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8375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x

《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x

专题一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

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

[考点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正确断句

(5)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2010·湖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诸葛孔明

陈 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

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

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

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

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

厉精治蜀,风化肃然。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

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

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

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

而不知其言皆谲也。

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

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

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曰:

“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

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

”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

此少辨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

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大言以谲其下耳。

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

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

“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

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

”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

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

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

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

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

“天下奇才也!

”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

可以观其真情矣。

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

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

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

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

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    敌:

敌人

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伺:

窥探

C.仲达出兵拒之拒:

抵御

D.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见:

现成的

答案 A

解析 敌:

匹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A项而:

表转折/表顺承。

B项两个“且”都是副词,将要。

C项也:

表陈述语气,不译/判断句的标志。

D项之:

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这样的事。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答案 B

解析 “宥过”与“刑故”对举,“无大”与“无小”对举,据此排除A、C两项。

D项最后断句为“杀者/王者之事也”,明显错误,因为任何“王者”都不会将杀戳当成“王者之事”,故选B。

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答案 C

解析 “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并非李靖,李靖对诸葛亮的用兵之道非常推崇。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2)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啦。

(3)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解析 

(1)特:

连词,只不过。

霸者:

称霸的人。

(2)与:

对付。

(3)引:

率领。

济:

渡河。

为:

修筑。

参考译文

孔明是伊尹、周公那样的贤人啊。

但评论他的人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因为他遭受乱世之难,而处在英雄落魄之时啊。

一般人都努力上进(博取功名),而他独自归隐,神态安闲地住在草庐中,刘备三顾茅庐后才被起用。

(孔明)挺身接受刘备托孤的重任,不放任不专权,别人没有谗言可进。

权势大但主上不猜疑,权高位重而部下不忌妒。

励精图治使蜀地风俗教化清正明直。

宽恕过错或惩罚罪行不因职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这是成就帝王之业的政治啊。

用使百姓安乐之道管理百姓,百姓即使劳苦也不怨恨;用使百姓生存之道杀人,死者也不会有所怨恨,这是成就王业的大事啊。

孔明都处理得非常好,确实是伊尹、周公那样的贤人啊。

但评论的人竟然说他自比管仲、乐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这怎么能同他们谈论孔子到鲁国出仕和自比老子、彭祖呢!

更有甚者竟认为孔明不能与司马懿匹敌,这无异于小孩子的见识。

他们难道不是因为司马懿的话而相信他吗?

而不知道他的话都是骗人的。

司马懿不能欺骗孔明,所以常常在孔明用兵的间隙,荒谬地说些大话来欺骗他的部下。

这些评论的人只是没有发现罢了。

当初孔明兵出祁山,司马懿带兵抵御他,听说孔明将要割上邽的麦子,(司马懿)收拾辎重日夜兼程前往。

(等到了那里,)孔明因为缺粮已经退兵,司马懿欺骗部下说:

“我们连夜兼程行军非常疲劳,这是懂得用兵的人希望抓住的机会。

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啦。

”军队没有现成的粮草还转移作战,即使能战胜他们,后面何以为继?

这是稍微懂点军事的人都一定不会干的事啊。

司马懿心里知道这样,表面说大话来欺骗部下罢了。

不久孔明出兵斜谷,司马懿又率兵抵挡他。

了解到孔明的军队还未靠近渭水,就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孔明军队快要到达了,司马懿欺骗众人说:

“诸葛亮如果真是勇敢的人,应当从武功山出兵依靠山势摆下阵势。

如果向西到五丈原,各路军马没有战事了。

”敌人的军队已经在没有退路的战场上了,率领部队长驱直入,前来与他交战,这也是稍微懂点军事的人不会做的事。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不会从此地出兵,聊且狂妄地用这些话来表现诸葛亮的怯弱,以显示自己料事如神,并且能稍稍安慰军心。

所以孔明带领严整有法度的军队,不用欺骗的权术,不贪图小的胜利,他就说:

“诸葛亮志向远大但不能抓住时机,善于谋略但缺乏决断,喜欢用兵却无实权。

”诸如此类,都是等到孔明用兵间隙时,胡乱说些大话来欺骗他的手下,这哪是他的真实想法啊!

那些善于洞悉别人真实想法的人,不在他的敌人存在的时候,而是在他的对手死后再做出判断。

孔明活着的时候,司马懿的话是那样的。

等到他死后,司马懿巡查孔明军队的营垒阵地,整理衣襟慨叹说:

“真是天下奇才啊!

”这是他看到诸葛亮的治军的规矩法度,是远在自己之上,是自己不能做到的,恍然若失,不自觉而说出来的。

从中可以看到他的真实想法了。

评论的人不相信这些,却相信司马懿欺诈的话,难道不是又被他骗了吗!

唐朝的李靖,是谈论军事的雄辩之人。

我曾经读到他的以提问、作答形式而写成的书,领略他论述孔明用兵的妙处,详细完整;对司马懿却只字未提。

他是真正懂用兵的人,因此能够看得出来,世上那些迂腐书生的观点,为什么不是李靖这样的观点呢?

孔明距今将近千年了,没有能真正懂得他的人。

我为他的不幸感到愤恨,所以详细地说明这件事,使世俗拿成败论英雄的人稍微收敛一些。

二、(2011·湖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严祺先文集序

归 庄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

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

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

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

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

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①焉。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韩子尝言:

“人笑之,则心以为喜。

”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

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

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

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

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选自《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①浼(měi):

玷污。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    病:

批评

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拔:

拔除

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绍:

继承

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加:

超过

答案 B

解析 B项拔:

超出,超脱。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 C

解析 题干例句中的“其”和C项中加点的“其”均是代词,他的。

A项指示代词,那个;B项代词,他;D项句中语气词,表示期望。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答案 A

解析 文言句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理解句子含意,这是句读的基础;二是要借助文言句式的特点;三是要借助某些虚词或标志。

据此,我们可以做以下分析: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是两个语义明确的独立的句子,需要停顿;虚词“故”,“所以”的意思,它领起一个总结性的句子,因为这个句子较长,所以,需在其主语“其文立言之旨”和谓语“多今人之笑为迂者”之间作一停顿。

因此,A项的句读才是正确的。

9.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严祺先的文章:

①命意立论,卓尔不群,不为世间平庸的人所理解而受到讥笑;②说理叙事,明白晓畅,严峻犀利。

(只答“恂恂懦者而笔能杀人”或“文辞之工如此”也可。

解析 回答本题,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从题干要求看,答案要点应当在“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和“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之间寻找。

其次,理清这一部分的思路,划分层次,不难看出,这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讲命题立意,一个是讲说理叙事。

第三,在划定的阅读范围内筛选重要信息,并组织语言文字,规范表述。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余亦迂甚矣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韩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

(2)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说别的,必须首先去除它的俗气才行。

(3)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

解析 文言句子的翻译一向是主张“信”“达”“雅”的。

信,就是要尊重原文,逐字翻译,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达,就是要通顺、流畅;雅,就是要语言优美,有文采。

翻译本题三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采分点:

(1),起、之、衰等;句

(2),故、尝、之、论、去、而、可等;句(3),则、甚、矣哉等。

参考译文

韩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他的诗歌也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然而考亭先生(朱熹)曾经批评他的文章庸俗,指出他的《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就是庸俗的啊,韩愈难道不也是想孜孜以求,志在功名利禄的吗。

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说别的,必须首先去除它的俗气才行。

现在天下许多文人,出身民间,却常常到名人那里通报自己的姓名,而且早上写了一篇文章,到晚上就想镌刻成铭文,常常写成一大本书,在巴结贵人和结交名人时,就带上这些文章作为礼物,像这样,文章即使很好,也显得有些庸俗。

我读严祺先的文章,深深地赞叹他能够矫正这些错误,超脱庸俗。

无锡这个地方自从顾端文、高忠宪两位先生在东林讲道以来,继承了源远流长、濒于遗失的学风,这样,前代流传下来的学风才未丧失殆尽。

严祺先生于顾、高二人的故乡,诵读流传下来的文章,接受前辈的教诲,受到儒家思想的感化,精通经学。

平日里注重名节,谨慎地出仕和退隐,触及世上的功名利禄,好像要被玷污了。

愤怒郁闷的情绪,遇到事情就表现出来,所以他的文章表达的思想,大多被当时的人们耻笑为迂腐。

韩文公曾经说过:

“别人讥笑自己,自己心里却感到高兴。

”人们讥笑韩文公,只是因为他的文辞被流俗之人讥笑,他仍然是一代杰出的儒学宗师;如果文章表达的思想内容被流俗之人讥笑,不又超出古人一等了吗?

虽然这样,让韩文公生活在当今社会,他文章的思想内容,应当也像严祺先先生一样迂腐,一定不会写出呈给宰相的书信、城南的诗句,被儒学大师讥笑了。

严祺先的文章,我看到的只有几十篇,这些文章说理论事,语言明快严谨,一位恭谨温顺的儒生,其文章却能够致人死地,其文辞的作用真是大啊!

然而我认为就文章语言的华丽而言,即便是当今那些不能免于俗的文人,有的或许也能做到;更何况那些能做到矫正错误、超脱庸俗的原因,在于文章的思想的人呢,世人都会来讥笑他们是迂腐的人。

世人都讥笑他是迂腐的,只有我不认为他迂腐,却欣然赞叹他,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

三、(2012·湖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自 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

何也?

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

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

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

敢断之曰:

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

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

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

终身其行斯言乎!

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        分:

本分

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谲:

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劫:

劫持

D.期为君子之归期:

希望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

C项劫:

胁迫。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为”“之”“以”“其”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都是介词,“被”的意思。

B项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C项都是介词,可译为“把、用”。

D项第一个“其”可译为“这样”,表示强调语气;第二个“其”可译为代词,他。

1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D项文章劝诫的对象是自己,没有“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的意思(见文末句)。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2)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3)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解析 本题涉及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的考查。

(1)句中的关键词为:

行,品行;纲纪,纲常法纪;法度,符合法令制度。

(2)句中的关键词为:

虽,即使;以为,认为;与,给予;妄,行为不正,不法。

(3)句中的关键词为:

若,这样;损,损害;益,“对……有好处”。

参考译文

(一个人如果)有品行,他再贫穷地位再低下别人也可以结交亲近他;(一个人如果)没有品行,他再富有再尊贵别人也不结交亲近他。

这是为什么呢?

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不敢有一丝一毫越过道义触犯本分、恣意妄为的行为,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忠孝仁义的人,在家里家庭和睦,在乡里和蔼可亲,不把危害留给别人,也一定不会留下后患。

没有品行的人,诡诈、谄媚、残暴、嫉妒的心理充满胸间,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全都触犯道义,满嘴贪婪的口水,吞并别人的心思旺盛,假如他得到时机就会依靠势力胁迫别人,即使死了也会有所图谋,余孽仍然毒害别人,这样的人一定难以善终。

普通人如果有善行,就会保全自己、保全家庭、保全子孙,留下善行被乡里的人传诵;卿相如果没有善行,就会亡掉自己、亡掉家庭、亡掉国家、亡掉天下,遗臭万年被后世人耻笑。

可以断言说:

没有品行的卿相,不如有品行的普通人。

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然而假如我这里有这样一个有品行的人,人家却疏远我,我将怎样得到这样的人并且与他交往呢?

与其害怕别人拒绝我,不如用被人拒绝的原因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差不多成功了。

随意地用言论来非议别人,那差不多就是小人;能反省自己,就不失为君子了。

终身践行这样的话吧!

我年少愚昧,希望遵循我父亲所走的道路,常常害怕与他的道路相背离,而玷污了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在道义上有所进步,期望自己达到君子的境界,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告诫自己。

15.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B项“相如一奋”与其后宾语“其气”不能断开。

四、(2013·湖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魏略》曰:

刘备屯于樊城。

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

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

亮乃进曰:

“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

”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

“是何言与!

我聊以忘忧耳。

”亮遂言曰:

“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

”备曰:

“不及。

”亮又曰:

“将军自度何如也?

”备曰:

“亦不如。

”曰:

“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

”备曰:

“我亦愁之,当若之何?

”亮曰:

“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

”备从其计,故众遂强。

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