侵略加剧,中日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矛盾(决定因素)

八一三”事变,日本进攻上海,直接威胁民国政府(最主要前提)

共产党的积极呼吁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

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开始形成;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八一三”事变后,国共两党协议工农红军实行改编;

1937.9,国民党公布……标志……正式建立,此时,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

抗战防御阶段(1937.7—1938.10)

国民党正面战场:

淞沪会战,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

(平型关大捷)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

(台儿庄大捷),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广州、武汉会战: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中共敌后战场

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抗战相持阶段(1938.10—1944)

百团大战(1940年);少数民族抗日武装力量壮大;各种游击战

国民党正面战场

枣宜会战:

张自忠牺牲(1940年)

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抗战反攻阶段(1944—1945)

中共“七大”召开内容、意义

主要内容:

A、制定当时党的任务: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C、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作用:

这次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的基础

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举行反攻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②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③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民族凝聚力);

④战争的正义性——反侵略战争;

⑤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配合(美国、苏联)---国际因素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

2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3极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专题三

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

腐败的封建统治和剥削(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自然灾害严重;

西方宗教的影响

2、经过:

金田起义(1851.1)——永安建制(1851.9)奠定基础——定都天京(1853.3)正式政权——北伐、天京突围、西征——天京变乱(1856.8)——天京陷落(1864.6)(失败)

3、太平天国运动的治国方案

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

核心:

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内容:

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革命性:

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调动了农民反封建的革命积极性。

空想性:

违背社会规律,无法调动生产积极性,只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加之处于战争环境,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资政新篇》

目的:

振兴太平天国

进步性:

先进中国人最早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符合摆脱封建制度的历史要求。

  

空想性:

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推行

4评价:

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双重任务);(新特点)

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新特点)

对后来民主革命有重大影响

5、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

农民阶级局限性

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辛亥革命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列的努力。

1.历史背景

社会背景: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专制统治危机加剧——必要性

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组织基础:

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兴中会(1894)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

革命政党: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三民主义

军事准备:

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如黄花岗起义;;清末“新政”使新军大量出现

革命时机:

四川保路运动是武汉兵力空虚——可能性

2、主要过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主力、结果、影响)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响应;

高潮: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概况、内外措施、政权性质),定都南京——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封建君主专制被推翻。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特点:

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政体形式:

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评价:

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没有明确规定反帝原则;没有明确规定人民群众的具体权益和切身利益,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

3、辛亥革命的结局

由于有列强的支持和立宪派的拥护,革命派软弱妥协,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1)历史功绩

是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完全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3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2)局限

表现: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

新民主主义革命

1、开端:

1919.5.4五四运动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为主力军。

历史意义:

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最根本的不同是领导阶级不同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共“一大”------标志中共诞生

1921.7.23,上海——嘉兴南湖,13名代表

(1)主要内容:

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2)党的中心任务:

领导工人运动。

(3)意义:

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中共“二大”(1922年)-----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内容:

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到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评价:

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合作基础:

新三民主义

实现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影响:

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和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北伐战争

目的:

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准备工作:

成立国民政府、整编军队、统一根据地时间:

1926讨伐对象:

吴、孙、张

成果:

歼灭吴孙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4、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蒋、汪发动反革命政变破坏国共合作,使大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原因: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早年的中国共产党缺乏斗争经验,放弃对革命和军队的领导权。

教训:

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5、“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所决定的。

中共独立领导武装的开始:

南昌起义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八七会议(地点、内容)汉口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时间、人物)1927.9毛泽东攻打长沙损失惨重

1927年10月,毛泽东井冈山地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共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积极参军作战,努力发展生产

根据地的巩固:

政权建设:

成立……(1931年、江西瑞金)粉碎国民党的四次“围剿”(1930--1932)

工农武装割据(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理论建设是为了支持“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践

长征原因:

李德,王明等“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长征时间:

1934.10—1936.10

遵义会议

时间地点:

1935年1月贵州遵义

内容:

结束了……肯定了……事实上确立了……

意义:

这是中共第一次……妥善处理了……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抗日战争的胜利

过程: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945年取得抗战胜利。

意义:

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解放战争的胜利

背景:

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蒋介石坚持内战和独裁的方针。

过程:

内战爆发:

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

土地改革:

1947年,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战略反攻: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战略决战:

1948年9月至1949年初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解放南京: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

新中国成立。

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

意义:

宣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影响:

①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建立了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③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3)启示:

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专题四

(一)新中国成立

1、政治条件:

七届二中全会(1949、3西柏坡)

(1)工作重心转移:

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2)党的工作中心:

恢复和发展生产。

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3)规定了党的总任务:

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

2、组织上:

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时间:

1949.9;地点:

北京;

(1)内容:

中心议题、决定国名国旗等、通过《共同纲领》等文件;规定了国家的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意义:

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

3、新中国成立时间:

1949.10.1;开国大典

历史意义:

A、结束压迫剥削历史;B、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新纪元;C、为国家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