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8160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6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docx

《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docx

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

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

【篇一:

当仁不让于师的例子】

当仁不让于师优秀教案范文一:

又到了教师节,每当这个时刻,出生于教师家庭的我脑海中都会浮现出父母担任教师时忙碌的身影。

无数次在深夜,睡眼惺忪中看到母亲上完课、改完作业后疲惫回家的情景;有一次母亲回家时因为道路黑暗,不小心摔倒在地沟里,伤了脸,却仍然坚持着去学校上课的情景;父亲跟自己辅导的学生促膝长谈语重心长的情景;父亲在65岁高龄时到偏远的四川凉山地区创办凉山大学时奔波劳苦的情景……都历历在目。

父亲和母亲在教育上的孜孜追求、无私奉献,给了我好教师最初的印象,也坚定了我一生投身于教育事业的决心。

我当过6年小学教师,又读了4年大学。

大学毕业后又出来当老师,做过教导主任,当副校长,当校长,拒绝了很多诱惑,坚守着最初的梦想,把自己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喜爱的教育事业中。

数十年风雨兼程,青春与汗水,都已化成教育的情怀和灵魂,这让我对优秀教师有着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体悟。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多元化价值观念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命题叩问着每一位教育人,这也让我从一名校长的视角思考:

一名优秀教师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认为优秀教师的第一要义是担当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孔子曾说: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中庸》说: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这是儒家对于君子的理想标准。

而优秀教师要担当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就应该修炼成为教育领域的仁者、智者和勇者。

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一位仁者。

爱心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前提,没有对学生真诚的爱,整个教师道德就丧失了教育根基。

这种爱不仅包含对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呵护,还包含对学生的全心投入,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以及教育中的平等的思想与行为,尊重每一位学生。

在重庆一中,有很多老师与学生成为了终身的挚友,这不仅仅是因为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过手,更重要的是他们爱心的付出。

优秀的教师,必然是一位智者。

教师是人类知识文明的传递者,是学校教育中智慧的引领者,是学生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指路人。

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智慧,是不容置疑的。

要成为一位智者,教师必须是终身学习者,必须不断适应新的知识系统的变化,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成为一位智者,教师必须是终身阅读者,书籍是他们永远不能疏远的忠实朋友,教师要善于从朋友那里汲取成长养分;要成为一位智者,教师还必须不断面对新的环境和情况,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用更新的智慧去引领学生、教导学生。

优秀的教师,还须是一位勇者。

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变化不断,新课程改革已经推向深水区,无论是考试制度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还是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不仅需要教师去面对、适应,更需要教师去开拓、去创新、去创生发展。

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应对者和适应者,更是这场教育变革中的引领者和创新者,要具备大胆改革的勇气和决心。

重庆一中的很多老师在教育变革中顺应教育改革,成为学科的引领者,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

“人即目的。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它道出了教育最本质的内涵。

做教育的仁者、智者、勇者,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终身发展。

在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真诚地期望所有教师都成为具备仁、智、勇精神品质的优秀教师。

作者系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原文地址:

又到了教师节,每当这个时刻,出生于教师家庭的我脑海中都会浮现出父母担任教师时忙碌的身影。

无数次在深夜,睡眼惺忪中看到母亲上完课、改完作业后疲惫回家的情景;有一次母亲回家时因为道路黑暗,不小心摔倒在地沟里,伤了脸,却仍然坚持着去学校上课的情景;父亲跟自己辅导的学生促膝长谈语重心长的情景;父亲在65岁高龄时到偏远的四川凉山地区创办凉山大学时奔波劳苦的情景……都历历在目。

父亲和母亲在教育上的孜孜追求、无私奉献,给了我好教师最初的印象,也坚定了我一生投身于教育事业的决心。

我当过6年小学教师,又读了4年大学。

大学毕业后又出来当老师,做过教导主任,当副校长,当校长,拒绝了很多诱惑,坚守着最初的梦想,把自己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喜爱的教育事业中。

数十年风雨兼程,青春与汗水,都已化成教育的情怀和灵魂,这让我对优秀教师有着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体悟。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多元化价值观念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命题叩问着每一位教育人,这也让我从一名校长的视角思考:

一名优秀教师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认为优秀教师的第一要义是担当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孔子曾说: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中庸》说: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这是儒家对于君子的理想标准。

而优秀教师要担当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就应该修炼成为教育领域的仁者、智者和勇者。

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一位仁者。

爱心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前提,没有对学生真诚的爱,整个教师道德就丧失了教育根基。

这种爱不仅包含对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呵护,还包含对学生的全心投入,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以及教育中的平等的思想与行为,尊重每一位学生。

在重庆一中,有很多老师与学生成为了终身的挚友,这不仅仅是因为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过手,更重要的是他们爱心的付出。

优秀的教师,必然是一位智者。

教师是人类知识文明的传递者,是学校教育中智慧的引领者,是学生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指路人。

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智慧,是不容置疑的。

要成为一位智者,教师必须是终身学习者,必须不断适应新的知识系统的变化,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成为一位智者,教师必须是终身阅读者,书籍是他们永远不能疏远的忠实朋友,教师要善于从朋友那里汲取成长养分;要成为一位智者,教师还必须不断面对新的环境和情况,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用更新的智慧去引领学生、教导学生。

优秀的教师,还须是一位勇者。

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变化不断,新课程改革已经推向深水区,无论是考试制度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还是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不仅需要教师去面对、适应,更需要教师去开拓、去创新、去创生发展。

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应对者和适应者,更是这场教育变革中的引领者和创新者,要具备大胆改革的勇气和决心。

重庆一中的很多老师在教育变革中顺应教育改革,成为学科的引领者,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

“人即目的。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它道出了教育最本质的内涵。

做教育的仁者、智者、勇者,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终身发展。

在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真诚地期望所有教师都成为具备仁、智、勇精神品质的优秀教师。

作者系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范文二: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教材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常见文言句式。

2.培养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过程中增强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孟子文章长于论辩,善于比喻的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本性中发现仁义礼智的幼苗并努力培养和发展,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2.领会性善论思想对构建理想人格的积极意义,激发学生对人生的自信心

【教材重点】

1.掌握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2.理解孟子的“四端说”、性善论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性善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出示教学目标:

《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

”2011年10月,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被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

但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几秒钟的时间一座城市化为废墟,多少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而远方你们,也是纷纷捐款,时刻关注着四川人民,我们并不认识,可为什么会捐款捐物,甚至留下了泪水呢?

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同情的心理,也就是恻隐之心。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孟子坚信“人性本善”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出示课题)

学习要求总体上与学习其他“诸子散文”一样,还是三点:

一是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二是把握思想观点,三是学习说理方法(出示教学目标)。

二、检查预习巩固字词:

老师向同学们质疑,师生讨论,依次释疑:

①课题中“我固有之”的“我”和“固”应如何理解?

②课文开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中的“不忍人之心”应如何理解?

③“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与“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中的两个“所以”的意思是否一样?

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和“乡党”该怎样理解?

⑤“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其中的“扩而充之”应如何理解?

⑥第4则中“乐莫大焉”和“求仁莫近焉”中的“莫”和“焉”该怎样理解?

三、合作探究文本内容: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桥梁。

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一起学习“四端说”。

(1)关于“四端说”(用课本上的句子回答)。

端,就是发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恻隐,就是怜恤、同情。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辞让,就是推让、谦让。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

(2)举例展开“四端说”(加深理解)

①孟子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因为与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

因为这种同情心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大家是否能说出一两个呢?

②例:

不久前我们学习的孟子选篇中的《齐人一妻一妾》最能体现这羞恶之心。

丝毫无羞耻之心的齐人,在乞食了祭司剩下的酒肉之后,还在妻妾面前表现出与达官贵人共食的傲慢样子,在孟子的眼中,他已经是“非人”了。

相反,齐人的妻妾抱头痛哭,以她们的丈夫为耻。

总结:

请大家反思自身,如果对于自己的错误有羞耻之心,面对他人的丑恶行为有憎恶之心,说明你心中保持着“性善”中“义”的一面。

③例: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

9.11事件、汶川大地震逃生时,让妇女儿童先离开;老师组织学生先离开,自己留在最后。

坐车不为老人让座。

总结: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谦让便是知礼的最基本表现。

④例:

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

哥白尼坚持真理“日心说”奉献了宝贵的生命。

总结:

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需要我们分辨。

或许分辨它们需要突破重重阻碍,或许我们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我们也不能停下追求真理的脚步。

(3)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

纵观全文,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

①要“扩而充之”,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弃”。

四、合作探讨写作方法:

1.从课文所选的6段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所阐发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而且它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四肢一样。

那么,孟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

——首先是运用了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

首先提出一个观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恶之

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

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这种运用层进式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是理性极强的一种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第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

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

?

?

非人也;?

?

?

?

非人也;?

?

?

?

非人也;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2、孟子认为:

扩大充实“仁义礼智”四端、“熟之”于“仁”和不“自暴自弃”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孟子都进行了具体论证。

那么,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的时候,。

主要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从孟子对这种方法的运用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妙用:

运用“喻证法”时,喻体越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就越能深入浅出地证明论点。

3、拓展:

“自暴自弃”的由来。

自暴自弃指自己不愿意居仁心行正义,而且还出言诋毁礼义的行为。

稍加引申,就是自己不愿意学好人做好事且自卑自贱,自甘落后,甚至自甘堕落。

在孟子这里,这就是成语自暴自弃”的意思,只不过我们今天使用这个成语时,多半指那些遭受挫折后不能重新振作的人罢了。

五、升华主题,总结教学:

我们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不仅要掌握最基本的字词句,还要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所选的是孟子有关“修身”方面问题的重要论说,主要阐发的是“仁义礼智”的“四端之说”,它是孟子“性善论”思想的集中体现。

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去认真地学习体会,并要积极地继存和发扬。

与此同时,作为议论性的文章,孟子经常采用的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更是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的。

因此,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个练习,请大家抄一下。

六、课外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不知什么时候,社会上已不再那么欣赏“沉默是金”,取而代之的是“个性”这个词语的风靡。

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学生自然不甘落伍,于是“你真有个性”就成了一句很高的评价。

我们在张扬自己个性的时候,需要不需要顾及到对社会的影响?

个性的张扬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社会到底需要张扬什么样的个性?

请以“个性的张扬与社会的需要”为标题,运用本文中学习的三种说理的方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七、课堂练习:

【教案背景】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是《孟子》选读的最后一篇课文。

之前教学已经涉及到儒家的部分经典段落,学习了辞义典雅的《论语》,并且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先秦文章的文化背景以及文言基础,所以文章的难点应放在思想内涵的把握及学习孟子擅长用比喻说理的方法上。

引导学生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培养他们的方正之心,并以仁义礼智为标准努力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附:

板书设计

~~

~君子~

~(保四海)~

~(事父母)~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基本达成。

本文所选的是孟子有关“修身”方面问题的重要论说,主要阐发的是“仁义礼智”的“四端之说”,它是孟子“性善论”思想的集中体现。

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去认真地学习体会,并要积极地继承和发扬。

与此同时,作为议论性的文章,孟子经常采用的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更是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的。

另外,在现今的社会,许多年轻人对于自己的父母都缺少一份理解,一份心,正值母亲节,播放《孝心无价》希望那里面对父母深深的情意触动了他们的心弦以达到这节课的情感目标

在教学的组织上,做到师生、生生互动,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和交流,课堂气氛活跃。

在这节课的文言现象较少,学生在掌握了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并进一步拓展延伸到联系社会的现象进行分析。

在内容讨论上,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解决,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气氛活跃。

当然,这节课的设计仍有不足之处:

在讲述内容的时候,可以多穿插一些社会现象。

范文三:

《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

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学设想:

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

大体来说,内容有三:

一是孔门

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

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

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

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

绩,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

术。

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

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

这一部分在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

第一课时

【题解】:

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亚里士多德来说,柏拉图既是他非常崇敬的恩师还是他的挚友,正所谓:

“良

师益友”。

他曾作诗这样赞美过柏拉图:

“在众人之中,他也是唯一的,也是

最初的。

?

?

?

?

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

”然而,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亚里士多德表现出极大的勇气:

他不畏权威、不畏传统.他毫不掩饰他在哲

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老师所存在严重的分歧,毫不留情地批评自己的恩

师的错误。

这很自然引来一些人的指责:

亚氏是背叛自己恩师的忘恩负义之

徒.亚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响彻历史长河的一句名言:

“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

理!

一、课文节选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通读全文13章,可分为几大类?

明确:

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4、5、6、7、8。

三)、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课文第9、10、11、12、13。

四)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第1、2、3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

“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

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

2,陈子禽谓子贡曰:

“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

“君子一言以

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

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教师明确:

1,重要实词问题:

[注释]

毁:

诽谤。

逾:

超越。

伤:

损伤。

多:

只,仅仅。

见:

表明。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

无以为也(无以:

犹言“无用”,不要。

“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仲尼岂贤于子乎(于:

比)

如之何其可及也(如之:

像这样,或不译。

其:

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译文】鲁国大夫叔孙武毁谤仲尼。

子贡说:

“这样做没有用啊!

仲尼是不可毁谤的。

别人的才德是丘陵,还可

以超越;仲尼的才德是太阳月亮,没有办法超越。

人纵使要自行断绝跟太阳

月亮的关系,那对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

只显示出他不自量罢了!

3,语意略说: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

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

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

致。

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上天不降生仲尼,(人类)万古常年生活就像在夜里。

意思就是孔子是个

圣人,说出了很多真理,指导人们的行为思想道德,才有了较为系统的礼义

廉耻之说,使中国古人不至于不知礼仪廉耻,不知礼教教化,使中国古代的

人脱离原始性,不断地向人的特有本质发展。

走出原始和愚昧的境地。

写子贡面对叔孙武叔的诋毁,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

了自己的观点,表现孔子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子贡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

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妒忌的表现。

【第二则】:

【注释】“知”通“智”,聪明,智慧。

阶:

名作动,踩着台阶。

而:

表修饰斯:

就。

道之斯行:

“道”通“导”,引导。

绥(随):

安抚。

和:

团结协力。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

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

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

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写子贡面对陈子禽的挑拨,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孔子的才德,婉转表达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情。

——陈子禽用心险恶,手段卑劣。

【思考讨论】

子贡是怎样面对叔孙武孙、陈子禽的诽谤和挑拨的?

表现了对孔子之言的态度?

面对诋毁和挑拨,子贡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现孔子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

他人---如丘陵-----可逾

贤(才德)仲尼---如日月---不可逾敬仰---如拾级上天---不可及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

下面再补充几则:

②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

“仲尼焉学?

”子贡曰: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

【原文】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①:

“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②。

子贡曰:

“譬之宫墙③,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④,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⑤。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⑥!

【译文】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

“子贡比孔子更贤能。

”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

子贡说:

“用房舍的围墙作个比喻吧,我的围墙,只够到肩膀那么高,人们都能窥见房屋的美好。

我老师的围墙有几丈高,找不到门,无法进去,看不到宗庙的美好和各个房舍的丰富多彩。

能找到门进去的人或许还很少呢。

〔叔孙武叔〕老先生那样说,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①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估计上文的“毁仲尼”,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解。

这里,子贡再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

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

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入门墙”,即源于此。

(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

“仲尼焉学?

”子贡曰: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

”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

释词①焉学:

学于焉。

②文武:

文王、武王。

③在人:

在民间。

④焉不学:

何处不学。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

孔子的学问是从何处学来的呢?

子贡回答说:

周文王和武王的教化成就,并没有完全失传,而是散布于世间。

有才德的人能把握住其中重要的部分,普通人则能掌握住末节的部分,世间其实无处看不到文王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