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9729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临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临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临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临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临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临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临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oc.docx

《临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oc.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oc.docx

临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oc

关于临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的调查与思考

临海市发改局课题组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城市和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我市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助于推进制造业升级换代,加速台州北部服务业中心形成,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

1、增加值稳占服务业“半壁江山”,内部行业结构不断优化。

2007年,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42.73亿元,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50.1%。

2003-2007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名义年增长17%,比服务业名义平均增速低1.3个百分点,呈平稳增长态势。

 

年度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占服务业比

2007

85.31

42.73

50.1%

2006

71.98

36.93

51.3%

2005

62.27

32.35

52.0%

2004

53.8

26.54

49.3%

2003

43.6

22.8

52.3%

名义年均增速

18.30%

17%

 

在生产性服务业中:

金融、科技研发等附加值、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增长较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行业占比呈下降态势。

2003-2007年金融业年均增长21.6%,比生产性服务业平均增速高4.6个百分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等三个行业增速超过服务业平均增速,分别高35.8、0.8和5.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最慢,比服务业平均增速低7.1个百分点,占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从2003年的30.1%下降到2007年的23.4%。

 

临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基本情况统计表

单位:

亿元

年度

交通仓储邮政业

占比

批发和零售业

占比

金融业

占比

信息服务业

占比

商务服务

占比

科研

占比

2007

9.99

23.4%

15.75

36.9%

7.84

18.3%

4.76

11.1%

2.48

5.8%

1.91

4.5%

2006

9.5

25.7%

13.22

35.8%

6.37

17.2%

4.37

11.8%

2.16

5.8%

1.31

3.5%

2005

9.06

28.0%

11.18

34.6%

5.38

16.6%

3.97

12.3%

1.56

4.8%

1.2

3.7%

2004

8.01

30.2%

9.6

36.2%

4.03

15.2%

3.05

11.5%

1.4

5.3%

0.45

1.7%

2003

6.86

30.1%

8.19

35.9%

3.58

15.7%

2.71

11.9%

1.11

4.9%

0.35

1.5%

名义年增速

9.9%

17.8%

21.6%

15.1%

22.3%

52.8%

2、自身发展不足,供给水平偏低。

生产性服务业是临海产业结构中的一条短腿,与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差距较大。

一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突出表现在现代物流、中介服务业和市场建设上,如我市拥有运输车辆8800多辆,以个体经营为主,没有一家企业达到物流AAA企业规模;我市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因规模太小没有审计上市公司的资格,高端业务无法开展。

二是服务质量差,据对部分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企业对生产性服务的满意程度不高,除物流服务外,其他生产性服务业,选择满意的比例都不到20%。

三是新兴行业发展缓慢,为企业发展提供规划决策服务的咨询评估、企业发展战略策划、市场调查等服务机构几乎为空白;法律、会计服务和行业协会发展不能适应工业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商务楼宇、物流站场、批发市场等基础设施还很落后。

3、优势未能凸现,资源浪费严重。

我市是台州的陆路交通枢纽,交通便捷,块状工业、特色农业也颇有优势,按照一般规律,生产性服务业需求较大,但这些现实或潜在优势,我们没有充分发挥。

(二)制约因素

1、企业服务外包程度不高、生产性服务有效需求不足。

多数工业企业,在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加工、产品销售网络上自成体系,“大而全”、“小而全”,大量本应通过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务活动在企业内部消化完成,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市场需求的有效拓展,致使制造业成本很高,效益降低。

如很多的企业拥有自己的运输队伍,有自己的原材物料储备仓库等。

 

2、土地、人才和资金等要素制约。

生产性服务业用地大都属于商业用地,取得项目用地格外困难,且用地价格也相对较高。

专业人才短缺,特别是领军型、管理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极为缺乏。

比如会计事务所行业一般会计过剩,而注册会计师稀缺。

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生产性服务企业以无形服务为主,缺少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较难获得银行贷款,而且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面向工业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受益较少。

3、税收政策不合理。

所得税优惠主要面向应用高新技术的工业企业,对高科技服务企业缺少鼓励措施;营业税计税方法对服务业存在重复征税,导致分工越细,税负越重,阻碍了服务外包的发展。

4、外部市场挤压。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杭州、宁波甚至上海等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向中小城市覆盖,极大制约了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高智力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如我市的集装箱运输业务基本上被宁波垄断;周边先发地区挤压,如路桥日益形成的批发市场群和物流市场也吸引了周边地区很大的市场份额。

二、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和重点

(一)发展思路

“十一五”后期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到2012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力争在200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从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入手,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突出七大重点领域,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平台,初步建成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二)发展重点

1、突出重点,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市场

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需求空间,从世界范围来看,每1元制造业增加值,相应有1元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

我市2007年工业增加值110亿元,据推算应有110亿元的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市场,但2007年全市实际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43亿元。

究其原因,一部分被外县市生产性服务业瓜分,一部分在生产企业内部自我消化掉。

我市工业主导产业除医药化工行业外,休闲用品、船舶、建材、汽车都是大进大出的行业,物流需求量很大,据调查,永强集团年集装箱运输量在1.2万标箱以上,临亚集团集装箱运输量近1万标箱,2008年全市集装箱运输量预计在100万标箱,这些物流业务基本上被外地企业垄断。

我市生产性服务业要以服务业全市制造业为立足点,为其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

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市场,一是要加快制造业的发展,使其产生大量的服务需求;二积极探索制造业二三产业分离,提高制造业服务外包程度,要加大宣传,在制造业中普及服务业是“第三利润源”的观念,要引导制造业从初级的服务外包开始,逐渐过渡到高级的供应链外包,改变制造业“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第三,加强政策引导,为推进二三产业分离创造条件;第四,服务业全球化正在蓬勃兴起,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测算,今后一段时期,国际服务外包每年将保持30-40%增长,到2010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可达2万亿美元,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服务外包转移重点国家,我市利用自身优势,如能抓住机遇,对做大服务业需求市场将产生重大作用。

2、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主体培育,为制造业升级转型提供支持

——现代物流业。

我市物流业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依据《临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要着力构建以大型物流园区为核心、综合性物流中心和专业性物流配送中心为节点的物流网络体系;整合现有企业、站场、港口等资源,培育或引进1-2家实力突出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带动其他物流企业做大做强;依托优势产业和专业市场积极发展钢材、集装箱等专业物流;加快启动临海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做实临海港区港口物流的前期工作,加大东大物流中心招商引资力度。

——金融业。

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大力引进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全力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金融服务创新,引导发展中小企业投资公司、信用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支持发展资本市场,推动企业上市融资。

——商贸流通业。

属于生产性服务业范畴的主要指批发业,应抓住时机加大专业市场的改造提升力度,加快浙东生产资料市场、浙江国际眼镜城、粮油批发市场建设,进一步发挥市场辐射功能及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交易业态,用无形市场的信息流,带动有形市场的商流、物流、资金流的集聚。

——培训服务业。

我市培训服务业基础较好,要充分发挥现有中等职业学校的优势,加快杜桥职技校建设,根据我市产业特性和市场需求,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探索由企业、高校和政府共同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加大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技能素质。

——科技服务业。

科技服务业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要大力扶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科技研发主体,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做大做强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和研究中心;积极发展科技中介组织,完善公共科技信息平台和协作网络建设。

我市的休闲用品行业,企业众多,研发能力不一,应鼓励将单个企业的研发机构整合于一体,利用资本纽带,通过市场搭建专业的高端技术研发中心,从而提高优势产业的整体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支持吉利汽车研究院、江苏科技大学浙江船舶研究院发展,提高我市汽车、船舶研发、设计水平;积极寻求合作,引进医化科研机构。

——中介服务业。

我市中介服务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必须分类指导加快发展。

对会计、税务、资产评估等经济签证类服务以规范提升为主,注重培育知名服务品牌,提升服务质量。

对创意设计、管理咨询、品牌营销等服务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

加大中介服务业引进力度,积极吸引知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企业入驻。

——信息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主要包括网络传输服务、计算机与软件服务以及数字内容服务等,是实现新型工业化重要支撑。

鼓励艺术品设计、动漫、网络游戏等数字产业发展,促进基于IT技术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积极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以信息化推动新型工业化,驱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各种物质和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三、加快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针对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经验,努力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对外对内开放水平,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引导

积极引导企业的采购、销售、信息服务、物流服务、后勤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培训服务等非核心业务实行服务外包,鼓励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推动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积极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向生产性服务业转移,重点引进高知识含量、搞技术密集度和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加强资源整合,组建服务业大集团和企业,争创服务业大品牌,带动服务业整体发展。

(二)完善政策

财政方面,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向生产性服务领域倾斜,对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大贴息或补助力度。

用地方面,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对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在用地价格上给予优惠。

融资方面,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开发适应生产性服务业需要的金融产品,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发展前景看好的中小型甚至微型生产性服务企业开展业务。

对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及制造业服务外包分离等关键领域,研究制定相关促进政策。

(三)紧盯项目

项目是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一批以科技创新、现代物流、总部经济、商务商贸、创意设计等为内容的重点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增强发展后劲。

要牢牢抓住目标企业、目标项目,下足功夫全力推进,抓好进度与成效,总部大厦、物流园区、港口、批发市场、商务楼宇等重点基础项目要加大促建力度;同时要筛选一批对我市生产性服务业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加大招商和引进力度,借力发展。

(四)营造氛围

各级各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工作的领导,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市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要适时重点研究和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狠抓落实,确保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的顺利展开。

大力推进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保护、行业标准化建设、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改革服务业统计制度,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工作。

(五)广纳人才

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生产性服务业专业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推进技术入股、管理人员持股、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努力形成人才加速集聚、有序流动的局面,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的专业,加强企业岗位职业培训,逐步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执笔:

陈由亨韩利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