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8190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州市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鄂州市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鄂州市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鄂州市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鄂州市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鄂州市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鄂州市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鄂州市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鄂州市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鄂州市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鄂州市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鄂州市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鄂州市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鄂州市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鄂州市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鄂州市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鄂州市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鄂州市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鄂州市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鄂州市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州市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鄂州市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州市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鄂州市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鄂州市经济跟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鄂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鄂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编制的第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也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加入WTO并迎接“后过渡期”的背景下编制的规划。

正确把握“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宏观背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鄂州抓住“中部崛起”和武汉城市圈发展机遇,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富裕型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宏观背景

    

  

(一)“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全市人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积极深化各项改革,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创新发展环境,在发展中克服困难,在前进中化解矛盾,经济跃上新台阶,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宏观调控目标已顺利实现。

  1、经济发展呈现新态势。

200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47亿元,年均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23.7亿元,年均增长7.7%,第二产业69.6亿元,年均增长10.92%,第三产业53.7亿元,年均增长10.88%;三次产业结构为16.1∶47.4∶36.5;人均生产总值13908元,年均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0.89亿元,年均增长1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98.3亿元,年均增长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1亿元,年均增长10.8%;财政收入13.3亿元,年均增长16.8%。

  2、各项改革迈出新步伐。

列入市级改制计划的131家企业基本完成改制任务,国有资本已基本从国有企业中退出,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主体力量。

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有18家事业单位被撤销,48家改为企业,6家改为中介组织,减编1902人,减人2399人。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三级营运、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税全面取消,农民负担大幅减轻。

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部门预算、财会集中核算、政府采购、乡镇“零户统管”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面推行。

国土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经营性土地全部实行市场挂牌交易或竞标拍卖。

投资、粮食流通、科技、教育、卫生等各项改革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3、开放引进取得新进展。

2005年,全市完成外贸出口总值2.95亿美元,年均增长11.8%;“十五”期间,全市完成招商引资总额10.07亿美元,年均增长12.2%。

葛店高新技术开发区、花湖民营开发区、梁子湖生态旅游区、红莲湖旅游度假区等园区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出口结构逐步优化,农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大幅增长。

区域合作不断加强,融入武汉城市圈步伐加快。

  4、城市建设结出新硕果。

《鄂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顺利完成,各区、乡镇和60%以上的村实现了规划管理。

城市市政设施累计投资9.6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98倍,新增城市道路25.5公里,道路面积7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1平方公里。

洋澜湖综合治理后,湖面面积由整治前的2300亩恢复到6009亩。

污水处理、天然气利用、城市绿化、雨台山水厂管网配套建设等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率达到53.6%,比“九五”末增加7.4个百分点。

旅游城市的格局已经形成,“一都二线四湖六山”初具旅游规模,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

交通建设累计投入8.2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22倍,全市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24.3公里,被列为全省公路建设示范市;城乡电网改造累计投入5.93亿元,新建变电站34座,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

全市每6人拥有1部程控电话,每3人拥有1部移动电话。

广播电视网实现了无缝覆盖,被列为全省首批信息化试点城市。

  5、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87元,年均增长8.12%;农民人平纯收入3495元,年均增长7.02%。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28.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面积43平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长55.3%和29.9%。

实施移民建镇,使5236户居民实现了安居乐业。

实施“福星工程”,改扩建福利院23所,农村五保户供养得到妥善落实。

  6、社会事业取得新成效。

科技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28%。

“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学校布局得到合理调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95.8%。

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周周乐”广场文化深受市民喜爱。

城乡医疗条件逐步改善,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千人拥有病床数达2.51张。

计划生育工作扎实开展,低生育率得到保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5‰。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三条保障线”得到巩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2%。

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四五”普法工作圆满完成。

  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市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市场主体培育不够,市属优势企业不多;经济结构不优,增长方式依然粗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地方可用财力不足,部分区、乡镇财政困难;经济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任务十分紧迫和艰巨。

我们将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开拓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开创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

  “十五”时期的实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必须千方百计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把改革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必须把改善发展环境作为政府领导工作的着力点;必须认真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必须不断提高政府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空间范围的拓展,“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更加明显。

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机遇和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我市“十一五”时期更快更好地发展。

  1、国际环境: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

“十一五”时期,世界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不会改变,世界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

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继续扩大。

跨国公司数量和规模迅猛增长,相互兼并和投资不断加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现代服务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这将为我市继续承接国外和东部沿海制造业,进而承接服务业的产业转移,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优化经济结构带来新的机遇。

我市经济外向度较低,要充分利用“十一五”时期全球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以及世界经济平稳增长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经济增长,加强与国际经济合作,与世界经济接轨。

  2、国内环境: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现新变化。

从投资角度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逐渐淡出,以货币政策为主的市场手段将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从消费角度看,经济增长主要由消费结构升级推动。

汽车、房地产业、消费类电子产品和其他适应居民日常消费的医药、旅游、教育、娱乐等将成为消费升级的行业主流。

消费结构呈现规模大、延续时间长、内在持续性强的特征。

整个经济将逐步进入以服务业增长为主导力量的阶段。

从出口角度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继续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将进一步扩大。

在与北美、欧盟以及周边国家的贸易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我国与东盟10国的经济联系不断深入。

东盟的热带农产品和能源逐渐进入我国市场,我国的农产品、自然资源、制造业产品将大量出口东盟。

  3、周边环境:

鄂州在武汉城市圈核心层作用得到加强。

省委、省政府决策实施的推进武汉城市圈战略,方圆100公里半径的“1十8”武汉城市圈(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将通过现代通讯、旅游合作、产业配套进行实质性合作,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系建设、产业布局调整等进程将进一步加快,鄂州在城市圈的核心层作用将进一步凸现,为鄂州与武汉实现资源互享、产业互补、市场互建、利益互惠、发展互动创造了机遇和条件。

  4、自身环境: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

经过建市20多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加快发展,我市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1500美元,标志着鄂州经济步入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

随着我市工业化进程的步伐加快,一批又一批重大项目相继投产或开工,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城市规模的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企业“宁静日”制度的实施,机关作风的转变,使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鄂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极大地增强了全市人民的信心,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了全市干部群众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素质大提高,全市上下人心思干,共谋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建设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机遇,着力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开放活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力争使鄂州成为武汉城市圈内优势明显、极具活力、快速发展的增长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大力推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牢记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力争发展的速度比全省平均水平更高,比“十五”时期平均速度更快,追赶先进地区的步伐更大,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优。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优化,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力求把产业调壮,把企业调强,把产品调优。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积极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大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更加重视“三农”问题,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立与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机制,加强合作,实现共赢。

构建特色经济板块,促进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

  ──大力推进改革开放。

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大胆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着力消除阻碍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

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引进项目和资金的力度,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坚持开发节约并重,保护治理并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科学文明发展之路。

  ──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保持社会稳定。

  

(二)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指标在武汉城市圈中保持领先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水平有新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教育人才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和谐鄂州”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在结构优化、效益增长的基础上,力争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2010年比2005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招商引资总额年均增长20%。

  2、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平纯收入年均增长6.5%,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用于食品的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

城镇化率达到60%。

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控制在4.5%以内,五年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6万人。

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1.5平方米以上,农村居民住房质量进一步提高。

  3、社会发展稳步推进。

全面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9年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基本建立,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市民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

  4、可持续发展逐步增强。

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年控制在4‰以内,到2010年,总人口控制在110万人左右,人口素质和质量明显提高。

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资源利用率稳步提高,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以上。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2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城市气化率达到100%,城镇大气、水环境质量和噪声状况达到功能区标准。

    

  三、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作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发展壮大冶金工业、电力工业、建材工业等传统支柱产业,突破性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型工业,大力发展石化工业,形成传统产业与新型工业、知识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步发展的格局。

“十一五”期末,力争形成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2家,50亿元的1家,10亿元的10家。

加快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巨人”型企业。

实施名牌战略,依托现有湖北名牌,争创2-3个中国名牌产品,5-8个国家免检产品,不断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

  

(一)冶金行业 发挥鄂钢与武钢重组优势,着力实施现有厂区设备大型化、产品优质化工程,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重点建设冷轧薄板、宽厚板、150吨转炉、2500立方米高炉以及与之配套的烧结机、制氧机、工业港等项目,形成年产300万吨铁、400万吨钢、500万吨材的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抓紧实施吴城钢铁百万吨钢技改工程。

支持武钢球团厂再上年产500万吨球团的二期工程和与武钢配套的钢材剪切、耐火材料等项目,尽快形成年产1000万吨球团生产能力。

  

(二)建材工业 水泥:

淘汰落后的设备、技术和工艺,推广新型干法旋窑生产工艺,重点发展日产2500吨以上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支持世纪新峰、华新鄂州公司等企业发展优质水泥、特种水泥。

“十一五”期末,全市形成5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

建筑材料:

发展节能、节地、高强、轻质及保温性能好的新型建筑材料,以凯峰建材、华丽建材、海斯公司为主要生产基地,利用鄂钢工业废渣和鄂州电厂粉煤灰为原料,生产粉煤灰承重砖和粉煤灰砌块。

“十一五”期末,形成年产墙面(地面)砖500万平方米、空心砖8亿块、煤灰砖100万立方米的能力。

管材管件:

重点发展塑料排水管、城市供水管、城市燃气管、建筑冷热水供应管、铝塑复合管和挤出成型的钢塑复合管、塑料门窗等品种。

“十一五”期末,新型管材生产能力超过5万吨,塑钢门窗总生产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

  (三)机电工业 以鄂重、富升锻压等优势企业和白浒镇工业园为载体,以技术改造为手段,提高环保机械、锻压机械、精密模具、精密铸件等拳头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

围绕鄂重集团开发生产以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为主的环保机械设备,重点开发粉煤灰输送及回收利用设备和中小城市垃圾综合利用生产线。

加快开发高附加值的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和以铸造为基础的相关产品。

  (四)轻纺工业 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科技、专业化发展方向,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产业的集群发展,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抢占更大市场份额。

以多佳、枫树两大集团为主体,重点发展全光纯涤纶线和休闲服装。

“十一五”期末,力争全市形成年生产出口服装1050万件、涤纶线15万锭的生产能力。

  (五)石化工业 重点支持顾地等企业的扩张,充分利用武汉建设80万吨乙烯项目的机遇,加强与武汉市合作,布点开发车用钢塑板、家用塑料加工中心、车用塑料件、水泥包装等乙烯下游产品。

  (六)生物医药 以葛店开发区为依托,发展壮大科益药业、春天药业、人福科技、武大弘元、浩信药业等龙头企业,开发氨基酸、酶制剂、基因药物、医药中间体等高新产品。

继续引进一批规模大、水平高的生物医药项目,尽快形成有竞争优势的生物医药产业群。

  (七)电子信息   主动接受“武汉·中国光谷”的辐射,重点发展玻璃基微硬盘、热、压、光敏系列元器件、电子化学产品、计算机外围产品、电子类消耗材料和应用软件。

“十一五”期末,力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切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我市农村实际出发,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继续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一)现代农业建设。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城郊型农业,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培植壮大水产、蔬菜、畜牧、林果四大支柱产业。

“十一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

  种植业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协调发展油菜、芝麻等经济作物。

加快优势农作物板块建设,提高生产集约化水平。

改善农作物的品种和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大力实施优质粮食、优质油菜工程,力争粮食、油菜优质率达到65%以上。

重点建设以蒲团、庙岭、泽林、长农、涂镇、太和等乡镇为中心的50万亩优质稻基地,以沙窝、汀祖、泽林、段店、临江、沼山等乡镇为中心的40万亩优质双低油菜基地,以临江、长农、碧石、庙岭、东沟等乡镇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芝麻出口基地。

  水产业 高标准建设以五条水产精养走廊为核心的50万亩水产板块,使其成为全省水产示范基地。

重点发展武昌鱼、河蟹、珍珠、红尾鱼等四大优势品种养殖,大力推广水产新品种、新技术,加快建设樊湖公路沿线水产品加工带。

到2010年,水产品产量达到31万吨,渔业产值达到28.5亿元,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62%以上。

  蔬菜业 抓住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新阶段“菜篮子”工程建设机遇,以发展无公害蔬菜为重点,把我市建成以服务武汉、黄石、鄂州城区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在生产方面:

重点建设省农业厅认可的八大无公害蔬菜板块,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40万亩,蔬菜总产量100万吨,产值9亿元。

在市场建设方面:

重点建设蟠龙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蔬菜、水果、水产、粮油、干果调料、副食综合、花鸟、生产加工等“八大交易区”和市场管理、交易、农药残留检验检测、信息管理、电子结算、物流配送等“六大系统”。

  畜牧业 加快30个畜禽小区建设,推进畜牧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在稳定发展生猪、土鸡等传统优势畜禽生产的同时,突破性发展水禽和草食畜禽生产,重点发展白鹅、绿壳蛋鸡、高产蛋鸭、优质三元猪、优质牛羊等优势畜禽。

加强省原种猪场、省种牛场建设,力争把我市建成优质畜禽供种大市。

狠抓畜产品加工,重点建设百万只加工能力的家禽制品厂,适度规模的牛羊加工厂和禽类屠宰厂,改造武昌鱼肉类联合加工厂、武昌鱼禽蛋加工厂。

  林果业   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工程建设,建成1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10万亩高效经济林基地、10万亩花卉苗木基地。

构建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森林防火体系、森林资源及生态效益监测体系,到“十一五”末,有林地增加到45万亩,林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

建成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具有鄂州特色的产业体系。

  

(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

  水利建设 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原则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与节流并重、防洪与抗旱并举的方针,重点建设以长江堤防整险加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万亩灌区续建配套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实施石狮子口、马龙、白雉山三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磨刀矶节制闸除险加固工程、城市防洪工程和洋澜湖、花马湖等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立长江干堤和水利信息网络系统。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市、区政府投资为主,对全市单机容量55千瓦及以上的固定排涝泵站、单机容量30千瓦及以上的固定灌溉泵站的机电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进一步扩大旱涝保收面积。

  气象服务   完善气象服务体系,重点建设自动雨量站、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大气成分和酸雨观测站等项目,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水平,加快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和基地建设,使气象服务的贡献率比“十五”末提高10%。

  (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巩固提高“普九”成果,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等各项政策。

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条件,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建立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活跃农村文化体育生活。

启动村民居住点规划,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实现自然村通公路,村村通有线电视。

继续推进改水、改厕、改圈和兴建沼气池,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家园。

“十一五”期间,扩大沼气用房2万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5%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以上,建成绿色生态家园示范村50个,力争全市农村整体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实施星火富民、农作物良种改良、绿色高效养殖、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四大工程,着力提高农业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科技推广人员以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农作物育苗移栽机械化和中低产田机械化改造技术,大幅度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大力发展农机化企业和实体,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

到“十一五”末,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由“十五”末的46%提高到65%。

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成覆盖全市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加强农业数据库开发,广泛收集农业及相关领域的信息,满足农业发展的信息需求。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支持憨哥酒业、凤凰薯业、嘉禾粮油等企业做大做强,突破性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拉长加粗农业产业链条。

围绕“武昌鱼”、“梁子岛”、“华苑”等品牌,整合资源,加快发展,尽快提升我市农产品品牌效应。

力争形成销售收入5亿元的龙头企业1个,5000万元的5个,3000万元的10个。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创新“公司+协会+农户”经营模式,把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连接起来,力争90%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

  (六)农民增收渠道。

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人平纯收入平均每年增加260元。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适销对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

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引导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比重。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采取对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