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加强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8482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加强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加强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加强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加强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加强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加强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加强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加强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加强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加强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加强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加强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加强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加强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加强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加强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加强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加强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加强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加强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加强版.docx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加强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加强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加强版.docx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加强版

2014年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范围

1、自然辩证法的相关表述。

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科学概况与总结的产物。

2、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技术背景。

19世纪中叶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德国迈耳、英国焦尔)、细胞学说(德国生物学家施来登和施旺)和生物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

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法。

这些科学成就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的产生提供了科学技术的基础。

天文学领域的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地质学领域赖尔的渐变论,物理学领域的能力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电磁理论,化学领域的原子论和元素周期律,生物学领域的细胞学说和进化论。

与此同时,德国古典哲学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黑格尔从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辨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批判了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和经验主义倾向。

3、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⑴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它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已有成果,说明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概括自然界的演化发展,提示自然界的本质,探索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提供人们对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观点)。

⑵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做出概括和总结,阐明各种科学技术研究方法在整体上的特点和相互间的区别与联系。

)⑶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受社会历史条件的推动和制约,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历史。

)(以上三部分内容构成了一个体系,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一致。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依据现代科学技术取得的实证成果,阐明了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体现了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概括和总结科学技术研究过程的规律性,阐明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看成是在社会历史中展开的,不仅把科学技术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且把它放回到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从而阐明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这又体现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4、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1)细胞学说:

是19世纪30年代末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建立。

指出细胞是动、植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学说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

(2)生物进化论: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和生物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在其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

包括物种进化的详细论证和生物进化机制的理论阐明。

指出由于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同一物种就可能出现性状分歧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3)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

5、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有助于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工程发展的全球趋势,认识各个学科领域的内在联系;有助于认识客观自然界存着与演化的辨证规律,理解人鱼自然共存共荣的关系;有助于掌握科学、技术、工程研究的辨证方法,提高科技创新的思维和实践能力;有助于立即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⑴学习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提高人们认识自然的哲学素养,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科学技术发展中提出的各种问题等⑵有利于人与自然和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

⑶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是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

⑷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启迪科技工作者的头脑,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建设和整个综合国力的提高,并为科学技术方针和政策的制定、科技发展的规划等提供科学基础。

6、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

学习自然辨证法还应具备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就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也即辨证的态度和方法。

自然辨证法的学习必须是开放性的,这不仅是指要及时汲取国内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更强调要保持对于所有已有结论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的战斗精神,不墨守成规,不保守僵化,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倾向,体现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只有这样,自然辨证法的理论才会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才能成为引领实践的指路明灯。

⑴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关自然辩证法思想的经典著作。

⑵认真学习科学技术史。

⑶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7、列宁“物质”概念的几点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①列宁的物质概念指明了自然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因此这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区别。

②还解释了物质的可知性,即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所感知,因此又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相区别开来。

③还解释了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并将旧的机械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相区别开来,将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相区别开来。

8、物质的分类。

⑴根据物质是否具有生命特征这一标准,可将自然界物质系统划分为无生命的物质世界和有生命的物质世界两大类。

⑵根据自然界物质的具体形态,又可将物质划分为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和超密态等状态。

⑶根据物质是否由基本粒子等“实体”物质构成,又可划分为实物和场两种形态。

9、自然界物质统一性的表现。

自然界以物质为组成基础;自然界以系统作为存在方式;自然界以层次作为稳定性保证。

自然界的物质性决定了物质世界所具有的内在统一性——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变化和过程都遵循一定的规律。

这种统一性具体表现在:

宇宙万物(实物)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实物和场具有统一性,并可以互相转化;宇宙万物之间所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都可以统一到上述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上来;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界具有统一性;自然界的基本守恒规律(如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动量守恒、角动量守恒等)是物质世界统一性的具体体现;各种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用四种基本类型的力进行解释。

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系统性、物质所表现出来的对称性等则都是物质世界统一性的具体表现。

10、系统概念及其分类。

①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析,自然界中的系统分为:

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②从人的参与程度分析,自然界中的系统分为:

天然自然系统、人工自然系统。

③从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特点分析,自然界的系统分为:

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

④从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分析,自然界的系统分为:

黑箱系统、白箱系统、灰箱系统。

⑤从系统所处的状态分析,系统分为:

平衡态系统和非平衡态系统,非平衡系统又可划分为近平衡和远离平衡态系统。

⑥根据自然系统物质自身的属性,可以分为生物系统和非生物系统。

11、自然系统的基本属性。

整体性、开放性、层次性、动态性

系统是指处在环境中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确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方式是物质世界的一种普遍的存在方式。

自然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自然系统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或元素)组成的统一体。

物质是自然系统的基本成分和要素,组成自然系统的要素就是自然界的物质自身或者它们的属性。

(2)组成物质系统的物质之间具有一定的结构,结构对物质系统的功能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之间的结构氛围数量结构、空间结构、时序结构、时空复合结构等。

(3)自然系统的普遍性。

12、什么是自组织。

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我们便说系统是自组织的。

自然界演化的规律性:

自组织性,随机性,周期性,无限性。

13、自组织形成的条件和依据。

⑴开放性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

⑵远离平衡态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外部源泉。

⑶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在根据。

⑷正反馈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部机制。

⑸内部涨落是导致系统有序化的直接诱因。

14、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关于事物或现象之间在时间上相互联系的性质的两种对立的观点。

决定论是承认一切事物具有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联系性,否认绝对意志自由的一种哲学观点。

它认为任何一种现象都与过去发生过的若干其他现象有联系并受其制约,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决定论之分。

非决定论是否认事物具有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联系,主张绝对的意志自由的一种哲学观点,其实质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意志论。

它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秩序,一片混乱,无规可循,因此,人可以随心所欲,其行动不受任何因果联系的制约。

资产阶级社会学家还利用非决定论来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否认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以达到维护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目的。

15、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

⑴天然自然就是未曾打上人类意识的印记,或者未曾受到人类社会活动重大影响的自然界,它既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也不依赖于人类社会而自在地存在着。

特征:

自决定性、自协调性和自更性。

⑵人化自然是人类观测手段所及从而能够感知其信息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类和人化自然之间构成了一个通信系统,人类通过对自然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和使用等步骤,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并以此来实现科学研究的任务。

⑶人工自然是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

它是人类依据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界的物质条件创造出来的自然物,是深深打上人类印记,与人类社会发生密切联系的自然界。

人工自然的拓展过程可以由技术史来表征。

16、科学认识的特点。

①相对于哲学的思辨性而言,科学认识具有实证性,即它能提供具体、明确的知识,其结论比较确定,并且可以验证。

②,相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性认识来说,科学认识有深刻性与创造性的特征。

它要求将现象与本质、属性与实体、功能与结构统一起来。

③,科学认识可通过各种方法来实现,即多途径。

17、科研选题的原则。

⑴需要性原则。

⑵创造性原则⑶科学性原则。

⑷可行性原则。

18、科学问题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科学问题的根本源泉,还有以下来

源⑴科学问题从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中产生。

⑵科学问题从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中产生。

⑶科学问题从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

⑷科学问题从各个科学技术领域相互渗透的矛盾中产生。

19、科学事实的特征。

⑴陈述性⑵个别性⑶事实性⑷可重复性

20、科学事实的作用。

⑴科学事实是形成新概念、新理论的基础。

⑵科学事实是检查科学假说和评价科学理论的主要依据。

⑶科学事实是修正、补充、发展科学理论的主要源泉。

21、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的联系和区别。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通过自己的感官去反映自然界各种事物现象的活动。

有两个主要的特点,即感知性和目的性。

一方面科学观察是一种感性认识活动,它要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来感知客观自然现象,从而获取科学事实。

另一方面科学观察又不像日常那样大多是随意地、消极的接受外界对感官的刺激,而是出于特定的科学研究需要进行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认识。

科学实验室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运用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认为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的条件下,使自然过程以纯粹、典型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便进行观测、研究,从而获得科学事实。

与科学观察方法相比,科学实验方法是在人工创造的条件下,在变革和控制研究对象的过程中去观察客体,因此它比观察方法能获得更精确可靠的科学事实。

科学实验的特点,第一简化和钝化研究对象,第二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第三重复或再现研究过程和结果。

区别:

与科学观察相比,科学实验方法是在人工创造的条件下,在变革和控制研究对象的过程中去观察客体的,它比科学观察能获得更精确可靠的科学事实。

科学实验方法特点:

(1)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3)可以延缓或加速研究对象的运动速度,重复或再现研究过程和结果。

联系:

科学实验与科学观察观察共同遵循三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全面性原则;(3)典型性原则

22、科学观察的原则。

⑴客观性原则。

首先要排除先入这见的干扰,其次要排除假象和错觉造成的干扰。

⑵全面性原则。

尽可能多方面观察自然现象,把握对象的各种属性和关系⑶典型性原则。

,尽可能选择能够体现一类事物的共性和本质,具有代表性的观察使结果具有普遍意义

23、何为有准备的头脑。

⑴敏锐的洞察力⑵高度的判断力⑶科学的想象力⑷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24、科学抽象的意义。

表现在科学抽象成果对于科学研究的必要性上:

没有科学抽象就缺少思维进一步操作的工具,因而就不可能探究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人类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感性水平。

25、辩证逻辑的四个范畴。

分析与综合(没有分析的综合不深刻,没有综合的分析是无用的)、归纳与演绎(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抽象与具体(由感性的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规定,再由抽象的规定上升到思维的具体)、逻辑与历史(两者相统一,可以使科学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26、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是指人脑借助形象进行创造性想想的思维活动。

简单的说,就是人们凭借形象来进行的思维活动,用形象来思考和表达思维的活动。

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运用形象,

(2)依靠想象力,(3)无一定程式束缚,通过个别来表现一般。

27、观察和理论的关系。

观察渗透理论。

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科学观察是一项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观察的主体是人。

观察是一个认识主体与积极、主动地反映认识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

这个相互作用过程决定了观察必然渗透理论。

因为,第一认识的主体总是在一定的理论知识框架下进行观察的,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理论指导就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

第二,为提高观察的精确度和可靠性,人们不断地改进观察的手段和方式,从凭借肉眼的观察发展到用仪器进行观察,在使用仪器观察时,同样也要受到理论的影响。

第三,在对观察结果进行处理时,也渗透着理论的指导作用。

观察渗透着理论,并不意味着理论在先,观察在后。

在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上,一方面,我们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要坚决摆脱狭隘验论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以辩证的观点看待两者间的关系。

28、为什么“观察渗透理论”没有否认观察的客观性。

承认“观察渗透理论”的合理性,但不能由此就否认了观察的客观性要求。

从表面看,似乎主观的东西越少,客观的东西就越多。

但在事实上,理论的参与并不一定就否定了观察的客观性,恰恰相反,在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指导下,观察才可能比较深刻,才可能更加客观。

渗透在观察中的理论主要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这种理论与需要由观察材料形成或由观察验证的猜想和假说是有区别的。

正确的理论是观察客观性的保证,反过来观察客观性和理论的客观性是科学家群体在长期科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而不是由个别科学家的个别观察活动所提供的。

29、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

⑴逻辑方法即逻辑思维,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是科学思维的一种最普遍最基本的类型。

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

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对比等是运用逻辑思维最重要、最常见的一些思维方法。

(归纳方法是从个别的或特殊的事物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叫归纳推理。

)⑵非逻辑思维是相对于逻辑思维而言的。

长期以来逻辑思维一直被视为科学思维的类型。

随着思维科学的发展,人们才越来越认识到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在科学认识的作用,并把它们与逻辑思维一直看作科学思维的基本类型。

30、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区别。

形象思维定义:

是指人脑借助于形象进行创造性想象的思维活动。

逻辑思维定义:

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

区别:

①逻辑思维的“细胞”是抽象的概念,而形象思维的“细胞”则是形象的意象。

②形象思维过程的一般形式是运用意象进行联想或想象,而不是像逻辑思维那样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

31、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联系和区别。

研究过程从本质上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交互作用的过程。

通常的情况是,非逻辑思维开拓思路,逻辑思维最终完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交织在一起应用。

逻辑与非逻辑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它们既有相通的一面,又有相区别的一面。

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主要区别表现如下:

(1)两者的特点不同。

非逻辑思维是一种较少思想束缚、超越思想常规、摆脱成见、构筑新意以达到科学认识上产生突破的思维,带有较大的启发性、灵活性、弹性,逻辑思维重在抽象过程,以理论形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来揭示对象本质,具有严密性、自洽性和明确性的特点。

(2)两者的作用不同。

非逻辑思维是实现创造发明的灵魂,能赋予逻辑思维巨大的生命力,逻辑思维是实现发明创造的基础,特别是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中更不可缺少逻辑思维的作用。

(3)两者所属的层次不同。

逻辑思维还属于一般的智能结构,非逻辑思维则集中反映创造力,虽然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无关系,但是有很强逻辑思维能力的人不一定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反之亦然。

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特别是重大科学理论的发现,基本上都经历了从逻辑思维作为基础到非逻辑思维实现跳跃,再到逻辑思维加以完成这样的螺旋上升过程。

在科学研究中不应当把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看成互不相干的两者,在对两者做出区分的同时应肯定它们的互补关系。

3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特点。

①自然界以物质作为组成的基础②自然界以系统作为存在方式③自然界以层次作为结构要点。

33、自然界存在的四种力。

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

34、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四种类型。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命运动。

分类标准遵循了运动形式、运动的物质承担者、运动规律三者之间一致性。

35、如何理解“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①这是恩格斯关于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著名论断。

②人类对自然界演化发展的认识是一个历史过程。

19世纪以前的自然科学,特别是牛顿经典物理学框架对自然界的描述缺乏历史性思想。

他们为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演化提供了一个永恒不变的参照系,普遍认为时间、空间、质量和整个宇宙都是不变的。

③但是,19世纪的科学成就,特别是生物进化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等科学理论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自然界的历史性。

从而体现了自然界演化的过程性。

36、大爆炸宇宙论和肿胀宇宙论为什么能得到科学界的更多认同。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因为它们当初所提出的不少预言后来得到了观测事实的支持。

例如,宇宙天体的实测氦丰度25%与其预测的25%-30%相近;宇宙实测的空间各向同性的3K微波背景辐射与其预言的5K相近;实测得到的河外星系的普线红移现象表明所有河外星系都是远离我们而去;观测发现所有宇宙天体的年龄都小于200亿年。

37、关于贝纳德花样。

在一个金属盘里放一些液体,然后再盘底均匀加热。

液体中出现的温度梯度△T=T2-T1将使液体内部产生热传导这种不可逆过程。

当温度梯度△T小于某个特定值时,液体处于近平衡态,热量通过传导的方式运输;当温度梯度△T超过某个特定的临界值△Tc时,系统进入远离平衡的状态,此时原来静止的液体会突然出现许多有规则的六角形对流原细胞。

在六角形对流原细胞中心,液体向上流动;在其边缘,液体向下流动,液体空间的对称性被打破了,整齐的有序结构产生出来了。

38、什么的“全球性问题”。

全球性问题:

人口问题、粮食问题、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工业化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等)。

这些问题已被看成是“五个最终决定和限制我们星球增长的基本因素。

39、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最初是在1987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并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0、什么是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历史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经过分析与研究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

41、科学研究为什么从问题开始。

这是由科学本身的探索性决定的。

所谓科学研究,就是对人类未知的问题给出解答。

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解决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都是探索未知的一种过程,是一个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可以说,在科学史上,没有一项具体科学研究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42、直觉和灵感的特征。

①认识发生的突发性。

都是认识主体偶然感受到某种外来信息的刺激而突然产生的随机过程。

②认识过程的突变性。

是思维过程实现质变的、表现为逻辑上跳跃的突变形式。

它可以立刻使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是不知转化为知。

③认识成果的突破性。

能打破常规的思维,突破思维定式和逻辑规律的束缚,从而成为突破行创造的“催生婆”。

43、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作出评价,它属于理性的考察,有时候也被人们称之为理性检验。

新的科学理论首先应当经得起理性的检验。

不考虑评价者的个性、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①相容性评价②自洽性评价③简单性评价三个方面。

44、科学理论的经验检验。

是指直接诉诸经验来检验理论的真伪,但经经验检验原则尚未取得共识,其包括经验证实(经验主义、归纳主义、实证主义、操作主义观点);反驳伪证(批判理性主义、演绎主义、伪证主义观点);范式比较(历史主义、系统论观点),特点有①解释性②预见性。

45、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①科学发展四阶段动态模式②科学革命变革规范模式③科学研究纲领的模式

46、波普和库恩。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四阶段模式,它是:

问题1→猜测性理论→因错误而被排除→问题2波普的科学发展四阶段的动态模型摒弃了把科学的进步看成是绝对无误的知识即直线式累积的观点,把人们的眼光引到对科学知识增长作动态考察的广度上和对这一过程的内在机制作逻辑说明的深度上,同时为科学家们设计了一条富有批判精神的猜测、反驳、再猜测、再反驳的科学探索的逻辑之路。

科学始于问题,强调了科学研究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也是一种颇有见解的观点。

但是,它对实验、证实、肯定、量变有所忽略,关于科学发展没有坚固基础的看法与科学进步的基本事实也不符合。

美国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学家库恩1962年在他《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名著中提出了科学革命规范模式。

库恩模式的关键性概念是“范式”。

简言之,库恩的“范式”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科学家必须共同遵守的科学活动的“模型”、“信念”,它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在内的范例等。

范式是科学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力量,有纲领、认识、指导、标本四个方面的作用,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具有了共同的范式才能配称为科学,科学进步与发展也就是范式的不断更替,其模式是:

前科学时期→常态科学时期→反常与危机

→科学革命→新的常态科学时期。

库恩的模式较好地符合了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巧妙地将科学发展过程中得量变与质变统一起来,不仅承认革命、否定的作用,同时又承认保守、肯定的作用,还把科学哲学与科学史交叉结合,这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但是,库恩的模式没有对科学发展理论的内在结构进行具体探讨,在范式变革过程中对科学家活动的分析又过分强调了心理特征,贬抑了科学理论体系建构上的继承性。

47、横断科学。

逻辑学、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协同论)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横断科学,是指撇开具体的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